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师一百一十五岁
春。师在云居。先计划修造大殿。以毗卢遮那大铜佛。高寻丈。为明代万历年间。圣慈皇太后渗金铸造。旧日殿瓦。以铁为之。因山高风劲。泥瓦则易飘摇也。今欲建殿。应先铸造铁瓦。乃集僧众。具垆锤。自铸之。及铸千僧锅四口。大铜钟二口。是时缁侣云集。已过百人。其中人物。百工俱备。国内外僧俗道友闻讯。时施助净资。有人有土有财。事易举矣。师遂分僧众为二部。能土木工程。修造殿堂者为一部。开垦种植。艺茶竹工又为一部。众皆踊跃从事。夏五六月。首建成法堂一幢。上为藏经楼。置碛砂频伽各一藏。开垦部分。亦开成禾田六十亩。种田博饭。俨然百丈风规。
秋七月。新建僧寮。楼上下二十余间。以安僧众。又重新建窑厂。 烧砖瓦用 溷厕。碓坊等。次第落成。而师仍居牛棚中。南华寺方丈本焕。太平莲社比丘尼宽定等六人入山礼师。见有破钟一口。在草地上。以问师。曰。“此本山古物也。名自鸣钟。历代有祖师到此。钟皆自鸣。日寇焚山时。楼火。钟坠地而裂。今将复合矣。”众验之。见裂痕自下而上。其上端有自然修补复合之痕。师曰。“俟其复合至钟口。当复悬之。”又领各人巡山。见竹林茂密。其地产黄精。葛。茶。及大杉树。银杏树甚多。师指一树曰。“此无心白果也。”剥而视之。果无心者。本焕等住十日。师削竹禅板数具。磨光之。亲选择。题名。以赠粤港诸弟子。
冬十一月。师所住牛棚被焚。众劝师移住新建楼房。师曰。“我爱其古雅也。”仍缚茅编竹。照旧造成居之。是年北京屡有电至。聘师北行。以老病难行。却而未往。岁暮起禅七一期。
附记本年三月发掘地宫事 三月初十日上午。因重建大殿。先将瓦砾除去。集百人之力。将大铜佛移开。下为石座。中有地宫。发见青石碑三块。 碑文另录 石盒一方。函盖无损。考之。其一为宋代绍兴辛酉。法如禅师刊石。其二为明代万历壬辰。洪断禅师刊石。石函中。藏有镇座法宝各物。
碑文 其一
云居山真如禅院重建大佛宝殿地宫铭
建炎中。胡骑入寇。遂渡江。虽凶焰煽。山中幸免其祸。绍兴初元。群盗蜂起。九江海昏。皆为所据。而兹山遂遭焚荡。靡有孑遗。时住持悟禅师。避地往浙右。王师既振。群盗扑灭。悟禅师留天台不归。阅三年。山中住持者更四代。既去留不常。亦未暇兴建。风雨无蔽。安众不过六七十人。法如绍兴四年。奉命承乏。四方禅侣。幸不我弃。服勤而共住者常三百人。而缙绅檀越。亦加外护。因得随缘建立。五七年间。所谓寝堂。方丈。法堂。香积厨。云会堂。皆遂落成。又化檀越三十名人。率钱二十万。共建大佛宝殿。其高六丈有奇。其深广称是。雄伟壮丽。有增于旧也。将塑立尊像。先筑坛座。其下有所镇。谨奉铜像一躯。佛牙一枝。并舍利笺檀贮以宝匣。而藏于佛座地宫之中。粗记岁月。勒铭于石。而并藏之。庶几未来劫中。有如佛图澄发临淄石下旧像石。露盘者知今为 圣宋十叶中兴辛酉岁也。其铭曰。
常寂光土 前后际绝 成住坏空 是谁起灭 起灭惟真
随缘兴废 其址坚牢 全归实际 十身调御 当处出现
稽首瞻仰 日面月面 埋藏不得 显示无方 当机荐取
顶门放光 亿万斯年 吾铭或出 若遇知音 还同今日
其二
万
历壬辰二十年春。予至山。有发僧戴明贤逝寂。遗徒二三人。固守寒岩。因思云居为江右首剎。何期废之榛莽。喟然叹息。久之。遂立誓闭户三载。跪讽华严。而僧不足半百。欲发心兴复。即化丹阳蒋墅檀越贺学礼学易学仁共建大殿。未几闻于朝。上遣官施金。建藏经阁。方丈。天王殿。钟鼓楼。三门伽蓝。祖师真君。龙神祠。斋堂。厨库。茶寮。养老。延寿。旦过。退居。知恩斋。皆遂落成。蒙上复铸度金千佛毗卢像。甚奇伟。丙午间。又化金坛余玉立缪希翁。丹阳贺学仁等施金铸释迦像。高丈六。皆雄丽。而四方法侣。亦不我弃。众常盈四五百。饮啄同时。其田产茶园炭山竹木数数蓄置也。将安立佛像。先筑坛座。座下有所镇。有华亭尚书陆公。号平泉。此老百岁。意常护持兹山。施古慈氏一躯。金瓶。盛原地宫中。舍利。加以宣铜盒。佛顶珠。梁公砚。藏于佛座地宫之中。铭于石。以记岁月。庶未来劫。知其因。为大明万历丙午岁也。而亦仿法如禅师佛图澄事迹云。 铭曰
真如非相 法尔随缘 生灭兴废 觌体湛然 唯斯二者 天人总致
但能领略 虚空落地 于新古剎 辛苦万端 患难虽多 三宝消归
我愿坚常 明安钳记 历代古今 始终坚固 光境交辉 无前无后
当人洞明 法身甲冑 未来劫中 奇遇知音 吾铭斯曾 继往贻来
因缘果熟 优钵华开
赐紫中兴云居第一代比丘洪断记
其三 谨示
云居开建已千年 久废基存草莽间 发心创造非容易 木灰砖瓦运转难
劝请后来修补护 万古流芳续哲贤 明因识果高着眼 身后定生极乐天
洪 断述
其四
自我创建数十年 大死三翻又一翻 跛足千里求布施 受尽饥馁对谁言
惊恐多般不辞苦 淋漓舡舟波浪寒 后来若有损坏者 地狱三途苦万般
钦依赐紫五处开山中兴云居 第一代比丘 洪 断述
镇座物品计开
两寸高铜弥勒佛像一尊 小铜香炉一只 两寸圆铜镜三只
一寸花边形铜镜一只 大明通用铜钱四十八枚 明万历净水磁碗一只
圆形水晶石一颗 降香一它 长方形石砚池一只
小长圆形石砚池并盖一套 大明圆形铜盒一只 小金瓶子一只
内贮 (舍利子 五花石 二颗、珠珍二颗) 小金顶珠子一只 粗麻石盒并盖一套
其五 诗二首
登山有感
夙志云居选佛场 登临风雨倍凄凉 当年有客开高厚 此日无人到上方
太史碑横芳草蔓 头陀路滑藓苔苍 碧溪明月知多少 古木萧萧挂夕阳
畅述本怀
