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附子汤】
4 l( D9 r; A* f4 ]8 @& O: g附子 一枚(君)6 s2 V+ m4 {! P6 m9 p, p
桂枝 三两(臣)
2 y( Z" T8 e* U, D ]" _生姜 三两(臣)
" E( n% H- h) S) m1 r' e: N( f( w甘草 三两(佐)( |5 Z$ _5 H( Z) W
大枣 十二枚(佐)
7 [( ~( T$ o% E9 B n1 Y芍药 三两(使)& [4 b: F5 _+ [; `9 K! ?9 J
少阴病,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为中风。
, c3 F! T" }4 \4 ?- t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5 r6 L6 g( Y: P% n4 Q( O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R: U* o, d; g( V7 b" X& y/ a1 w桂枝加附子汤,是桂枝汤加个附子药症,所以对治的就是桂枝汤证兼见附子药症者。 仲景说它治疗发汗过度,漏汗不止,极度恶风、津液大亏的情况。 漏汗不止”,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也是要分阴阳的。比如《千金》漏气汤,也名泽泻汤,治疗“汗出如漏”的严重汗出情况,阴阳属性就和桂枝加附子汤相对相反。3 [: I2 d$ P& r5 I5 F: a
桂枝加附子汤,五证属青龙类;而《千金》漏气汤,五证属阴旦类。如果不辨五证,死套方,方剂用反了,会出现严重后果。 对于桂枝加附子汤证在表之阳欲绝、表里阳气津液都不足的,以寒增寒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对于漏气汤证实热津亏的,也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伤及阳气根本。桂枝汤证我们再复习一下:
( ?% `& L7 A, B+ Y 附子药症: 附子,味辛苦,性热有毒。入少阴、太阴病位。主滞证、饮证。% ]" g* w( Z! z2 J, u+ I" y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J6 k* S* U3 g$ e# Q9 `# [, C
师父刘志杰老师在《药症本草经》讲附子药症:- F" u8 b0 V9 b3 d' z* b: W: |
+ R+ _" r5 Y3 l
附子这味药,是我们经方常用的药。在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类上,属于热药,居于北方玄武之地,因此真武汤里面,以它为主药,是热性药的代表。% ?0 {6 w4 k4 a/ c3 _
0 s3 O4 z3 C& w$ a" g8 w北方属水,病则为寒饮结聚,要用热性药对治才行。
8 g1 r Y! j1 C! \2 Q y6 w, `+ ^2 |6 ?5 I; D8 k, C ?( t
附子,目前炮炙手段和工艺各异,导致其毒性含量不一,有的甚至是失去了毒性,失去了疗效。在临床使用上,很难掌握,常常出现中毒现象,所以,很多医生都不敢使用。
# L. D0 Y0 ^: D8 _0 m# n7 s: }" t; p$ \% s# U3 C6 a
这个药,我们建议使用没有炮炙过的生附子,避免了炮炙工艺不统一的问题。 . }' c m% y8 [3 ]- U- m6 e9 v
另外,最关键一点就是,要使用四川江油的附子,而不要用陕西汉中等其它地方的附子。
2 U+ ?) z2 f) h# K3 h/ g. S7 b. f1 b0 P$ Q: V; b4 I
汉中的附子,不容易掌握,很容易中毒。 . T" D( L1 O4 R! N* i: y
江油附子药性淳厚,成人一付药10克起用,口舌以及周身微麻,疗效好。% V. X1 u( ~7 k; w
) W0 \1 o$ d/ y* l( S# q8 I
而汉中附子要是用了10克,那个反应会很大,甚至有中毒情况发生,药性偏的很。不是江油的,就都危险。
- D' x( }- ^9 d, d4 q
% k2 n: v3 p0 O还有煎煮时间问题,要久煎,不低于一小时才行。 其实,凡是辛热有毒的药,都要这样久煎才行。 $ q/ C4 Z6 T' X! F# d
2 \/ K# z3 ?$ Z9 g! r; _
附子的药性是大辛大热,辛辣麻舌,苦味也不小。辛主发散,苦能涌泻,热能祛寒化饮。麻的特性,能麻醉止痛。
: w" U8 ~9 P( f2 M6 s% @" y S
这个药,在病位上,是先入里,然后行周身而散达肌表。能入太阴和少阴,并且是先入太阴,后入少阴,由里达表。
0 U( t! C- l, {/ x4 ]; n4 P2 z# b
$ O1 R. W) j0 E, G" U2 S附子辛苦大热,能祛寒饮,更能通“滞”。它的苦味,能涌泻,涌泻的是风寒水饮等。 很多水饮盛的人,服了附子,会出现短期的腹泻,就是这个原理。, a G% }& k) S- e5 K
2 O, M d$ o7 X- r! f$ f
桂枝加附子汤,方剂配伍上有一味使药赤芍,所以症状上要具备一定的阳明表现,并不是纯寒无热的。因此,它治疗的是少阴病中风证,夹带微微阳明热的情况。
