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的科学地位不容否定
□ 张学文 李军 陕西中医学院
众所周知,西医和中医是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中医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日前,个别院士公然诋毁中医,我们认为其行径是对中医药历史的无知,对中医药现实的曲解,对中医药未来的短视。
一 从历史观来看
中医药的科学属性
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了一套人类思维的完善体系,而中国传统医学则是其在医学实践上的结晶。中医的“藏象学说”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集中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有人把这种认识方法归类到黑箱理论或灰箱理论,这是颇有道理的。
在医学研究上,西医理论以精确、局部、解剖等为主要特征,讲究实证,与“白箱理论”相类似;与此相对应,中医则讲究辨证、整体、循环,讲究经验推衍,与“黑箱理论”或“灰箱理论”相类似。由于“黑箱”或“灰箱”过程难于控制,化学成分表达非常复杂甚至很难表达,这就造成了西医与中医在科学属性上的差异。
例如,活着的人体的重要脏器多在头颅、胸腹腔内,好像深藏在柜匣内的珍宝一样,是一个整体不能随便打开分离来看的。中医采用由外表推侧体内,从病变表现推知不病时的生理作用的方法,来认识人体脏腑的功能———这就是中医总结“藏象学说”的思想方法。《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理论的精髓,现在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中医是怎样采取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人体进行辨证论治的。辨证论治中的受控量(或被调查量)基本只限于症状变量系统,而症状变量系统在被调查过程中是可以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建立的。在对人体内部构造的认识中,与西医采用解剖学等打开黑箱的方法了解人体内实质性系统、器官不同,中医的脏象、气血、经络等学说采用综合症状变量系统变化的方法,建立了一个易于从外部进行控制的人体构造模型。在基本调节法上,中医以阴阳学说为中心,广泛地采用了负反馈调节法。
古代的阴阳学说引进中医学领域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矛盾法则,也不再限于“天地之道”的宏阔无着,而是和人体的脏腑、气血、形体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诊断技术、药物性味、治疗法则等等进行有机结合,几乎“无处不在”。而且,阴阳学说进入人体这一复杂领域,就演化成了三阴三阳的六经体系,使阴阳学说不再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唯物辩证法”,而是把阴阳的性质差别与三阴三阳数量的分歧完美结合,成为了质量与数量结合在一起的学说。
五行学说进入中医学领域,把金、木、水、火、土赋予了中医系统结构论的具体概念,把时间的春夏秋冬的不间断发展、回归,与东西南北中、天之五气、地之五味、人之五脏,贯穿起来,融为一体。
这些哲学思想较早地被中医学吸收,并牢固地与基本理法内核结合在一起,给原始医学以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这也是使中医学摆脱巫术,成为科学的重要因素。
二 从现实观来看
中医药的科学贡献
我们先姑且不论中医药五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巨大贡献,也不用一一列举汗牛充栋的中医药著作对世界医学的无私奉献,更不用列举历代前贤运用中医药防治瘟疫、治疗疑难怪病的典型案例来给中医脸上贴金。因为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无需赘述。我们只是将在案头上收集的一些报道和自己参与的中医药科研心得展现出来,从中领略一下现代中医药的科学贡献(因本文字数所限,也只能是“管中窥豹”)。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早在2000年前的中医典籍中就有记载,随着后世历代先辈们的医疗实践不断补充完善,使其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其药性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其独特的治疗作用简直达到了神奇的地步。如今,该疗法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内、外、妇、儿、肿瘤等各个医学领域,尤其是在治疗一些疑难怪病方面发挥着目前西药无可比拟的作用。当然此研究也仅仅是对中医药这座巨大冰山一角的科学窥探,与此相同的诸多中医药治疗方法尚待我们继续开发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中医的“痰证与涤痰-化痰法”的研究力度,这有可能再获殊荣。因为痰证和化痰法也是中医治疗疑难怪病的一大法门,其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与“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具有异曲同功之妙,更是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望尘未及之处。
三 从发展观来看
中医药的科学潜能
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人体和健康问题的研究也只明白了一小部分,也就是只“白箱”了一部分。人体健康和医学问题对西医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大黑箱,中医以自己漫长的历史通过控制论黑箱方法和临床实践得出的医学理论,反而是西医研究向前发展的有价值的借鉴。至于中医中药的黑箱最终西医能否搞清楚(变成白箱),那恐怕要在300或500年以后,因为西医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总想把一切东西变成白箱。
我们再从医学模式的转变来看中医药在未来医学模式中潜藏的巨大科学能量。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具有战略意义。
最后,我们摘录李致重先生1999年所著的《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部分片断,再来重温一下中医药在未来医学发展模式中所具有的科学潜能———
20世纪,西医在其飞速的发展中有四个值得骄傲的闪光点。然而,恰恰在每一个闪光点的背后,都给西医提出了难以回答的问题与困惑。
第一,从20世纪30年代磺胺类药物和抗菌素的问世,使大量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细菌抗药性问题明确宣告了以抗生素为武器,是西医的局限性之一。
第二,西医外科手术是中医无法相比的突出优势,然而西医外科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人体的排异性。“人不是机器”的现实对西医机械唯物论提出挑战。
第三,西医种种检测手段,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能从因果关系上“知其所以然”。西医界普遍感到2/3以上的内科疾病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的根本原因,也是西医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以后遇到的最大困惑。
第四,化学合成药疗效不理想,毒副作用大,促成了西医“回归自然”的历史性大转折。
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越是认为发达的时候,越是容易发现问题、暴露缺陷和需要反思的时候。与西医在20世纪的四个闪光点相比,人们更突出地看到了中医是重视内因,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的医学;是重视整体、治人以治病,强调局部与整体相统一、局部与局部相协调的医学;是重视天人相应、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与方法于一体的医学;是完整运用自然疗法,以中药为主体,包括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综合性疗法的医疗体系。来自西方的“回归自然”的强烈呼声,是西医通过反思,发现不足,寻求互补的必然结果,是西方要求中医堂堂正正走向世界的客观、历史原因。可以预见:保持特色,发扬优势,完善自我,将是中医与西医在各自发展中的共处守则。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医并重”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人类医学前进中的大趋势。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