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关于伤寒论的来龙去脉——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一讲)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1-5 11:43
标题: 转帖:关于伤寒论的来龙去脉——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一讲)
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一讲)
(2009-07-28 11:39:43)
训诂学大师钱超尘教授做客【国学堂】,和我们分享由一部《伤寒论》的流传史引发的中国文化史,敬请关注收听。
梁冬:是的,和你一起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
这句话刚刚开始讲的时候呢,只是觉得是一句话。结果随着我们不断地去亲近各位老师,听他们讲话以后呢,我才觉得中国文化真的是非常非常地美丽,不知道以前只是不知道而已。
在较早之前呢,因为有机缘呢,跟着刘力红老师呢,正好在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一天听课,有位钱老先生呢,在台上讲到《伤寒论》的流传史,我才知道,啊,原来就算是一本《伤寒论》,能够这样被写出来,这样流传到人间,流传到我们今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而且呢,它也的确是一部《伤寒论》的流传史,也是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美学的一个非常有趣的贯穿的历史。所以呢,我就斗胆邀请了这位钱老师。一看呢,啊,吓我一跳:钱超尘老师呢,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非常有幸,邀请钱教授来到我们的录音间。全名——钱超尘教授,超是超凡脱俗的“超”,“尘”,用哪个“尘”比较好?
钱超尘:小土,灰尘的“尘”。
梁冬:哎哟,太谦逊了老师。钱老呢,这个,我在网上看他的,相当师承,大家可以百度一下呵,钱老师的这个师承呢,相当血脉正宗啊。您先跟我们讲讲,您的老师吧。
钱超尘:谢谢。我是1963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研究生毕业……
梁冬:您声音好年轻呵,听下来。
钱超尘:呵呵……
梁冬:63年哦,大学生。
钱超尘:我的老师是中国著名的训诂学家陆宗达教授,陆先生已经过去了。陆先生的老师,是中国的著名的古汉语学家,音韵学家和训诂学家黄侃先生。黄侃先生的老师呢,是太炎先生,如日中天的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的老师是俞曲园先生,就是俞樾俞曲园先生。
我的这个师承啊,可以从顾炎武开始,顾炎武啊,江永啊,代振(音)啊,王连孙(音),……,诶,这样遗传下来的。
梁冬:啊!
钱超尘:虽然是有这样一个师承的过程,但是我知识很浅薄,对不起,呵呵。
梁冬:呵呵,哎哟,我觉得,真是太失敬,太失敬了。
今天呢,我们得以假公济私——啊,冒着这个为全国人民做电台节目的名义呢,能够听钱老师呢,给我们讲一段关于伤寒论的故事。其实呢,钱老师呢,如果作为一个训诂学家啊,我前段时间听完他一段东西之后呢,我感觉呀,他就像是在跟《伤寒杂病论》啊,谈一段格式恋情一样:就一代一代追踪——这个版本上面是谁,这个版本上面又是谁,又是谁,又是谁……就好像法脉的传承——一个版本它是怎么来的?真的是非常非常地有趣。
那更多的我就不能说了,我想请问,钱老师,钱教授,这个《伤寒杂病论》是怎么来的?
钱超尘:好的。
我们中国的这个中医学的,好像一个伟大的,光彩夺目的金鼎一样,它是由三个足衬托起来中医的大厦,衬托起中医的文化宝鼎。它有三个“足”,第一个,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黄帝内经系统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呀,它系列的形成著作。比如说,《甲乙经》、《黄帝内经概述》等等。
第二个“足”,那就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这部书到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是它的后代延续的著作依然有,比如说著名的《本草纲目》等等。
第三个“足”,那就是由汉代末年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16卷,大学有的时候就叫作《伤寒论》,这个《伤寒论》在唐朝的时候,应用“伤寒论”的名字实际上也包含它的“杂病论”在内。今天我在说话的时候,就是用“伤寒论”这三个字。《伤寒论》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实际上它从语言的结构讲,是“伤于寒”,伤于寒,这个“于”字当“被”讲,表示被动:被寒邪所伤而产生的疾病。
梁冬:噢~
钱超尘:大家都在说《伤寒论》,我说,伤与寒太啰嗦了,就叫做作“伤寒”,
所以伤寒是我们寒冷以后受了寒邪以后,所以受了寒邪,寒邪最为杀力之气,于人,身体的健康,都产生巨大的负面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呢,就产生了这样一部著作。
那么张仲景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他是汉朝末年的人,在《后汉书》和《三国志》里边,没有张仲景的传,所以,关于张仲景,哪年生的,哪年卒的,现在只能够有分析的年龄,而没有确实的生于何年和卒于何年。可以通过这些年,中医文献学家和史学家的考证,他生于公元150年,这个生的年月大致上可以肯定如此,卒于汉朝末年公元220年,因为公元220年哪,就汉朝彻底灭了,亡了,221年就是三国的魏蜀吴出现了,魏国就出现了,所以他把他生命的下限定在220年,但这年并不是他准确死亡之年。所以,有的人说,他卒于公元219年。像太炎先生,是中医的文献,中医伤寒论的文献大家。我可以插一句,现在研究《伤寒论》的文献、版本、训诂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研究《伤寒论》的专家,他提精取粹,像太炎先生那样成就者,现在,尚无出其右者。因为太炎先生呢,他的,又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锋,他在经学上,史学上,文学上,音韵学上和文字学上,犹如如日中天,他在这样的文化的名声掩盖了他在《伤寒论》和中医文献上取得的巨大成就。现在我本人和包括我的研究生,我正在促使他们研究太炎先生在中医文献和文化上的伟大贡献。那么,可以说,张仲景啊,是生于公元150年。
梁冬:这个怎么来的呢?这个是怎么推出来的呢?
钱超尘:就是通过他的这个,他有《伤寒论》的序言,还有王书和,他有《脉经》的序言,还有皇甫谧的《甲乙经》序言,通过推算出来的。要说,他一定就是公元150年吗,是不是公元151年呢,或149年呢,这个就差不多就是这个时代,汉桓帝时代。卒于呢,就是汉末前几年的时候。一般地说,就是公元150年到公元220年这左右。那么张仲景为什么写出《伤寒杂病论》16卷呢,这里有一个背景。这就是时代造就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呀,那么有几个常常传颂于众口的一个故事:
在汉代末年的时候,那么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就是在那个属于《三国演义》产生的背景的那个时代,就是汉桓帝、汉灵帝、汉献帝,那时干戈云绕(音),民不潦生的时代。有一年哪,这个建安七子之一,也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王粲,字仲宣。他从战争之地山东,徒步地走到了咸阳,啊长安……
梁冬:很远啊!
钱超尘:很远哪。
这个到那时候,他刚十七岁,那时候咸阳那个地方哪,也是很贫穷而战乱纷纷,他自己感觉他呆不住了,然后又到了荆州这一带。荆州这一带在汉朝末年的时候,那在战乱的环境里边,是唯一的一块“绿洲”,所以他到那里,正赶上张仲景也在那里,他们见面了。
张仲景出于医生的业务的习惯:诶,到时候就看看你,看看你的面孔,看看你的眼睛,看看你的气色,看看你的体质。“哦”,张仲景说,“王先生,你的脸色不对啊……”
梁冬:到底怎么不对呢?对不起,稍事休息一下,广告之后回来,马上继续。
广告片花
梁冬: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依然是有请钱超尘教授,训诂学大家就《伤寒论》这一部的流传史来解构整个中国文化史。话说到啊,张仲景这一天呢,碰到了建安七子之一的……
钱超尘:王粲。
梁冬:王粲。
钱超尘:王仲宣。
梁冬:啊,观其气色,发现,王先生,您不对呀,到底怎么不对?
钱超尘:是,“……您的气色不对,您蕴藏着大病”。那个时候王粲刚二十岁呀,正是青春焕发的时候,他说,“请您讲。”
他说:“您身上蕴藏着大病,假使不治的话,二十年以后,那你就最多四十岁,你就死了——二十年以后会得大病,从得大病那天算起,再过187天,完了,你……”
梁冬:这么精确呀?
钱超尘:是啊。那你,而且王仲宣他不愿意听这个啊,愿意听长寿,谁愿意听死啊。王仲宣就说不高兴,但是呢,也没驳仲景。仲景说:“那样吧,我给你开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的名称叫五石汤……”
梁冬:哪几个字呀?
钱超尘:“五”,一二三四五的五,“石”,砖石瓦块的石,“汤”,喝汤的汤,五石汤。
过了几天以后,他们二位又见面了,仲景说:“王先生,您喝这个五石汤了吗?”
“我喝了,这味道还可以。”“不对,您没喝,如果您喝了的话,您的脸色上应该有所改善,您的两目的光芒也不像现在这样,您为什么这样轻视您的命运呢?您现在的这个发展的前途非常之好啊,您著名的诗人,建安七子嘛,您是不是还要继续喝,希望您继续喝这个汤。”
后来,他们就分开了,这个时间就是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了。二十年,王粲发病了,他死在了现在的湖北省奇车县亳州(音),古代叫亳州(音),他死在那个地方了。正是过了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以后,加个半年,与张仲景的判断啊,分毫不爽。
梁冬:哎哟!
钱超尘:哎呀,这个事情呀,这不是我编的故事。
梁冬:这是哪里出现的?
