大家晚上好!( \/ P4 @2 C- k o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阴旦汤类方。
: \+ i% m6 b$ \! r% ]8 o今天讲6个方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葛根汤、栝蒌桂枝汤及白虎加桂枝汤。- l I8 p7 r& v+ e- @
【小建中汤】
! M6 o3 K6 P, A# v6 S9 r2 f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胶饴(一升)
6 p6 ^* p, Q* C3 G* B6 Z8 g) ~9 i4 N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 }% e' I& r+ Y' {6 E先用经方解析法分析一下。
0 ?& }+ }# u- A0 n三才解析法:
# r1 B1 G3 y/ R2 U& t' L5 n6 n阳性药:桂枝3生姜3; w8 A2 `, E1 n/ E1 Q* \/ Z
平性药:炙甘草2 大枣12枚 胶饴(一升)6 }% u7 F- \7 g# j# y) K# K
阴性药:赤芍6% C! c: Z9 }- V: t2 ]# ~/ }# ~
四象解析法:
; ?) i1 @2 L& H* m君药:赤芍
$ R( e5 N. H' A) t0 t' j: B臣药:无
" v# N/ o3 K% ~( c# q- M1 I- O佐药:炙甘草 大枣 胶饴) t, h2 P* f4 i. p1 U8 S7 g1 ?; q7 g6 j
使药:桂枝 生姜: n9 m, ^# B7 H' v. X0 f3 Q/ U
大家往往认为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了个胶饴而已。
3 t6 A1 C2 u7 ~$ I8 y其实,方里的芍药,加量到了六两,合现在的90克,量不小,有清热、止痛、攻下的作用。( }* x5 z& {* X8 W% E, E
加上大量的甘滋药,能够助阴生津,因此,整个方子,偏于寒凉,对治热多寒少的属少阳病。
3 x: ^ q+ d0 \9 V q" ?/ Y- |结合条文学习一下小建中汤的方证。
8 V9 \8 Q: }' l/ u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
" @1 ^ z! Z4 ]6 k ?& I" Y+ F27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d6 k, C' ?4 r V6 ~ f
27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4 z/ k. l" T- e+ W
热盛必然伤及津血,津血不足,身体羸弱,诸症杂出,称为热性虚劳。
! z o% c- Z" V- Z里急,泛指脏腑气机逆乱急迫。一些痉挛性的脏腑疼痛,一些慢性病的急性发作,都属于“里急”。1 X! u% L3 X! Z0 }+ u
热证造成津血正气不足,脏腑失去润养,因而燥结干枯,导致了“虚劳里急”。
C1 }7 J9 b1 p, h9 ]“悸”,是指心悸,以及脐周上下、左右的内脏器官悸动,乃至全身各部位的筋脉悸动。271条特指“心中悸”,是因燥热而津血不足,同时夹带虚寒水饮阻滞不通而导致的。“烦”为里热所致。
: N. P* Y- z" l“衄”,特指出血证。原意是指鼻出血。后来泛指各种出血证。如肌衄,指的是皮下出血,还包括咳血、呕血、便血、尿血等。这条里面说的衄血,是热盛伤及津血,造成的血热妄行。* e" f6 i) v, w& G1 H0 O
“腹中痛”,属于“里急”范畴。津血不润,寒饮阻滞不通,寒热痞结于内脏,造成痞痛。
+ d' p! Q* H" }: m# F“梦失精”,是指梦遗,即梦中遗精。因为热盛火旺,神魂不安而多梦。伤及精血而不固,出现梦中遗精。
7 ]& J6 S* h6 q# u+ q“四肢酸疼”,是因为津血不足以濡养四肢筋脉,加之夹带的寒饮阻滞造成的。
; f& [, q5 Z+ o& m“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个指的是热伤津液的症状。
% m7 \! z: R. O! l* K- h7 |272条指出小建中汤的脉象为“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涩,就是脉浮取不足,主津液大伤;阴脉弦,即沉取弦紧,主里欲结实而疼痛。主症是腹中急痛,还要出现以上所讲的部分症状,符合小建中汤方证,用小建中汤治疗。
! _7 K r+ O& |: b" T/ Z U6 @芍药是君药,止痛、攻下、泻热,对治主症腹中痛,“里急”。
