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传免费课程之伤寒论类编补遗302-307条
/ l# ^( \" U) O4 e$ a, {讲课人:于湖宪
" y" C1 G. C8 ?$ f, }4 @" `! A师父好,大家好。今晚有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伤寒类编补遗》条文:302---307条9 J# c6 m w4 i" U
302、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宋278)
- Z7 k# V" P* p6 X1 p7 l1 S* d0 |, z3 \% V Z( C( X7 W; Y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条可理解为“伤寒后,脉浮缓,无汗,手足温,发生黄疸”。
3 s9 N. P: f3 S, a# I脉浮缓,浮在表在外,缓,就是阳明的热不盛,太阴也有寒湿夹杂。不完全是太阴病,有太阴的寒饮参与。就说系在太阴。这个该是阳明太阴外证的情况。6 I) w* n" H( T/ J2 ~" [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这句要理解为“若汗出或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入阳明的热夹杂太阴的寒湿结聚肌表,会出现湿热黄疸。如果小便自利通畅,说明水湿能够排出,除了尿,汗也一定会有的,能够通彻出去,就不至于黄疸。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用茵陈五苓散去解决,发汗利尿,表里双解。, J9 j1 i5 k$ ^9 R; }0 ~
接着看下一条“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这条是讲里证了。病入阳明里位了,出现了暴烦啊。暴烦,十分烦躁,要发狂的那种。并且下利的很重,一日十多次。这个就要注意分别了。要是暴烦而下利不止,可就坏了,就要注意是否亡阳了。如果越拉越舒服,并且最后不下利而自己止住了,这是好事,是自己“排病”了,排干净了,就好了。他说,“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下利不止而暴烦,还手足逆冷,就危险了。病人呢,原有太阴水饮,病传里,而入阳明,遇到了水饮,变为湿热下利,连里热带水饮,一起排掉了。: P5 O) J0 B: k) X$ e! }
脾家这个是名词解释,在书里没少见到。我们知道,书中喜欢用脾家和胃家这两个名词表述一些病位。搞的很乱,不好理解。阳明病,他叫胃家实。太阴病,也叫胃家虚寒。那么,脾家如何理解?脾家可以理解为太阴。太阴病,要理解为脾家虚寒,也就是书上的胃家虚寒。那么,这个脾家实又怎么理解呢?就是阳明胃气实的意思。阳明有实热,加上里面太阴的水饮,变成了湿热,等于吃了一付大承气汤,自己排泄出去了。以阳明为盛,要划归为“属阳明”。
* K* x+ C5 I/ H
( D# z6 |( x) ^: h0 Q: j9 t- S! ]3 m! Q303、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宋 187)
$ S( k6 Y( D, v7 f3 ?这条联系到上条就容易理解了。上条是七八天腐秽自去了。这条是没有去,反而热的厉害,转为阳明里实了,大便干硬了。需要辨证,有典型的阳明里实的,用承气汤类去解决。, Y9 B$ L! K+ o/ R& }: C
我们从这条上,看出一个问题来。就是说凡是三阴虚寒水饮,在阳明胃气强盛的时候,也一定会出现下利。这是一种自我排病的方式。虚寒水饮可以下利,你要是用了温化寒饮的药,往往会出现下利加重后而自止的情况。不要被这种现象所迷惑,认为是治错了。大家课后去看恩师写的“治疗反应”一篇,去加深理解。
7 Y) i7 N7 K7 s* v304、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宋259)/ R4 l3 w$ }6 ?, d x( X. H
太阳伤寒发汗之后,出现黄疸,身黄,眼睛也黄。原因就是有寒湿水饮阻隔的缘故。
) z y* h$ h8 I+ \0 \“以为不可下也。”是里无大实之热,不能用下法。里面的热一定是不盛,所以说,以为不可下也。' M+ f, ?. `5 |2 E) P- u
“于寒湿中求之。”这条是太阳病范畴。寒湿郁结肌表,加上内热要外发而外发不得,成了黄疸。治疗,可以去黄疸,利尿化湿解表。也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五苓散加茵陈药症。' N9 i% O% b5 W" ]6 @! d
茵陈,辛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4 ~) ~# x. v, M3 @! D$ ]! N9 g这个茵陈,就是典型的药症运用体现。五苓散,是表里双解,温化水饮,同时清湿热。又出了黄疸,就按照药症,加了茵陈。茵陈,解表,除寒热风湿。寒热风湿互结,成了黄疸,是茵陈的主治。这个方子偏于温化,适于寒多热少的黄疸。水湿不化,郁结肌表,热不得透发。仲景先师这是在给我们师范,根据临床具体病情该合方就合方,该加药症加药症,灵活运用。# {1 |8 g6 N5 ^( `8 {* ?
