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WENZHU 于 2016-10-12 21:43 编辑 : P9 c3 S7 O- t7 {2 N
! y+ k# K% v7 q8 L
前面咱们讲到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因为将近半个月了,一起来简单复习一下吧 【四逆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7 R6 @+ Q) G0 J& K5 p
三才解析法
& d! k6 O5 B+ R; t5 [ T" n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 }0 e* F1 j9 X8 ^6 k
干姜(热 辛)1.5
6 u" z' g: B+ @"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 v7 r4 h6 j2 w" i# Q( x) U8 `阴性药:无 四象解析法3 \3 s, P0 Z" K/ S2 d( D
君药:附子(热 苦辛)1
9 h. Y" b7 K, D% j2 S* H B- Q3 w臣药:干姜(热 辛)1.5
9 z6 S# l: n: x佐药:甘草(平 甘滋)2/ K4 T9 C3 R# u/ h2 q1 i7 _, _6 A
使药:无 附子干姜两味热药为主,甘草调和。 五证:寒饮证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病 常见症状:畏寒,不渴,心烦,手足厥寒,身疼厥冷,欲吐不吐,但欲寐,小便利,色白,自利,吐利腹胀,或大便难等。 常见体征:脉沉弦或欲绝,舌淡白有齿痕等。 【通脉四逆汤】, l) S! U& Y5 t7 t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j5 O E: G. c8 v三才解析法
$ y6 w6 `" ?" @( o3 |$ ^- o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2
! w1 \* t# v+ c5 k/ O" N3 `. B 干姜(热 辛)3& T0 } y9 M+ k- b8 D; ~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b' |! \/ G5 `9 j. B
阴性药:无
) l' K7 g$ w: F# u四象解析法4 E, q( T% p& M# p8 D: c4 Y4 [
君药:附子(热 苦辛)2
5 {. _0 ~$ b8 m3 f4 o8 F: e臣药:干姜(热 辛)35 o/ q- C8 n- ~+ A# W1 m) a& A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u& X5 ] Z! J/ e
使药:无 通脉四逆汤,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大了附子和干姜的药量,药量加倍。 既然是加大了附子和干姜的药量,通脉四逆汤肯定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增加了温阳化饮、续绝阳的能力,用于急危重证。 这是在以前的课程中讲过的内容,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过一遍。 这里呢我再补充一点,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在汉传六神方中都属于玄武类方。 前面的课程中咱们讲过,四逆汤治疗的是里寒饮的方剂,津液亏损不重,但如果寒饮中伴有呕吐、下利等津液损伤严重的情况呢?用原方还适合么? 四逆汤中有二两甘草,津伤严重的肯定不够了。 这时候要加补津液的药物。 有的人可能就要说了,都有饮了,那不也算水液嘛,怎么还不足呢? (注:有说半夏、茯苓) 饮在身体里相当于废水,废水要排出,而有益的自来水缺了,是需要补充的。 缺津液,那就得补啊。 用什么?上面有人说用半夏、茯苓。一个温的半夏和一个甘淡利水的茯苓肯定不适合。 什么药性补充津液?甘滋啊 (注:有说白芍。) 大补津液的是什么? 人参呗 芍药可不行,凉,酸苦,酸苦啊,利水的啊 人家本来就缺水,你给人利了,这不要命么。 甘滋的人参在这里就很适合。 这就是什么方? 四逆加人参汤 。 看看,你就是没有记住这个条文,但经过这么一分析,这个方证自然就出来了。 【四逆加人参汤】
8 k( W/ H; B" ?8 h( Z/ F, U1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3 G" \; o: G8 v7 E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 干姜(热 辛)1.5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阴性药:人参(凉 甘滋)1 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人参。 四象解析法% L2 l3 f4 ~$ c( J( p f& Y/ r
君药:附子(热 苦辛)1; m; n! V5 j( e8 s' S5 T8 y1 j
臣药:干姜(热 辛)1.5
. K8 J. O' j6 h2 S# @/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J# b- z6 k3 S: }. X, E, C使药:人参(凉 甘滋)1 人参药性凉,是甘滋药,凉性药能制约干姜附子的热燥之性,甘滋能养津液,养胃气。 因为距离上次课程有半个月了,药症正好也一起复习一下吧。 君药:
- P6 r% N1 W* d, B附子(热 苦辛)14 b% P: K8 S! V3 H. j* G+ U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附子能够温化寒饮,发散风寒湿邪而通经脉,尤其是对下焦的寒饮力量最大。 臣药:8 \! ?0 G( K1 ?" p; y! {1 V- U
