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辨证思维方法,有其显著的特点,而《伤寒论》则予以系统应用,突出体现其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现代研究者对此深感兴趣,并从辨证法思想、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及逻辑思维等方面,展开一系列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现据有关文献,简要评述如下。
一.辩证法思想
中医学理论核心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以《伤寒论》亦充满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其六经辨证体系中,阴阳观、正邪观、标本观、病证观、常变观等,无一不体现出彼此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现代研究者则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考察和总结《伤寒论》有关内容。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物质世界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中,仲景能动地将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相互对立的概念,运用于揭示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全过程中;而在其立法处方的治疗过程中,始终注重温清、升降、散敛、攻补等两不相容的治法思想的辩证统一,从而充分展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
内因为发病之主导,外因为发病之次要,外因通过内因方能起作用。而病理本质与病理现象,一般而言是同一的;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则本质与现象可以不相吻合,甚则背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仲景在处理诸如此类的关系时,始终注重其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将其与别的事物相区别的一种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规定性。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导致新的量变,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研究者认为,六经之间各个阶段疾病过程的特点是质的规定,六经传变是质变;而每一经内部的症状移动,是量的规定,本经自传是量变。量的变化改变着质,在量的规定中也充满质的差异。《伤寒论》非仅六经主证,其间具体联结错综复杂,由此及彼,由彼及此,量中有质,质中有量,皆循质量互变规律相互移行。
(三)整体恒动观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具有与他事物普遍联系的特点;任何事物亦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中医学“四时阴阳五脏”学说,实质即是自发运用整体恒动观念,解释人体内部及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研究者认为,《伤寒论》所述之六经病证,始终处于恒动变化过程中。即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不断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变动性。而医者在临床上进行辨证的过程,即是恒动观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治疗原则和方法的确立,始终以恒动观作为指导。
《伤寒论》把一切外感热病的证候归纳为六经,既承认疾病过程中的阶段,又承认前后阶段的衔接性,即是整体观的思想体现。各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能相互转化,既是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及转化关系的体现,亦是恒动观的具体反映。
从上述可知,六经辨证理法方药体系处处贯穿着整体、联系、发展的观点,在处理内因与外因、个性与共性、一般与特殊、整体与局部、阶段与全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相互转化等问题上,与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吻合。
二.逻辑方法
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以科学概念为其基础。就《伤寒论》理论体系而言,六经、六经病均是六经辨证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具备定位、定向、定性和定量的特性,有着明确的内涵及其外延。
研究者指出,六经病概念是仲景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演绎和综合的产物;其病、证、症结构具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划分特性。因此,在整个六经体系架构中,孕育着极为丰富的逻辑思维方法。以现代逻辑概念加以总结,可以看出,《伤寒论》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如下:
比较与分类:论中采用了定性、类证、假设、异同等比较方法,以对举、除外、试探、反证、互参等形式进行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比类求知,析同辨异。其六经病证的划分,即是比较与归类方法具体应用的结果。
分析与综合:运用分析方法,将病证机理、病邪因素、临床脉症及其变化特点予以单独研究,并进而加以综合,建立六经诊治系统,即是分析与综合方法具体运用的结果。
归纳与演绎:分析六经病证之复杂现象,找出其内在规律,并加以总结提炼,是典型的归纳思维过程。而从基本规律为出发点,分析推论其具体之证候、病机、治法等,属演绎思维过程。归纳和演绎相互依存,且与分析和综合方法密切相联。
具体与抽象:六经辨证体系是建立在大量纷复杂的临床现象分析基础上,通过归纳综合方法加以提炼,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总结外感热病之诊治规律,属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理论的思维过程。反之,具体证象则是抽象理论之基础,以六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推理:在六经体系中,根据各种相关因素,推论病情发展趋势或预后转归,是推理方法的具体应用。有学者指出,仲景推测疾病预后转归,运用了:趋势外推、五行推演、、反馈预测、反象预测、节律预测、体质宿疾预测和结构预测等多种推理方法。
他如类比、反驳、求同、辨异、反证、追踪等具体思维方法,多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