钱超尘:这个见于皇甫谧的《甲乙经》序,皇甫谧也是《帝王世纪》的作者,而且作了《甲乙经》,他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医学家。在他《甲乙经》的序言里边,就讲到了这个故事。不但《甲乙经》序言里讲到了这个故事呀,汉代的末年,有个叫作何颙的,何颙他是一个善于“视人”,关于鉴别人呀,有人文之见,就是判断你的未来的发展如何,那个时候挺准。那个时候他见到一个曹操,说,“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你长大了成为一个奸雄,但是安国立邦的人也就是你……”说的不错吧?当时见着张仲景了,那时候张仲景十一二岁,十五岁以下,“我看到你这个少年啊,你这个气韵不够”,那个“韵”是包括着神韵的韵呀,“诶,气韵不够,但是你的思维非常地严谨,你以后将为良医”,所以,张仲景果然成为了良医呀。
那么,何颙在历史上有他的文字记录,在《后汉书•党锢传》上有《何颙传》,而且呢,在魏晋的时候,在魏有一本书,叫《何顒别传》,那么《何顒别传》里边也写到了张仲景给王粲看病的这段的故事,所以这是两个材料了。我这说的都是“信史”。还有一个材料呢,就是《太平御览》,北宋编的那些个“类书”,叫《太平御览》,《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卷七百四十三,卷四百四十四,我说的这些卷数都是对的……
梁冬:哇,什么叫训诂学啊!呵呵……
钱超尘:同样地说呀,这个张仲景给王粲看病,因此这个故事是真实可信的,
流传于人间的口碑里边。所以只有大医呀,才能够有这样的预知生死之术。因此大家就想到了,真有这回事吗?真能够预知生死吗?是不是弹弦,谈天,吸引人的注意力呢?诶,不是!
关于预断人之吉凶,我们说这个“吉凶”呀,是生命的吉凶,而不是说占卜家所说的吉凶,人的生命呀有病哪无病哪,诶,大致的什么时候,你的寿数将结束呀,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确有记录,那么这个记录呢,在《脉经》上有,现在的《脉经》大家都知道,而且在世面上都可以买到呀……
梁冬:哪个“脉”呀?
钱超尘:诶,就是摸脉的“脉”呀。
梁冬:哦,《脉经》,《脉经》。
钱超尘:而且,在这个唐朝初年孙思邈《千金药方》里边有些个段落也记载了这样的几个事情,而且,在华佗的《中藏经》里边还有一些大段的文字,那么如何预断人之死生呀,不但如此,特别的是,司马迁的那个《史记》,司马迁的《扁鹊仓公传》,扁鹊是大名医哟,能够预知生死,特别是仓公,仓公是汉朝初年,他的名叫淳于意,复姓淳于,一个字叫乐意,那是非常的有名了,疗效非常高。有一次到了一个官员的家庭里面,他隔着那么十几米,看到一个年轻的妙龄的女子,靠在这个门上,诶,这儿这儿,靠在门上休息,在微笑呢,淳于意问他的主人,他说“这个女子今年多大?”“就二十,二十刚出头”,他说。这就是夏天的时候,他说,“看他这个样子,她今年冬天将要患大病,今冬明初,她这个病情患得很危险,如果能够照料得好,给她一些吃这些个粥啊,流食的东西给她张养一下呀,她的春天,末年,明年春末或者是最迟,到了夏初,春末夏初的时候,她的生命就到终点站了。”他的主人把她叫过来,他说,“你最近感觉到身体如何呀?”“我挺好啊,主人,没什么毛病啊。”诶,又到了冬末春初了,噢,大病了。又到了春末了,主人给她营养比较好,夏初,确实是死亡了。后来,那个主人问他,“淳于意先生,您怎么知道猜对了?”他说:“我观其气色,这个人的脸上呀。”他说分五色,五色代表肝心脾肺肾,我不会看啊,我只能说这概况,从五色道辨其五脏六腑,这个还是科学的。
因此,张仲景观察王粲王仲宣,能够预断他二十年哪能够到了生命的终点站,
这个并不是不可思议之事。
我再举一个例子,那个《华佗传》,《华佗传》有一个有一个人病得非常重,
就找华佗去了,他说给他一包药,吃了就好了。弄好了以后告诉你,“我再给开的一包药,好好保存着,八年以后,还是今天,你还得那个犯病。”他把这个药拿到家里,珍藏起来了。后来他们村里边呀,又有一个犯了一个病和他一样,他说“你把你那包药给我吧,我这现在病得非常危险了,你再找华先生要去,是不是?你难道看着我睁眼,看着我疼死吗?”那个人发于恻隐之心,把这包药就给他了。
吃了药好了。但这时候呢,到那个年头呀,一犯病了以后,再找华佗,华佗钻到监狱里边了,曹操把他关在监狱里了。所以,华佗说,“弄不好,现在这个书还是很好的,我现在把这本书给狱吏,”就监狱的狱吏呀,监狱长,他说,“你呀,你藏这个书,将来或者对你有用。”监狱长感觉到非常地恐惧,“你已经判处死刑了,我怎么敢要你的书呢?”因此,华佗呀,把这本书点着了就烧了。所以,华佗本身没有留下他直接的著作,但是现在还存在着他的流传的一些方剂,所以,举这些个扁鹊的例子,和淳于意的例子,以及华佗的例子证明张仲景预断王粲的死期是可靠的。
梁冬:噢,有意思。
钱超尘:这就是中国文化!
梁冬:对,这就是中国文化之美哟。这个张仲景他到底又是如何地观察到别人的疾病,他又如何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呢?
梁冬:依然呢,有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啊,中国训诂学大师,尤其伤寒训诂学大师钱超尘钱老啊,和我们一起分享关于张仲景写的这个伤寒杂病论的这个过程。用一部书,来解读一个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钱老,有请!
钱超尘:当人们对于某一个专家,某一个学者,某一个政治人物,或者是出于敬美,赞佩或者是出于讨厌,他们往往编成是一个神话,通过神话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与感情。
因为张仲景他的疗效非常好,救人的生命啊,所以就人们给他创造了一个故事,
是一直在历史上流传。后代,有一个人呀,他叫作于鲁民(音),那明代的人,他写了一个叫作《古琴书》——古代的琴,书当解释讲,书就是书证,经典啊,书证啊。他说,有一天啊,张仲景到桐柏山上去采药去了,古代的医家都是亲自采药啊,在采药的时候,诶,突然地旁边来了一个老年人,这个老头,这位老者说,他说“您是大夫吧,先生吧?”“哦,您有什么事呀?”他说“我这个年龄了,我身体不好,我从大老远的地方就来到您的这里,我知道你们的大夫常亲自采药,而桐柏山这个地方药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所以我不期而遇,我非常地感谢您,非常地高兴,能够见到您,请您给我看看病吧。”张仲景说,“啊,我们找一个平的地方,咱们坐下来,”把老者的左手诊完了脉,右手诊完了脉,张仲景的脸色变了:“你是人吗?”问这个老者。
梁冬:为何这样说?
钱超尘:是啊,那位老者说“我不是人我是什么?你看我不像人啊?”
“不对,你的脉不是人脉。”“那我的脉不是人脉,我是兽脉呀?”“对,你是兽脉,你把实际情况交给我、告诉我,不管是兽脉或者是何种之兽,我这个药囊的药,我这个药囊的药对你的身体有好处。”老者说,“先生,您说对了,您是真不愧是神医呀,我不是人,我是古猿。”多少年修炼成的猿,猿猴的“猿”,修炼成一个人形了。“我最近身体非常不适,想请您给我看看病。”“啊,”张仲景说,
“所以我通过你的脉象判断,你果然是兽脉。现在我这药兜里有一个药,你吃了吧。”这个他就找一碗泉水,当时就吃了。药很快地就发生了作用,就感觉到精神很好。浑身也有力气了。这个古猿哪,就下山了。他说,“明天先生您还来采药吗?”“是的,我明天还来。”“那么明天我也来,啊,您看看我,吃药以后,这个身体有什么更好的变化吗?”
第二天上午,他们又在桐柏山相见了,这个老猿呀,当然仍然还是一个老头的样子,肩上扛着一个大木头,来了。见到张仲景说,“我家里边也没有什么金银财宝,我给您找一节木头来了,瞧一瞧,您别看这个木头啊,带着腐朽之相,它可是千金难买的,这是古桐,万年古桐。这个古代的桐木已经有万年了,对您有什么用呢?您哪,可以把它雕成古琴,这个琴音非常之优美,而且这个琴可以常年不坏。”张仲景就把这个木头啊,收下了,后来,他请琴师雕成了两把古琴,这一把古琴叫作古猿,一把古琴叫作万年,古猿,万年。当然这是一个神话,我们不必相信它,但是它反映了人们一种思想及情怀,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于张仲景的无限热爱的感情。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摸可见可视的事情,我不能够表达我对他的景仰之情了,
我给他演化成一种神与人的故事,来表达对于张仲景的一种出神入画的疗效的感谢,
我是从这种角度去认识的,所以张仲景有治疗王粲又是这样好,人们在口碑中用神话来寄托他们对于张仲景的这种纪念之情。可见他是一个中国历史非常有名的一个大医,以他这样的水平,才能够写出《伤寒杂病论》16卷。
那么我下边就要说了,张仲景写这个《伤寒论》,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真实的,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写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边有113个方子,现在试问,这113个方子都是张仲景创造的吗?现在人们说,张仲景是医圣,这个方子就是张仲景的,创造的,这样说,对吗?
第三个问题,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这样的神妙,现在流传的《伤寒论》,是他的原书吗?有什么发展的曲折的过程没有呢?
现在我一个一个地来回答这个问题,好吗?
梁冬:好,有请钱老。
钱超尘:《伤寒论》这部书,是《伤寒杂病论》,一共是16卷,其中《伤寒论》是10卷,《杂病论》哪是6卷,加在一起是16卷,它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的环境中出现的呢?
大家知道,对于汉代最后的三个皇帝,是汉桓帝,倒数第二个汉灵帝,最后一个是汉献帝。而灵、献的社会非常黑暗,宦官专政,《三国演义》头几卷的话就说,“宦官专政,暗无天日,干戈云绕,岁无宁日”,所以兵戈之年必有大疫。所以呢,张仲景在序言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余”就是我罗,我们的家庭啊,这个人哪,素来是很多,过去的话呀,是二百多,二百多口,“建安纪年以来”,“建”就是建设的建,“安”呢就是平安的安,就是建安纪年以来,用这个建安的年号,纪录他这个年号,这以来呀,“犹未十年”,我还不到十年呢,我们全家二百口死了三分之二,那三分之二里边死于伤寒者,“十居其七”。
哎呀,你说这个患于伤寒,死了那么些人,那么我们问,你说这个不到十年,建安十年,他们家为什么死了这么些个人呢?那么我啊,就作了一番考证,这个《后汉书》,有个《五行志》,它把这个建安年间,建安一共二十二年,从建安元年,一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只有建安二十二年这个年代里边,社会上发生了大疫,张仲景是河南省南阳人,别的年代都没有发生大疫,因此,有的人讲,建安这两个字,
其中有一个错字,这个“安”字应该改成“宁”字,安宁的宁,应该是建宁。“建宁还不到十年呢,我们家里边就有这么些个人口死亡了,”
梁冬:为什么安就是这个宁呢?