305、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宋174)
j. }* O1 X8 i5 i桂枝附子汤方 ; m3 }8 \& K% g
桂枝(四两 40克)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 生姜(切,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8 C R' D" z+ p# v3 K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8 U3 j4 m6 `6 h
去桂加白术汤方 Z U8 H1 U/ L& D* u/ s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克) 白术(四两 4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0 n# M- F+ _ s& C# ~; T! p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 ?* U7 m% i1 D0 s “风湿相搏”。脉浮,是病在表,虚而涩,是津液不足。涩,有迟涩之意,有寒湿参与。周身疼烦,这是寒湿痹阻造成的,疼得直发脾气,不要认为是有里热的那个烦证。“不能自转侧”,一个是疼的不敢动,一个是肌表有寒湿水饮,要身体沉重的厉害。不呕,是没入里,少阳和太阴、少阴都有呕的。不渴,是说明没有实热,或者没有少阴本证虚寒。少阴本证的虚寒,会口渴,尿多而青白。这就说明,这个病,是在表。0 h b, c- Q5 s' o
在表的病,包括筋脉关节等,都是表位。书上喜欢用“太阳病”来表述。这个“太阳病”,不是指的纯粹的太阳病伤寒和中风证,他不过是一种借用而已,是表证的代名词。不搞清这个,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为什么这样用?因为只有太阳病是纯表证,有代表性。我们不要被这种表述迷惑。书中有多处这样的表述,如风温、中湿、痉证等,都用过太阳病这个词来开头。这个病人的病在表,也一定要汗出的。这个汗出症状,他没明确地讲出来。不汗出,就要发黄不是?( j; W! r9 t+ _
这个病的病机,就是津液不足,风邪在表不解,还合并有寒湿,没有里证。“周身疼烦,不能自转侧”,会不会畏寒?会的。烦,是疼的心烦,不是热烦,因此,要畏寒或者肢冷的。和下面两个条文参照理解一下。
; Z1 v- ]+ P) i! r2 K9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G2 [" k/ R& z, T: k+ `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 v. Y+ h& Q$ u: o! z Q& v7 z病机,仲景先师用一句“风湿相搏”概括了。风,是指中风,是哪纲的中风?太阳、太阴、少阴,都可以。湿,指的是水湿,也叫寒饮。水湿在表,内无寒饮。寒湿重,就要往太阴和少阴方面考虑了。病机,是少阴太阴的风湿,同时,还有因伤寒自解而伤及了津液的因素。我们看看方剂。
0 B* h& `6 ^0 ]桂枝附子汤 1 p" {3 u- l' [9 ~$ Z
桂枝(四两)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c4 z6 l! _8 I, _4 r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 Y6 g1 A7 t" y4 P3 F5 S6 o就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变方。
, G) G; G* }6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5 R% l0 g% e( f3 v- H6 u4 x. v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 N0 l$ `: o1 E5 u p" w
桂枝多加一两,附子多加两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桂枝附子汤,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煎法和服法,其实是一个样。桂枝和附子的量为什么这样大?是增加解表去寒湿的力度。也说明,病人疼得很厉害。去芍药的目的,是怕造成里虚寒。大家可以参考书中这一句,“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津液液问题有炙甘草和大枣。都照顾到了。) c" K! O/ s" |: u6 I. [+ i# {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在上面的症状基础上,还有小便自利,这说明啊,里面有水饮不化了,这可是有里证参与了。本身伤寒自解后,胃中就津液不足,再加上水饮不化津液,都分流到体表和小便上了,有些脾约的意思了,肠道不得滋润,就要大便硬了。这个大便硬,一方面是原有津亏,一方面是水饮不化津液,双方面造成的。千万不要错认为是有了阳明的那个大实大热了。一般的干燥而已。即使认为是有阳明微热,也不能下。要本着病在表,先解表的基本原则。/ ^! {' ?" x U) u T/ x$ \5 {( e
看看仲景先师是怎么解决的?“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去桂枝,因为桂枝解表,怕更伤津液。加白术,白术,是太阴药,辛甘微苦而温。《神农本草经》: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能解在表的风寒湿邪,还止汗清热不伤津液,助胃肠消化,轻身。很特殊个药。能够化寒湿为津液。寒湿温化了,变成津液润燥了,当然会解除燥热了。助胃肠消化,积滞就会排出了。这个药确实是个好药,临床应该辩证使用。恩师称它为 君子* w1 _7 t( Y5 ?8 `
9 r u3 h# g7 \0 x/ T3 G
