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宋本《伤寒论》 校勘 文献研究
笔者手头有两本宋版《伤寒论》影印件,一本来自北京图书馆,一本来自日本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两书皆为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江苏常州赵开美主持刊刻者。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刊刻之原始宋版《伤寒论》今已不存,明·赵开美得宋版《伤寒论》,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公元1599年)摹刻于《仲景全书》中,以逼真宋版原貌,故通称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版《伤寒论》,珍秘崇敬之甚也。赵开美宋版《伤寒论》今存极少,已为天壤间之秘籍。北京图书馆所藏仅为缩微胶卷,原书今存台湾图书馆。笔者所藏北京图书馆宋版《伤寒论》系据缩微胶卷放大而影印者。馆藏书号为:No、1499,封面写有如下文字:“《仲景全书》二十六卷,张机(汉)撰,赵开美(明)辑刻。明万历间刻本。十行十九字,五册。”日本之宋版《伤寒论》“凡例”云:“本书为国立公文图书馆内阁文库所藏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刊《仲景全书》(枫,十册,子四十五函,十三号)”,其中第一至第四册为《伤寒论》,于1988年10月由日本燎原书店影印发行。其版式两书全同:每页皆10行,行19字,行与行之间皆为乌丝栏界,字体亦同。书口上端皆为“仲景全书”四字,其下为鱼尾号,鱼尾号下刻卷某,书口下端为页数。两书为同一刻版绝无疑义。据文献载,赵开美于万历二十七年刻毕《仲景全书》后,未再行雕版印刷此书,故今存之北京图书馆所藏赵开美本《伤寒论》与日本内阁文库所藏之赵开美本《伤寒论》在文字上应该完全相同,不应有异,而事实不然。经详细校读后,竟发现两书有许多文字相异处。此相异处于研究宋版《伤寒论》之版本流传、文字校勘具有重大意义。今将相异处穷尽条列如下,以就教于海内外贤达。(宋版《伤寒论》乃书林奇珍,据知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尚藏有两部)。
1.肾谓所胜脾卷一《平脉法第二》日本内阁文库本:“问曰……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肾谓所胜脾,脾胜不应时)”。北图赵本小注“肾谓所胜脾”作“肾为脾所胜”(按,北图本是也)。
2.离卷二《辨太阳病上》日本内阁文库本第12条:“不可令如水流离”之“离”,北图赵本作“漓”,日本内阁文库本作“离”(按,与今之简体“离”字同)。
3.观卷二《辨太阳病上》第12条日本内阁文库本“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之“观”字,北图本作“观”,日本内阁文库本作简体“观”字。
4.伤寒论卷第二卷二第30条之末,隔两行,北图赵本有“伤寒论卷第二”六字,日本内阁文库本无。
5.又卷三《辨太阳上》第64条北图赵本:“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之“叉”字,日本内阁文库本讹为“又”字。
6.杵卷四《辨太阳中》第141条五苓散服法,北图赵本:“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之“治”,日本内阁文库本作“杵”。细审“杵”字之字型,较其他字形为小,约小三分之一,疑为铲补之字,即铲掉一字再补以“杵”字。
7.两卷五《辨阳明病》第208条小承气汤方,北图赵本作“大黄四两”,日本内阁文库本无“两”字。
8.怫郁卷五《辨阳明病》第242条,北图赵本:“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怫郁)”之“怫郁”二字,日本内阁文库本仅有“一作”两字,其余两字无,有明显铲掉痕迹,今存黑色墨钉。
9.北图赵本于卷五之末空版处刻一树叶,日本内阁文库本无。
10.革更卷六《辨少阴病》北图赵本第321条子目:“少阴病,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者,宜大承气汤。”日本内阁文库本“痛”字作“革更。”按,作“革更”字误,以经文第321条北图赵本与日本内阁文库本皆作“痛”字可知也。
11.世让堂翻宋版卷六末、卷八《辨可吐第十九》最后一行之后、卷九之末、卷十末页之空版处,北图赵本各有“世让堂翻宋版”长方形木印,日本内阁文库本均无此木印。
12.缓卷七《辨霍乱病》第385条北图赵本:“脉微(一作缓)而复利”,日本内阁文库本小注“一作缓”之“缓”字铲掉,以墨钉代之。
