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刘守峰老师讲 阳明六证 ) v, o* A6 H: G3 {
内容:阳明六证7 T' G4 D. h! i u+ f1 w
时间:2011.09.30 20:01:370 C% U9 A& C! c* k! E
主讲:豫--刘守峰
2 H9 h( p% F2 v% V8 O5 ]
2 u7 r$ O4 H8 C( V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阳明六证。
5 D' u; k$ \: v/ M6 b. g4 f' k2 t/ ^8 m' s2 I5 c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3 o8 u; A9 @2 e9 }9 J& E! q$ @5 U 我先用超明师兄以前讲的开头。这条是阳明篇的总提纲。它高度的概括了阳明病的实质特征。他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个胃家,我们首先要明确概念。胃家,有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的,是指胃肠道。广义的,是指藏府的“府”。 府,包括六腑和奇恒之府。奇恒之府是指的“骨、脉、脑、髓、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尤其是脑,阳明病里有个症状,就是发狂,它和脑这个“府”就联系上了。那么这个“实”字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实”是富有的意思,很富有,里面不空虚。这个“实”在阳明病里,我们要理解为“实热”。那么这个胃家实,是里热伤津液,热结在里位,结在下焦会大便干硬,腹胀腹痛,汗出谵语,潮热、盗汗等。结在上焦会心烦懊憹,心中结痛,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等等。那么还有一个概念我们是必须要知道的,六纲当中都有个中风证。我们为了好区分,就叫做外证。这个阳明中风证,也叫阳明外证。这个提纲证,胃家实,这里实也含盖了阳明外证,实热在表,则会汗出恶热,烦躁口渴,不一定大便干硬。因此我们说这个“实”含义非常广。
: y) Y4 Y3 N% m! R8 r: w3 d" A! X! G( E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185: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k+ _+ ~* n! J) j9 a
这三条就讲了,阳明病分类及怎么形成的。$ O" t& T5 S" y! s8 G" _5 G8 a
一个是传变而来,一个是自家所患。对传变而来的,他用太阳病做例子,他说,太阳病,发汗过多,或者经过攻下,或者利尿过度等其他可以损津液的方法,导致胃肠中干燥,变成阳明实热。
0 H8 l; c. i0 X) D0 f! G5 U$ ?9 L: e+ \还有一种,就是自身的胃中实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硬,便秘严重,几天不大便,这也叫阳明病。大便硬,不更衣,是阳明里实的一个重要指征。临床上见到大便硬,就可辩为阳明病存在。" @) h, H d$ I+ X
* Q9 J% w9 @1 ?& O! v, L* v& ?7 y; r
4 R8 y& J* e8 D阳明病,一共分六个代表证。9 Y- p. q% J& W _
一.外证,也就是外实证。是白虎汤证。
% {8 m4 n+ Y. y- h; t二.外热证,也就是外热黄疸证,是栀子柏皮汤证。
' J' [' o- l: s) L三.下焦里实证,是承气汤证。8 u k8 G/ v, o( j" o' v" W* S8 h0 f
四.下焦里热证,包括里热下利的白头翁汤证。; t4 y0 e+ g$ y
五.上焦里实证,是瓜蒂散证。$ v% P( V" ^0 Z
六.上焦里热证,是烦证的栀子豉汤证。2 k1 G6 r! B' k. w6 @
; c; k% m( w" o) M& d& W s w2 \1 E* I! c+ E! C. v) B9 G
8 b; I( R% o3 r
一。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o/ ^# u5 [0 Q% R K0 |, @1 Z7 p
阳明外证:1.表证是阳明中风。有微恶风寒的存在,白虎汤类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里实导致的外证:是阳明里实,里证较轻,而外证严重的,可以用白虎汤类。“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G/ E: ]) Y$ y& O8 s8 v5 H
阳明病外证的基础上还有大便硬和谵语,就是里实证。
% Q7 p) M! n% j$ \0 I我们再来看看阳明中风有关的条文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能吃,说明有热能消谷。不能吃,说明有了寒湿。要注意,这个分法不是对阳明里实来说的,是对阳明外证说的。外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还没有出现主要的大便硬而腹满痛的症状。 本阳明病,中风津液亏,胃热盛,消谷善饥。如果误下导致外邪入里,叫客热,不能消谷。但不等于不能食。: l! ~3 R) g: Y
; N5 Z6 Y( Z A
