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堂主评一则小柴胡汤误治案 [打印本页]

作者: 小水    时间: 2010-2-6 19:08
标题: 堂主评一则小柴胡汤误治案
彰机堂主
今天,看了一下论坛的一个帖子,是“wei.xu”网友转帖的,“小柴胡汤的应用”。搞得那么复杂,可以说是在应用小柴胡汤的时候是根本就没有得其要领、内涵本质。
加上今天偶看了一下姜宗瑞先生(就是网名“沙丘沙”)的使用小柴胡汤的一个案例,发现其也不得要领,更没有经方的理论体系及框架。要不然,也不会错的离谱。


姜宗瑞先生的医案如下:
患者,男,58岁,本村人,1993313日,不慎风寒、感冒发热,服西药汗出热不退,迁延八九天,证见:体温37.5,头痛头晕,苦口,欲呕吐,舌尖红,脉弦,用小柴胡汤1剂,服后汗不出,热不退,体温38,腹泻每日3-4次,无里急后重,脉浮紧而数。


彰机堂主

发热、头痛头晕,苦口,欲呕吐,舌尖红,脉弦。
这个是一诊的情况。



柴胡证,好像没有错


彰机堂主
初看一下,确实是“小柴胡汤证”!
其实根本就不是的。
按照《伤寒论》中的提纲,往往不少人使用了小柴胡汤。其依据可能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这些基本上就是“条文主义”或者“本本主义”了。是黄煌的那一手,并非经方辨证了。

彰机堂主
要知道,患者一诊的情况,需要分析的话,就需要具备几点:
1、经方六纲理论架构。
2、六纲排序问题。(这个在《金匮增补》中有的。)这里使用的一个排序就是:
太阳-少阳-阳明
3、脉象问题。

彰机堂主
要知道,在六纲架构及其排序,你就会发现少阳本病之前还有一个提纲证,就是“少阳中风”,这个证候,其描述如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
看了一下,这个少阳中风证是不是和姜宗瑞先生的医案毫无关系。
并非如此,因为又陷入条文了。

彰机堂主
要知道,六纲皆有表证,而从六纲排序来看“太阳-少阳-阳明”,少阳中风是在“太阳-少阳”之间的,形成“太阳-少阳中风-少阳”的排序,这只不过是少阳中风的其中一个排序而已,还有可以将少阳中风独立出来,形成如下的排序:
                 少阳中风
      太阳  -   少阳  -  阳明

就是由太阳传至少阳中风后,就进入阳明(阳明中风或阳明里证)了  。这些传变临床是显而易见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少阳中风”的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其并病性质。
回过头来,说“太阳-少阳中风-少阳”的排序。
居于此,那少阳中风除了表现出少阳的“阳热证”,多见脉弦、口干、口苦、心烦之类,还可以见到类似于太阳纲的临床表现,最多见的就是:鼻塞、粘涕,头痛。
至于发热,可有可无。

彰机堂主
如果按照少阳中风证的体现来看,就算姜先生犯了“条文主义”的错误,但是应该是使用小柴胡汤而药到病除才是,不可能发生变证的。
这是因为不识经方还有一个方证,那就是“柴胡桂枝汤”方证了。
这个方证,刚好是在于太阳与少阳中风之间。
然而柴胡桂枝汤方证与少阳中风证两者非常相似,有联系,但治疗上有区别。
如果区别,关键在于对太阳纲证及少阳中风证的判断。但我在临床上抓住2点判断:
1、对太阳纲证的判断,其主要症状就是发热(恶寒)、脉象(浮脉、浮紧脉)、头痛。只要具备这三者,或者具备了三者之二。我就断定这个患者有太阳纲的存在,不是单纯的少阳。
2、判断少阳纲的情况:除了少阳八证之外,还可以根据“少阳中风”的提纲证来,同时还可以根据少阳中的“阳热证”来看:口干、心烦。
只要具备了这三种情况的其中之一,我都会判定有少阳的存在。

综合上面2点,加上上面论述的“少阳中风”证的情况。
使用柴胡桂枝汤就变得明朗了。
所以,姜先生的那个医案,一诊应该是柴胡桂枝汤证,并非是小柴胡汤证。

__
柴胡桂枝汤
桂枝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柴胡(四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相关条文: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彰机堂主
柴胡桂枝汤证中的太阳纲表现要比少阳中风证的要明显些。
这个是很微见的。
尽在对经方理论学术体系的掌握、框架的建立,以及辨证丝丝入扣。
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这些来扒皮削骨的,这样才能见真


彰机堂主
甲流的这段时间,我遇到了不少发热病人,他们很多都是惊人的相似,但是认真辨证起来,并不是这样简单的,而是有的是柴胡桂枝汤证,有的是小柴胡汤证。
都是3剂痊愈,有的是1剂痊愈的。