. S z k9 }' f- H$ J0 h" k, s* R小建中汤,用了大量的甘滋药助阴,协助君药赤芍。只饴糖就用了一升,此外,还有甘草2两和大枣12枚。: j% t% j! ~+ N' Z
诸药甘滋生津,缓急止痛,可以协助赤芍很好的解决小建中汤的主症“腹中急痛”。
- i3 j6 I6 l9 [/ g7 b饴,米糱煎者也。由发芽的谷类蒸煮发酵而成,现在通用大麦制饴,也就是麦芽糖。蜂蜜,古也称“饴”。! e8 b, P5 d) K! W' V
《本经》云:石蜜,一名石饴。石蜜,就是产自筑巢于高山岩石间的野生蜜蜂所产的蜂蜜,又称崖蜜。《说文》云:蜜,蜂甘饴也。3 s/ V& ^% A6 q: @2 ]/ V+ }
然而,在古代,蜂蜜是珍贵难得的,不如麦芽糖成本低且易得。当今时代,已经不存在难以获得的用药限制了,那么我们在蜂蜜和饴糖之间,应当如何选择? x- e! A7 _" E- K7 P# h
我们来看两药的药症:, J9 G3 I9 e4 P& A) f) |
蜂蜜 性平 甘滋
" R h# k; w# ^2 m: j. j《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0 K4 ^/ i+ ~5 U( t' \# d7 }饴糖 性平 甘滋
% m% j% H' @1 B$ N《名医别录》:补虚乏,止渴,去血。
- @9 k4 _0 d8 O8 Z可见,来自百花精华的蜂蜜,比来自谷物发酵的饴糖具有更好的疗效。大家临床使用本方时,以蜂蜜代替饴糖,会有更好的效果。
+ i- R+ |3 M& C1 W( Q) ?0 A蜂蜜甘滋,大补津液,营养价值比饴糖高,且对糖尿病患者无不良影响。& p2 z/ Q! {& J' h; z2 U4 _
甘草和大枣,更是护胃气,养津血。4 J2 p8 P4 {' m- o- S& A
使药桂枝和生姜,一个是祛虚寒导致的痰饮阻滞,另一个,就是沟通阴阳。
5 W4 Q, B Y' w' k3 I3 Q8 A全方都是比较平和的药,并且都有养护中气的作用。
! B" v' m! m- V t! ]+ K' Y) s7 ?仲景云: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肘后备急方》说的更清楚:若患痰满及溏泻,可除胶饴。
: L! g6 `) O! n呕家,分两种,一种是气机上逆夹微饮,一种是水饮重而上逆。
+ ~7 w8 i/ m8 }( d/ |5 S/ S* [对于水饮较重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上逆作呕的症状,都要少用甘滋药助饮。
% c9 h1 c E1 V7 R: H0 @. P水饮重的临床表现为:呕吐痰涎,胸满咳喘咳痰,大便溏泻,眩晕,心悸等。
1 s( K2 W% R& i9 g. |* q* o根据常见症状体征套方使用,是初学者可以采取的入门方法;根据六纲五证选方并随证化裁,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
; E2 d; S0 a s# `0 t【桂枝加芍药汤】
( g$ L& s7 p7 Q* K; V2 ]" s1 b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生姜(切,三两)
. y! A3 E Z' b( L4 W7 Y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 M- B& B8 F( X5 L5 |3 i# H汉传经方解析法 a8 B2 s# x4 A
四象解析法
9 N/ q" ~# z9 P3 Z" g% W" q君:芍药6两# [/ y! c/ @9 ?: W- }; L& m
臣:无- z& l8 z: D, y: e) W
佐: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i0 }% `6 z- k, I. U
使:桂枝3两、生姜3两
1 w/ ?% F& K3 s( d【桂枝加大黄汤】+ I+ Z9 F; W: Y9 b N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 E9 M4 f: p- `6 u- U3 Q8 a6 g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a; Z% c. Y# ~, t7 \" T9 r汉传经方解析法
& ?7 o+ |/ p5 K2 ~' I四象解析法
) L- x- P) V$ t1 K1 W6 y君:大黄2两
# K( R/ v2 `; t1 q( L臣:芍药6两
5 x" W3 a* j; q$ |% |) _佐:炙甘草2两、大枣12枚; ]2 y7 Y: B/ P" f5 D( r. L9 i
使:桂枝3两、生姜3两( b( ?) u9 `1 v- K2 [
我们结合条文对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两个方证进行解析。