钱超尘:这个不是说训诂的问题,就是说,建安是一个年号,建宁是一个年号。那么张仲景他们家里边发生这么些个死亡的这个人呀,不是发生在建安那个年代,而是发生在建宁那个年代。你懂得这个意思了吧?
梁冬:诶,稍微地总结一下,刚才钱教授给我们分享了张仲景看出了建安七子之一的大才子会导致二十年后死亡的这个病情的故事,以及当时的人民对张仲景的感激所编造出来的张仲景给古猿治病的这样的神话故事,可见呀,这个张仲景在当时的医术已经是非常高超,已经是名震江湖啊。而钱老呢,又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第一,张仲景的《伤寒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写成的?第二,张仲景的113个方子是不是都是由张仲景所创制的?第三,现在流传的《伤寒论》是否就是当年的原书,有没有样的一个曲折的流传的过程呢?
梁冬:依然是有请钱超尘钱老和我们一起来分享张仲景的那样一个年代是什么样的年代,恰恰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五运六气,天地之运气呀,自有它的道理,为什么《伤寒杂病论》会出现在那样一个年代。
钱老,刚才你讲到建安年代和建宁年代,不过我不是很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钱超尘:因建安是个错字,“安”是个错字,应该从校勘学上讲,应该叫“宁”字。那么查了《汉书•五行志》呀,《汉书•五行志》,从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写了大疫,瘟疫呀,现在咱们闹猪流感,H1N1,就那个零三年的时候闹SARS,但是那个时候不是H1N1,也不是SARS,但是那是种疫情呀。
梁冬:哦,也是瘟疫。
钱超尘:也是一种瘟疫呀,瘟疫是传染……
梁冬:自古以来就有。
钱超尘:自古以来就有嘛。建宁4年,也就是公元171年,那有大疫,然后173年春天又闹大疫,179年春天又闹大疫。不到十年,发生了四次大疫。接着就是说,隔一年一次,隔一年一次。哎哟,所以这个疫情死亡的呀,人太多了。补充一句,王粲是二十岁得了大病,过了半年,他死了,他死于什么病,死于大疫。他在亳州这一带,那时正闹大疫,他就在这个疫情大发的时候就死去了。所以有的人说,张仲景判断王粲呀,说“你这个呀,你要不喝我这个五石汤,你再过二十年以后,你呀,眉毛掉了,那鼻子塌了……”所以,章太炎先生考证,他说这个鼻子塌了,眼睛毛掉了,那就是大麻风病,这个大麻风潜伏期很长,可以潜伏到二十年,当然现在看起来,王粲死的那一年,正是发生了大的疫情,所以,王粲他不是死于大麻风,而是死于疫情。那么在张仲景他说的这个建宁十年以来,他们家死亡了这么些个人口,那就是由于大疫流行,死亡的人是比较多的。
不同一个故事,在唐朝初年,这个药王叫孙思邈,他有一个两部经典的著作,一个叫作《千金要方》,一个叫作《千金翼方》。在《千金要方》里边,有一个故事,就是在那个这个光和二年吧,在南阳啊,又发生了大疫,老百姓死的人太多了,这时候从西门口,城门西门口,进来了一个人,他说“你们不要害怕,”跟老百姓说,“你们不要害怕,”进来这个人,他眼光能够看到变励(音)的鬼,那个鬼见着这个大夫来了以后呀,赶紧地奔跑而逃命。这个进来的大夫就是传仲景之方者,所以呢,这件事情说明了,大疫之流行,遍于各州各县,死亡的人口,很多很多,所以这是一个疫情啊,给人们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是促使张仲景研究医学,接受古代的名方。他有一个老师,老师叫张伯祖,一方面,他和他的老师张伯祖学习医学,另一个方面,他继承前汉时代的一部伟大的中医的经典著作,叫作《汤液经法》32卷,再加上张仲景在从政之辖……
梁冬:张仲景本来是个官员嘛。
钱超尘:张仲景是个官员,他是长沙太守,在从政之暇呢,他也有自己的验方。把这些个方剂结合起来就成就了一部不朽的,可与日月争光的一部著作就是《伤寒论》,这是我们说的是大疫。
另外一个方面,当时人民的生活太苦了,没有吃的,没有烧的,那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连朝廷的那个大官,这个大官哪,用现在的普通话打一个不太准确的比方,就包括了像现在的中央委员,中央常委的那样的伟人,都得亲自得到山上去砍柴,那背上柴了以后,要烧饭呀,背在背上,那没事了,就靠在墙上歇会儿吧,歇会儿浑身就没劲了,趴坐那儿就饿死了。这些咱们历史书上都有,我在我的《伤寒论文献通考》里边都把原文引出来了。所以人民的生活呀,那样极度的悲难,悲惨,也是引起了张仲景的怜悯的之心,救苦救难之心,所以,张仲景在这样一个社会的背景之下,才发大慈大悲之心,写作《伤寒论》。
现在我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伤寒论这么些个方子,是他自己的吗?
梁冬:是他自己的吗?
钱超尘: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方子基本上不是他自己的,不是他自己的!
梁冬:为什么呢?
钱超尘:这是一个于中国文化史有密切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张仲景的时代,那个要分学术流派,在《汉书•艺文志》,把这个学术流派分为有经方,经方家,就是这个理论,像《黄帝内经》,就是属于经典呀,就是属于医学的经典理论的这个部分。还有一种经方家,经方家就是方剂,你像这个《伤寒论》,应该就是属于方剂,但是《汉书•艺文志》当然它是这个东汉初年之作,它没有写《伤寒论》这部书,我这是打比方,如果在图书分类里边,它应该归于经方类。在《汉书•艺文志》这样一部著作里边,有一个经方的,经典之方剂呀,一个经方的著作,叫《汤液经法》32卷,这个《汤液经法》32卷分上中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所罗列的方子是120首,中间这一部分也是120首,它下一个部分也是120首,共计360首方子。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基础,为底本,在加上他的老师的张伯祖的方子,和加上张仲景本人的方子,所以呢,就构成了《伤寒杂病论》的113首方子。
那么大家就问,那个《汤液经法》的方子那么好,你为什么不把它都抄下来呀,都流传下来呀?
我们可以说呀,就是张仲景这个《伤寒杂病论》现在不是他的全书,在历史上流传丢失很多呀。那么,现在我们说,流失的那个部分,到底有多少啊?张仲景的书啊,那现在难以回答。在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原始的面貌到底有多少方子,那咱们不知道,现在流下来了113首,基本上,绝大部分,来自于《汤液经法》。所以,《汤液经法》,是张仲景写作《伤寒论》所依据的底本,与基础,因此,我们中国的医圣的桂冠呀,应该奉献给《汤液经法》的作者。但是,《汤液经法》已经丢失了。
梁冬:哦,整个都失传了?
钱超尘:整个都失传了。而《汤液经法》的它的方剂与理论,是通过张仲景的《伤寒论》继承下来,流传于后世,从这一点上来说,把张仲景称为医圣,医学之圣,也是合理的。那么,准确地说,张仲景的伟大的历史贡献,是传经之功,由于他把《汤液经法》32卷的重要的方剂,收进了自己的书籍当中,使这样一部宝贵的书籍而没有彻底失传,所以,称为张仲景为医学之圣,同样,也是合理的,是合理的。
梁冬:哦,那我想请问一下,这个“汤液”呀,这本书,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梁冬:话说呢刚才钱老给我们讲到,他说《伤寒论》呢,其实来自于一本书叫《汤液经法》,那这个《汤液经法》现在已经完全失传了,它之前又从哪里下来的呢?
钱超尘:是,这是一个难解释的问题。由于《汤液经法》已经失传了,那么失传到什么程度呢?
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博通的学者叫王应麟,他王应麟写个《玉海》呀,在《玉海》的这个大概是卷67吧,其中有一个医学的部分,它说这个《汤液经法》是什么意思呢?它说啊,那个《黄帝内经•素问》里边有一个《汤液醪醴论》,把这个书名说出来了,这是它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就是在汉武帝的时候,要修一个台子,这个台子呢,很高,其中要使用汤液,这不着边儿的事情呀,就放在《汤液经法》的书名之下,勉强充其数来进行对于《汤液经法》进行解释,因此,这就说明,像这样一个无所不通的一个通才王应麟,他也没有看过《汤液经法》。
那么《汤液经法》我认为,它是西汉之作,究其历史朝代来讲,它仍然是继承前人之成果,它既然是西汉之作,而且收入了《汉书•艺文志》当中,它是又在《汉书•艺文志》的经方类,可见,它的历史应该早于西汉。那么早于西汉呢,那当然就是到了战国时期了,甚至可以推到春秋时期了。但是这里边有问题了:在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里边,出现了许多医学的简子,和帛书,其中呢,就有一个,后来经过整理,有52病方,现在都整理出准确的文字来了。这个52病方这个52个呀,就是药方,这52个的药方和张仲景传下来的《汤液经法》的方子比较起来,52病方的方子,还是非常初级的,几乎没有办法和《汤液经法》的那个方子相媲美,所以,《汤液经法》的方子啊,已经可以说,在中国的方剂学发展的历史上已经基本地达到了成熟的阶段。每当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的中华民族之自豪感油然而生啊,那我们在西汉时期,我们的这个方剂,已经达到了那样成熟的阶段,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一个科技的水平能够跟我们的相比呀,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使我们后代景仰无比。
梁冬:恩。
钱超尘: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通过《汤液经法》,我们可以认定,《汤液经法》的历史渊源也是很久,但是由于现在没有客观的历史材料,加以证明,我们只能严谨地说,它是西汉的早期,已经成书了,它已经在西汉的前期,已经形成了文字,因此,西汉的经过了刘夏和刘星父子进行整理,并且呢,到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收于书中。它表现了我们的方剂学已经基本上达到了成熟,因此,使我们的后代的医方,基本上按照《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方子走下来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的贡献,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人口,生生不息,繁衍,这与张仲景的《伤寒论》,与《汤液经法》在生命保健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那么我们现在还问,对于“汤液”的“经法”,后来,突然地,虽然是中断了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宋人都没有看到了,在上个世纪1907年,突然地有了一个大大的发现,这就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
梁冬:哦哟。
钱超尘:那个时候,19世纪呀,初年,中华民族正在受到折磨和苦难呀,正被列强瓜分,19世纪初年呀,是1903年吧,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到了敦煌,住了很长的时间。他到敦煌一共来了三次。哎呀,到了敦煌呀,他买通了守洞的道士叫王圆箓,那王圆箓本来是过去是当兵的,就兵勇,为了生活,他到了敦煌啊,看那个洞去了。那么在这个藏经洞里有一个比较大的洞,这个有一天,王圆箓在扫这个洞里边有许多的沙尘的时候,诶,这个墙上怎么裂口了?这个呀?他就一推,倒了。
梁冬:哇,说得跟武侠小说一样。
钱超尘:啊,倒了,倒了这么一看,哎哟,有一个立着的像,经过后人的考证,他是晚唐时期的大僧人,大僧头,叫洪辩,三点水一个共叫洪辩。这个王圆箓呀,就从这里边抽出几本,哟,抽出几本,就给送给呀,这个兰州的政府的高官,说我现在有什么宝贝,你再给我们这个藏经洞这个地方也挺穷的……
梁冬:给点经费什么的?