辨证精确,立效


彰机堂主
辨证一定要仔细,看书一定要思考,并结合临床,才有所得。
回头说说吧。
柴胡桂枝汤证和少阳中风证是很微妙的。一定要明白其区别和联系啊。
还有那个脉象问题
作者: wei.xu    时间: 2010-2-7 06:26
感谢堂主的开示, 启迪后学, 受教了. 拜读学习中, 有一点疑问, 请老师前辈解难.
1. 本病初诊是否兼有太阳证? 由于四诊信息不全, 诸如有无恶寒, 脉弦是否兼浮等? 没有症侯群的支持.
2. 本病初诊六纲是否为少阳太阴(外证和饮)? 堂主诊断为太阳少阳合病的“柴胡桂枝汤”方证, 怎样和太阴(外证)鉴别? 如果兼有太阴外证, 也是用柴胡桂枝汤, 但六纲的病机就不同了. 单纯的太阴外证有恶寒, 不发热,没有汗, 肌肤表寒, 身重,烦疼,口干不欲饮,舌质和苔没有热象(刘师课堂实录p237). 但合病可能就复杂了. 从服小柴胡汤1剂后的反应, 汗不出,热不退,体温38,腹泻每日3-4次...., 是否反证本病初诊可能系太阴了? 不能理解的是姜宗瑞先生是张大昌前辈的弟子, 初诊竟然不问大便干或塘, 有无口渴, 欲饮水或不欲饮水. 如果便塘,口不渴, 不欲饮水. 显系太阴了, 可能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了.
谢谢!
作者: 张界锋    时间: 2010-2-7 09:35
辨证一定要仔细,看书一定要思考,并结合临床,才有所得。很精辟,学习了。
作者: 医者仁术    时间: 2010-2-7 11:26
如果首诊确为太阳少阳并病或单纯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应该可以对证的。用小柴胡汤后出现热不退表未解反而下利的症状,说明首诊该是少阳太阴(中风)证。这也证明了刘师所以阐释柴胡桂枝汤为太阴(中风)少阳合病方证的正确性。
一诊后患者出现腹泻脉浮紧而数,似乎已是太阳(表)阳明太阴(里)合病。脉浮紧而数,如果是无汗恶寒热利,可以是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但患者有汗出,且下利无里急后重,该是太阴的寒性下利。可以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的黄连汤证么?与师兄及同学探讨。
作者: 鸡屎白    时间: 2010-2-7 11:47
学习了!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0-2-7 13:56
姜宗瑞先生的医案如下:
患者,男,58岁,本村人,1993年3月13日,不慎风寒、感冒发热,服西药汗出热不退,迁延八九天,证见:体温37.5,头痛头晕,苦口,欲呕吐,舌尖红,脉弦,用小柴胡汤1剂,服后汗不出,热不退,体温38,腹泻每日3-4次,无里急后重,脉浮紧而数。

评:
1、症状搜集不全,很不严谨,更不负责。难以明确辨证。
2、方证不相应,因此出现了问题。
3、无法评论。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10-2-7 14:21
感谢堂主的开示, 启迪后学, 受教了. 拜读学习中, 有一点疑问, 请老师前辈解难.
1. 本病初诊是否兼有太阳证? 由于四诊信息不全, 诸如有无恶寒, 脉弦是否兼浮等? 没有症侯群的支持.
2. 本病初诊六纲是否为少阳太阴( ...
wei.xu 发表于 2010-2-7 06:26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在上面已经将过了。
你好好看看。
非典型证候比典型的多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一诊的时候是否存在“饮”。
这个是比较关键的。因为临床中,不少太阳纲的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水饮。也有很多热不退的病人也是因为存在水饮。
至于这个病案,按照当前的四诊资料,是看不出水饮的存在的。至于一诊的“弦脉”,我表示怀疑有误,
很大的可能是“紧脉”,很多人是“弦脉”和“紧脉”都是分不清的,从二诊的“浮紧而数”的来看,
除了可以看出患者还存在发热之外,还可以看出患者一诊的极有可能是“紧脉”。当然只能是个推断了。
那一诊是不是少阳太阴(中风)合病?这个不能成立的。
不能看到柴胡桂枝汤就说是太阳少阳或者是少阳太阴,因为桂枝汤非为太阳中风独设,也不是为太阴中风独设。一定要辨证。
首先看看太阴中风,其提纲: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则风水血痹,脉微。桂枝黄芪五物汤类为主。
这个太阴中风证,分为几个要点:
1、四肢烦疼;2、汗出,身重;3、脉浮弱
以上三者,见到2点就可以判断。就需要使用桂枝汤。
如果出现风水血痹,脉微。就要使用桂枝黄芪五物汤类。
这个是典型的太阴中风的判断法,当然临床还有不典型的,在这一则医案不管典型还是不典型的太阴中风都是不存在的。
所以一诊只是太阳少阴(中风),之所以出现二诊的情况,是因为误诊为单纯的少阳病,这就误了。