8 k( b- f+ W2 y' v0 H) {260.本太阳中风,医反下之而不解,因尔腹满时痛者,传阳明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_+ }0 w. z: z1 e本太阳中风证,医者误用下法,使表证不解,同时出现腹部胀满,不时的发生腹痛,严重的病情加重,出现大实痛,大便坚硬等。
5 @0 T0 b6 P! o7 T是因太阳中风证,本有发热汗出,津液一定不足,医生误用攻下法,并且为微下,而不是峻烈的攻下,否则会外邪内陷。. K- k: Q! R* q% T" [
本有汗出而津亏,再用微下法,竭伤阳明的津液,造成了“胃中干”而阳明里实,出现了“传阳明”的情况。9 |+ `8 J+ o/ B @0 g2 N1 t5 g
轻证,则桂枝汤中芍药倍量。重者,还需加大黄二两,以攻下清热而止痛。
6 t. a$ `; j! ^4 R d, D- N# I2 N外感病并非一定不可攻下,仍需遵循“有是症,用是药”的原则。患外感病,同时里实而急迫,不解决同样会出事故。如仍守着“先解表,后攻里”,“下不厌迟”等说法,必然会导致病情传变或加重,甚至引发医疗事故。
! e) F" S) ?1 q) q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治疗阳明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中风证,为属少阳病。
3 X# s D2 M! ^8 x+ x6 g症见桂枝汤的太阳病中风证症状,以及阳明病本证典型症状:胃家实(腹满腹痛,便秘,甚或“大实痛”)。% b; w- ]" {0 M' Y9 N# v6 E
经方里的芍药,我们用的是赤芍。5 w/ a$ v3 l/ V* E) P* N2 i; w$ }
古代,芍药不分赤白,就是指的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0 K6 t, d+ @! i7 O6 u3 \( Y如今市场上的白芍来自家养的栽培品,且按《药典》进行炮制,经过沸水蒸煮去皮,成为看似肥白而大的芍药(其实已经是药渣了),而赤芍为野生芍药根直接晒干而成。
3 s9 e7 s" f( y: q" N7 G3 w因此,我们选择药性保留更好的赤芍,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 H" u+ c$ j9 z d/ E# N7 W赤芍表里兼顾,对温热性的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效果很好。! p7 Z+ ?; j% r# Y
尤其能通大小便,号称“小大黄”,是阳明药中的“王道药”,较为温和,祛邪不伤正,泻而不虚人,对于虚劳体弱而需要泻下者,是很合适的。9 Y) G, T3 Z, t: t$ n
使用它的前提是寒热不要搞错,虚寒证不要用。
6 z0 @7 i8 A4 x/ l& ^9 b' Y0 m! ?大黄号称“将军”,斩关夺将,开通中焦格拒而泻热,是阳明药中的“霸道药”,治疗急症重症少不了它。3 X* [% _7 `, u1 s: g
大黄治疗“大实痛”,表现为里热结实,便秘或大便干硬,腹痛持续不减,且拒按的。' B' W3 x9 g! B; h4 B
使用这两个方证,要注意舌脉需具备一定的阳明里实指征:舌红苔黄,脉实而有力。
; l& X4 c7 B9 i# d8 j1 p! {如果是一派虚寒之象,就会犯“以寒增寒”的错误,造成坏病。- y7 s. k: w9 z8 R; ~" s
【桂枝加葛根汤】
$ a$ O0 O' R7 L9 e葛根(四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 v& D5 m/ y1 O& w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K H: \; e, G% Y- k" o
四象解析法:
$ H% C' M, ?) D3 u君:葛根4(甘滋凉)" h3 `+ @; A. k1 `# ~2 O
臣:赤芍3(酸凉)4 d" }0 A+ }" Z+ S4 e
佐:甘草2(甘滋) 大枣12个(甘滋)( p0 i7 N; T0 z3 i/ G/ o, a
使:桂枝3(辛温) 生姜3(辛温)9 A, g& C/ c i( N& t! y _
这个方证,是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加了一个由葛根主治的阳明热盛津亏证,因此,桂枝加葛根汤证的六纲定位为:太阳病中风证+阳明热盛津亏证,属少阳病。方剂整体为寒凉多温热少,为阴旦类方。2 l; i( N0 u) U) Z7 n8 D, M
参考条文理解。
, R% i; g, q; h) w210.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宋14)$ c* f' f2 u$ g
