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8月30日徐朋吉老师讲小建中汤加减 u, z. Q! b$ u9 s( P
根据汉传中医研究院安排,我和大家学习《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的小建中汤加减和桂枝附子汤加减两个部分。通过前面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经方的灵活多变,但这种变也是有个前提,就是依照汉传经方基础理论。即将到来的十月份的培训班,会详细阐述这部分内容,具体介绍可以到汉传中医师承论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小建中汤加减这一部分。 ; A9 R. g$ T/ g
主要包括方剂有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加饴糖、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加地黄阿胶、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去当归加川芎、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去生姜加干姜。我们先看小建中汤。 6 f: X1 }: F P) G' S" ]3 z" b3 @
【小建中汤】! }3 H* q! F1 m/ F6 d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 W; Q- t+ m/ \+ \( {3 x( i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桂枝汤加芍药就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胶饴一升,就是小建中汤。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一味药的变化。就成了另外的一个方子,主治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这里我们就看出一味药的变化。就成了另外的一个方子,主治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2 N$ w. a, Q1 u4 r% m2 v8 m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d( m. J0 k/ {9 L. P1 o
三才解析法
$ h1 Q6 r( ]/ B0 T) W# a阳性药:桂枝(温 辛甘)3" ]* h* p( `% s V6 E B
生姜(大温 辛 )3
& q4 {; k9 W: _! c3 A, F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 W- \' q$ L" w' d" n% T 大枣(平 甘滋)2* b3 T) w: R+ U! j1 y7 m5 {+ N
胶饴(平 甘滋)16( a4 ^& A5 J/ X: f, r/ ]) I
阴性药:芍药(凉,酸苦)6
6 W1 y3 M) T% h 通过这个解析法可以看出阴性药和阳性药药量基本相等,但是芍药6两这个量也是比较大的,芍药是小大黄,更由于加了大量甘滋养津液的药,甘滋是助阴的,因此小建中汤这个方子变成了治疗烦温多凉滞少的阳痞证,六纲属少阳病。27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宋102条,《补遗》)伤寒两三天后,没有彻解,病情出现了传变,出现了心悸心烦,用小建中汤解决。心烦是里热引起的。这个心悸是指心慌,心中悸动不安的感觉。病因多见两种:一是津血亏虚,二是水饮上逆。水饮上逆的心悸一般选用苓桂剂,如苓桂术甘汤之类。津血亏虚的心悸多选用炙甘草汤之类。小建中汤治疗的这种情况呢是表证轻微,津液亏虚的厉害,里热欲结成实的这么个阶段,同时夹杂些许水饮。炙甘草汤的心悸,是津血亏极,气血运行不能接续,都出现了脉结代。 27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宋100条,《补遗》)得了伤寒以后,出现了腹中急痛,脉象浮取无力迟缓,沉取弦紧,先给与小建中汤。用小建中汤一定要有小建中汤的病机。病机就是津亏里热,欲结成实。这里给于小建中汤,患者一定还有其他符合小建中汤证的表现。服了小建中汤,没有好,再给予小柴胡汤。服了小建中汤,没有好,再给予小柴胡汤。仲景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根据临床表现,出现什么证候,就用什么方子。证候变了,方就变;证候不变,方亦不变。单一症状的变化,可以通过药症加减来治疗。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增补》这一条,讲得很好,把小建中汤的应用一下子推广了。当然还是要紧紧抓住小建中汤的病机。虚劳里急,是个津亏血燥的热证。津液亏虚,血也就燥,不能润养机体。你看,肌肉不得津液,就要发痉。脏腑里面不得润养,也要紧张,就会出现里急疼痛。悸,心慌不安,因为没有津血养神的缘故。衄,鼻子也干燥,容易出血。腹中痛,因为津液亏虚,血燥,血液要痹阻干着而不通,因此疼痛。梦失精,也就是梦遗病,因为津血亏虚,血藏神,神不安,就梦多。遗精,这是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精也是津液的一种。津液亏虚有热再来灼动,就会不安而滑遗。四肢酸痛,是津液不足而不能达四肢。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津亏有热。治疗用小建中汤。芍药重用止痛去血痹,也清热。桂枝不仅解表,也能补津液,畅达四肢。再加胶饴,补虚缓急,滋枯润燥。