诛茆劈棘构禅栖 首尾相将十载余 病骨扶笻程万里 柔肠结屋几千回
披云蹑磴穿峰顶 破浪中流堕石矶 三自轻生生不泯 殷勤留与后贤知
洪 断识(以上二诗于旧大殿佛座下掘出)
其六 木牌一方
余自辛卯冬寓匡山归宗。受本山耆宿。并修江熊护法请主斯席。时衲子辈数常不下千指。苦堂舍无所容。加以风雨摧剥。佛殿斋厨。余亦为之新。因移像座于地中。发出古渗金像一躯。舍利。炉瓶。梁公砚等。并诸缘老宿偈铭。仍命安地中。予因此亦以少记岁月。盖厨库始于丙申。自春徂冬。佛殿乃丁酉成。厨库落成。在己亥春也。
住云居嗣临济第三十三世东吴沙门晦山戒显识。
右文二章及诗二首乃旧大殿佛座下掘出并掘如下各物
古铜钱四十四枚 古铜镜三只 铜烛台一对 古香炉一只
瓷钵一口 渗金佛像一尊 约三寸高 大小砚盘各一个
瓷葫芦一个 瓦盆一个 古碗一只
师于建造藏经楼时。将石函各物。安于佛座下。添入铜弥勒佛像一座。及玉章一枚。以保存而铭敬意焉。
乙未师一百一十六岁
春。建造堂宇。日益增加。香积厨。五观堂。库房。客堂。禅堂。等处。陆续告成。
夏。北京佛教协会开扩大会议。师未暇前往。
秋。各方衲子。又多来数十人。其中有未具戒者。乞师传戒。师以为此时传戒。未甚方便。然为成就发心人起见。又不得不有所衡量。乃定为祇就本寺现住之未受具者传戒。不许向外宣扬。先行呈明当道。及佛协会准许。定于十月间传戒。冬月十五进堂。议纔定。各省名山大剎。及静室庵堂。僧众来山求戒者蜂涌而至。初仅百余人。后来陆续而至者及三百人。连本寺原住僧伽合共几五百人。不特食宿无着。而且照管困难。恰于此数月间。沪上天主教堂出事。佛教青年会出事。金刚道场亦出事。更重大者。甘肃省政府电致江西省政府。称有外道头目。窃穿僧服。前来云居求戒云云。师闻此。不得不慎重防范。而地方治安机关。亦与师商讨。协力维持。是时求戒者已入山。拒之有违佛制。纳之则实难安容。因此依梵网经《自誓受戒方便》为之说明十戒。具戒。三聚戒。等法。经旬疲劳。唇焦舌敝。 详附录法语及文钞中 劝令各自回山。依照戒期。自誓受戒。事后。仍给度牒。仅留百人。如法入坛。一场哄动。及告结束。而师以法缘障碍。时耿耿于怀也。戒期满后。起禅七一期。
是年开田种稻梁者。已及一百四十余亩。其它栽茶果等树甚多。变荒芜为熟地。而觊觎者至矣。地方机关以开辟荒地增加生产为名。在本山设立农林处。将寺外一带果树及耕植地。划为该处范围。师初犹隐忍之。及后并将师所住牛棚亦圈入之。逐师移出。师遂将前后情形电告北京。旋奉院令。着该地方机关克日交回师所住牛棚。及各垦地。由寺管理。地方下级机关虽不敢不遵。而从此衔恨。谓师恃上级势力压抑地方机关。多生阻力。魔事起矣。
是时诸方衲子。拨草瞻风。亦日益加众。已近千五百指。新建房舍。不敷居住。暂盖茅蓬以收容之。千里远来。寻师问道。昕夕不遑。为节劳计。众议请师每日定时方便说法。师许之。乃于闰三月十一日起。在经堂方便演讲。其中有援引古典。而涉及近事者。有远数诸方而近及本山者。有开示法要而例及俗情者。甚至今昔世变。个人经历。田园琐事。无所不谈。弟子按日笔录成帙。因摘要撮录于年谱中。以其关于人事多而理论少。所以别于法语也。分录如左。
附录 方便开示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譬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决无结果也。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首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即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即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仍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饭罢。问主人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主人大惊。念此事无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来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谓“我明日当被人打死。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扁担向后打来。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擒送官。讯后。拟定罪。主人见此事与僧昨夜所说相符。遂将该僧遗言向官陈述。官闻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也。因此可知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闰三月十二日
