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不要曲解中医“姓中”
□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编者按:上周本报针对某些医院规定中医师“只能开中药不能开西药,只能针灸不能手术”的现象,展开话题讨论,收到了读者朋友们的热情反馈,其中反对者有之,支持者亦有之。现择其观点呈现给大家,并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热心支持。
提出中医“姓中”,中医院要“姓中”,原本是针对当前中医西化严重而言,是为了科学发展中医。但不曾想到,中医“姓中”反而被某些人曲解甚至当幌子,用来排斥和歧视中医。
去年北京丰台区某医院曾禁止中医师开西药,引起媒体的关注,广大医务人员在报上或网上展开了讨论,见仁见智意见各不相同。其实这不是个别问题,我所在医院也曾经一度不允许中医师开青霉素。由于本市某医院也遇到同样问题,为此还请示了卫生部医政司,后得到明确批复,中医师有权开西药(含抗生素)。可见,中医“姓中”不等于就不可以使用西药,执业医师法并没有限定中医师不能开西药包括使用现代检测技术,只是该法规被某些当权者曲解或者以此为幌子歧视中医。
去年有一中西医结合专业应届毕业生来我院应聘,有人明确表态不要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其实按照国家政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应该是平等的并且长期共存。解放后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现代中医本身就具备西医、西药诊治疾病知识,只要在临床上能坚持用中医思维诊病,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或中西医配合诊治疾病,都是允许和受法律保护的。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向来主张中医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和思维方法,熟悉西医诊疗技术。因为这是提高中医诊治疾病水平的需要,这是中医生存的需要,是科学发展中医的需要。
为什么要提中医院“姓中”,是因为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中医药虽然简、便、验、廉,却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而西医检查费、药费贵,利润高,所以当前中医院西化严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根本上着眼,从源头上抓起,加大政府投入,从政策上为中医“松绑”,按照中医自身规律发展,让中医有权自主开发研制膏、丹、丸、散以及酒剂,对单方验方享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医之所以受歧视,就业生存难,是因为自身不强大,所以就连中医“姓中”也被人曲解,被人拿来当幌子,限制中医合法使用西药,歧视中医。因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尽快为中医“松绑”,让中医按自身规律发展,全国人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医。
坚持中医“姓中”。现代中医虽然有权使用西药,但是仍然要防止中医西化。中医由于具有成才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在短期内很难“自食其力”。因此医院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实行倾斜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哺乳期”,确保中医“姓中”。去年,笔者曾参加《中国中医药报》开展的中医是否需要学习经典暨中医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讨论,结果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即:做中医必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及理论,培养中医思维,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为病人服务,在继承中创新。并且认为历代中医大家(师),无不受惠于熟读精研中医经典。但是在医院以经济效益为“金指标”的环境下当中医,多数人面对生存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再加上部分中医人员专业思想本来就不牢固,因此,想要他们守住清贫,坚守中医阵地又谈何容易。在这种状况下,想要不西化也很难,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和症结之所在。
2007年10月我在参加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全国传承创新中医药高层论坛”会议时,碰到几位中医院院长,谈及过中医严重西化的问题,他们也表示无可奈何。认为主要是中医诊治疾病收费低廉,中医治病一次收入就那么几元几十元钱,加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缺乏资金支持,毕竟医院要正常运行,医院的开支、发展以及职工的工资福利都需要钱,要“找米下锅”。他们也是中医出身,但用西医西药更能挣钱。他们内心虽然希望中医发展,不愿意中医西化,但现实迫使他们欢迎和鼓励医务人员为单位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很难坚持中医院“姓中”,迫使中医西化。
笔者认为中医院院长们虽然有自己的苦衷,讲的也是实话,但是还是应该多从主观上找原因,毕竟中医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和开发。比如实施“三名三进”战略,加强医院中医文化建设,启动中医“治未病”工程,开展或加强中医针灸、推拿、骨伤等特色专科建设,争取政府政策财力支持等等。重要的是,不要以经济收入作为中医人员的“金指标”,而是要从德、勤、绩、能方面综合考核,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加强中医人员的进修培训和师承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从资金制度上保证中医“姓中”,中医院“姓中”。
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领导面前的首要任务。笔者呼吁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拿掉那些束缚中医药发展的“裹足布”。在此建议:1.加大药店中医坐堂试点力度,争取早日在全国推广施行。2.恢复中医传统,取消中医师执业地点注册限制。3.降低中医开办个体诊所门槛,让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中医人员根据自己条件和意愿开办中医诊所。对于中医院校毕业生,政府和医院院长应该满腔热情地去支持和帮助他们就业,而不是像少数人那样曲解中医“姓中”,并且以此为借口歧视中医。要让他们尽快在医院就业,或者到基层社区去,或者让他们自主创业。要让他们有机会跟名师,接受师承教育,在名中医的口传心授下,在临床实践中去历练自己,运用所学的中西医药知识,为病人群众服务,成为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