& `6 r0 g5 k: v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3 _4 c5 a* p, X3 L8 K) v. w* p8 ]四象解析法5 V! h- }! k# O! u2 q: Q. B. {
君药:芍药(凉,酸苦)6
2 D1 z, D; x7 I/ H臣药:无
8 u- N- d' W* e5 c2 J佐药:甘草(平 甘滋)2( k- q4 N* M/ H3 q7 ^
大枣(平 甘滋)2' J5 |6 S! u* o3 a% |2 j0 Q
胶饴(平 甘滋)16/ |7 z l5 x k4 H' S, s7 i
使药:桂枝(温 辛甘)3
/ F" x, i @+ Z# @6 T7 k5 m" {6 r 生姜(大温 辛 )3
( ~. `7 N4 T% i! ]6 |' u. ` 这里我们选用芍药做君药,芍药是小大黄,能治疗阳明里实轻证,还利尿,去水饮。桂枝解表,降逆,专门治疗夹带表证的气逆心悸。生姜解表,降逆,化水饮。炙甘草、大枣、胶饴大补津液。我们看一下药症。 % |: H) `) o, ]4 C# a+ ^6 @& I
君药:芍药,凉、酸苦 ,《本经》: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3 F3 _1 _, O" M2 X! j. a% @8 Z
芍药,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芍药在这里我们一般用赤芍,赤芍的作用也确实与《本经》描述相符。有一点要注意,对于中焦虚寒的,不能使用。& d& [) K" \* z: F* T* H
臣药: 无
' @6 Q$ ?9 G' K1 _佐药:炙甘草,平、甘滋,《本经》: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c6 n! p) W7 _; g( e! J- E* L
大枣, 平、甘滋,《本经》: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p& _; ]# L# L$ Q( B& W3 g2 i
胶饴,平、甘滋,《本经》: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炙甘草、大枣养胃中津液。胶饴,就是蜂蜜,大补津液,滋荣润枯。 $ F1 w3 W5 a" e; y6 W7 ^
使药:桂枝,温、辛甘滋,《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桂枝在这里不仅解表,降逆,也能补养津液,畅达四肢。 5 m C2 i% m2 u
生姜,温、辛,《本经》: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解表降逆,化水饮。' _" R K, ~4 [, E: X
我们总结一下:
^3 v9 Y( Y- q7 i# q i小建中汤
& E/ i( S9 l" s) }8 S 六纲:属少阳 y6 ]1 P* d4 O" C9 H9 Z4 c
五证:阳痞证(烦温多,凉滞少) p- N2 T6 k- F
常见症状:烦温证:心烦,心悸,腹中痛,虚劳里急,衄,梦失精,
& R6 T$ K* o8 c" M 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汗出。- A4 e& i R) u' S7 X& V
凉滞证:头身痛,鼻鸣干呕,微恶风寒,乏力,面体少色。
' V/ S7 u$ g7 V* N【黄芪建中汤】
: C8 l; L) V, a' C 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黄芪(一两半)
0 m2 U. L1 p& O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6 j& O1 c& l0 z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o+ T6 w9 N* u5 z8 Z0 ^
《金匮增补》小建中汤加黄芪就是黄芪建中汤。加黄芪说明表虚的更厉害了,并且怕风明显。《千金》对黄芪建中汤临床表现描述更为形象具体: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 c8 T V% L! ~; r6 O黄芪:《本经》:温 甘滋,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解决表虚恶风湿邪在表,补虚排邪祛风。对于汗出而伴有严重恶风症状的,疗效很好,用量大些效果奇佳。一般用到90-120克。) T# g8 g5 c. M# @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o w. K0 F |# ~8 ?$ p9 c
三才解析法( a$ u8 `) }6 t; D# u( v: _0 m