古人为生死大事。寻师访友。不惮登山涉水。劳碌奔波。吾人从无始来。被妄想遮盖。尘劳缚着。迷失本来面目。譬喻镜子。本来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尘垢污染埋没了。就不见光明。今想恢复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工夫。其本有光明。自会显露出来。吾人心性亦复如是。上与诸佛无二无别。无欠无余。何以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现在还是生死苦海里的凡夫呢。只因我们这心性。被妄想烦恼种种习气毛病所埋没。这心性虽然与佛无异。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为佛子。要想明心见性。返本还原的话。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万苦。参访善知识。即为要明己躬下事。现在已是末法。去圣时遥。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与佛相同。就应该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二六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办道。不要错过时光。
闰三月十三日
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来易。此心体虽然妙明。但被重重妄想所盖覆。光明无由显现。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种。一者轻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与无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乐果报。无漏者。可成佛作祖。了生脱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涂苦果。轻妄想就是营作种种善事。如念佛。参禅。诵经。持咒。礼拜。戒杀放生等等。粗妄想与十恶业相应。意起贪瞋痴。口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身行杀盗淫。这是身口意所造十恶业。其中轻重程度。犹有分别。即上品十恶堕地狱。中品十恶堕饿鬼。下品十恶堕畜生。总而言之。不论轻妄粗妄。皆是吾人现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这一念造成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也。若就本分来讲。吾人本地风光。原属一丝不挂。纤尘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轻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断。现在既说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话头或一声佛号。作为敲门瓦子。以轻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将粗妄降伏。仅余轻妄。亦能与道相应。久久磨练。功纯行极。最后轻妄亦不可得了。我们个个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想断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习气流转。遇着逆境。还是打无明。甚至好吃懒做。求名贪利。思淫欲等等妄想都打起来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他不下。是什么理由呢。因为无始劫来。习气熏染浓厚。遂成习惯。如狗子喜欢吃粪相似。你虽给他好饮食。牠闻到粪味仍然要吃粪的。这是习惯成性也。古来有一则公案。说明古人怎样直截断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马祖。问。“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师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茅住静。祖闻师住山。乃令僧问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曰。“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曰。“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师曰。“作么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师曰。“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来祖师作为。如何直截了当。无非都是教人断除妄想。现在你我出家。