6 r1 d" L+ j) n1 N% \" J. J0 Q2 } A( }
~5 |; w9 N# K$ O少阴病中风证的治疗标准方,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5 ^7 ^1 w. g# W
2 f% ]2 s, C4 t% p; c! c) K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0 R$ R( Q2 B. w, B! ^# q$ L
附子 一枚(君)
& ?- T+ J/ O/ u7 ?: W8 @* L桂枝 三两(臣)
# Y1 S! K( j D* \生姜 三两(臣) ! M8 a1 g! V" `3 [" y) k3 d
甘草 二两(佐) 5 B/ t6 V n) ^4 t* z
大枣 十二枚(佐)8 Z, B: S: H# ]: |; B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M L- u; c2 o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 r, j! N9 s. L/ e- Y5 W. @
% N- c l2 [# a, l6 u. J0 w少阴病中风证的常见症状为:恶风,不发热,汗出多,身冷手足冷,四肢微急、难以屈伸,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体征上,表现为脉微浮无力,舌质淡。
- p2 G3 s) f6 q0 e1 v5 ]8 V" o( F% D8 H# O5 s6 r" H
少阴病中风证的“汗出多”,并不是一定的。少阴中风,可由太阳外感病发汗不得法,过度发汗,散热过多导致,表虚寒而不固,就会虚汗不止而恶风甚,这是暂时的阳虚逆冷,恢复起来较快;也常见于寒性虚劳患者,长期阳虚寒重,这种患者复感中风,由于本身的阳气津液都不足,出汗并不会太多。
4 N. c# S& F4 H+ Q+ X" ^( L# Z
/ s( A3 `1 t$ R6 u这里用附子,是用它治“风寒咳逆邪气”的作用。
, \- W7 t. y* K3 H. `; b
1 _! g0 p5 X! E& F) J% c风寒,包括中风、伤寒等,这都是滞证范畴。 咳逆,指的是寒饮射肺导致的咳喘。 饮证的四逆症,是喘、呕、眩、悸。邪气,在这里是指的寒邪,包括寒邪导致的饮证和滞证。 / B6 g2 B! R/ C9 C V
+ w4 e% J' ^. Y' r
附子辛苦而热,外能发散风寒,内能祛寒饮上逆而止咳喘。 这是其能治疗风寒咳逆邪气的病机原理所在。 $ h5 e: p F/ P6 ~* `
3 x3 B8 [* G8 R2 u' W, b因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附子一枚(约15g)为君药,发散束表的风邪,温散在表的阴寒,对治少阴病本证合并中风证,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疗效确切。
" K1 m5 ?) ^7 w) b& z
/ a3 D: r( [' M4 ^- R经过以上讲解,大家就知道了,小青龙汤证的外感风寒、痰多咳喘,如果阳虚的厉害,手足寒凉畏寒甚,是不是就需要加一味附子药症呢?: [' d7 V2 W3 T0 C1 K5 b
) T! M" l- m7 s& P, A- C仲景就讲了类似的一个方剂:
- O& B) Q; b) A; j+ X, o' Y
; F7 W- C' @3 i4 A【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_+ G* w% {+ k+ J( j附子 一枚(君)0 s1 @1 U9 s) H O' A7 D5 ~
麻黄 二两(臣)
1 H* A% y8 V. C/ Y2 P& b细辛 二两(臣) + U4 {9 ]2 e% d; t/ Y9 ~
桂枝 三两(臣)
1 t: m/ r" `( u生姜 三两(臣) * b7 c) N5 @8 g ?) b
甘草 二两(佐)8 w$ D- I$ P( Q9 ] Z0 Q9 S3 K* X
大枣 十二枚(佐)
+ }" h* j* j h3 L8 j) G! `6 \6 E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 M5 } u0 @$ c0 @3 J6 W: o i$ v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8 p, E+ E) s( Q$ n4 P
6 M: O) s. H6 S4 p! N/ q6 k这个方,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再加麻黄细辛;又可以看做是小青龙汤去半夏五味子赤芍,加附子大枣而成;或者看做是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
* @2 x* E. S1 `9 k2 s% l$ L6 Y
; R2 H" O) o0 W; _可以看出,仲景使用方剂是多么的灵活,说仲景不加减、不合方,无异于画地为牢、守株待兔。! F% Y* q0 u4 `+ D8 |; R G/ z j