13.阴阳易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北图赵本第392条:“伤寒阴易之为病”,“阴”字下无“阳”字,日本内阁文库本“阴”字下有“阳”字。但此“阳”字系将“易”字铲掉以后将“阳易”二字刻为小字横补于“阴”字之下者,从而构成“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句。因而可知北图赵本第392条之“伤寒阴易之为病”,“阴”字下脱“阳”字,日本内阁文库本可证也。又两宋本之总目录及卷七之分目录皆作“辨阴阳易差后劳复”,则北图宋本“阴”字下乃误脱“阳”字,不得因此而生异说也。
14.近卷七《辨可发汗病》子目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第十六(四逆汤二味)”。日本内阁文库本小注“四逆汤”之“逆”字讹为“近”。
15.桂卷七《辨可发汗》北图赵本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日本内阁文库本同。所异者,北图赵本“属桂枝汤证”之“桂”字与其他字体大小相等,日本内阁文库本之“桂”字较其他文字字体约小二分之一。此当属烂版再补者,故有字体大小不同之异也。
16.计卷八《辨发汗后病》北图赵本第233条:“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日本内阁文库本“汁”字讹为“计”。
17.家卷八《辨发汗后病》北图赵本第233条:“蜜煎方:食蜜七合。”日本内阁文库本“蜜煎方”之“蜜”字讹为“家”字。细审“家”字笔迹与形体,与其他字体之圆润秀丽迥别,疑为铲版后因补而讹者。
18.检卷八《辨发汗后病》北图赵本第233条:“欲可丸併手捻作挺”,日本内阁文库本“捻”字讹作“检”。
19.伤寒论卷第八卷八最末一页北图赵本有空版六行,赵本在空版最后一行刻此六字,日本内阁文库本无。
20.科卷九《辨可下病》北图赵本第152条:“右三味,各异捣筛秤”,日本内阁文库本“秤”字讹为“科”。
21.伤寒论卷第九卷九最末一页空版处最末一行北图赵本有此六字,日本内阁文库本无。
22.伤寒论卷第十长洲赵应期独刻卷十最末一页空版处最末一行,北图赵本刻此十三字,“伤寒论卷第十”六字在本行上端,“长洲赵应期独刻”七字居本行下端,“刻”字下有一空格。日本内阁文库本无此十三字。所应注意者为“长洲赵应期独刻”七字。按,赵开美,常(长)洲人,字清常,号清常道人,著名藏书家。“赵应期”不知何许人。据《故宫遗录》载,赵开美晚年更名“赵琦美”。《知不足斋丛书》收《故宫遗录》一卷,庐陵虎溪萧洵撰。其跋云:“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仲冬二十二日呵冻书。是日大风。二十日四鼓,大内又火延禧殿,并记。清常道人赵琦美。”日本江户末期著名中医文献学家森立之在《伤寒论考注》中云:“按赵琦美即赵开美。开美作《伤寒论序》在万历己亥二十七年,与四十四年丙辰其间相去十八年,则盖是前云开美,后改云琦美可知也。”则“赵应期”者与赵开美断非一人可知也。然则赵应期者,当为刊刻此书之督刊人员也,与开美或为同宗。
23.《伤寒论后序》北图赵本有《伤寒论后序》,观其字体、版式、每行字数,与前文完全一致,是此序与赵本《伤寒论》同时刊刻也。日本内阁文库本无此序。今将北图赵本《伤寒论后序》全文引录如下。
夫治伤寒之法,历观诸家方书,得仲景之多者,唯孙思邈。犹曰:“见太医疗伤寒,唯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又曰:“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呜乎,是未知法之深者也。奈何!仲景之意,治病发于阳者,以桂枝、生姜、大枣之类;发于阴者,以干姜、甘草、附子之类,非谓全用温热药,盖取《素问》辛甘发散之说。且风与寒,非辛甘不能发散之也。而又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用青龙。若不知此,欲治伤寒者,是未得其门矣。然则此之三方,春冬所宜用之,若夏秋之时,病多中暍,当行白虎也。故《阴阳大论》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别论》云,太阳中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主之。若误服桂枝、麻黄辈,未有不黄发斑出,脱血而得生者。此古人所未至,故附于卷之末云。
按,此《伤寒论后序》乃后人所撰,撰人已不可考。与《仲景全书》同时刊刻,则断无疑意。故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宋版伤寒论校注》(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主编、钱超尘副主编)将此后序录入。以上详细校读同一刻版之两本宋版《伤寒论》,其异竟如此夥颐,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愿就教于通人贤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钱超尘
http://www.ccwtm.com/bbs/archiver/?tid-156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