去桂加白术汤的方证,总体讲,是少阴太阴合病。看看方后的那句,是说服药反应的。“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白术,不会有这个显著反应。这个反应,主要还是附子造成的。白术,只能是加强附子的这个反应。病在表,附子加白术,病在里,附子加干姜,这是个秘法。这个方,附子量很大,服药后,口舌,后背,乃至周身发麻,然后眩晕,和喝醉了一样。这个反应,是最佳反应,尤其是对类风湿患者来说,有了这个反应,疗效就会十分显著。! r! O) \! s9 Z7 |
临床上使用附子要用“化量”。 化量,就是接近中毒量。多一点,中毒了,少一点,还无效,要恰到好处。附子的量,很不好掌握。没有个固定标准用量,都是随人而用。生附子5克起用,很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4 W9 O( Z" C: O% b9 {6 c306、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宋175)
! b& A" K$ g, D6 i/ g甘草附子汤方' { \: r4 i' m7 C# u
甘草(炙,二两 20克) 附子(炮,去皮,破,二枚 20克) 白术(二两 20克) 桂枝(四两 40克)
. O1 v: D+ R1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 x0 x$ q' }6 o) i y这条,也要和上条结合着看。这条就细说了,是要有汗出,有恶风怕冷症状的。为什么去掉生姜、大枣了?是津液没伤,不是伤寒后。他从开始得病,就是风湿。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这都和上条的病机一样。
9 j! W6 w6 a* A“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有虚寒中风,就会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怕风怕冷。小便不利,是内有寒饮不化。寒饮上逆,会短气。或身微肿者,这是在表的寒湿水饮过剩。根本就没有热象和津亏现象。这个脉,可是要偏于沉缓了。我们看看《金匮》是怎么说的,“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因此啊,我们通过这条,还可推知一个症状,“大便反快”。 大便偏于溏泻。这是内有寒湿造成的,是太阴病的一个表现。- u7 c$ L. I0 Z: f9 \# N/ J
这个方是少阴和太阴合病,虚寒水饮,内外俱病。这就要表里双解了,要去水饮和虚寒,温通经脉了。他用了甘草附子汤。这四味,干净利索,单刀直入,求速效,表里都顾全了。小便多,不用桂枝,这条是小便不利,水饮都聚到体表,要用桂枝发散。这条呢,就是体表水饮太盛了。水液的分布失衡了。一部分聚到体表,一部分走大便了,尿不会多的。生姜偏于发越,也能助津液的缘故。: Q2 E$ U) Q9 ^2 ]' t6 T& ]& E
307、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宋305)
5 E5 A+ |9 P2 W2 W8 ^/ T: V附子汤方
& z9 g# J' a2 n- ~$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 20克) 茯苓(三两 30克) 人参(二两 20克) 白术(四两 40克) 芍药(三两 30克)
9 C( j( E0 m& q4 b2 Z% }3 T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Q$ F \. j2 d
这条要参看上两条来理解。说是少阴病,方子的配伍上看,绝不是单纯少阴病。它也是个风湿相博!症状上看,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这好像少阴伤寒证。但是,再看看脉象,“脉沉者”。 少阴伤寒,一般情况,脉要偏浮细的。而太阴里证,则是多沉脉。他在这里,打个马虎眼。因此,他病人还要有一些症状。从方剂的构成看,会有津液不足的。水饮不化津液,出现了些许的热证,口中干渴。还会出现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这个病,严格讲,是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因此,他用了附子汤主之。, g! z( E3 g- u* N
人参补津液,止渴。茯苓,降水逆,止短气。治疗口焦舌干,利小便。附子和白术,去寒痹疼痛,温化寒饮水湿,也是表里双解。芍药,利小便,去腹痛。看来,病人会有腹痛的。另外,芍药可以反佐热药,避免伤津液。毕竟有津亏口干渴的阳明症状了。这里,有酸甘配伍,有辛苦配伍,有甘苦配伍,有辛甘配伍,有酸苦配伍。很复杂。这些配伍法,以后会安排专门讲解。
3 ~& m( u+ y# s通过上述这三条,可以结合《金匮》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 ? J" ?# t H/ h4 h! T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3 D" h" E) F s o1 y0 r( X( c& p桂枝芍药知母汤 % |* ]' ?5 H$ V; m$ ^: k, q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 3 E& J( f2 I! e8 o-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 ~& [1 F8 \9 p- \ X9 q* \" [因为它们是一类。大家可以参考着去理解,去玩味其中的病机和药症,才能学会广用。临床上掌握好《金匮》续命汤类和这几条方证。西医的风湿和类风湿,以及痛风一类的病,基本都可以解决了。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
5 r5 r9 z n3 M( B5 o4 B4 R感恩师父 。 感谢汉传中医促进会。$ x1 b( J7 p4 w4 l!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