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医学:修理躯体,还是救治人命? [打印本页]
作者: 民生中医 时间: 2010-1-11 15:16
标题: 医学:修理躯体,还是救治人命?
长期以来,医学的重点仅集中于研究生物学的改变。也就是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去探究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对此,人们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确为20世纪末以前的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医学史上血液循环学说和疾病的细胞损害学说等的确立,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发现、各种维生素和激素的研究成功,直到近代,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器官移植的应用等等辉煌成就,无论在认识疾病,还是在治疗、预防疾病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跛腿的生物医学
但是,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在医疗实践中,这一模式也逐渐暴露出种种缺陷和消极影响,最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偏离了作为医学对象“人”的完整性,从而大大阻碍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很明显,医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科学。
人:灵与肉的融合
因此,医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与经验支撑,同样需要心理呵护,伦理规范,人文关爱;一句话,需要科学与人文的两条腿。因为人是灵与肉的融合物。
有鉴于此,近年来世界医学的潮流逐步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也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迅速兴起,也正是反映了这种趋势。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所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哲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心身关系问题,它与认识论和辩证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门用途广泛的应用学科,从管理国家到商品买卖,凡是与人打交道的部门都有心理活动的规律在起作用。
在每一个新的学科中都包含着物质运动的较为简单的规律,但也总有一些无法用以往的学科来解释的、更为特殊的新规律,就像我们不能单用物理和化学的知识来解释生物学一样,也不能完全用神经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心理学。所以,心理学的发展必然会对人类有关的各学科产生重大的影响。有人预言,新世纪的心理学有可能成为一门带头学科,它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将成为与现代化建设联系最密切的基础学科之一。
心身医学崛起的启示
心身医学是医学与心理学交叉所酿生的新兴学科,她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医学界为主,并有不同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研究,如心理学家、伦理学者、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所以在其定义和研究范围上还不完全统一,理解上也各有差异,因而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众多学科,如心理生理医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但这些学科在许多实质内容方面具有较大程度上的雷同性。如关注的对象主要为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及疾病防治的影响等,除医学方法外,常常运用心理与行为的测量技术以及心理保健和精神健康等的方法手段。
所谓“心身医学”,广义的是“指在医学研究和诊所治疗中,除要运用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外科及食疗等的方法外,还应使用心理学方法,要两方面协调而同时进行”。显而易见,对于肿瘤来说,它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就使得它首先有必要借助已经融合了心理学认识、方法与手段的“心身医学”,以利于更好地疏理肿瘤与心理因素之间的错纵联系。
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要求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事实上,医学自产生以来,就与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说来,心理学在医学领域有以下6个方面的应用。
社会心理因素可致病
历史上,东西方传统医学都注重心理与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关系。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们就开始了心理刺激与疾病关系实证性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人是向着社会和自然界开放的自组织系统,自然或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心”、身两个方面对机体发生影响,引起机体的某系统、器官直至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变化。无数事实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可对躯体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响。所以,心理社会因素也像各种致病的理化及生物因素一样,可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
心病日见增多
由于时代的不同,人类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营养不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当时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方面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已控制了烈性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也被基本消灭,人群中最常见的病死原因已从过去的传染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而这些疾病被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发达国家综合性医院的门诊患者中,纯属躯体性疾病的患者约占三分之一,神经症和心身疾病患者约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患者数要占门诊患者总数的60%~70%。在国内也有类似的报告。
医患关系良好,临床疗效提高
医患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果。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理想,那么,再高的医疗水平也难以发挥作用;良好的人际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疗上的价值。这是一个与心理学相关的命题。
了解心理,有助于诊疗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从事创造性劳动并身处复杂社会生活之中的人,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医学研究必须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去了解患者,才能对他们作出合乎实际的诊断和处理。调查发现,人在患病后就会产生病感,而病感与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称的,有时候可能被夸大或缩小。表现病感的行为称之为疾病行为,通过疾病行为取得患者角色,由此被社会认作为患者。这一系列的认识有助于对患者更为全面的了解。
心理常是躯体变化之征兆
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孩子在身体有病初期可表现出情绪不稳、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伴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特别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功能上的变化,有些患者却颇敏感,心理或情感容易发生变化,而现有的许多生物学检查方法,一般须有器质上的改变时才能显示出异常。故对那些早期的功能变化,尤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病变,常无法加以检测。应用心身医学或心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测量技术,常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心疗”有时胜过药疗 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情绪对健康和疾病影响非常明显。此外,还由于许多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联系,因此在治疗和护理上应用心身医学及心理学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并不需要增加什么设备,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且不难掌握。大量临床事实表明,保持愉快和乐观情绪,就会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
摘自何裕民博客
作者: wei.xu 时间: 2010-1-12 04:47
颇有见地。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