钱超尘:资助资助。有一次啊,这个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当地的官员的那时候见着外国人就好像自己也提高了地位一样,很敬佩地,说,“你看看,这个,我们这个敦煌这里边发现的。”这个斯坦因也是个有文化的人,他一判断:这可不是一般的文献,那我得去看一看去。然后呢,从古代的长城边上,这个地方的官员哪,又给他呢,在路费上给他帮助,那时候,不是带着实际的银两,是带着那个票银。
梁冬:银票。
钱超尘:银票,带着银票。所以就到了敦煌了,他的有一个帮手,就到了藏经洞,拿手一摸,啊,有一个图,这图是什么呢?唐僧取经。诶,唐僧取经,斯坦因说,“你看看,你们唐僧就上印度那儿取经去,现在我也从那边过来的,可见啊,这个唐僧这个就希望我们这些个古代的经卷啊,希望我们把他整理出来……”
梁冬:带回去啊。
钱超尘:“有益社会啊”,呵呵,所以斯坦因哪,给他搞了很多很多的宝贵的经卷啊,都给盗走了。
所以这段历史呵,王国维遗书里边,第十册,王国维遗书都册数很多,我记得呢,在头脑里记得是在第十册的里边,就是写的是,斯坦因哪,到敦煌盗宝,一路所见,他怎么进行盗宝的,具体的细节,在王国维的遗书里边第十册,有这段故事,哎呀,王国维的遗书啊,那个翻译得流光溢彩,你就是当文学作品来读,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让你爱不释手。
这是1903年的事,到了1907年了,有一个法国的传教士,他是三十多岁,留了这个两撇小胡,他是中国通,据说他是说着一口流利的北京话。
梁冬:还北京话?
钱超尘:那恐怕说比我说的都好。
梁冬:呵呵!
钱超尘:然后到了敦煌了,他想着把这个斯坦因盗余之物再进行盗窃,啊,再进行盗窃。他揣摩,这个守洞道士王圆箓的心理状态,他由于汉语说得好,他们俩就秘密交谈,最后说,主要是谈价钱……
梁冬:呵呵!
钱超尘:所以他在那里边一直呆了三个月,他在这个藏经洞里边啊,毫无遗漏的每一篇的东西,全都翻了一遍。他说这样的一个旷世之宝呀,我应该都给拿走,可是现在我又不可能拿走呀,我只能够从里边,啊,这也是精品,我要从里边选精而又精的东西,选了太多,太多,太多了。他不但选,而且还偷。他在这个藏经洞里边啊,这个小窝里边,点着一个小蜡烛,现在有这个照片啊,就点个小蜡烛,穿着一个宽的衣服,当他“下班”的时候呀,把那些个宝贵的经卷,腰里边缠一段,大袖子里边缠一段,然后呢,回去他的宿舍,向这个他的同伴叫鲍瓦阳(音),“你看看,我今天又有收获,我袖子里都都都有,这这这守洞道士王圆箓都不知道”。你看,又公开的强掠,又秘密的偷盗。这段事呀,那个斯坦因呢,后来还写了一本书,还就是写他在敦煌藏经洞,他掠夺图书的那个事情,就把他又宽袖子里边,夹带“文件”的事儿的细节都写出来了。
那么我们说到这里,在这里边,发现了什么遗书啊,实际上,在那里边,有一卷的书,是写在绢上的,绸子,比绸子还细,那叫绢,写在绢在那儿,它的名字叫《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
梁冬:哦哟!
钱超尘:这个语言还还还挺……
梁冬:就是你现在案上这本吗?
钱超尘:就是这个。
梁冬:哇,今天晚上拿回家好好……
钱超尘:啊,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那儿写着,梁,南北朝啊,宋、齐、梁、陈啊,陶弘景著,陶弘景……
梁冬:那是大家。
钱超尘:诶,大家啊。梁朝它是这么说的,他说我我~他说陶弘景,“我自己呀,最近要到芧山那儿呀修道去了,”他是“山中宰相”嘛,呵,“这个到山中,他必然受风寒哪,又容易有病,所以我现在从《汤液经法》里边,我要抄出来60首方子,我这抄的这个60首方子啊,我是从《汤液经法》里边抄出来的,”然后他又说,“现在我通过从《汤液经法》来看一看吧,张仲景的这个《伤寒论》就是根据《汤液经法》而写作的,”我这儿可以通念原文哪。哎呀,我这看到了这个学问以后啊,我就回顾着历史,我过去就知道,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而写成,但是我没有文献资料,现在,我找到了,找到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陶弘景说的这句话,因此,我可以完全肯定,张仲景的《伤寒论》,确实是在伊尹《汤液经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部不朽之作。
梁冬:哎呀,感谢钱老啊,今天一个小时畅快淋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啊,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家,张仲景老师。也是钱老在这一期里边呢,钱超尘钱教授啊,通过一系列关于张仲景当年给人看病的故事给我们梳理了《伤寒论》的由来,由此,从一部《伤寒论》的历史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
原来呢,《伤寒杂病论》的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张仲景所著,更多的是来自一部名字叫作《汤液经法》的书,这本书现在已经失传了,足可见呢,这个中国文化真是源源流长啊。而在敦煌呢,发现的一本书叫作《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呢,是当年这个大的知识分子陶弘景写的,从本书里面看到很多的医方都来自于《汤液经法》。所以呢,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呢,和《伤寒杂病论》呢是有那种亲戚关系的,因为它们同时来自于一本书。
钱老呢,在开始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写成的?第二,张仲景的113个方子是不是都是由张仲景所创造的?第三,现在流传的《伤寒论》是否是原书,有什么样一个曲折的过程。这些问题呢,我们会在接下的节目里面和大家一一分享,一本书,可以贯穿出一个中国的历史。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1-5 11:44
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二讲)
(2009-08-08 15:05:35)
梁冬:依然有请是钱超尘教授,为我们做这个《伤寒杂病论》这个版本流传的一个分享。为什么我们这次请钱老,其实上一次的时候很多朋友也在网上留言。就说郭老讲了一半,为什么请钱老来讲呢,有两个重要的考量。第一个考量是因为我们其实已经录过几期郭老说的《伤寒杂病论》,不过郭老对他讲的东西要求非常严格,他老觉得他讲的东西还不够说白,所以他把录出来的那个部分的内容拿去给他的朋友听,希望听到反馈以后能够再重新录一遍,为了尊重郭老所以我们没有播出,而正在此时我又有机会结识到专门研究伤寒版本流传(音)的钱老,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这个过程当中请钱老给我们做一个关于《伤寒杂病论》版本的一个普及教育。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同时我们也特别感谢钱老来到我们这个节目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都知道说,医书和其他的书不一样,它对于版本和训诂的要求非常高。否则的话,错一个字可能就会引发了很多的错误,这个《伤寒杂病论》其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著作,那么很多朋友对它的前世今生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特别请到了钱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伤寒杂病论》的流传的版本。
    说起《伤寒杂病论》,以往我们都认为它就是一本书,写下来以后就一代一代传下来,就到现在了。无非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不同刻印而已。其实不然,《伤寒杂病论》在历史上若干次的遗失,若干次的这个消失,甚至在宫廷的这个正统的传承里是没有的,后来又若干次被找到,那经过了不同的版本的流传,不同人的加注之后,其实今天的《伤寒杂病论》,已经和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漏错误的地方,所以像钱老这样的训诂学大师他要对照不同的版本才能更好的意识到这段文字到底曾经是什么意思。到底用的是哪一个字眼,对于一个医书来说这就特别重要了。
    在上一周的时候讲述了《伤寒杂病论》的前世今生,话说这一个《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并不完全,或者绝大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张仲景所著,其实,是来自于一本书叫《汤液经法》,那这本《伤寒杂病论》历史上一直以来就意味失传了,结果想不到这个东西它又浮现出来在上个世纪,在敦煌这个古洞里面,陶弘景当年有一本书叫《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这本书里面就引述了《汤液经法》的一些经帮。从而得出证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方子是来自于这里。这也是钱老这一辈子研究的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好,我们今天请钱老再帮我们一起把《伤寒杂病论》的前世今生说清楚,道明白,钱老,您好。
    钱超尘:您好,您概括的非常准确。
    梁冬:别,您太谦虚的。
    钱超尘:这个陶弘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写在一个绢上的,一共是9000字左右,有60首方子。其中陶弘景写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根据《汤液经法》而成的。在这60种方子里边,其中有13首方子,抄下来13首方子与今天的《伤寒杂病论》的方子是一样的,其中,有几首方子,在今天流传的《伤寒论》的书中,有这个方子的名称,但没有这个方剂了,比如说大阳旦汤这个有这个名,但是没有这个方子。在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他就有这个方子。还有有几首方子,在现今流行的《伤寒论》里边已经失传。可以通过《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来可以补充《伤寒论》所失传之方的不足,所以它非常重要。
    那么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后来的结果怎么样了?还存在吗?它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什么值得令人回忆和曲折的过程呢?有。在1918年的时候,河北省威县,有一个军人,他叫做张偓南老先生他很久,就听说过敦煌藏经洞里边有古书,那么偶然的话,因为他是那种时候,1918年,那阵属于还是军队还是北洋。
    梁冬:军阀混战年代。
    钱超尘:军阀混战那时候,他是一个马医,他在日本流传,学的是兽医,所以回国以后他当兽医官,所以他奉命就到了敦煌买马去了。在一个大风天里边,就住在了藏经洞,于是就藏经洞的守洞道士王圆箓就攀谈起来。
    梁冬:还在做呢?那个王圆箓现在还在做?