/ n2 W8 C% ]9 g" r/ `9 n中医的发展历史,就是各门派之间“百家争鸣”的战争史,中医“窝里斗”,无异于仰天而唾、逆风扬尘,损伤的只有自己。0 X5 d2 K1 j. |) x6 T4 p
9 i. g, c, h% f/ M5 ^5 y然而,真理不辨不明,掌握了六纲五证的辨证框架,看各家学说都将是清清楚楚,且不会偏执一家而致敝帚自珍,更不会学过百家而致杂乱纷繁。得鱼忘筌、见月忽指则可,切不可弃本逐末,认妄遗真,盼望学人,敬希慎之。& l$ }0 Q) y" A
说到这里,就有很多感慨。中国传统的学术,都是从智慧心流露。古来的大德反复告诫我们:一切众生所以不能成就,犯了一个很大的毛病:好高骛远,喜欢作大通家,好像采过百花,样样都通,样样都知道,这样搞只能得到“世智辩聪”,得不到真正的智慧。
5 t# j+ k) u4 `9 Y: F6 N4 P6 N
2 C* B, |* P3 h, i; ]+ h+ J9 }7 V( B7 g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大学问家不是“一门深入”而成就的。现代资讯发达,现代人浮躁贪婪,喜欢夹杂,认为非夹杂不能有成就,这个观念就是病根。
0 x# f* }: \7 w) o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治疗“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还可能有“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的症状,仲景说了,这是水饮结聚造成的。4 L- R8 p( q* B; r: r
; ~8 \* ?! C8 Y/ s这一条方后说:“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喝完药是会发汗的。桂枝、麻黄辛温发散、开腠理,能够去表水、降逆气;细辛,还是辛药,降逆气、去水饮;附子,性热、味辛苦,能够温散寒饮,发散风寒湿邪而通经脉,更能“破癥坚积聚,血瘕”。3 e9 m3 p# \: E' @, z
7 D: `' F0 ^5 b; d# O
癥坚积聚,指的是有形的肿块或者肿瘤。血瘕,指的是尚未结聚成形的瘀血病灶。 气滞、血瘀、痰凝、水肿,结聚在一起的,就会形成积聚癥瘕,很多肿瘤,良性的、恶性的,都存在这个问题,这是肿瘤的根本病机。附子可以入气分、血分、水分而破癥坚积聚、血瘕,因此,心下的水气结聚,当然也能够解决。 0 ^! V3 f7 [5 b6 p. n) d
0 c) m( r, @- g( n2 g$ d& r【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 E% R; [- T$ O
附子 一枚(君) # H/ n7 `1 R( Q% K+ [ C7 I
桂枝 三两(臣) 3 O# Q' \% L9 V2 L/ j
当归 四两(臣) 7 b L* B9 ~6 W' ]; T
干姜 一两半(臣)
6 }! [+ ]! t" ?5 Z6 D细辛 一两(臣)/ z3 ^( G% |9 `# y
生姜 三两(臣) " y! r4 |* A6 W+ o, ?5 [( S+ p; Q
甘草 二两(佐)
5 m* @5 U" Y& ]: \ T- Y大枣 十二枚(佐)( ]2 f0 h0 ?. C4 q' G- D
人参 二两(使) 5 O5 x9 }4 ^" a
芍药 三两(使)6 O- }' t L1 t5 c) Z8 o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主之。. u/ [8 y$ r8 b/ n6 [% p' x
右十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 o& z7 Q2 b/ g0 p3 e$ L/ ~ w2 j( ~5 x) J( V5 B* T1 U
这个方是桂枝加附子汤,再加当归、细辛、干姜、人参。可以对治三阴合病属厥阴的情况。这个方子内含的方子很多,包括桂枝汤、理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伤多方等,这就是经方灵活的合方学术。8 w/ B! y! o5 ~$ V4 U
4 M5 u! P# d3 P% q" h& Q痉病,手足厥冷,发热间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这是典型的厥阴痉证。 三阴证,多混杂,不像三阳病那样相对独立清晰。 这个方子的病机,是津液不足,寒饮阻滞,阳虚不化津液,因此用附桂姜辛解表温里化水饮,归草枣参养血补津液。
5 k( s& b ~$ U0 y4 d7 w- E目陷,是津液严重不足。津液亏得重,血液无所化养,血也虚。总之,是营卫阴阳都虚,以津液和真阳损害的厉害。 这样的病多见于慢性虚寒久病的,出现津液脱失的病人,因此有大阳旦汤的方义,扶阳化水养津液,解表治里、三阴同调。 附子,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天雄、附子、乌头同出一源,都是乌头的干燥根,但部位不同,功效有异。$ r7 \6 u: i! X/ P
《本草蒙筌》记载:“天雄长而尖……附子圆而矮……乌头原生苗脑,形如乌鸦之头”。乌头,是块根(即母根);而天雄,是子根变形无侧根者。9 k q# z) X9 A h- [7 s4 ?
