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
中国丹霞地貌与河南“天地之中”建筑群共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被通过后,对于申遗的反思也开始出现。人们发现,这场申遗的“门票”比较昂贵,总共耗资超过10亿元。而且有了“世遗”挂牌后,很可能要涨门票,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要中国百姓来买单。与此同时,冯小刚导演的新作《唐山大地震》也被风传要报名奥斯卡评比,俗称“申奥”,两件事放在一起挺有意思。
“申遗”为何成疯?媒体往往只注意它的经济利益驱动。确实,纯粹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做事,的确会有很多弊病,因此,我认为媒体不光应该反思“申遗”的经济利益驱动,还应该反思在中国各个领域充斥的一切以经济利益、经济效益、利润赚钱至上的庸俗市场经济原则。我们有太多的专家在各个场合都不遗余力地宣传庸俗市场经济,早把赚钱第一、发展经济第一的思想灌输到人们的脑海中,“申遗”的官员们也不例外,发展经济还是他们的任务。“申遗”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疯狂,某种程度上就是经济挂帅、赚钱第一理论横扫中国的结果。
其次,除了经济利益驱动外,崇洋媚外也是“申遗”成疯的原因。在崇洋媚外的思想影响下,对于官员来说,外国人发一个认可的牌子,就是天大的事情,因为,一旦外国人认可了,便具备了世界意义、人类价值,老百姓也跟着认可,旅游经济之类的无烟工业便上去了。换句话说,弥漫到每一个角落的崇洋媚外之疯,是“申遗”成疯的另一个巨大推动力。相比之下,只有中国国内颁发的景区级别标志,对于官员、对于民众似乎都没有吸引力。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的媒体对于崇洋媚外宣传得太多了。而崇洋媚外的一个明显结果也已经看见,门票涨价,最终由中国百姓买单。崇洋媚外与赚钱第一为何如此紧密?因为外国人有钱,两者就这样庸俗地结合了。
再次,近年来文化上崇洋媚外、自我贬低的现象也遭遇一些反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遗产”以各种方式“申遗”,也算是对自我文化价值的一种认识方式。然而,在经济至上的共同影响下,人们对于传统遗产,也只注意到赚钱这一个肤浅的层面,并不一定对它的真正价值有多少深刻认识。包括各种各样的“国学班”,都一样。因而,“申遗”成疯换一个角度说,既是崇洋媚外的结果,也是对崇洋媚外的反弹。只不过,这种反弹依然把话语权、决定权交给了洋人,显示出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不足。这一缺乏自信的原因,又要追到崇洋媚外的头上。早知如此,何必还要大力否定自身的文化?或者说自身的文化只有硬件因值钱有价值?软件都是垃圾?
与申遗相似的是“申奥”,还有“申戛纳”、“申威尼斯”、“申柏林”等一系列外国电影奖项。近几十年来,中国电影的成就几乎只能靠外国电影奖项来评定,自己底气很是不足。这还是崇洋媚外,自己给洋人交作业,由洋人老师打分。洋人说声好,不管中国百姓爱不爱看,立即就有了成就,有了身价,为此甚至不惜冒着放弃国内市场的风险,情愿要一个“洋人点头”的名声。到目前为止,我还比较欣赏冯小刚的态度。冯小刚对“申奥”说:“不去为妥,……,《大地震》就是拍给咱中国老百姓看的,去了也拿不了奖。”冯小刚的态度表明,他已经清楚地知道,中国老百姓与外国评委是不同的,中国老百姓已经越来越不跟着外国评委的指挥棒转,靠外国评委来肯定自己的方式,应该可以歇一歇了,中国老百姓的肯定,才是最重要的。只怕去不去不由他。
最近有个李一道长闹了点动静。李一道长能够糊弄人,无非是因为大众知识有限,对于李一道长的“神功”难以准确判断。大众通不了神,李一道长能通神,这就是他的资本。借李一道长的例子说句话,所有“申遗”、“申奥”之疯,本质上与李一道长一样,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通神”,能够沾点“神光”。李一道长的神有点飘渺,“申遗”、“申奥”的“神”,就是洋人。包括前不久闹哄哄的假洋文凭事件,都是在崇洋媚外的影响下,希望与洋神结为一体的结果,都是想用洋人的名字糊弄中国人、赚中国人的钱。这种崇洋媚外已经太过严重,它从知识分子开始,影响到整个中国大众。在社会层面,很多中国产品和中国机构都用洋名;在知识层面,作品在外国发表,分量就是比在国内发表分量重。难怪很多人不惜用剽窃的方式,在外国发表作品。还有就是念念不忘的诺贝尔奖情结,都是极度渴望洋人表扬一下,一付乖乖听话好孩子的样子。
崇洋媚外、自我贬低,该歇了。立足中国才是正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