    钱超尘:还在那。
    梁冬:他做那么多年。
    钱超尘:那么,王圆箓就问他说老客您这个干吗呢?他没敢暴露自己的真实的身份,他说我,我是个看中医的先生。好啊,我看这有中医的方子,那个您要不要,他说您拿出来看看,于是把它拿出来。一展开是绢本,据他的后人回忆,就是张偓南的后人回忆,80块现大洋,袁大头,后来砍价,就是砍成了75块钱。
    梁冬:请问当时80块现大洋意味着什么?
    钱超尘:意味着这很高很高的价钱。今天跟货物对比,那我也比不出来,反正很高很高了。所以这个《辅行诀》这个绢子,就到了张偓南的手里,到了他的手里以后,他回过头来,在这个西安,就用了一个裱背店给它裱起来了,然后他就回到了故乡,回去以后,他这个军职他不当了。他照方抓药了。当医生了,效果非常非常好。后来,他不几年就死了,他就把他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这个绢子写本传给了他的儿子,叫张阿河,没几年他这个儿子也死了,他就传给了他的孙子,叫张大昌,张大昌,非常的聪明颖悟,而且文化水平也很好。他就按照《辅行诀》来治病,临床效果立竿见影。张大昌先生还收了几个徒弟,他的徒弟里边只有一个人见到过这个绢子本,别的徒弟都没有亲眼看过,既然有一个徒弟亲眼见过,那就是说这个绢子确实是在张大昌家里边存在着。
    1966年,早晨上班,下午中午回家,张大昌家里边给他翻腾,红卫兵给他翻的乱七八糟的。
    梁冬:红卫兵来了。
    钱超尘:红卫兵来了,他首先要找这个《辅行诀》的绢子本没有了,有的人说是烧了,有的人说是因为是绢子,保存的挺好,让红卫兵看着这个挺好,给他剪啊,剪啊,糊风筝了。
    梁冬:糊风筝了。
    钱超尘:嗯,边角废料让家庭妇女剪成鞋样了。
    梁冬:吐血啊。
    钱超尘:这真是一个罪恶,民族文化的损失,太沉重了,我可以这样说,如果《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这个绢子存在到今天,我们在六朝以前的这个医学史,许许多多的重要问题要重新写作。要重新评价了,那么所幸传抄本流传下来了,1966年以前,张大昌先生很有爱国的情操,他认为这样一个本字,留在自己的手里边丢失了怎么办?所以他以赤脚医生的名义给中国中医研究院今天叫做中国中医科学院写了一封信,说我在敦煌里面得到这么一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现在这个原本藏在我的家中,我现在根据这个原本抄录了一份,我把这个抄写件寄给了你们,你们需要看原件的话,您请到我家里来。
    这封信寄到了中医研究院好长时间没有答理他,那阵很快的话,文化大革命起来了。兵荒马乱,谁还管你这个屁事儿了,所以文化大革命一起来,六月份红卫兵给他毁灭了。这话说已经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大概1973年左右。大昌先生又第二次给中医研究院又写信。
    梁冬:这个信到底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钱超尘:所以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院长叫王雪苔先生,他把张大昌的信又重新读了。然后,中医研究院的著名的中医文献学家马继兴教授也非常关注此事儿。于是,王雪苔院长亲自到了河北省威县,拜访了张大昌先生。那张大昌先生当时带着中央卫生部介绍信去的。县里边一接到这封信,把这个话就传给张大昌先生,所以就跟张大昌先生聊,张大昌先生就把这个《辅行诀》完全背下来了。
    梁冬:9000字呢。
    钱超尘:嗯,9000字背下来了。因为他天天看,他背一句,这写一句,写一句完了以后他说,您再背背我看我这记的对不对。就有一个记录稿。同时,张大昌先生还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还有一个手写稿,这个手写稿对照着背诵稿二者加以校对,王雪苔先生去年根据张大昌先生的手写稿和背诵稿又重新校对了一翻。在学院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书叫《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校注考证》。这个书25万字。
    梁冬:这个里面的方子都是《伤寒杂病论》的原方。
    钱超尘:对,这里边的方子都是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里边的原方,而且这里边属于张仲景的方子跟现存的《伤寒论》对比的话,就是《伤寒论》的方子。所以这个价值非常之高,如果研究中国文化,不仅仅是研究医学了,是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敦煌文化,研究中医的医学史,研究中医的临床史,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不可获离之书。所以,王雪苔先生又出版  这么一本书叫做《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他里边有校注和考证。很重要。
    那么在80年代,1988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他编了一个叫《敦煌古医籍考释》,这个“籍”叫《敦煌古医籍》古代的医学典籍,“考”考证,“释”解释,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其中在这个考释里,收有大量的敦煌的医药的方子,在这医药的方子中间就收录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出版了以后,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振动。可见,整理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和王雪苔教授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中华民族文化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这两部书仅仅是根据着两个抄本。王雪苔那是根据一个录音的抄本,和张大昌先生手写的抄本进行互校。马继兴先生的抄本,是根据三个抄本互校。我发现了运用三个抄本所刊行的文字,和王雪苔先生用两个抄本刊行的文字好多不同。因此引起了我的振动。我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首先要掌握一个准确的文本。文本一错,其他皆错。
    于是我就请教马老师,我说马老师现在您已经出版了收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书籍,文字互有不同。马老师写这个《辅行诀》他收集了两本书,一个是80年代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1999年他又写了一部书,其中也收集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那是马老师同时出现的这两本书,文字也有互相不同,所以文字既然不同,必须得考证。我说马老师已经有这些不同,我想着重新把他们的传本收集到一起,您看有必要吗?马老师说您去做把,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和我的学生叫做赵怀舟,两次,三次亲自地下到了河北省威县和河北省广宗县,恭恭敬敬地,很虔诚的找到了张大昌先生的弟子与传人,一共是11个人,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把这11位他的子弟都聚拢到一起,向他们求啊,抄本。开始第一次见面,人们也不了解我。尽管我说明了来意,我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钱。我说了,将来这本书出版了以后,我分文不取。而且我也不挂这个主编的名。我都说了这个确实是代表了我的内心的初衷。
    大家看到我确实出于一片诚意,我这两次去,收集了21个抄本。所以他们说钱老师跟张老师你们这次来一网打尽了。把这个抄本一网打尽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一网打尽,还有两三本我们没有找到,我们知道他有,但是人家不献出来。基本上这些个抄本都在这里了。于是,就把这些个照片,书影用数码相机照了一部分。经过了反复的校刊,文字准确的话,出版了一部书叫做《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药传承籍》“传”传下来,“承”继承下来的。要往后传,所以这部书包括王雪苔先生的校注和考证,马继兴教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以及由我主编的我这本主编的话,用张大昌先生和我共同署名。张大昌先生的名字在我的前面。因为张大昌先生已经逝世十几年了。所以,在张大昌先生的名字的外边画上了黑框,这是我表示对张大昌先生的衷心的尊敬。
    所以这本书出版了以后,它的贡献是什么?第一,确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发展的书籍。
    梁冬:而这一本《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又是摘自于《汤液经法》。
    钱超尘:对,又是摘自《汤液经法》。那么这些个方剂可以补充现在的《伤寒论》之不足。
     梁冬:为什么教导之前,我们用了几部分的时间来讲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这个过程呢?是因为在很多年之前,钱老就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不完全来自于张仲景本人所写,他的很多的经方来自于一本古书《汤液经法》。那《汤液经法》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失传了,但是想不到在敦煌藏经洞里面又被发现了,原来当年陶弘景是引述了《汤液经法》的一些内容,写成了《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这样的一篇9000字的,在绢上的东西。钱老用了毕生的精力对这一条线进行一个梳理,现在我们又重新回到张仲景年代的《伤寒杂病论》,再讲讲这本书的传承吧。
    钱超尘:好,关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根据《汤液经法》写成的。在魏,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和西晋时代的叫皇甫谧,他就说了,现在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根据《汤液经法》而写成,在皇甫谧的《世卷论》(音)里也说:“仲景垂妙于定方”。“仲景”(音)那个于字当在讲,这个定方就是指着一个固定的方子。这个固定的方子就是《汤液经法》。张仲景在固定的一个《汤液经法》的方子的基础上他把这些精妙的方子都传于后世,所以关于张仲景这个《伤寒杂病论》,是根据着《汤液经法》而成熟,历史就反复都有这样的表述。所以我们今天能够在敦煌的藏经洞里边发现了这样一部书,虽然原件已经毁灭,但是有它的传抄本。应该引起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人,研究中医文献的人高度的注意,它对于我们重新回顾,我们这段的历史有极多极多的启发。
    梁冬:我想请问钱老因为这个《伤寒杂病论》很多人没有看过,它大概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里边有哪些内容,比如说有一些理论,有一些方子等等,它是怎么样结构的一个书,大概多少本,多少字?