干姜(热 辛)1.5- ]9 W6 F7 { d1 a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温中,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附子辛散,喜欢调动阳气走表,加用干姜,固养阳气而使内源不竭。 佐药:+ D( n9 O) O% l# H0 U& W
甘草(平 甘滋)29 Y8 j% [4 z7 Y. q7 _
《本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补胃气,固护津液。 用炙甘草,蜜炙,增加甘滋作用,养胃气。还能防止热药,过燥伤津。 使药: 人参(凉 甘滋)1 《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甘滋,补津液。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 作为使药,制约君臣过热燥之性,缓和药力,补充津液的损伤,沟通阴阳。 咱们以前讲过,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没有使药对治急性病,防止使药制约,君臣发挥的速度。 四逆加人参汤加了使药,除了津液的损伤,病情没有达到亡阳的程度。 我们下面来看条文: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宋385) 这条是《金匮》在辨霍乱脉脉证并治中的条文。 “恶寒”,不要看到这个词就以为是太阳病的恶寒。 恶寒,脉浮大或浮紧,这是个阳脉,对应太阳病的风寒束表。 这里的“恶寒”对应“脉微”,是阴脉。 “微”嘛,这是有亏了,表示气血不足了,所以这个恶寒是阴证的畏寒,或伴有四肢发凉厥逆等。 本来就是气血亏虚,缺还下利,大伤气血津液,自己不拉了,那就危险了,身体里的水都要脱出去了,要亡阳了啊。 所以这之前要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但身体还缺津液啊,缺津液的时候再用热性的药物,如同添油加柴,要烧干锅啊。这时候锅里得加点水补充上,所以就加了人参,补津液。 四逆加人参汤中,附子为君,性热针对寒饮,辛苦发散涌泻,散寒去水饮。 干姜为臣,温中降逆,与附子一起表里温热。甘草为佐,养胃气津液。 加使药人参,甘滋补津液,凉止烦热,也延缓了四逆汤热燥之性,又能沟通阴阳。 这就是四逆加参汤的解析了。 咱们说过一般温热药为君臣时,需要加甘滋药,防止过燥伤津。 但是如果内有寒饮为主,如四逆汤证,还有津液亏损,四逆汤加人参,虽有津液伤,还有水饮上逆的表现时该如何呢? 要把上逆的水饮给拉下来啊,降逆、去水饮。 这时候需要加甘淡药渗湿利水。 所以可以用甘淡的茯苓,降逆渗湿。 这就有了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三才解析法
" g" Y, h* ~# G# f/ f' W( t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1
8 \6 c( ~# F% R l1 R+ P 干姜(热 辛)1.5
& \4 s5 |2 e4 ]0 u& y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 X$ V r0 R% ?4 q
茯苓(平 甘淡)47 D& Q. F r% }" N
阴性药:人参(凉 甘滋)1 四象解析法
; w- A% E8 \, I4 V! L! C6 p君药:附子(热 苦辛)1! l8 e, t2 @6 f0 d
臣药:干姜(热 辛)1.5; o( j" {3 o' S. x& n1 H* k! o0 u5 {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k4 }$ z m" ~# m' W# [
茯苓(平 甘淡)4
' u# N: b% |3 G* g! j# n; w使药:人参(凉 甘滋)1 咱们直接看条文,看看是不是前面分析的这样的。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宋69) 这条说的很简略,我们一起来看看。 “发汗”,这里既然说了用汗法治疗了,表示这个患者是太阳病,用了汗法,不解,又给用攻法治疗,病还是不解,还出现烦躁了。 又给用攻下法治疗,病还是不解,还出现烦躁了。 这里的烦躁的形成,可能有两种情况。 首先,医生又给汗法又给下法,这是伤津液了啊,出现了津液亏虚,要烦躁的。 过汗下不仅伤津液,还要伤阳啊,伤阳不能制约阴水,他要上攻的,就会出现寒饮上逆,就是时方说的水气凌心了,要心悸、心烦的。 所以四逆加参汤的基础上加上了茯苓。 茯苓 平 甘淡
4 ^. k3 N& i: c6 I5 n《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这味药,甘淡,降逆、利水饮。 正好对治啊! 那么茯苓四逆汤也就是说在四逆加人参汤的基础上增加了降逆、利水化饮的功效。 茯苓四逆汤中附子味辛可解表,此患者表虚寒严重,附子对症。 干姜附子君臣配合,内外俱温。 炙甘草,养胃气津液。 人参,补津液,还能止渴除烦。 茯苓,降逆,化饮。 回过来再总结一下茯苓四逆汤:
7 P( J. h8 ], Z. ^% U2 Z2 c$ C4 V五证:寒饮证
w. G' }* ]% P! \六纲:属厥阴病 常见症状:畏寒,口干,不渴或少饮温水,心烦,心悸,手足厥寒,身疼厥冷,恶心,但欲寐,小便利,色白,自利,吐利腹胀,或大便难等。 常见体征:脉沉弦细、弱或欲绝,舌淡红、苔白干燥有齿痕等。 今天讲了四逆加参汤和茯苓四逆汤,这两个方的加减一定要反复理解,简单,但常用于其他方剂,所以细讲了一下。下节课争取把四逆部分讲完。 ) T2 c3 o2 A4 g' E; }5 j. Y-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