# d, ^% b% N! J2 @- \& t6 s+ e2 D& r' G% Y* j+ H
二.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 x* h3 }' L! e8 D" D( ~【栀子柏皮汤】肥栀子15个 炙甘草 1两 黄柏 2两 3 d* R( W( f8 ~5 t5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C0 a! b* ~$ ~) p; H) _太阳或少阴伤寒后,传入阳明,里未成实,就是阳明外证的阳明发热,和肌表的水湿互结,出现了黄疸。这个热是蒸蒸的热,不恶寒,恶热。白虎汤是津液亏虚的大热,这个是湿热互结的大热。
! {+ C. v/ |) _" G6 ~'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 q! @ Z8 |9 y9 Q: D( z |【茵陈蒿汤】
; T. K; i x7 L2 ~茵陈蒿 6两 栀子15个 大黄2两 0 Z7 B3 \- `- u, Q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3 j6 H$ X5 ]* X3 p' N% S茵陈蒿汤是内有郁热,外有湿裹。而栀子柏皮汤是湿热外结,没有里面的郁热。这两个证都有发热不恶寒,汗出不畅,烦躁口渴。和阳明外证差不多,就是汗出不畅。而栀子柏皮汤证没有腹胀满,大便微硬,小便短赤不利。7 P& i6 J* j. X9 u+ _* b
6 G; z+ q* Q& [8 u' |0 \1 }
7 d$ a% x! q+ n* {$ _
" _' d9 W# x+ C D
三、下焦里实证。承气汤证。3 `- I2 e- t- \ Q4 L: ^6 d4 I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 大黄(清酒洗,四两)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 I8 Z" h7 E) e% O, F1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8 s4 k" K4 p/ U, r4 g" z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2 L% ~, p4 x5 G5 U- N以上几条讲的是调胃承气汤的典型方证,几日不大便,或以心烦为主,或以腹胀为主,这都是调胃承气汤的关键所在,除此以外要有口干口渴,里面津液不足,胃气不合,要出现热象转阳明了。
* j, K7 o3 p& n& _$ L2 z1 U: C) |% x& m, t* r! \: Z
( ?8 |/ ^, Z9 G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服。8 \0 _7 j. s; D
【小承气汤】% d2 _3 f) f. x) Q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去皮,炙,二两) 枳实(大者,炙,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9 O( }' M j/ S6 U4 K
小承气汤,用于气滞明显,痞满较甚而燥热结聚较轻的阳明里实症。$ p" f/ B. Z' s% S7 C. i) g" s
' H' z1 @( T5 A0 T, M/ V1 y0 J" _" Q5 Y# w8 t) |- r8 j4 d" K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大承气汤。
: v# p3 y) j }4 Z* R# d" E
% @% y+ v7 B& ^8 T: z% |- @6 V大承气汤- |' Y* I3 L5 h/ _# ]- A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炙,去皮,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 t/ l% R$ {4 C* F8 P+ X这个条文就基本说明了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还有和小承气汤的鉴别诊断,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病人除了有汗出不怕热,还有身体沉重和喘和肚子胀。
. L' V! u" r; ^% D2 f& A6 e其实是病人有热还有个水饮的问题,就是湿和热交缠在一起了,所以就表现出脉是迟的了,这时候不是用大承气的时候,还得有个条件。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这就是那个附加条件,有潮热了,是里面的水湿没有了,就是里面结实了,可以攻里了。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2 q# c' ?4 Q! ~! B
这个就是潮热更加厉害了,手足都出汗了,病人热的受不了,要脱衣掀被了,大便已经结实,用此方毫无疑问了。# w9 I1 l4 F ]# }7 r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这句是说它的不可用情况,出汗是多,但是还有恶寒,那就属于表证了。还没有明显的潮热,那就不能用此方,下不厌迟。有表证不能先用下法,会引邪入里,应该先解外再治内。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这是说就一个单纯的腹胀大便不通,就用小承气汤就行了,不要让泻的厉害了。
6 {% X1 Z9 Q% J, a/ {6 X" q0 O0 r. \' `( l u; T
4 Y! z5 \9 b) X& e
( q& [6 z3 D3 R n8 g" m/ a% c4 @
