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藏识(二)
目前、网上讨论如来藏及藏识的贴子很多,让我于中甚是受益,但同时也甚感观点纷纭不齐。世尊也曾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于凡愚不开演。”一些师兄认为原始佛教未有如来藏,不应讨论这些于实证无关的东西。而我觉得如来藏仍佛教立论之基,佛弟子不知则罢,知道了就要弄明白,否则糊里糊涂还学什么佛?佛仍大觉,一切智智者,学佛的目的是成佛。要成一切智智者,不可有一事不知,何况在此根本问题上呢。我读经论只观大意,不求记诵,讨论时故少引经据典,在此略谈一下我的一些认识,请各善知识、师兄们指教!
还是先从“我”字谈起,每个人都感到有一个“我”存在,人在此世的一切行为都是“我”在做,或是为“我”而做。老子曰: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佛曰:万法无我,人无我、法亦无我。
佛老子说无我、说身是患,都是对“我”的否定,但是,无我以后又是谁在修行?谁成佛?
学佛要先有正见,“我”是如此无所不在,我们想无我还要看无不无得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认清“我”的本质是什么。“我”实是一种见,即身见是也。这个身见包括肉身和心身,肉身大家都知道,心身是指什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心身显然与思想有关系,仍思想之边际。说穿了,肉身之见也在思想内。“我”实际上是这个思想之身了,那么无我不是指无思想吧?土石也无思想?佛不会要人与土石一般吧?
人要忘我容易,要无我是很难的,甚至根本不可能。人专注于某事的时候、坐忘的时候、入定的时候可以一时忘我,但过后“我”又会回来,牢牢的在。即使入无想定,境界坚固,死后化生无想天,佛也说不是究竟,未出轮回,还得死,不定那天又变成人回来了,还是有一个“我”在。
思想又是怎么来的呢?所见、所听、所嗅、所尝、所触交给意识就产生想,与以前的习性和熏染相结合就产生一系列联想,刹那不停。显然思想又与意识相关。意识又是什么呢?意者注意,精神专注的所在;识有八种,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识王,即是前七识的妈妈,前七识是如来藏识生出来的。未那识为意根,由它产生了意。意观察收集前五识所见、所听、所嗅、所尝、所触(现量),与所熏而成的八识种子(现量)产生分别事识,互为因果,辗转相生,相续不断,这就形成了思想之流。意根执此相续之能思能想、所思所想、有思有想即为“我”。这个我看来很脆弱,一但不能相续,“我”就没有了,不就解脱了吗?但是事情有那么容易么?
阿赖耶识(藏识)甚深甚广,含过去未来一切种子,有相分和见分两部分,这个思想的内容实际上是藏识的见分,未那识将所缘藏识之见分,执以为“我”。恒常思惟,详审量度,日夜不停。其前后相续形成过去、现在、未来即有了时间,其分别人我、物我、法我的边际就形成了空间。以我为实有、中心,把“我”牢牢抓紧,纵经六道轮回,千生万死之苦也不肯舍离。佛告弟子人生如幻、苦、空、无我,有几个真信?天天说空,一但空来了可能反而怕了,空了后我在那儿?会到那儿去?好恐怖哟!
为了维护这个“我”的安全存在,人们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众生皆以食住,为了吃,人们辛勤劳作,打猎杀生,你争我抢,甚至发动战争,即使如此,至今也世上也尚有很多不得温饱之人,争夺和战争的威胁时该存在。
为抵御自然气候条件对身体的侵害,需要有衣穿,故亦需劳作,杀生(取兽衣),争抢等,穷者衣不摭体,富者华衣锦被,虚饰炫耀。
人多是穷过的,出于生存安全的需求,对吃、穿不足的忧惧,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金钱和物质实体的拼命追求,烧杀抢掠、欺诈偷盗、粜笑卖淫、贪污受贿、争名夺利等恶行由此而生。为维护“我”的利益和存在,往往兄弟不亲,六亲不和,爱心丧尽。这些都是为了扩大自己生存空间而作。
人为了这个“我”造的恶业太多了,却仍执迷不悟。
孔子曰:食色,性也。是说食和色是人与生而来的天性。前面说的是维持“我”生存,以食为主而使人们产生的业行。但这个“色”也同样让人疯狂、迷茫和争夺不休,但它特点与食不同,它是以执我而欲忘我(不是无我)为特征的,其最终还是为“我”(欲以错误的途径解决“我”的烦恼)。
人是矛盾的,在为“我”造业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深感离本心越来越远,孤独感越来越强,想忘掉这个我,想逃避孤独。古人心中染污少,身体气脉平和,欲淡念少,生命性能多能升华,见色(女色)亦少放逸,一经圣人指点则正心诚意,性定气回,水火即济,而归大道本心。故释迦在世时,闻佛教导,立证初果至四果罗汉者很多。今人则不然,染业深重,六脉拘紧,气脉细弱,欲念纷纷,体内坎离不交,阴阳不调,生命性能难以升华,集聚海底,至性欲炽烈。人们欲通过男女交合起到阴阳调和、回归本心、减轻疏离的作用,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之性能因交触而化为浊液排放,亦因此耗费体能和性能而益感困乏。虽然如此,但人在男女交合时的短时间内,因性能的集中爆发,确取得了短暂的触乐、溶合和忘我的快感,所以人们便乐此不疲,逐色不止,殊之知此乃饮鸠止渴、自伐生命之举呀!而为了追逐、争夺美色而造的恶业则不胜枚举了。[特注:人体气脉宽畅,海底之性能可逐步升华纳入其中,人便能少思寡欲。以色为媒,触发生命性能(此乃生命之能,印度愉伽称为灵蛇、灵能。),量大而猛,犹如洪流,气脉未通者不能一时容纳,未得空性定力者不能升华,故多化浊液而出。藏密双修,原理如此,具格双修条件者少之又少。不了解的人切莫轻谈双修,亦莫轻毁藏密双修]。
众生是喜有不喜空,喜得不喜失的。如来自觉圣智境界本是非空非有,大空大有,得无所得的。故可恒顺众生,说空说有,对机设教。故有如来先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后说常、乐、我、净华严界之不同教化。如来藏、藏识即是恒顺众生喜有,为免众生入断灭空见的而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