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EIWENZHU 于 2016-9-20 21:47 编辑 8 J( ~- j1 q' H# Z" i$ K' R
! I4 s: h; M2 N+ W4 j
2016年9月20日朴玲玲老师讲四逆汤 - j" V7 K5 R# G3 r' ?
上节课咱们讲了四逆汤,今天继续讲解一下。 【四逆汤】
- _2 F- a S+ R3 U8 [3 [+ O3 p甘草(炙 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五证:寒饮证。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 症状:畏寒、四肢逆冷,身无热或无大热、寒战、无汗或少汗,但欲寐、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等。
2 D( r0 w4 y% E! S7 Q这个症状是基于条文提炼出来的,实际对治范围其实非常大。 寒饮证引起的症状其实都可以治疗,只要病机对了,就都有效果。 体征:脉沉、弦或细,舌淡白有齿痕。 既然我们课程要讲解的是方剂的加减,这个方子本身的结构要先注意。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3 P- W. U/ A" z; V; G虽然只有三味药,但他本身是由甘草干姜汤和干姜附子汤组成。 一个方,由两味以上的药组成,所谓“单味为药,两味成方”,三味以上的配伍,称为“复方”。 大家不要小看这两味药组成的方。 首先,来看下甘草干姜汤
m' o% m# _$ s d, M【甘草干姜汤】
# ?! Z2 l0 F5 y8 R2 a, F. h- n: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四象解析法: e. I) b+ h! t* N- B
君药:干姜(热 辛)2
' c7 ~9 p+ |5 l# l1 p+ E臣药:无
& c3 o$ T: S9 a! q# |5 w& }7 W佐药:甘草(平 甘滋)4
# t# p5 ~' ~7 m! M2 O9 `使药:无
, X' f1 v: C& j9 y君药:4 l0 {' A0 k7 R' k2 _. M
干姜:热 辛. \( P6 S9 Z, H) F& w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我们讲过“寒厥以干姜为主”。 这个药,温中焦,化寒饮。上可止喘逆、呕吐,下止利。 它是辛味药,有发散疏通的作用,所以外去风湿痹阻。 干姜还可以止寒性腹痛,对寒滞效果很好。 它还有一个功效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止血啊。 止腹痛,又止血,让大家想到什么呢? 妇科病常用啊! 调痛经也好,止崩漏也好,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药。 很多人看见妇科下血不敢用热药,怕热药辛散活血,月经越来越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 u! Y* Z3 l; t寒性崩漏用寒凉药有没有可能止血呢? 有可能的。 寒药下去,冰水变成冰块了,也能止血。但那只是暂时的。病根没有解决,反倒造成更严重的寒凝血瘀。那不是救人,而是害人! 很多人只把症状的缓解作为治好的标准,治病不求本,迅速就行。后果不考虑。 只有舌苔脉象都恢复了,即使有点剩余症状,身体也能慢慢自愈。 所以说用药时只要符合病机就可以使用,就好使。 有的人就只注意功效,不看药性,用在了热证的崩漏,即使它有止血之功,也只会越用越重。 所以病机是关键啊! 也就是说干姜对于寒证导致的咳逆、风湿、腹胀、腹痛、泻痢、崩漏等都可以治疗。 佐药:
: Z+ S) K9 _4 e# {5 Y) K/ t/ l甘草:平 甘滋
( s; x9 g! W4 W! Z g《本经》: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用蜂蜜炮炙的甘草养胃气津液。 寒证为主时,一般会配以甘淡药化湿除饮。 但这个方反倒是配的甘滋的甘草,还用的4两,可以知道患者津液必有损伤。 否则,都已经成冰了,还加水进去,早晚变成更大的冰块。 这里用炙甘草,一是防止干姜过燥伤津液,二是可以看出患者有一定的津液损伤。在津液损伤时会有什么表现呢? 津液损伤,不能充养濡润脏器、组织、官窍,故会出现咽干口燥、或皮肤干,口渴喜饮,小便少。 内里寒邪积聚,又津液不足,也就是说会有上焦的烦热表现,咽干、心烦等症状也会出现的。 很多人看到烦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寒凉药清了再说。这是不对的。 首先你得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烦热的症状。 人是一个阴阳平衡的整体。当身上寒气重,聚阴于下时,自身的阳气自然被驱赶到上面或体表。阳气聚集,自然就会表现出热的症状。 这时候盲目的清热,会将身体内仅剩的阳气也一起清理掉。 究其根本,寒滞去了,阳气正常输布于全身,津液得以正常濡养身体,那部分烦热表现自然会消失。 干姜和甘草,温里去饮和养津液,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表证。 非常精妙。 以往咱们习惯于由条文来分析方剂,现在用逆推法,用方剂印证条文,更有利于理解使用方剂,还可以根据临床做方药调整。 有的人死背条文,用“症”来套方,错误百出不说,相当于自己画地为牢,中医都给学死了。 分析过了方子,咱们来看下条文: 脉经: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修正,宋29) 四逆了,伴随着“咽干,烦躁,吐逆”的,就要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 这里的咽干、烦躁,就是上面说到的,是津液匮乏,属于亡阳的那种躁动不安,不是阳明的烦躁。 吐逆,是内寒水饮乘虚而上冲。 “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内外阳气恢复,同时还解了在表的风邪,津液得复,寒厥得解。 这个条文非常精简,辨证精微,抓住了病机,用药简明老到。 甘草干姜汤:
7 H; Y# }) b7 R六纲:少阴太阴合病3 Q% r# T8 ^- w( C' a" Y' `
五证:寒饮证 如果光抓主症来套方,如同瞎猫碰死耗子,永远也不会进步了。 本来今天想把甘草干姜汤和干姜附子汤都讲完的,结果中间啰嗦太多,讲不完了,今天就讲到这,剩下的下节课继续讲吧。 9 s0 G: \0 t2 d/ o4 o5 h
) O2 n4 S; l" F% r; J1 s&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