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跟大家纠正一个小错误,由于我的疏忽,上次讲旋复代赭汤时,把君药和臣药写反了,给大家带来不便,请谅解
; G# K" w' G( s( ?: s% K要不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这个方证吧6 `1 M6 N" m0 e* |2 y
旋复代赭汤$ s3 l/ O' d1 ^- X5 ]6 o1 ~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X7 D- u' ?- c. i' a: H$ E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y1 [# g Z4 |, ^# U8 |! l% m T我们还是从汉传经方解析法入手- Y! V2 S v ?- e) \9 u
汉传经方解析法4 t# j. ^% Q) ^/ E4 x2 u
三才解析法( h2 l6 y0 ?/ W& D( [
阳性药:旋复花、生姜、半夏+ G# |9 n* m4 c3 h
平性药:炙甘草、大枣, z/ Q. S) |5 l) ?
阴性药:代赭石、人参 J6 \4 W! k8 t) C1 `6 y1 W
从三才解析法中可以看出,本方用药温热药多寒凉药少,温热药的药量与药力明显大于寒凉药: n9 s) ?3 Z' c, N& l! \
很明显,它是阳旦类方3 A( V7 n, k N5 g6 W
因此能对治以寒凉证为主,夹杂温热证. ]1 B6 c( B- ~% K. M8 f
五证是寒热错杂的“阴痞证”,六纲归为厥阴病范畴
! H* h9 g. V Z. o# j% y$ c既然是治疗寒多热少的厥阴病机证,那么君、臣药是对治寒凉的温热性药,即旋复花、半夏、生姜三味。
: o! O2 K* Y$ k) o D那么君药我们如何来确定呢?
4 H$ i+ n2 P0 {' o我们看一下《伤寒论》条文:) v$ _1 `; |; ?' Q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宋161)& b; {9 B4 @+ p. B5 |3 L6 ~) T
条文所述主要症状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为主,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3 b" p* E' y0 h+ v
条文说,本有表证伤寒,经过汗吐下等治疗,表证虽然消除了,但是表邪也入里了! ^; `1 m# D9 h' T0 W
这就造成了虚寒气滞、痰饮停于中上焦,又与里热错杂,导致痰气互结,因而出现了“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明显症状。+ J* N: ]1 R, a
不呕不吐,但却噫气并心下痞结硬满,说明病理产物主要为气滞为主
. E5 s4 l. J$ b; V1 I. x夹带痰饮水饮1 X3 b, v# W. \( R$ C4 c
为痰气互结
. I% S4 T- z5 H' `( r6 Z/ `. I# a下面看看三味温性药的药症:
% a: x! C- f8 X半夏 大温 辛甘淡 0 r9 }: ~' t1 Y& S
《神农》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 y+ Z# e, c& S生姜 大温 辛 ! m% M% Z& a0 U
《神农》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z' x7 ]/ s7 z( |: V" E
旋复花 温 咸 u0 b! i3 M* [/ ~" Y2 Z% w9 |
《神农》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藏间寒热。补中下气。. }, B6 K; g: s: F- Q% D2 |5 x
《别录》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肠,通血脉,益色泽。
. |1 @, ^: X/ `. e/ Y三味温药中,半夏侧重淡渗燥湿、降逆散结1 e! T* K$ n r7 R" \. v
生姜则善温宣发越、降逆止呕. ]2 H3 C8 k5 | g3 b+ }% Q2 v
而旋复花,专为消痰下气,祛积滞及痰气互结之主药( u N; s$ [& D' e y# W/ q& Y, e8 a
其性温,能温宣气滞、寒饮,咸能破下
6 N( q; X: [% o! Z4 \/ M因此能治“结气”、“胁下满”、“除水”,散结聚于中上焦的痰气互结) J6 F% Q% k( y- O- E* |9 o
为祛除旋复代赭汤证中“心下痞硬”的统领
. P) t8 C9 u/ T8 ~( H L而且旋复花质轻,用三两,药量不小的9 y+ K" i/ k( @# F
半夏是个子,重称,堆儿没旋复花大的' c3 o6 x$ R/ Z
因此,本方君药为旋复花8 b6 O. r8 D1 J4 e
而半夏、生姜为臣,消痰理气、降逆逐饮
0 v4 E& g6 v# A+ Q佐以甘草、大枣,护胃气补津液,调和诸药
' j! [2 o! g B, V, d) A. ]而使药人参,清烦温补津液
+ y1 f% \4 U1 q; I* ?我们再重点看一下代赭石
+ ^1 l4 ~, N# b" Z/ c代赭石 寒 苦咸
( P/ u8 l7 R3 i1 `" E$ r《神农》主治鬼注、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3 h* |' ~6 y8 i
代赭石,寒能清热、苦能涌泄、咸能破下,降逆而通下,有攻下的功效
! H! l; s$ P5 [与芍药一样,也有“小大黄”之称
/ H8 f ]) h* p3 p E能祛食积积滞,治疗“腹中毒邪气”,以及“女子赤沃、漏下”等妇科经带问题。
1 D7 m* I$ g$ D( S8 F8 T: d在本方它仅用一两,药量不大,作用重在与君臣沟通阴阳,降噫气,解除中上焦寒热错杂之痞结0 E$ q( K0 u! a
因此,我们的四象解析法如下:(请大家整理文件的时候记得修改一下,谢谢)5 i- e' W4 ~; ?9 s f" t4 \% D# q
四象解析法! k# R8 t0 V- ?% b
君:旋复花(温 咸)3两
: q! }4 r8 [; r- z臣:生姜(大温 辛)5两 半夏(大温 辛甘淡)半升
1 E. {% a+ f( G% p2 h佐:炙甘草(平 甘滋)3两 大枣(平 甘滋)12枚& o5 `2 o1 P0 s) r' W; Q8 L
使:代赭石(寒 苦咸)1两 人参(凉 甘滋)2两) b1 ~) f0 u6 i, U3 R+ d% R. T) t
总结:
2 o, @: U' f% x1 F【旋复代赭汤】" B4 P" A& S. x7 G3 v1 y; l
五证:阴痞证
2 O) G! \$ K" G" x, L7 c六纲:厥阴病 # _2 i! J7 O8 @6 j, g: K# P) c
病理产物:气血饮食四者均可对治。/ {! r, T( N; V" h0 ]* J, p% c
如果临床上出现身体虚弱少力,或大病初愈,心下痞硬胀满,频繁噫气,病机寒多热少的,可以用旋复代赭汤治疗。
2 y8 `; N) `) \ ]这个方我临床上给同事用过,治疗频繁噫气效果确实不错。当然,前提是病机相符,方证相应,药症相对。
1 r% b0 {, c- L5 t3 K0 u昨天群里也有人问,旋复代赭汤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讲的是以阳明里实为主,为什么现在讲的是对治寒多热少的厥阴病了?