乌头,性热,味苦辛,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9 k' A, y/ K: G& L7 C" r
这个药,比附子还霸道,开寒结而降逆。 附子偏于补,温阳化气出痹,力量缓一些。乌头是主攻逐的,力量霸道,专门除痹驱寒。
' M$ b) h( I0 G8 Z( ?7 N筋骨的毛病,以及中风偏瘫、癌症积聚,顽固不化的,非乌头不可。 【乌头桂枝汤】 Q; e p5 _8 x4 l c/ d, b
乌头(君)
; r' N) A3 T; k( O" \' Z& h6 U$ ?桂枝 3/4两(臣)2 _. l6 |9 N+ j' I r
生姜 3/4两(臣). w5 E5 @% Y4 m0 U4 p0 b. X- [8 y
蜜二斤(佐)
7 B4 x, w/ E9 F- l2 b& z+ a甘草 1/2两 (佐)
/ R5 _1 G+ o. |. d; b- ^$ f5 T大枣 4枚(佐)
# G' d: ~: I" m/ ~6 J' y0 x. e" d芍药 3/4两(使)
% T3 |- o3 C) E% h [* f8 H- J) g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4 o5 A. H6 H9 o2 y3 w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 Q8 `4 g5 I' L- e0 k! U这个是桂枝汤加乌头。寒疝腹痛的厉害,四肢逆冷,手足麻木,气血凝滞不通,这是里寒严重了。如果还有周身疼痛,这是有表证了。并且针灸及用一般的方剂全都无效,就要用乌头桂枝汤来对治。抵当,专门对治的意思。 乌头加桂枝汤,温里解表,去风寒湿。桂枝汤,本身就祛风解表,加上乌头,驱寒除痹,表里兼顾,增强桂枝的解表作用。 这个方的药量记载上有点问题,临床使用上,基本是取桂枝汤原方的四分之一,加蜜煎乌头30g左右,从少量起服,逐渐加量“以知为度”,达到治疗量,也就是微中毒量:“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会头晕如醉酒、口舌麻木甚至全身微麻,面部于痉挛,心悸呕吐,出汗、关节毛孔“冒风”。
. i/ I* b+ K2 M8 i9 o附子和乌头,都能“温中”、“除寒湿痹”。 痹,《说文》曰:湿病也;《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就是酸麻重痛等筋骨肌肉间的不适感觉。 偏热性的痹痛,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对治;而寒湿痹痛,就要用到桂枝加附子类方,甚至是乌头桂枝汤。& l4 t9 Y/ ] L0 I4 k+ o/ f8 m
一切痹证,除了筋骨毛病,还都有里证。痹证,里证是什么?都是寒湿或者湿热。你光是治疗外表的筋骨疼痛了,没注意里面的那个湿邪,就疗效不好。是一身内外尽寒湿,要内外兼顾。很多严重的风湿、类风湿病,你问问他的胃肠道,都不正常。并且,一旦胃肠有了问题,那个风湿的症状就马上加重。 曾治一例颈项、后背紧痛十余年,项背痛发作则伴发胃胀痛的患者,就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前后十余剂收功。
% H1 A+ X O/ C# }; C1 v- j" y' x师父曾经讲过:有人说,桂枝芍药知母汤用了效果不好,那是你不会用。这个方子就是内外兼顾的。第一,要原方原量。第二,顽固的,换乌头。第三,加狗脊。这个方子太常用了,疗效很好的。全身各个部位的关节肌肉疼痛,都有效。这一个方子用好了,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类风湿,你就会成名医。何况还有许多续命系列方子备用呢?续命系列方子,也要遵守这个规矩,轻的用附子,重的、顽固无效的,用乌头。乌头,好比大元帅。附子不过是将军而已。久攻不下,就要派派元帅亲临。 今天讲的附子和乌头这类有毒药物,都要从微量开始,逐渐加量。乌头用蜂蜜单独煎煮,然后,兑到药里服。
0 F+ U. V w- j8 t' p附子乌头有毒,它的毒性正是它的药性。而现在的炙乌头、炮附子等,把毒性搞没了,根本就无效、不治病了。 附子乌头有毒,它的毒性正是它的药性。而现在的炙乌头、炮附子等,把毒性搞没了,根本就无效、不治病了。 有关颈肩腰腿痛等疼痛症候群的中医学规范化诊疗方案,恩师刘志杰老师将会在十一长沙讲坛中系统讲解,敬请期待。
! _4 L& r1 Z; Y9 v今天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 n- w9 ^: {* L" X
! d4 W# e N. S" x9 W* h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