太阳病,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又出现了一个主要症状:项背强几几。强几几,就是“酸唧唧”,形容项背部紧张不适的异常感觉。
# j) }2 x* c: Q3 I4 e3 }& J“反汗出恶风”的“反”是相对于21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说的。- X. T' a$ y$ F; l
桂枝加葛根汤的常见症状,就是在桂枝汤常见症状基础上,加上一个葛根药症的典型症状:项背强几几。
# m) N5 P$ @5 A% S' }葛根《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 ]% Y* E. l' h) G! D
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这个地方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 G# h, _3 g' o5 |
痹,《说文》曰:湿病也;《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酸麻重痛等筋骨肌肉间的不适感觉。 p: M$ b6 l8 j1 l& G# H6 A. e& o" ~
如果是外感病兼见“项背强几几”,那么一般会有簌簌走窜的中风表现,还常有紧张僵硬的受寒表现,也可以有肌肉酸重的中湿表现。% y6 Y3 O4 r8 n" _8 W
然而,如果总体的寒热病机不符合太阳中风阳明合病,没有热象,而是单纯的寒性痹痛,就不应该用甘滋而凉的葛根,而应该加辛温发散的羌活等药来治疗。 _% f. A* M3 g! S4 x# ]
葛根主治的痹痛,是汗出多,伤了津液,津液不养肌肉,因此常伴见咽干口燥,失眠心烦等津液不足症状,这是葛根药症的使用指征。
; q0 T: p4 _0 p“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3 _: e# j6 b( e; h
因此,葛根能止阳明里热下利。如果是桂枝汤证兼见协热下利者,也可以加葛根,或者加葛根去赤芍来止利。
& {% |3 ?5 u( o$ D z) z7 d总结一下:葛根,性凉,甘滋,能清水热,化水饮为津液,表证的肌肉疼痛和里证的腹泻下利均能治疗。9 N {2 H% L9 w2 Y0 k4 M& t
【栝蒌桂枝汤】0 s h3 C- I5 j/ r% t9 |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赤芍(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3 y( f# h) c4 Y* [2 ], Z6 d# l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0 t1 ^' c/ \& V% i! q
这个方子刘云舟老师在阳旦汤类方中讲过。我们经过讨论,认为栝蒌桂枝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类似,归为阴旦汤类方更为准确。因此,我在这里按照阴旦汤类方的配伍法则重新讲一下。
0 o7 j: @8 {& i( t P8 S栝蒌桂枝汤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二两栝蒌根,即天花粉。
* J. _2 G- p0 B- i4 W5 j$ y天花粉 凉 苦甘滋 }* b6 f* x. m% b0 p
《神农》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3 F. U4 G+ g2 D# i* G2 W天花粉性凉,能清烦温、补津液、止消渴。
P7 j1 I% b5 g2 ~( @汉传经方解析法+ W1 r0 W7 }5 z* k2 H* q1 v
四象解析法
5 h: x0 H) z% v. M0 T君:天花粉(凉 苦甘滋)2两
" @7 R: U3 N% @# ~" c; G臣:芍药(凉 酸苦)3两
' k1 C' W. n% m6 h5 [# C0 k0 m* N) o佐:炙甘草(平 甘滋)2两; N0 U2 L. P F$ ]
大枣(平 甘滋)12枚
% a, f( z% p& l! R9 K# U; a使:生姜(大温 辛)3两; q+ {* d. `7 p, o0 f5 |
桂枝(温 辛甘滋)3两4 C: y# U0 L; D2 o8 T
桂枝汤多加了一味凉性药,由于佐药皆为甘滋之品,助阴,且花粉功用亦以养津滋阴清热为主,因此方剂整体为寒凉多温热少,为阴旦类方。
4 F- f% R9 P* h: _: I# G- b$ W那么就可以分析出,栝蒌桂枝汤证,即是太阳外感中风的桂枝汤证基础上又见明显的烦温证,并以烦温为主,以致津液亏虚,甚则易致痉证。9 r: w' M# d3 P, g! K