关于太阴外证的论述与诊断,可以参考这一帖子: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viewthread.php?tid=7400&extra=page%3D1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viewthread.php?tid=5775&extra=page%3D1


至于二诊问题,就是一个葛根汤证。
经过一诊的误治之后,形成葛根汤证。
作者: 医者仁术    时间: 2010-2-7 14:54
谢谢师父和堂主师兄分析。继续深入学习。
作者: 温针灸    时间: 2010-2-8 16:20
柴胡桂枝汤
学习,理解了。多谢分享。
作者: wei.xu    时间: 2010-2-9 05:22
感谢老师前辈的解难, 把后学带到六纲辨证更深更细微处,再次受教了, 谢谢老师!
冒昧,还有一点疑问,提出讨论,请老师解难。
(1)一诊最大的可能是不是太阳伤寒少阳中风,葛根汤合小柴胡汤证,而不是柴胡桂枝汤证吗? 证据是:服小柴胡汤后发热无汗,反证一诊时就无汗或汗出不彻(症状搜集不全,只能推断了)。小柴胡汤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以和,ji然汗出而解。即使不解表,也不至闭表。而且服小柴胡汤后不能汗出而解,反使津液得下成为下利,更反证聚(闭)在表位的卫气津液不能通过汗出排邪,胃气津液只能借着药力下走使聚在上焦的津液下行,并通过下利来排邪。二诊的脉浮紧而数, 一诊的脉弦(老师也推测应为紧之误,或浮紧弦兼有),也支持是太阳伤寒,合用桂枝汤有无犯实实之戒?
(2)一点建议,一点期盼:老师前辈能佛开设一个专栏,从历代,尤其近现代医案中选出六纲辨证失误,或不准确,方证不相应的经方个案,评析归正,还原仲师手段,不仅启迪后学,而且拨乱返正,弘扬经方一脉!
错误之处,请老师前辈批评指正!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10-2-9 14:10
这个病人本来一诊之前就已经有汗出了,你怎说是太阳伤寒?

还有,这个病人之所以服用小柴胡汤病不除,是因为辨证错误。
作者: 冷建波    时间: 2010-4-22 20:43
此贴很好 慢慢体会中····
作者: 田皓云    时间: 2010-4-22 22:43
学习了,精准的辩证,也要有完善的理论框架支撑
作者: ljcsss    时间: 2010-4-25 02:23
辨得真好!
作者: mac100    时间: 2010-4-25 08:58
拨云见日!真是解惑授业者也!
作者: eukijohn    时间: 2010-5-9 18:21
精彩!学习了!
作者: psq    时间: 2010-6-8 16:35
谢谢,学习了!
作者: 小处学医    时间: 2010-6-10 00:23
慢慢的了解中,成长中
作者: 小处学医    时间: 2010-6-13 02:42
再看....
柴胡桂枝汤证中的太阳纲表现要比少阳中风证的要明显...GOOD...

太阳  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中风   少阳本纲...            

谢谢堂主






有太阳了...也有
作者: 小处学医    时间: 2010-6-13 02:55
三看....更明白了....再次感谢...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0-6-13 08:37
柴胡桂枝汤症很好辩,也很难辩,就象太阳与少阴,有时很辩,有时也很难辩。
作者: 心心    时间: 2010-7-14 15:42
学习了。
作者: 王荣生    时间: 2010-7-14 16:20
堂主兄真是算上年轻有为,此等学识多少专家都不能及,皆得力于仲圣刘师之学也,我等好好学习之。
作者: 钱塘春晓    时间: 2010-9-4 14:03
好贴~顶一下慢慢学习~
作者: 我爱中医    时间: 2010-9-4 17:38
学习了!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0-9-6 08:47
太精彩了,努力学习
作者: 红心雨莉莉    时间: 2012-8-3 16:42

作者: 汉传经方学子    时间: 2012-8-4 00:04
谢谢堂主点拨
作者: 弋戈    时间: 2012-8-4 17:47
分析丝丝扣入  学习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8-4 22:37
受教了
作者: 阿强    时间: 2012-9-17 14:14
努力学习
作者: qinqiuguxun    时间: 2012-10-2 11:20
希望大家多一些讨论~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10-3 22:34
受益了
作者: 心想事成    时间: 2012-10-4 17:20
太精彩了,努力学习
下利可不可以考虑加黄芩汤。。。。谢谢老师指点
作者: 金钱草    时间: 2013-1-19 12:52
努力学习
作者: leida    时间: 2013-1-23 10:03
辨的真是细,辨的丝丝入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奥妙的很,怪不得刘师这么强调严谨治学作风,心不正不净,确实难生智慧。赞叹!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4-6 07:23
学习了
作者: 123456    时间: 2018-1-13 18:23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