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个短时间内自杀率骤然升高,特别是采用相似的手法自杀案例的猛增,一般可称之为 ‘连环自杀事件’。换句话说,所谓连环自杀事件是指一连串先后发生的有前后影响、被影响关系的自杀事件。”何裕民教授解释说。 据何裕民教授介绍,连环自杀事件可追溯到18世纪晚期,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主人公维特为情所累开枪自杀。小说面世后,许多青年男子用同样的方法结束了生命。因此, “维特效应”也被用来专指模仿自杀的行为。 200多年后,日本当红歌星冈田有希子的自杀,再次引发一股模仿自杀的高潮,被日本学者称之为 “冈田有希子症候群”。 2008年,英国南部小镇布里真德发生的一起疑似连环自杀事件。1年间,这个小镇有7名青少年相继上吊自杀。据警方调查,这起连环自杀事件中的受害人是通过网络结识和保持联系,并相互感染,相继模仿而走上自杀之路。 近3年来,连环自杀事件也困扰着法国电信公司。这家欧洲第三大的国营公司从2008年到2009年竟然有35名员工自杀,今年以来又有11个员工相继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使得法国电信全数约10万名员工人心惶惶。 这些一起起看似不相干的个人事件,更好像是爆发的 “瘟疫”,何教授形象地称之为 “心理传染病”。他解释说,这里面其实贯穿着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因此, “12连跳”类似的轰动案例,可能会吸引一些被疏远和被抛弃者,甚至无力抗压者的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