    钱超尘:现传的《伤寒论》,十卷。字不多,经过电脑的统计,白文本8万多字,可以说字字皆著,是非常非常的宝贵的。
    梁冬:您能稍举一两例来说明吗?
    钱超尘:好啊。《伤寒论》的第一部分,前一个部分,前一两卷是关于理论,那么后面的这个方子是关于如何用方,比如说我们人,受到了风寒之学的侵袭,后脖埂子也发硬,后背也疼。如果这一个疾病您要不及时治疗的话,它要一步一步的发展,那就叫做传经。当得了这种病以后你按照《伤寒论》的方子来服了这么一幅药,很快就能够把病邪驱除出去了。那么,你就获得了健康。所以这部书,古人认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虽然你不是临床的大夫,你按方抓药也没有会造成危害,也没有负面的影响。我举一个李子,在宋代大部分的官员都非常关心医药的事情。包括着文人也关心医药,比如说那个大词人,文学家苏轼他也看病。后来传下来《苏审良方》。唐朝的刘禹锡,大诗人他也看病,后来后人整理中,叫《苏审良方》(音)。王安石也看病,王安石也读内经,王安石也读《伤寒论》。
    所以,南宋的时候有一个官员,他叫做成炯(音)他写了一本书,叫《伤寒要旨药方》,“药指”就是众药指点。“药方”就是多少多少个方子。自己为什么写这个方子,他说老百姓发生疾病的时候,你去找大夫,不见得很快就能找到,而病情的发展又很迅速,很快速,那么你就我这个,根据你的症候,这个药指你看一看,这个药指后边下一个就是药方,都是用这个数字配着呢,你看着第一条的药指,就是你犯了什么病,有什么特殊的表现,是口感,还是头疼,你按照这个找后边第一个方子,你这个吃药的话就没有什么错误。这是第一。
    第二,当医生给你开了这个方子的时候,你要对照着自己的病症,你看一看那个方子,他开的是不是准确,你可以鉴别翻他的症物(音),进行保鉴(音)。这就是说明我们的《伤寒论》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人你进行自我的保健和自我的治疗,当你找不到大夫的时候使用这个方子效果应该也是可以的。总比你不知好吧。
    梁冬:对,基本上是一个《伤寒杂病论》使用手册。
    钱超尘:对,所以后来人们对《伤寒论》怎么敬而远之了?这是因为大家对于这个《伤寒论》的这个文化的普及是不够的。
    梁冬:对。
    钱超尘:而且就古人认为《伤寒论》是枕中红秘(音),绝不外传的。
    梁冬:在那个时候是这样的吗?
    钱超尘:是的,孙思邈当他整理《千金要方》的时候,就是想着把这个《伤寒论》收集在自己的书籍里。当时,写唐书《经籍志》的时候,许多的高级官员,到孙思邈的家里,问前朝之事。问六朝。那个孙思邈都叙述的如同目见。原话就是如同目见。最后,他就说,我现在唯一的遗憾之处是什么?我看不到六朝传下来的张仲景的《伤寒论》。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江南著师,就是宋、齐、梁、陈,这不是江南。他们这些个中医师,把这个《仲景药方》,把这个《仲景药方》当做枕中红秘,就是自己传儿不传女。所以我现在这个《千金要方》里边,仅仅收录了张仲景的方子这四十多条,其中一条还是重复之条。这就是说我们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它高速的疗效。甚至可以说只要是这个病情辨确准确了以后,使用的原方可以说立竿见影,由于它太珍贵了,所以不外传。因此,给了老百姓留下是我看不懂,我只能医生看病,实际不然。
    梁冬:换句话来说,张仲景写完《伤寒杂病论》以后,流传到唐朝基本上就没有人再有了是吗?
    钱超尘:您说的太对了。
    梁冬:可能很多朋友在听到钱老讲到不同版本的时候会有一点点的晕,因为的确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所以说请允许我花几分钟的时候,我们整理了一个小小的关于《伤寒论》的系统性的文字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所以这样大家可以更集中去关注它。《伤寒杂病论》原引自《汤液经法》的药方和内经的理论是一致的。但是这书在写成以后,因为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因而,各个医家都视为这本书为秘本,不肯外传,就像是那种只肯传给自己儿子的那样的一种上古时期那种秘本,所以另到这本书在传递的过程中,散乱不全,它的原始面貌经后世考究仍然没有办法完全地了解。全书的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袭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在这本书里面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的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候,归纳出了症候的特点。病变的部位,损疾(音),和脏和腑,以及寒热倾向,邪症,肾衰等等作为诊疗、治疗的依据。
    钱超尘:张仲景写这个《伤寒杂病论》16卷,那个时候都是抄写,所以抄的东西就容易散失,就散乱了。幸好,魏国,那是三国时期了,张仲景公元220年逝世了。接着就是魏楚吴了,魏国建于公元220年。魏国有一个医学的高官就相当于卫生部部长差不多那个角色,他是把张仲景的著作进行了整理。根据历史的考证,王叔和他的名字叫做熙,字书和他写了脉经十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关于摸脉的,诊脉的一个经。
    梁冬:说到这个王叔和,其实我有一段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不仅限于脉学,他对古文献的整理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例如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学医中医的必读教科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战乱,这本书问世不久就在兵火中散失了。王叔和十分推崇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这本书的价值,所以不遗余力,四处搜集加以整理,重新编排,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令到《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且流传。
    钱超尘:在脉经卷七,卷八,还有卷九的少部分。把《伤寒论》里边大部分的条文都记录下来了。这是王叔和第一次整理。但是,需要特别注意在中国文化上,王叔和《脉经》卷七,卷八,还有卷九的少部分条文,那些个《伤寒论》的条文,据我统计是140条,现在呢,张仲景的《伤寒论》是398条,他不足二分之一。这是第一个特点,因此,他就是残文。
    第二现在的《伤寒论》的结构,是按照三阳三阴而排列。所谓“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按照这三个阳和三个阴排列它的章和节。就是现在的《伤寒论》的结构就如此。
    那么王叔和的这个《脉经》,不是这么排列的,这个太重要了,在《伤寒论》的文化史需要特别注意。它是按照可吐,可下,是所谓“下”就是包括通小便、通大便,可下不可下。有的病是可以下,但是有的不可以下。有的可汗,可以发汗,不可汗。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都是按照可与不可。比如说可水与不水;可火不可火;可针灸不可针灸,就是按照这样的一种,大概十几个可和不可。这个才是张仲景的原始结构,在这里表现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在他的原始结构里面,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这个观点在有一些医学家里边,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呢,我可以讲张仲景当他写出来《伤寒论》的原始面貌的时候,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而是按照可与不可排列的。这是一个学术上的大问题,让我举例加以证明。
    在西汉和东汉时期,所有的医生诊病,没有一个大夫使用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用三阳、三阴来进行辩证,没有。那使用它什么,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可汗不可汗。举个西汉的例子,苏武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当他出使匈奴的时候,匈奴的单于给他了若只的公羊,他说你上北海那放羊去吧,什么时候这个小羊下了第二代的时候你再回你的大汉吧。冰天雪地,所以有一次苏武受寒,发高烧,当时还有人监视他,马上发汗,必须得发汗,那个时候怎么办?采用蒸法,把这个地下挖一个坑,坑里边用枯枝败叶,点上名火,这个热气很多的话,把名火扑灭。然后那个等这样,上面又捡一些个横枝子,树枝架着,让苏武躺在上面,烤出一身大汉来。这个意思有点像桑拿一样。苏武好了,这是一个汗法。
    梁冬:就是透过排汗驱寒。
    钱超尘:对,这就叫做汗法。那么《旧唐经籍志》说这么一回事,说有一个皇后,浑身发冷,汗还出不来。宫廷里请一个医生就说,你给皇后病成这么重有什么办法,他说没关系,让她睡木板床。木板床底下弄成炭火盆两三个,烤她。时间不大,太后浑身发汗了,好了。这就是汗法。有的人不能用汗法,有的人不能用透法,用下法如此等等,这是西汉时期和唐朝时期。
    那么说东汉如何呢?那么在三国之后和《汉书》都有《苏武传》,有一天又来了两个病人,浑身不舒服。苏武说,您应该发汗,那个你这个俩人应该下,一个人使用了下法。
    梁冬:拉肚子。
    钱超尘:对,拉肚子,通大便,一个人的浑身发汗都好了。华佗他跟张仲景是同时的人,在他那样同时的时代,使用的辨病的方法,就是找这个病的原因,他没有使用六经的辨症。他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灸不可灸。所以,就是历史的材料证明,有文献证明,所以这就是考绩学,用文献的考绩方法证明,无论是在西汉,无论是在东汉,还是在张仲景的那个时代。使用的治疗的方法,是可与不可这方法,因此,王叔和的《脉经》才按照张仲景的原书之形式,采用的是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可火不可火等等,这才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原始之结构。
    梁冬:对。
    钱超尘:当您把我的讲话播送的时候,有可能表示反对,没有关系这个学术只能够在争论中,辨其正误,才能够提高。那么,王叔和整理张仲景的《伤寒论》至少是两次,他还有一本书,就叫做《金匮玉函经》这个《金匮玉函经》在古代的时候,叫张仲景方,那就是孙思邈说的:“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这个书,它保存着王叔和整理张仲景著作的,经过王叔和改造了的那个结构。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三阳和三阴的结构。但是,同样的表现着,大量的可与不可。三阳三阴是放在前面,那个可与不可是放在后边。条文是一样的。
    还有《金匮玉函经》是八卷的书,这本书在研究《伤寒论》里边,以及在全国的各个中医药大学里边讲《伤寒论》的时候,基本上不介绍《金匮玉函经》。实际上《经贵御寒经》它的结构,它体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早期的面貌的轮廓。证据之一。我们现在的《伤寒论》,那个条文之下,表示一个症状,头疼,大便怎么样,睡觉怎么样,这就是症状的描写,下面就有一个方子。那个症候跟下边这个方子是吻合的,这个吻合的不是张仲景的原始面貌,这个的调整是六朝时期就开始调整。还有呢,最后定格的调整是北宋校正医书局。唐朝初年孙思邈也调整过。在《金匮玉函经》里边就不是。前边是条文,都是症候的描写。后边才是他的方子。
    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原始结构前边是可与不可,后面是《伤寒论》的方子。《伤寒论》的方子的后边是杂病论的方子。那么可见,我们的《伤寒论》在流传的过程之中,是不断的经过变化的。我就说到了王叔和整理张仲景的著作,据林亿讲,整理过两次。这里边我必须补充一句话,《金匮玉函经》章太炎先生认为,这个是六朝医师整理的,这个不是王叔和整理的,是六朝的医学家根据张仲景的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所进行整理的。
    这个问题有待于文献的研究。
    梁冬:对。
    钱超尘:再说,这部张仲景这部著作它怎么流传下来了?这个必须从中国的目录学才能够探讨这种清楚。你从医书里边流传根本就找不清楚。
    梁冬:其实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目录学的资料,我国在医药文献里面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如何从这个浩如烟海的文献当中理出一个头绪对所需的文献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呢,或者是能够顺利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个就是目录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达到的。目录学正是将繁多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类,另到人们可以按目所书,不至于面对庞多而繁杂的文献无所适从,因此目录学是引导人们读书的一个向导学。
    钱超尘:王叔和是太医令,用现在比较容易懂的和理解的那个官职来说,大概是卫生部部长的。人现在卫生部部长不临床,他临床。那个,他同朝为官的有一个人叫郑默。他是一个中国的目录学家,据梁朝阮孝绪说,梁朝有一个伟大的目录学家他姓阮叫阮孝绪。他有一部著作叫《七录》,现在这个《七录》这部书丢了。但是他的有一个序言,很长很长的序言。那个序言里边说,他说我们中国存书的历史就是这样。你写完一个书以后,除了你自己留下了你自己的手抄本以外,你这个副本要交给国家图书馆。这是一个定制、规矩。王叔和他是一个太医令,他不但自己保留着自己的《脉经》,而且把他的那个另外一本就是《脉经》交给了国家图书馆。
    郑默就是根据国家图书馆那个书籍,写了一部《汉书•艺文志》以后的,另外的一部著作,写的名字叫《中经薄》这个“中”是朝廷的意思,朝廷里边的藏书处叫“中”。“经”就是经典。朝廷里边的藏书处那些经典写成一本书叫“薄”。记帐薄,那里边就有王叔和的《脉经》,这就是西晋时期,西晋的时候年代很短,50多年。这就是马上到了东晋。
    梁冬:西晋之后,《伤寒杂病论》被王叔和改造成了《脉经》,所以在《脉经》里边有所记载,所以我们很多观念都以为一本书写完了一直到现在就是这样一个版本,就是你看多这样,其实完全不是如此的,所以我们要追本溯源,了解这个知识在世间的轮回史。
     梁冬:话说当年呢,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来自于一本古书《汤液经法》,后来《伤寒杂病论》又被一个叫王叔和记录到了《脉经》里面,后来又怎么样了?
