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4-10-15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伊峰 于 2014-10-15 10:49 编辑
一:理论起源
阴阳各分为三
1)三阴三阳生理病理
生理:上下内外沟通,平衡运转。自稳。
太阳少阳主表。包括四肢百骸,司营卫,皮毛开合。
阳明太阴主里。主内脏,司气血,主吸收和排泄。
少阳和厥阴,共同主表里和上下的总体阴阳气血平衡。
三阳主阳气,太阳主发散,阳明主收敛,少阳主表里的平衡,与阴气交,由阳入阴。
三阴主阴血,少阴主收敛,太阴主开泄,厥阴主表里的平衡,与阳气交,由阴出阳。
病理: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恢复。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2)六大自稳系统
伤于:情志,饮食,劳作。
二:六纲与八纲
1)六纲
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病态,虚,实,半虚半实
病性,寒,热,半寒半热
2)六纲与八纲区别
相同:都用阴阳来确定。
不同:六纲精细
三:六纲框架理论
1)六纲的规范性概念。
与经络及脏腑无关。
传遍有序:由表及里。
间传,多有正气不足,病邪旺盛所致。
直中:多由饮食所致。
合并系属
不相邻的同时生病,或多于两纲为合并。相邻的相传为并病。主要为哪一纲,就属于哪一纲。系,虽有本纲见证,但以它纲证治为主。
2)六纲五中分类法。
3)提纲。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伤寒:太阳饼,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少阴病悉具。
少阴伤寒: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结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
少阴中风: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
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中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结坚。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者则风水血痹,脉微。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
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汗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
4)表证与外证的区别
外证指里证的外在表现。
5)六纲六病时相
四:病证症
五:方证与药症
六:五证病机
痞烦燥滞饮
七:治疗六法
汗吐下,和温清。
八: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病位,病性,病态,选方,药物加减。
九:六纲方剂简单谈
1)分类
升阳之剂,以黄芪为主:大小阳旦汤主对。黄芪建中汤
扶阴以柴胡为主,扶阴以清里,大小阴旦汤主对。小柴胡汤。
热闭以大黄为主,开泄以痛闭。大小火齐汤主对。大承气汤。
寒厥以干姜为主。温化以回厥。大小水齐汤主对。通脉四逆汤。
轻宣以麻黄桂枝为主,大小青龙汤主对。轻,麻黄汤;宣;桂枝汤。
收重以石膏龙骨为主,大小白虎汤主对。收,白虎汤;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清滋以阿胶黄连为主,大小朱雀汤主对。清,黄连阿胶汤;滋,炙甘草汤。
温渗以附子白术为主,大小玄武汤主对。温,当归四逆汤;渗,真武汤。
2)配伍法则
四气五味功用。
五证配伍
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
酸甘化饮,佐以苦咸,守于温渗。
甘咸制燥,佐以辛酸,守于清滋。
辛咸除滞,佐以甘苦,守于温宣。
辛苦除痞,佐以咸酸,守于清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