& D* Q+ i$ L ]9 D* s8 Y [四、下焦里热证,包括里热下利的白头翁汤证。
( T w+ p @" c3 U9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8 Y- l+ \) m: g* x& H5 ^! H Y白头翁汤
) X- L' d1 }/ L" ]* j白头翁 三两 黄柏 三两 黄连 三两 秦皮 三两
4 S" [3 L( D7 a' N& T7 l4 J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5 U. Y" _: \7 |这是阳明里热刚盛,要口渴和能食,这时如果不注意饮食,就容易积住,和里热互结,成为
% s; U S, m e- h% T8 P" m5 o( ^! q湿热,阳明自家就要调整,试图排出它,就要下利,但是还排不干净,就要里急后重。8 e* \2 ^' W, M6 q
8 T3 J7 R" |' p5 W
3 c4 }( ]3 I9 g% \! ]$ C% L% {. u5 j% c
五.上焦里实证,是瓜蒂散证。
# X5 H. f) |- o; i9 S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可止。【病可吐证篇】
. s- Y4 A7 h7 H) n* x& _瓜蒂散
) T7 J7 z6 @2 k- q7 H. R( C瓜蒂 熬黄,一分 赤小豆 一分
8 X$ o8 c8 e8 F* l6 k" Z: L7 B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己,合治之。取一钱币,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9 _ Q1 t0 M X) V6 V这是对“胃家实”的上焦实的确切论述。上焦有实邪阻滞,胸中闷痛不解,不能饮食,并且机体自身想吐吐不出去,需借助外力挤出去,会舒服点,而出来的是些痰涎。另上焦不通,下焦水液蒸化上达受阻,不能在上焦化成津液,就会反入下焦,水谷不分而泻下。上焦阻滞严重,心肺气血运行受阻,脉就要跳的慢。这一条恩师在书中论述的非常清楚,大家课后仔细阅读。
9 R+ N" i5 p9 p0 {* j$ b# u& N! D: H% w4 s% j" E
( y1 X( H1 Q2 u( D
/ {2 C8 i0 z4 x) N% i% x( R六、上焦里热证,是烦证的栀子豉汤证。
3 g3 O! C* C; u# v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 生姜豉汤主之。(76)
$ l3 S1 w' R& h) L! i1 J8 O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5 X8 F' E: s, V3 z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78)& H" n o5 R+ t" e7 R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375)! d4 g6 O& Z1 G9 @/ O C6 R" p
【栀子豉汤】
4 b: w' e( b$ y7 C9 E, y栀子(擘,十四个 20) 香豉(绵裹,四合 30)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J; `3 f: Q1 I- o, A) G# ~, U, `* j8 b
这几条说的是太阳表证攻下,造成外邪入里,一般多入阳明,也多入上焦和中焦。虽然我们这个患者没有这些前提,但最后病位是在阳明了。8 H; b9 m6 C4 S& m. \
0 f* B; b' X% _/ e* {可以出现里实的结胸证,轻的,出现里热的烦证懊憹或者协热下利。当然这里指的是轻的,并没有出现结胸证的情况 。病人经过吐下后,出现了“虚烦不得眠”
; _3 a" M0 V0 A8 q; t. S7 c+ k; A3 M- N
什么叫虚烦?8 O) u7 [4 U% N U, {1 O
“虚”就是没有里实的意思,也指胃中津液亏虚,“烦”,是阳明热的一个表现。津虚而里热发烦,造成了失眠。要是实烦,就是里实了,怕是要结胸了。9 Z' c4 G$ P, `% c) i* h
这个时候一定要和结胸鉴别的。怎么证明是虚烦啊?“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用手按按心下硬不硬,软的,就是虚烦!硬的,就要考虑痞证或者结胸证了。这我们提供了一个诊断方法。所以我病案里有一句“腹软按之不坚”,目的在这呢。中医也是最好做简单的查体,有好处的,这个当医生的都得会,得做,最大程度的避免误诊。证实是虚烦了,并且还有其它的一些栀子汤证,就用栀子汤去对治。“心中懊憹”,这句要注意,是泛指胸中与胃中。——具体病位在中上焦啊。“懊憹”,烦躁发脾气。尤指“心中嘈杂”。
6 P' i( h' U6 [5 R; E( f7 b- h* b) i T5 b$ g
, q2 q9 Q# j! P1 {7 o- X
. {+ \9 W2 V( v* E# V什么是心中嘈杂?, b0 H5 W) U: Y; e; ]
公认的说法,指的是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常与胃脘痛、嗳气、恶心、干呕、吞酸等症状同时出现。这里的阳明里热,没有结成实邪,多为湿热。5 {: K% d' l' u. b
希望大家学习恩师的著作后多思考、多临床,在技术上会有质的飞跃。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6 j1 M: R! v7 ]1 n* c/ f5 A( K/ U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