3 a6 _1 ~9 k# t1 V! V首先,《伤寒论类编补遗》那已经是我们数年前的讲解了,难免存在一些疏漏
1 x" @& d5 X) P& @2 e1 r' E并且当初的很多处讲解为了避免引起太多争议,因此也没有直接阐明
5 L5 a% l3 [, J% q( q要知道,否定权威是需要勇气的
; y8 r" I) s; |1 g2 N" i在我们汉传经方一期辨治班当中,恩师便修正了对旋复代赭汤这条的讲解
+ K3 a$ O3 O; j! t) b多次告诫我们,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正,时时完善自身和前人的错误疏漏,恪守严谨的学术态度。+ j$ ^" O1 y0 j# z) D; Z8 a
其次,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对旋复代赭汤条文的讲解,也是侧重讲解里实偏多,以痰气积滞互结为主
4 I7 U9 m* ]! h* @2 _而里证中阳明实热偏多,并与虚寒气滞痰饮互结,出现心下痞硬等症状,因此也可能会出现大便偏干等+ G( _# P: y$ e6 [' [
故而用人参补津液、和润胃气,以代赭石攻下降逆除噫气食积。2 ]; w4 W, u, q4 Y5 r" Z" A, ]) T
而患者本身必然还会有阳气不足,出现虚乏少气或羸弱、心胸不适,心悸、头晕等虚寒证 它一定有表证存在的,不然方中温宣解表的生姜不会加至五两,攻下的代赭石也不会只用一两% B- A8 N+ P8 {# G+ K7 B
因此,该条文所叙述的证候病机,仍然是寒多热少的阴痞证。
( @2 L. F; b3 D! _' a大家更需要明晰的一个问题,就是“方证相应”的概念
! I/ m* W5 z6 y, R6 X% u简单的说,方证相应即是指所应用的方剂与其对应的证候完全相应7 v, y7 g6 ?% b
那么,达到方证相应须有两个前提条件,即“病机相符”与“药症相对”' U2 z' C" }6 e7 E7 X, O( V7 n
病机相符,是指方剂的配伍组成,要与对治证候的寒热表里病机相符合
# P7 y' e% G2 m) T药症相对,是指方剂中君臣佐使各个药物的药症对治,要与主症、兼症、错杂症一一相对
2 W# x$ [" b' m6 D; I# T这两者有一方面不达标,便说明“方证相应”不成立* \; P J9 ~$ e; ~
类方解伤寒课程中也曾讲过,分析方药和条文方证,可以用相互反证的方法的方式来分析' |! J; ~2 k, |7 A; e
如果药症、配伍解析和方证间吻合,那么方药和方证就是相应的
) E% c- a; ~9 o: D0 i# }条文也就不存在问题,或者没有大问题
! m$ E( T& ?, H3 ]; I如果药症、配伍解析和方证间出现了分歧,那么就可以断定,定是其中一者出现了问题,存在着错误1 E: }; G. E' O2 `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方证相应”的条件,来推敲古代方证条文是否存在问题。2 E" T. C, Y3 b% E
一般而言,确定了方剂组成后,如果条文与之不符,多数是条文出现了问题
) t6 }8 l8 ?; P% h% S+ r3 i8 y更或是我们自己对条文的理解出现了问题6 X7 D `, f. o- c2 E/ L" _
毕竟《伤寒论》条文文字简练,很多方证证候都并未列出& F) a7 I2 A2 A
何况还存在衍文、错简等问题呢
: m6 \$ W* g# Q+ F$ {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守住正确的思路,并时刻更新正确的理念,才能逐渐提高认知,获得新的进步
6 W2 z+ j2 X' l0 z9 N3 G若固步自封,胶柱鼓瑟,则是学习和认识世界的巨大绊脚石& e/ A1 k1 U; D; t; s$ `
好了,就和大家啰嗦这么多,给孩子洗澡去了。祝大家学有所成,谢谢大家
, [! E, I8 V3 a4 S7 A: G+ h8 I7 k9 U/ T) y8 E! e!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