行脚参学。都是因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惭愧心。发大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觉。觉即是道。道即妙心。当知此心本来具足圆满。无稍欠缺。今须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发心。如自己不发心。就是释迦如来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时中。莫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总是忙忙碌碌。从朝至暮。从生到死。空过光阴。虽说修行一世。终是劳而无功。腊月三十日到来。临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说的虽是陈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体会这陈言罢。
闰三月十四日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怒哀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纔是真实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黄铁匠。以打铁为生。人皆呼为黄打铁。那时正是朱洪武兴兵作战的时候。需要很多兵器。黄打铁奉命赶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经过他家。从之乞食。黄施饭。僧吃毕。谓曰。“今承布施。无以为报。有一言相赠。”黄请说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黄曰。“修行虽是好事。无奈我终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门。虽在忙碌中还是一样修。你能打一锤铁。念一声佛。抽一下风箱。也念一声佛。长期如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他日命终。必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遂依僧教。一面打铁。一面念佛。终日打铁。终日念佛。不觉疲劳。反觉轻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渐有悟入。后将命终。预知时至。遍向亲友辞别。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时把家务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铁炉边打铁数下。即说偈曰。“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当时异香满室。天乐鸣空。远近闻见。无不感化。我们现在也是整天忙个不休息。若能学黄打铁一样。在动用中努力。又何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云南鸡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说给大家听听。具行未出家时。吸烟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圣寺当小工。后来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断除了。虽然不识一字。但很用功课诵。普门品等不数年全能背诵。终日种菜不休息。夜里拜佛拜经。不贪睡眠。在大众会下。别人欢喜他。他不理会。厌恶他。他也不理会。常替人缝衣服。缝一针。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针针不空过。后朝四大名山。阅八年。再回云南。是时我正在兴建云栖寺。他还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么苦都愿意吃。大众都欢喜他。临命终时。将衣服什物变卖了。打斋供众。然后向大众告辞。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时收了油菜子。他将几把禾秆。于云南省云栖下院胜因寺后园。自焚化去。及被人发觉。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钩环。虽皆成灰。还如平常一样没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执木鱼引磬。见者都欢喜羡叹。他每天忙个不休息。并没有忘记修行。所以生死去来。这样自由。动用中修行。比静中修行。还易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