此时以天花粉来清温热而生津液,解决津液不足问题,同时以桂枝汤解肌除外感。
" T+ X) O2 \6 u我们再来看看条文:" P2 O' `( R6 f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6 A Q" J6 [# l$ s: l7 ]
太阳中风证具备,又出现了身体强、几几然。很象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4 {- }3 F/ ]& n汉传经方辨治学五证六纲框架,脉像多用来定病位,舌像用来定寒热,并且需要四诊合参。9 t- ]8 K" Z! R' Q
这里“脉反沉迟”,不要以为是寒证,是温热盛而伤津,津液不足导致的。
$ o* u! X. P# E津液亏虚较重,导致肌肉束缚的不流利,出现了全身紧张,要抽搐还没抽搐的状态。如果继续发展就要转入阳明实热,出现刚痉了。% c+ N/ {/ T0 m; N! p( G6 x
这个阶段便可以用天花粉来清热生津。天花粉能清燥热,还能补虚安中,也就是补胃气津液。
' d( o5 ^6 u* t h$ B* M芍药酸敛烦温,去血痹,通气血,性凉能解决津亏燥热的问题。配合桂枝汤解肌除表邪。
* k! o/ J) o; f# D3 E6 M" p* {/ M; b7 p以上讲的五个方子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葛根汤和栝楼桂枝汤有个共同点,均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味,并且改变了寒热比例,由阳旦汤类方转变为阴旦汤类方。 V- K0 S) M) O( n1 u; Y' v
通过这几个方子,我们就应该认识到,一味药的药量变化,关乎辨证全局。
# h. Q" X' p Q4 I+ Y0 j- W因此恩师始终强调,要辨病机,分析配伍,不能随便改变原方原量。寒热药的比例一旦改变,主治的病机也就改变了。君药一旦改变了,对治的主症也随之改变。一定要在病机烂熟于心的情况下,才可以对方剂灵活化裁。
7 l7 l9 N7 D' H. N最后我们再来看白虎加桂枝汤。
: z( R* P6 @9 M+ c6 a【白虎加桂枝汤】
% E' S" P' [" j! l4 Y* | 石膏(碎,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7 ] p* ^' H0 |5 T0 w. o( | 上五味,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 q9 N1 A+ V$ \7 V) S# ^/ ^7 N三才解析法:% s$ E4 Y0 O h3 _, C0 |; f# z
阴性药:石膏(凉,酸) 知母(凉,甘滋苦)
8 Z; \6 m5 ^4 v3 d" a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 粳米(平,甘滋)
5 X5 K, f9 W* u; Y阳性药:桂枝(温,辛甘)
; t" V- z2 b) ~4 C, d0 f- K' C四象解析法:
+ {. _; b# Y, K君:石膏(凉,酸)160 O0 g' x4 q' W: k; c8 g6 v
臣:知母(凉,甘滋苦)6
2 o/ p0 V$ u L& u! Q- @& g4 c佐:炙甘草(平,甘滋)2 粳米(平,甘滋)2合6 t) N: m4 W) W( |! k
使:桂枝(温,辛甘)3
# ]+ c+ v: J3 E* h% I; I我们看条文:1 J* u; @2 N0 @, l5 ^' m4 Z
疟但见热者,温疟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脉经)
8 g7 m$ h) j$ u$ `& X$ c# R温疟病,只是发热,骨节烦疼,时不时的有恶心呕吐。
2 m9 q0 e" {8 X9 N( H- F$ y( D温疟单纯的发热,发热有规律,比如早晨发热,晚上消失。或者晚上发热,早晨消失。这是温热外感夹带风邪的缘故。
& u0 W; G0 { B# Z5 P4 E外感中风的桂枝汤证,就有时发热似疟的症状存在,条文中称“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4 U, _8 E1 D4 z
其脉如平,就是说,脉像没有大的明显的变化,就是弦脉而已。有热,就要粗一些,有表证,就要浮一些,不是十分明显,脉还是要偏数的。
+ n6 h5 ~ m$ S% `" e: [. B! @温疟的证候,实际是疟病早期的症状。反复发作几天,2-7天吧,就要开始典型的剧烈寒热往复了。. ^5 W- Y; _9 v& v F, B
这个早期症,出现身但热不寒,在表的温邪偏盛,还会有汗多,这就符合了白虎汤对治的范畴。2 u* P2 i; i& U8 w% p) |' P2 j
