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WENZHU 于 2016-11-24 11:58 编辑 & t4 u5 V" k' Y# n4 [
9 _3 @3 I4 \1 I4 U- B6 N2016-11-22邓泽成老师讲理中汤加减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理中汤加减。 我们再复习下这个表格。 | | | | | | | | | 理中丸[size=12.0000pt]/[size=12.0000pt]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理中汤加白术】 四象解析法:
& h2 o) Z6 D7 ^$ Q# X君药:干姜(热,辛)3
& U! |+ D5 n! E- q% N$ L+ a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4.5# B6 O+ M, z5 [1 b7 }2 k/ }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 l6 j. {) z) ]3 l: x使药:人参(凉,甘滋)3 咱们先来看看白术和茯苓的药症。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茯苓 平 甘淡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药症中“口焦舌干”正好解决问题,而且茯苓味甘淡能照顾胃气。 从药症相应来说,这里加茯苓比白术合适。 【理中汤加参】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热,辛)3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4.5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这个原文论述不严谨,上节课也有同学提出问题过,认为这个条文有错误。 我们用四象分析法来看,如果是津液亏损严重导致的腹痛加人参没问题。 要是内有邪滞导致的,那就不能用人参了。 里急后重的邪滞,伴有虚寒水饮,光加人参是不行的,加入白头翁才行。 白头翁 苦、温《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症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疗金创。 主通破的作用。止里急后重的疼痛,还可以通畅气机,有类似逐邪的作用。 【理中汤加干姜】- K6 ~* j t. x. M* z; c# v/ p
四象解析法:
2 ]3 c( B- T% z- o) y5 v8 k3 N君药:干姜(热,辛)4.5
2 L9 O4 ?: i; G _) y/ R3 c)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 y2 A+ y. o! U& P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 t1 {* u: ^/ Q4 }6 z' D! b使药:人参(凉,甘滋)3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病人寒饮重加大君药用量,没问题。但是对照下文的话,加附子的性价比更高。 【理中汤去术加附子】 四象解析法: 君药:附子(热,辛苦)一枚 臣药:干姜(热,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3 使药:人参(凉,甘滋)3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这个原文就是错误的了。太阴虚寒腹胀还去白术没道理的。 咱们关于《千金要方》治中汤记载的加减讲完了。接下来咱们来看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 ]3 g6 ~ ?% Q. N
桂枝(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 V6 o- q. v! u1 w. r Y0 ~+ R% T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夜再一服。 我们来看看原文。 378、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宋163)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表证还在,同时出现了里实证,应该表里双解的,却数次攻下。导致病邪内陷。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攻下伤及津液导致病邪内陷,出现虚寒水饮了,转为协热利。 协热利有两种,一种是有阳明湿热的协热利,一种是太阴虚寒夹带些许里热的协热利。 条文中的“协热利”定性为属太阴。 那么这条就是反复攻下后转为太阴的协热利,同时表证还在。 下利不止就会伤津液,等原来的那点热也泻没了,就会出现了虚寒里证。 “心下痞硬”虚寒水饮上逆,结于心下,就会心下痞硬。 这时候表证还在,而里实证变成了虚寒证,出现了表里同病。 由于泻下太过,津液损伤严重,也会有津亏的热存在。因此这个病证有太阴虚寒,还有太阳的表证,还有轻微的阳明里热。 我们来分析一下桂枝人参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E. m+ [8 b8 j4 N% N" F三才解析法:
3 Y2 i; s! n7 g, W: W; R8 G阳性:桂枝(温,辛甘) 白术(温,辛甘微苦) 干姜(热,辛)( [+ `' D g+ h' _( X I& e* \& ~
平性药:炙甘草(平,甘滋)( c: `& t( o% G) S5 d
阴性药:人参(凉,甘滋) 四象解析法: 君药:桂枝(温,辛甘)4 臣药:白术(温,辛甘微苦)3 干姜(热,辛)3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4 使药:人参(凉,甘滋)3 六纲: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 五证:阴痞证(寒饮多,烦温少)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方子的对比:桂枝辛温能散寒、发表,有发越之功;能散结,能解决水饮上逆引起的心下痞。同时又有甘滋作用,补中益气,补津液不足。 我们再对比下理中去术加桂和桂枝人参汤。这两个汤区别在于白术。 上文我们讲到“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这里病人下焦没有水饮,主要是气逆,用理中汤去白术加桂枝解决。 而桂枝人参汤则是下焦的水饮随气机上逆结在胸下,在用桂枝降逆的同时用白术来解决水饮问题。 对真武汤类加减和理中汤类加减的学习到此就结束了,这两类汤的变化不离玄武汤类方的法度,希望大家多仔细揣摩。下个麻黄汤类方加减由廖东阳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8 ^. t Q4 m) i1 i0 b6 p$ B
9 @! a( o6 f# Y% | K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