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09-12-1 19:48 编辑
了一居士:
“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巳,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千金翼方》
“但使药与病源的相主对,虽剧但服,不过再三服,渐渐自知。非其主对者,慎勿服也。”————《千金方》
“但问人男女长少依据方说,方说有半与病相会便可服也。宜有增损者,一依药性也。”————《小品方》
这就是唐代之前的方证药症观。方证概念的提出,是孙思邈,国人不知自爱,多言是日本人提出的。孙思邈说的好,“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枉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巳”。
“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这是后人研究伤寒经方的写照。迷而不悟,乃至不去学习和思考。
“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孙思邈的这一方法,功不可没。他的千金方,也指出,临病要按证索方。因为诸多方剂,你是记不住的,要细查方书,严格的去抄方。现在好了,有了电脑,想找那个方子,一查就出来。解放了很多背方子的精力。唐代,是辨证法迷失了,到了现代,连方证对待都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