加之骨节烦疼,时时呕恶,单纯发热有规律,“朝发暮解,暮发朝解”,汗出多,津亏而气上逆,出现的外感中风的表现,用桂枝来解决。; |9 F6 m8 A0 o4 Q, a
治疗上,白虎加桂枝汤,白虎汤为主方解在表的实热,清热生津液。加一味桂枝。& y2 m* o3 X0 I& j
桂枝 温 辛甘
; t7 Y4 ~+ N! }8 P* _刘志杰:治伤寒中风。4 _% t8 ]& {0 b# w+ T2 w
《神农》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V }7 `* }' b; v! P' i) R
桂枝解表为主,入表解决关节烦疼,同时解决气上逆的症状。' _! U" T4 f5 M Q% e
白虎汤方证后面会有老师详细讲解,这里就不讲了。
6 E& ^. g+ M. ^" x& ?这几个方证我没有合适的医案,汉传中医师承论坛上禤宝子老师发表了一个师父的医案,贴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3 I$ V @) E" z+ o' f
汉传不二堂医案实录-午后低烧案(二)
- K3 V2 j: f* j" y( S周*龙,男,15岁,初诊2015.10.184 J9 t6 a4 J# b0 i
主诉:患者三年前感冒后,出现反复的下午晡时 (也就是下午的3-5点)发热,37.2-37.3°,找过很多医生治疗无效而听人介绍来诊。# h5 J$ ^* s: N1 E. X
诊刻:头顶涨闷不舒服,下午定时发热,发烧时头昏沉,运动后汗出很多,口干,喝水多,喝温水,舌红苔白腻,脉略洪数。
: Z0 D5 Z C j/ f: Z诊断:寒热疟 V, N6 I1 A/ N/ Z
六纲:太阳阳明合病0 Y& o' |$ R- C1 {! \
五证:烦温证4 w% Z2 Q. q9 b7 v& v7 E, E& F0 v! r$ G
处方:白虎桂枝汤加百合 ! t! B$ B* H6 {
石膏240克,知母90,党参45,乌梅45,麦冬45,炙甘草30,粳米60,桂枝45,百合60。
" k+ I! s2 `% {( y7 ?五付,喝10天。/ R! y8 x+ G* [$ X5 R$ \5 x
二诊:2015.10.31
# p1 M' h* g7 H. ?9 e: k述,服药后只出现过一次下午潮热,服药期间没有出现头顶胀闷的表现,星期三药服完以后,停了三天没喝,昨天起又有一点头胀闷。所以今天来复诊,舌脉变化不大。% R, Q# o2 s* @5 s; `
这个患者她母亲也是患者,比较紧张,给找过很多有名的中医看过,都没有效果。听她弟弟介绍来找师父看的,他弟弟也是师父的粉丝。10天的药就已经见效,疗效是很好了。原方给继续开了10天。
# a# _# Z1 L% m; z$ q9 S三诊:2015.11.76 V) e9 C( }( C7 ]5 v. N
不再感觉发热头闷痛,体温量了还偶有稍高,好几年的脚汗脚臭重新出现,脉洪略减轻,舌淡红苔白腻。患者母亲介绍,没得病前经常有脚汗脚臭,得了病后就没再出现过,觉得是毒气郁在身体了,现在重新出现,病要透出来了,非常高兴。药还没吃完,刚好周日,不用上学,先过来看,怕中间断药。原方继续开4天。
1 l; C% C* S; Y6 H; o0 P' O四诊:2015.11.15 s# A1 Q3 w6 j8 { m
左腰部酸痛,余症状消失,手心有微热,舌淡红,脉略洪,大便一天一次,偏稀。
$ W( k4 V1 U. x" U7 O原方桂枝换白术,继续开10天的药。
: G4 y0 {: `; x按:白术去湿痹,止汗除热,能逐风水,针对肩膀酸痛痹症又能生津液不增热,还解决大便稀的问题。
+ e/ ]" j6 |# \% j五诊:2015.11.28& J- s+ h6 Z! U: S8 i
所有症状基本消失,无不适感觉,在家期间每天下午量体温都正常,舌淡红,苔薄白,左脉略洪,右缓和有力。
/ x, a2 o6 V* q" |9 B# A5 w四诊方继续开10天。告诉患者母亲,吃完药没有问题,连续再测几天体温,都正常的话就可以收工,不用再吃了。患者母亲非常高兴,说放下了心头大石。
8 O' E- U: `% U4 d! k按语:
& R/ e8 ^7 k+ N这个病患者找过很多中医看,包括名老中医,都收效不大,在不二堂能治愈,一个是汉传的疗效可靠,一个是患者服药的坚持,前后五诊,差不多两个月的治疗。可见慢性病的治疗非常费时,不能一撮而就,需要坚持。& B1 x8 ]' X. V# M9 q+ f# G
本次专题“六神类方解伤寒”,我的讲课内容就是这些了。% r" z4 _# J0 d% d+ `. O. v% k' ^
希望大家每次听课都有收获,多多实践,学有所成!1 K* Y2 t! u" q; L" v* f
谢谢大家!
7 f/ o; e( [" A! x2 t$ h) C! O3 T6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