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2-1-30 16:57 编辑
初诊时间:2012年1月20日上午。 张某某,女,35岁。 病史简要:患者六天前发烧,高热40.5摄氏度。在一诊所肌注氨基比林针、地塞米松针两次,烧未退;又至医院输液三天(具体用药不详),发烧退,旋即又起;最后到某老中医处服中药银翘散+羚翘解毒丸两天,致使泄利不止,依旧高烧,遂来我处求服中药。
刻诊:患者神疲体倦,表情淡漠,发热(现测体温40.3),头颈汗多稍微强痛,身体困痛,恶风恶寒;口苦口渴,耳鸣心烦;自觉胸中、心下有物堵塞,不欲饮食,恶心欲呕;腹部不痛但觉得空;一日泻下五六次水样大便;小便短少而黄。平时手足有点凉,月经错后三四天,但不痛经。
舌苔脉象:舌苔黄白夹杂而润滑,不腻;轻微齿痕;两寸脉浮而数,关尺弦数略沉。
六纲辨证:太阳少阳太阴(夹杂阳明微热)属厥阴
处方:柴胡桂枝汤+葛根+五苓散
柴胡40 桂枝15 黄芩15 生晒参15 炙甘草10 生旱半夏25 芍药15 生姜15 大枣6 枚葛根40
自制五苓散12(分三次冲服) 两 付 上九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并冲服五苓散4克,一日一夜连服两付。
2012年1月21日上午。
二诊:上方服一付后,热渐退(现测体温37.7),身体困痛减轻,微恶风寒,泻稍止;两付服完,口苦耳鸣减,已不恶心,亦不呕吐,能食一小碗软饭;但依旧心烦,胸中、心下仍堵,腹中仍空;头汗出,口渴,大便溏薄,小便不多,手足不暖,舌脉无明显变化。
六纲辨证:太阳少阳太阴属厥阴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五苓散(干姜、煅牡蛎各增至30克)
柴胡80 桂枝30 干姜30 天花粉40 黄芩30 煅牡蛎30 炙甘草20
自制五苓散12(分三次冲服)
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并冲服五苓散4克,日三服。 一 付
2012年1月22日上午。
三诊:患者大喜,言服药后,热退泻止,余症大减;因已是兔年最后一天(除夕),患者不欲再服汤药,遂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一付,打成散剂,用红糖水送服以善后也。
前天下午患者带着春风般的微笑,携着礼物来门诊感谢,言服了散剂两天,诸症皆愈,剩余的未再服用;听说门诊有“美容膏”(温经汤+蜂蜜熬制成膏),取了两瓶膏滋,拜谢而去! 按:《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 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药症: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
《伤寒论类编补遗》:167条:厥阴中风,汗出恶风,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脉沉弦。
183条: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患初病时可能为三阳合病,后经输液及过服寒凉中药,致使太阴虚寒而泻下;“腹部不痛但觉得空;一日泻下五六次水样大便,舌体轻微齿痕”太阴证也; “发热、头颈汗多稍微强痛,体痛,恶风恶寒,两寸脉浮”太阳中风证也; “口苦,耳鸣心烦,自觉胸中、心下有物堵塞,不欲饮食,脉关尺弦”少阳证也; “口渴,小便短少而黄,脉数”阳明有热;“舌苔黄白夹杂而润滑”津液受损而饮邪相对偏盛;
愚以为,不论三阳、三阴,凡两纲合病者,则用两纲药同治之;三纲合病者,则用三纲药同治之;需分主次,参以药症权变,不知对否?初诊应加太阴药症干姜,惜当时疏忽给忘了(汗……)
二诊时患者“身痛(减轻),微恶风寒,头汗出,口渴,小便不多,不呕,胸中、心下堵(胸胁满微结)……”具备了厥阴中风提纲症大半以上,故用柴胡桂姜汤,以解太阳,和少阳,温太阴……二诊似乎不用五苓散亦可?
敬请各位老师、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