    钱超尘:我接着讲,王叔和这个人到了西晋的时候,已经衰老了。所以一般的人说王叔和是西晋人,当然也不错,但是王叔和写《脉经》的时候他是在魏时候写的,因为魏太医令。魏亡了以后,就是西晋。西晋当时有一个重要的目录学家叫荀勖,荀勖《中经薄》里边的台帐全都抄写一遍,再加上西晋的书籍,写了一本书,叫《新中经薄》,新的中经薄,也叫《晋中经薄》,晋朝的中经薄,中就是皇家的藏书了。所以这本书同样把《脉经》这个书也记录下来了。郑默的书现在没了,荀勖的《新中经薄》,也叫做《晋中经薄》也没有了,到了东晋初期有一个叫李冲的,把郑默,又根据西晋的藏书。他写了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叫做《晋元帝四部目录》在这个《晋元帝四部目录》有这么几段话说到了《伤寒论》。
    梁冬:那个时候民间已经没有《伤寒论》了吗?
    钱超尘:民间是有,但是我这说的图书目录人家是怎么记载的,民间的抄本是有的。那么,他怎么记载的呢?这个时候,在西晋和东晋,《伤寒论》已经不叫《伤寒论》了,这是一个大的问题。叫《辨伤寒》,《辨伤寒》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辨伤寒”三个字的是史鉴于,现在有文献可考,东晋初期李冲的《晋元帝四部目录》,《晋元帝四部目录》这个书已经丢失了。但是,南朝,就是东晋之末,就刘宋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陈延之,他写了一个《小品方》。
    梁冬:刚才钱老提到了这个《小品方》,我找到一段资料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根据《隋书经籍志》卷34记载,陈延之著有一个叫做《小品方》的,大约陈述于两晋南北朝期间是我国一部很重要的医学著作,《小品方》又名为《精品小品》,首见《隋书经籍志》由当时的古方筛选。则其精良汇编而成。反映了当时方书发展的水平。陈延之的《小品方》记载有张仲景《辨伤寒病方》9卷,张仲景《杂方》8卷,由此可以看出,这本书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非常严密的关系,或者非常紧密的血统关系,这两本书是后世《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始版本。那后来这个《小品方》又怎么样了呢?
    钱超尘:《小品方》现在在中国丢了,他在《小品方》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李冲的《晋元帝四部目录》里边的记载,张仲景的《辨伤寒》有9卷,因为张仲景的《辨伤寒》不是有十卷吗?他说,现在李冲的《晋元帝四部目录》里边记载着《辨伤寒》有九卷,但是实际上是不是九卷呢?社会上流行的,你也不止九卷,有的是十卷,现在我说他是九卷,我是有根据的,是根据李冲的《晋元帝四部目录》这么记下来的。这点告诉我们,在西晋和东晋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名字就叫《辨伤寒》,为什么叫做《辨伤寒》,因为《伤寒论》它好多的卷数,叫辨太阳病,脉症病治。辨阳明病,脉,要辨他脉。“症”症候,并且的“并”。 辨太阴病,脉症病治,他都是用辨字开头,所以这个《伤寒论》人们给他一个通俗的称呼,叫《辨伤寒》。陈延之这个《小品方》他写这个《辨伤寒》他有根据,他根据着陈延之的《晋元帝四部目录》他写出来,因此我们完全有根据在西晋的时期和东晋的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流传于民间,民间的老百姓给他命名了一个新的名称《未知辨伤寒》,更通俗,便于通俗的解读了。这是一个意义。
    第二,在陈延之的《小品方》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张仲景《杂方》有八卷,《杂方》就是《杂病论》,张仲景的《杂病论》是六卷,那么他怎么变成了八卷?因为古代在抄写的时候,字多的,我可以卷成两卷,这个“卷”字,我们要改成第四声就叫做“卷”一卷书,两卷书的“卷”要是变成第三声,叫“卷”,它就变成动词了,改成卷了。要字多的话,我给卷成两卷。字少的话我给你卷成一卷,因此这个八卷内容就是六卷的内容,不过是多卷了两卷而已,这就告诉我了在西晋和东晋的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和《杂病论》已经被老百姓自然的分成了《辨伤寒》和《杂病论》两个部分了。
    梁冬:伤寒和杂病这两部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吗?
    钱超尘:有不一样,那个《杂病论》是治杂病的,《伤寒论》只是风寒侵袭人体,而形成的疾病。那么,通过目录学来进行分辨,在西晋时期和东晋的时期,《伤寒论》这部书已经变成了医下的核心、灵魂,所以人们才如此地珍视它,被目录学做记载下来。话还没有完,陈延之是什么时期的人?过去都说他西晋人,陈延之说是晋朝人,现在根据着《小品方》来判断,他是东晋之末,刘宋时代的人,《小品方》早就丢失了。唐朝人见过这个《小品方》。北宋的时代已经见不到《小品方》,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小品方》12卷。
    梁冬:又出现了?
    钱超尘:又出现了,这了不得。
    梁冬:为什么又出现了呢?
    钱超尘:不是在中国出现的。在日本出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中医文献学家,晓东护阳(音)先生,在日本的前天玉德惠(音),尊经格文库里边,发现了一个《小品方》的残本,残卷。《小品方》一共是12卷,现在它保存着《小品方》的序言和完整的《小品方》的第一卷,这个材料太重要了。
    梁冬:这个《小品方》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
    钱超尘:《小品方》基本上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之运用。太重要了。可惜我们这个书,他们整理的这本书,现在咱们的国内只有少数的学者有这本书。因为现在他这个影印的质量非常高,它那个绢部的纹路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非常的仿真,我在日本,就是那个晓东护阳(音)先生访问中国的时候他给了我一本,很感谢他。
    《小品方》运用充分的资料说明张仲景的《伤寒论》的时期,已经叫做了《辨伤寒》而且《伤寒论》和《杂病论》已经分开了流行。这个呢,我再说说,梁朝阮孝绪,梁朝阮孝绪有一个目录学的著作,叫《七录》,他的《七录》虽然已经完全丢失了,但是他的序言仍然存在着。清朝乾隆38年,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那个管臣在搜寻,大量的藏书,突然在一个佛教的书里面,叫《广弘明集》里边,发现了南朝梁阮孝绪的《七录序》,那个序特别长。所以当时这个管臣非常的振动,为什么?由于这些个儒家过去排斥这个佛家的,所以他没有看过,这个《广弘明集》突然就发现了,于是就抄录在《四库全书》里边。
    那么后来我找到了《广弘明集》,这个《广弘明集》全文我已经完整地引用在我的《伤寒论文献通考》里边,我这篇文章极为重视,因为我仔细校对了三四次没有错字,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个《七录序》里边,对我们回顾梁朝以前经、史、子、集,以及医学书籍的存留启发极大。这是第一。
    再有,《广弘明集》的序里边就说过,朝廷的制度,就是梁朝以前的制度你写了书,那不是手抄本,你必须交给国家藏书处一部。
    梁冬:所以在那个时候出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
    钱超尘:那不是手抄本。所以,很快六朝就过去的,到了隋朝,根据中国的历史,这个隋朝一共37年,打江山统一了。国家开始出现了成平的状态,第一个皇帝隋文帝,在隋文帝期间,没有《伤寒论》这流传。
    梁冬:在隋朝的时候,《伤寒论》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已经失传了吗?
