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目标与宗旨
“汉传中医”理念由刘志杰老师自2010年首倡。此理念并非发明创新。中医,为中华民族之医学。汉传中医,即以“汉”之名号,代指中华文明一脉传承的正统中医学术本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文明诞生于太古时期,孔子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对当时社会概括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准则。这一准则体现于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历法、音律、农业、文学、政治等等各个领域,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精神。此中华民族之精神,为推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断向前的生命源泉。中华文明,尚通不尚专,以其包容万有、圆满和合的高度智慧,成就了中医学这一符合自然科学法则的实用学问。通过帮助每一个个体生命达到自身的阴阳气血、脉络脏腑调和,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皆和谐共荣的大同世界。 然而,当今的中医学,已经处于“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门派众多、甚至“千家伤寒”的危险处境。究其根源,在于中医学术本身,理论体系混乱,思维矛盾不清,对同一个患者的辨证,一百个中医,有一百个说法、一百个方子,缺乏统一标准、缺乏系统理论,使得无上甚深中医学术,成为了当代“伪科学”、“养生术”。 一个系统完善而自洽的理论体系,是一门科学的核心所在。中医学既然是一门科学,就应当有且只有一个系统完善而自洽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而不是有多个相互混杂、界限不清、不能自洽的辨证论治方法。 从中医学历史源流可知,在汉代以前,中医学原本就是一个规范化、统一化的医学科学,具有经方与医经两个分科,并没有门派之分。而经方与医经的基础原理,都是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古代中国各学科如:天文、历法、农耕、音律、医学等领域,进行了数千年的不断验证和应用,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实践证明其符合客观的科学法则。因此,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是真正的科学理论。 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汉传中医学,并不排斥西方医学、亦并不拒绝科学化研究。相反,汉传中医学以其包含万有的圆融智慧,可以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有和所用。汉传中医学本自具备现代科学的系统性、客观性、定量性、普遍性、可推导性等诸多特点,具备可推导的数学模型,并可建立概念确切、逻辑严谨、系统化的理论框架。 汉传中医系统理论框架,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以自然界一阴一阳的基本法则为理论立足点,以“三才理论模型”为根本,再进一步两分之,形成二阴二阳加太极的四象真五行模式、三阴三阳六纲的数学理论模式,对疾病的无限症状,进行有机和有限的阴阳分类,并进一步按照阴阳的病理法则,进行病机分类,准确辨证之后,在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的原则下,施以精确的对应性的治疗。 自然科学法则认为,理论再圆满,经不起检验,就是谬论;任何专家意见、经典论述或权威指南,都不能等同于科学的真理,应当用一种科学而客观的标准替代个人的权威。因此,要实现中医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就必须在中医学正确辨证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并且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采用合理的方法学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从而为中医临床及国家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证据,使古老的瑰宝——中医学逐步回归到规范化与统一化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上来。 以上为汉传中医的第一个发展目标:中医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也即中医学的正本清源与复兴。中医复兴,需要实验科学与循证医学的检验与证明,称为科学复兴。
一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一位医生一生所能救助的患者也是有限的。但一门真正科学有效的实用医学的正本清源、接续慧命、传承后世和广泛弘扬,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救世济民事业。学好汉传中医,用好汉传中医,是救自己、救自己的家庭、救社会、救国家民族、救全世界。 中华文明正统医学的永续传承与普遍弘扬,是汉传中医的第二个目标与宗旨。 汉传中医的根源为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汉传中医的学习,首重德行与立志,并要求遵守传统学习方法,即: 学习目标:力拯中医救死之宏愿;传承千秋之德业,广救群黎之疾苦。 学习方法:回归三坟,立足传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守“六依”之戒:依古不依今,依简不依繁,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汉传中医人,以中医学的正本清源与科学复兴、永续传承与普遍弘扬为目标与宗旨。善事常易败,善人常得谤,惟志士仁人辅翼之、维持之。汉传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曾经经历漫漫长夜不得复见于世,而今仍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传承与复兴汉传中医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汉传中医人愿与一切志士仁人共同努力,为中医学的传承、复兴与弘扬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 2015年3月13日 (高珊珊 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