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源 时间: 2007-3-11 10:30 标题: [转贴] 从统计学角度看中医理论
[转贴] 从统计学角度看中医理论
香港科技大学张连文
经常有人问,中医理论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说清楚吗?我们认为可以,并且认为中医理论的实质可以用下面的基本公式来刻画:
中医理论 = 对统计规律的描述 + 对统计规律的诠释。
在解释这个公式的意义之前,需要先谈谈人类的思维习惯。人脑对规律性的东西充满好奇,如果注意到几件事情多次同时出现,我们马上会问为什么。有一个晚上我站在窗前往外望,对面大楼有几间屋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透过窗帘的射出光线时而亮、时而暗,同步变化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个现象有趣,认为其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并且开始寻找这个原因是什么。(读者不妨帮我想一想再继续往下。)基于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那几间屋的主人在看同一电视频道。
可以推测,古人和我们一样对规律性的东西充满好奇。那么,当他们发现一组症状在许多不同病人身上出现时,他们会做些什么呢?他们自然会问为什么,会认为那些症状背后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并且会基于他们当时对大自然以及人体的认识,对那个共同原因进行诠释。这样慢慢形成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的基本内容实际上是在描述统计规律。例如中医理论说: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包括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症状。这句话就讲了一个统计规律,那就是:口燥咽干等症状在一些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而这个规律应该是源自古人的临床观察。中医理论进一步对这一规律进行了诠释,认为它是由于体内阴液亏少、无以制阳而造成的,并贯之以“阴虚证”的名字。所以,我们认为中医基本理论是对统计规律的描述,以及基于古典哲学对统计规律的诠释。这就是上面的中医理论基本公式表达的意思。
要验证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最理想的方法是坐上时间机器,飞到古代医师身边,目睹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另外一个方法是模拟中医理论的形成过程,那就是先通过调查收集病例、然后用电脑按统计学原则对病例进行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到中医理论所说的统计规律。 我们在中医的一个子领域中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得到一个统计模型,其结构图见:http://www.cse.ust.hk/~lzhang/tcm/。图中位于最下面的是症状变量,它们来自数据,称为显变量。其它的变量称为隐变量,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引入的,它们的作用是解释数据中蕴涵的规律。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模型所揭示的规律的确与相关的中医理论吻合。例如模型最左边说的是:有一个隐变量h1,它直接影响畏寒怕冷、四肢冷、腰背冷这三个症状,同时又通过隐变量h2间接影响便稀、完谷不化。而中医理论认为,当肾阳不足失温煦时则可见畏寒、肢冷、腰背怕冷;同时肾阳虚衰火不温脾土,则可见完谷不化,大便溏薄。所以在这一局部,模型与中医理论完全一致,只不过中医理论给两个隐变量命了名。模型的其它部分与相关中医理论也吻合。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中医理论所描述的统计规律的确存在于病例中间,从而验证了中医理论基本公式。
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有重要意义。它指出中医理论不是主观臆想、空中楼阁,其核心内容是关于症状出现的统计规律,是实实在在的,是客观的。尽管这些规律是用自然语言而不是数学语言来描述,但这只影响描述的准确性,而不影响规律本身的存在及其客观性。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基本公式提示我们可以把中医理论的客观内容(统计规律)与其主观内容(统计规律的诠释)分离开来,区别对待。如果我们把以后研究工作结集中在客观层面,系统寻找症状在病人身上出现的统计学规律,就有希望建立满足现代科学标准的新中医理论。相反,如果我们一直在古人的诠释上纠缠,要获得突破就比较困难。最近关于中医有很激烈的争论,有学者希望取缔中医,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或者没看清中医理论的客观内容,太过强调中医理论的主观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