阳性药:桂枝(温 辛甘)3
3 r) Y$ I% V* b( e 生姜(大温 辛 )3
0 z+ B4 t' v4 v4 J6 P 黄芪(温,甘滋)1.5" Q% b$ J! h# F% V# f0 y9 A" a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3 D8 C4 A: x$ \
大枣(平 甘滋)2
3 r( [* @$ I! }# Y1 Y$ V 胶饴(平 甘滋)16
' ?1 S. i* V) D阴性药:芍药(凉,酸苦)6$ s/ Y3 ]% j7 @1 x& A. Z% m
因为加了黄芪,整个方子偏于温性,六纲属厥阴病。
% X; {" @/ L9 \& Q9 I- g9 x/ p! @四象解析法8 a) O7 w! n; _: t. }% N8 k
君药:桂枝(温 辛甘)39 B- c, A% G9 u$ ?: _
臣药:生姜(大温 辛 )3 : d* \# x2 g: C6 K: j) P
黄芪(温,甘滋)1.5
) I6 B6 s9 R: R# h2 Q! j! e+ S; P佐药:甘草(平 甘滋)2) R, b; E5 P$ y: U
大枣(平 甘滋)2
* l7 q9 }! ^: N) T& Y, j, P 胶饴(平 甘滋)16" N4 \* r, I- e6 M; W
使药:芍药(凉,酸苦)6
( g4 f5 k$ \* b% W) ^总结如下:
" d' x. h0 p$ H: D; F/ d h1 j六纲:属厥阴病 0 e* m+ k' r5 n# \/ W
五证:阴痞证(凉滞多,烦温少)
7 x3 t4 c; N& E/ G, [常见症状:凉滞证:恶风明显,四肢沉重,骨肉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头重不举,多卧少起,轻者百日渐致瘦弱。虚寒乏气,少腹拘急。
7 J; C, ?& G* I7 I* R1 F, w' j 烦温证:咽干唇燥,胁肋腹胀,腹中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汗出
& M9 J% j: b+ j2 l) `1 u: I2 C常见体征:脉沉细弱,舌淡,舌体瘦,苔略黄。
/ I3 W0 f: @9 C F0 c【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V1 \# ~; `2 O8 z, K& g. Y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 C/ v- _" m' v4 o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 Z. U- M6 j7 M; y1 Z! ~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金匮增补》# y2 M a, r" [9 d `4 s% [
妇女产后津血亏虚体弱不足,若是腹中刺痛不止,呼吸短气,用手一揉,疼痛牵引腰背,这是腹内有淤血停聚,气逆于上,饮食也会受到影响。治疗就用《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产后一月,每天服用,连服用四五剂药为好,会使人健康强壮。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产后这个方子也不能随便服用,要符合《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的病机,太阴里虚寒胃气弱的不能用。
) Q( [, q1 O" r, i我们用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分析一下这个方子。
) Q/ m3 u3 i0 ?' Z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k I( \2 e- k( m三才解析法; _9 U% i7 G) Y3 s
阳性药:当归(温 辛甘滋)4
9 G! C! e9 C' |: `' C3 X$ | 桂枝(温 辛甘)3
2 ^+ V& {5 r0 Y" M 生姜(大温 辛 )3( H- @/ Z# D4 ^, Y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5 W. z$ O2 Y/ Q3 D% K4 w
大枣(平 甘滋)2! t; I( L5 s/ T# a# V; \, u! C
阴性药:芍药(凉,酸苦)6
2 W y' q( |" E 从以上解析法可以看出,温热药多寒凉药少,六纲是属厥阴病,五证为阴痞证。2 y. ~6 B$ _# k3 V9 c1 X# ?6 T
四象解析法
2 ]( H( `/ [' G6 y1 k君药:当归(温 辛甘滋)4
" [4 {' @* _( J+ K1 E2 K# O/ I* p臣药:桂枝(温 辛甘)3
) V# J* r1 R2 K) c5 e' q7 O 生姜(大温 辛 )3 ' A$ i! f3 S& `& F8 O5 S. u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q% f. ^9 z! q) I/ M 大枣(平 甘滋)2
5 E0 R4 Y4 t) D# v4 B' x, Q1 p1 J使药:芍药(凉,酸苦)6 S8 u- \" G0 b* @$ P3 J2 s
再看一下药症:
/ j$ A9 ^5 `, y" t7 x( S! H- I; E7 b君药:当归,温、辛甘滋,《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当归温通血脉而养血。1 |1 q4 J6 {1 J- ?4 j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本经》: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o) `- i* t5 ~+ t" {
大枣,平、甘滋,《本经》: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养胃气,补津液。
2 }: f ?; Y" P6 t使药:芍药,凉、酸苦,《本经》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除血痹积聚,止腹痛。
( Z( R) n0 U2 A% u9 ~# f( g0 b汇总一下:
$ p/ D1 o5 W6 i! q+ U9 ]六纲:属厥阴病
3 K1 b, B/ D h- [# X4 q2 C' n五证:阴痞证+ H1 O, r$ T" _
常见症状:凉滞证:头身痛,鼻鸣干呕,微恶风寒,乏力,面体少色。
o% q4 w3 C6 ^: e' A 烦温证:腹中刺痛,大便偏干,手足烦热。! q( x( C1 |% V2 Y. q+ b) Y1 x6 n
本方可以看做是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当归。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补养中焦津液胃气,当归温通血脉,芍药除血痹止腹痛。芍药是小大黄,这里大便一般是偏干的。我们再看看《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用法后面的加减。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这个地方讲得很好,我们要重视它。这个地方也充分说明了仲景先师用方用药的灵活性。根据病情需要随时调整方药。当然这种加减是有原则的,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汉传经方六纲五证理论,没有掌握这个理论之前还是要先守规矩,逐步提升。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大虚,就是说,津液亏虚的厉害,可以加饴糖,这里加蜂蜜更好一些。
3 f: w: c. ~( s+ m$ a饴糖,平、甘滋,《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J9 A, X: r6 D6 V: n! B
蜂蜜,平、甘滋,《本经》: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从药症比较可以看出,蜂蜜作用更好更全面。
' i3 K5 ]4 p8 R- u6 M- i9 M$ N6 j: v 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去血过多,崩漏下血不止,加地黄、阿胶止血养血清热。
1 k1 Z2 ^2 K1 h; z q生地,寒、甘滋苦,《神农》: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2 C p. q# u3 Q
《别录》:妇人崩中血不止,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师云:生地清热养血,补津液。专门针对阳明热燥伤津血的好药。可以养血凉血,化瘀通经脉。
3 k' _4 G& _' `& m `; B阿胶,平、甘滋咸,《神农》: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补养营血。
' O( K& U2 _- m* w4 d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没有当归,可以用川芎代替。我们看看二药的药症。# k; [: m. z4 X" \; |3 S
当归,温、辛甘滋,《神农》:主咳逆上气,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8 l: |% D2 |4 ~% I7 G; |/ b+ k
川芎, 温、辛甘滋,《神农》: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
. t+ S/ W2 H; ^# U7 R 从其中可以看出当归和川芎都具有温养血脉,化瘀血的作用。因此当归没有时可暂用川芎代之。川芎更是具有治疗寒凝血瘀引起的头痛,筋脉拘挛,关节疼痛等。
j% s+ V0 n7 D' \" F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T0 I4 [4 ? m& @' M
生姜,温、辛,《本经》: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G5 P( C" i4 Z, t$ b8 D
《本经》没有明确区分生姜和干姜的作用。二者主要的的作用如本经描述,区别生姜性温,偏于解表,干姜性热,偏于温里。若没有生姜时,可暂用干姜代之。
5 p: n ]) a& ~. @0 |6 o 本节课主要讲了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以及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方后的加减,这些方子都是比较常用的方子。大家课后再去复习一下。) Q; o( C$ @! k7 c2 v: c6 T
下面看一个案例: 2 W- w+ g6 z& Z6 y- J
1 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 Q. p( C" T, p: Z3 t2 ^0 d
初诊: 2016年4月21日,于某,女,66岁。主诉:全身没劲半月。近半月来感全身没劲,多处就诊无效。刻诊:全身没劲,活动后明显。伴颈项板硬强直,咳嗽,身无寒热,精神可,吃饭可,吃东西无明显怕凉。大便略稀一日一到两次。左侧臀部有暗黑色皮损,伴瘙痒。舌淡苔白腻,舌下络脉淡暗。左脉沉细弦,右脉沉细弱,略弦。
1 W( |% U U' z' X6 I- X0 O. s2 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 w3 H0 w& U. ~0 C1 k 病位在表里都有。六纲:少阴太阴合病,) E Q7 @" G- }4 e
3定五证,求寒热轻重5 u8 a9 v; A. i3 y7 s+ \
五证:凉滞证。
; f. v- R- b! e% @4 明病本,求病理产物 9 s* m2 t3 N/ k* V( g
津亏、水饮、血瘀7 I" m: W1 m% [) c
5 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 X" s# D4 g. M# {6 m& e" Q
青龙类方+ Y% a+ w. d0 j! w4 r
% m' X- r4 q9 r9 g% L
# J2 V/ v7 K' O3 z* c6 抓主症,求君药
$ l! W6 f1 j: V! H3 g- } 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没劲,没有热象表现,也没有明显寒象表现,从舌脉看偏寒一些。结合脉象考虑气血亏虚。这里选了黄芪做君药。黄芪(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 f/ i9 F4 o( |% q" c 7 立兼症,求臣药 ) `0 r+ \2 {. d* D/ x* v
颈部板硬强直,虚寒营血不足,筋脉失养可以选用桂枝、当归、细辛、生姜之类温养筋脉,利于气血恢复。
4 A& Q! J( O0 U) \$ Z8 固中气,求佐药
! h a) g- K! u U9 K 选用大枣、炙甘草、饴糖之类养胃气,补营血。
; H" \( M% h1 H" {' T9 夹杂症,求使药
! v) [- n. B* x+ l& A2 l. G* x2 F9 P 无夹杂热症,不选使药" N: w$ l1 N7 K. e7 b$ H& a
10 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 O" d4 o J% U8 `3 I
这里该选用黄芪伤多方去芍药。(去芍药后就属于青龙类方)+ {& H( B4 F2 S* [
11、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G- d L4 A3 w9 l0 o& ?
左侧臀部有暗黑色皮损,伴瘙痒,加硬蒺藜对治。
& J J. n$ [1 a 硬蒺藜,苦、温,《神农》: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7 i; B8 d) F# }! X; _/ j7 G3 v9 G
《别录》:主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㿉,可作摩粉。. |' C0 W( U4 z0 ]
硬蒺藜,《本经》称为蒺藜子,性温,能活血化瘀,也可以对治寒性的皮肤瘙痒。
$ b+ z0 a) j3 C6 k& ]5 M, |12、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2 G8 f! h4 ?( O$ {$ ^0 y4 ^ 我实际选用的是当归四逆汤去芍药加黄芪、饴糖、硬蒺藜 |2 ?' W4 ?4 B& I
处方:当归30、桂枝50、大枣100、细辛30、川木通20炙甘草20、黄芪90、饴糖100硬蒺藜40 3剂,水煎服。& b! P" [' _& w" e% [8 J0 S
二诊:2016年4月28日
1 ?! b* R' i: g, T: | 患者全身较前有力,颈板强直减轻,左脉较前有力,偏弦,右弦。大便不成形。左侧臀部皮损减轻,已不瘙痒。舌淡红苔白厚腻。舌下络脉淡暗。
3 o# P3 ~2 ?6 W处方同前3付。/ S8 W0 D+ M7 U- Z
三诊:身上有力,颈部无不适,大便成形。病愈不处方。' q4 U0 l& k$ \$ _ ]* B( U; ~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G9 C7 ? k" q$ p: p
后注:这个患者大便稀所以去芍药,方变成了青龙类,如果大便时干时稀就不需要去芍药,属阳旦类,这里有使药:川木通。
}/ C8 {( F9 m
- e7 Z9 I8 z9 r& m# k3 C2 b!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