    钱超尘:民间咱不知道,反正政府的图书管理没有。
    梁冬:已经失传了?
    钱超尘:失传了,隋炀帝时期,《伤寒论》出现了,国家图书馆里有了。
    梁冬:为什么那个时候就又没有了?
    钱超尘:那个时候也就是民间就献出来了,为什么献出来?这个《隋书》里边有一篇文章叫《刘弘》(音)有一个,给国家上了一个表,说现在咱们的那个书籍不多了,要广泛地向民间征集藏书。你征集,你把这个书献了一卷,我也给你一个奖励。我们抄写完了以后,这个本还得给你,所以这个时候大量的出现了民间之藏本。这个时候《伤寒论》出现了。就是在隋炀帝时间。
梁冬:各位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不要以为你随便去一个新华书店就买到《伤寒杂病论》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隋朝的时候,国家图书馆里面已经失传了,基本上只有一些民间的版本,如果不是当时的朝廷,有这样的一种远见卓识,从民间搜集知识的话,治疗中国人疾病,绝大部分,帮助绝大部分的人起死回生的这个《伤寒杂病论》的版本就此失传了。在民间可能就没有了,所以今天一个小时又是非常迅速的过去了,特别感谢我们的钱超尘钱老向我们展示了严谨的学术作风,什么叫训诂学?我今天才得以目见,非常感谢钱老,我们下一周统一时间再见!谢谢钱老!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1-5 11:44
梁冬对话钱超尘(第三讲)
     梁冬:我想请问我们上一次的时候,就讲到这一个伤寒的版本,到了六朝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很混乱的情形,您能不能跟我们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呢?
    钱超尘:我很简要的回顾一下,张仲景以后,一直到隋朝以前,这个数百年间,这个《伤寒论》流传的大体的情况。从张仲景以后,那么张仲景一般的说,他是公元220年故去的,隋朝是公元281年建国,在这个220年到281年这个时间,这个数百年之间,《伤寒论》流传乱如紊丝,莫衷一是。太复杂了,大致上有这样几本,在社会上流传着。
    第一,《脉经》,《脉经》是王叔和,他是魏太医令,到西晋的时候,他还活着,所以有的人说,晋这个王叔和,这也不错,他整理《脉经》的时候,主要的是在魏,因为他是魏太医令,这个是《脉经》,《脉经》卷七、卷八、卷九,主要的是《伤寒论》和《杂病论》。
    那么王叔和流传以后,这个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一个东晋之末,刘宋之初,有个陈延之,他有一个《小品方》,《小品方》里边,大量的收入了《伤寒论》的方子,可惜陈延之的《小品方》在宋代以前,它已经丢失了,没有了。
    梁冬:又没有了?
    钱超尘:没有了。那么在80年代的时候,日本在他们的古代图书馆里边,发现了一个唐代以前的抄本,《小品方》12卷,在日本发现的,唐代以前的抄本,仅仅有序言和卷一,其他的十二卷全顽固,全丢失了。这是一个本子。
    还有一个本子,那就是《金匮御寒经》(音)八卷,这个八卷,宋朝林邑说,这也是王叔和整理的。
    梁冬:对。
    钱超尘:章太炎先生,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他说这个不是王叔和整理,是南朝中医学家,临床医师所整理的,这是第三个本子。
    第四个本子,那个就是《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粱陶弘景。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他写的一卷书,这是九千多字,那么在他这个《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里边有十几个方子,是来自于《伤寒论》,陶弘景说,这些个方子,来自于《伤寒论》,而《伤寒论》是根据着《汤液经法》写成的。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就非常非常之重要了,因此我们就张仲景《伤寒论》是根据什么写成的呢,确实是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在《汉书艺文志》里边,是三十二卷,现在就可以找到了《伤寒论》的根源在哪里。
    所以六朝还有一个本子。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本子是北宋年间,编成一个书,叫《太平圣惠方》,在《太平圣惠方》里边有一个卷八,这个卷八里边收入的是全是《伤寒论》的内容,这个《太平圣惠方》是六朝的本子,但是这个古老之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很少,很少有人了解它。也很少有人研究它。但是在《伤寒论》的学术研究,和临床中,可以说价值连城,这就是六朝之间,几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本子。
    梁冬:钱老,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想请教您。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伤寒杂病论》呢,它不是一本连书带名一直传下来的东西,它在不同的时代,它里面的内容是以不同的形式被记载的,是这样吗?
    钱超尘:它是这样,《伤寒论》在六朝之间的流传的时候,赋予不同的名称。有的是《辨伤寒》,还叫做《辨伤寒》,赋予不同的名称,但是主体的内容,还是基本一样的。
    梁冬:基本一样的。
    钱超尘:在隋朝,隋朝的国祚很短,三十多年,三十六、七年,也就是公元581年建国,到公元618年,就是唐朝,唐朝就建立了,这是三十六、七年的时间,在《伤寒论》的流传过程中,隋代有两件大事,我们在研究学术的时候,要加注意。隋代一共有两个皇帝,一个是隋文帝杨坚,一个是隋炀帝杨广,这个隋文帝的年号,叫做开皇,开放的开,皇帝的皇,叫开皇,在开皇三年,有一个秘书朗,他是管理文献和书籍的,他说皇帝下个表,他说现在咱们国家已经大一统了,可是咱们皇家的仓储太少,太少。现在好多的书籍,民间尚有一些,我们应该向天下征书,为了使人们愿意把书献出来,咱们应该给予奖励,给予奖励的办法是,民间这个献书一卷,给绢一匹,那个时代,我们的书籍都是用手抄本写的,刻在木板上,那个印刷版还没有呢,如果你献出来一个手抄本,就给你一匹绢,这个时候,民间的好多的书大量的献出来了。
    一直到隋文帝末年的时候,隋朝的书籍已经从民间和收集来的三万七千卷,并不多,可以说,这个民间许许多多的书籍,逐渐的陆续的回到中央了,那叫作"秘阁",所以有这样一种行动,保存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牛弘,弘就是一个弓箭的弓,右边加一个厶字,这个牛弘上本,要求请求,进献图书,这个表,"牛弘献书"这个在历史上意义是很伟大的。
    梁冬:对。
    钱超尘:同时医书也在上献了,也献出来不少,因此我就说这个问题,就是牛弘请求向民间征书,这个活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上,他有光辉的地位。
    梁冬:刚才钱老跟我们讲了一个事情,说在隋朝的时候,由于多年的六朝这个混乱,其实在主流的皇家的这种图书系统里面,这个只是已经非常匮乏了,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是散落在民间的,这个只是一旦没有被收到皇家,它在民间很容易就飘散了,最后就不知所终了。所以有个叫牛弘的人上书,隋文帝,希望能够从民间搜集各种版本,于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搜集了很多的医书,这也为整个中国文化的这个医书的这个传承,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应该在当中,就有这个跟《伤寒杂病论》有关的版本吧?
    钱超尘:在隋朝,整理医书的方面,那就是隋炀帝了,一提起隋炀帝,他开头又说了,大家对他印象不好,骄奢淫逸,苦用民力。
    梁冬:对。
    钱超尘:在他当皇帝没有多少年的时候,隋朝就亡国了,可是隋炀帝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人可是读书的种子。
    梁冬:是吗?
    钱超尘:他太爱读书了,当他当了皇帝以后,他从民间搜集很多书籍,那时候从天下要找许许多多的书法好的,工作认真的人来抄书,这个时候,他从天下找了许许多多善于写书法,善于校刊的人,选了120个人进行抄书。
    梁冬:这规模很大啊?
    钱超尘:规模太大了,而且呢,他抄的是《经史子集》,都收集,都抄写,而且抄写的这个书籍的面,非常的广阔,天上的鹰,底下跑的犬,占卜,还有医药,这些个书,都在他搜求和整理的范围之内。
    所以隋炀帝在保存中国的文化方面,自由他应该加以记录之处。
    梁冬:其实还是个大功臣?
    钱超尘:还是有功德的,还是有功德的,那么在隋炀帝期间,中国有一个中医经典理论著作诞生了,这就叫做《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它是说的是,我们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它的原因是什么呢?它的表现是什么呢?这种疾病在人体中,它的发展变化是怎样分阶段的呢?应该采用怎么样的治疗措施,给他加以治疗呢,因此他是一边谈中医基础理论的宝贵的经典,在大业,五、六年的时候,这个书,成功了,作者是巢元方,鸟巢的巢,巢元方,这部书,与《伤寒论》有关。
    钱超尘:在《诸病源候论》卷七和卷八,那都是伤寒门,所谓门,就是部分,类别,就是在卷七和卷八,是关于《伤寒论》的部分,比方说在卷八,它写的都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那个杂病的部分,今天叫做《金匮要略》,他每当引用《金匮要略》的时候,他就说,张仲景云,张仲景云,他都把张仲景的名字写出来,而且他使用的条文,引用的条文,跟今天的《金匮要略》的文字可以对证出来。
    梁冬:对。
    钱超尘:可见在编《诸病源候论》这部书的时候,隋朝有《金匮要略》这一点,梁冬先生太重要了。
    梁冬:为什么呢,对不起,我就不明白为什么那么重要呢?
    钱超尘:因为《金匮要略》这部书发现的时候,是北宋的时候才发现的,在北宋以前,人们耳闻有这部书,但是从来也找不出头绪来,那么现在,我们可以从《诸病源候论》,《伤寒门》,例如卷八的《伤寒门》里边能够找出来,它引用了《金匮要略》的文字,这岂不是说,证明在隋朝和隋朝以前,《金匮要略》不是在社会上流行着吗,因为《金匮要略》这部书,在六朝,从张仲景以后,一直到隋代以前,也是乱如紊丝,莫衷一是的。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再回到我们《诸病源候论》上来。《诸病源候论》卷八,大量的引用和《金匮要略》的内容,但是在《诸病源候论》的《伤寒门》,也就是卷七这个门,他当引用《伤寒论》的条文的时候,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他不说张仲景曰,张仲景文,他没有张仲景的名字。第二,他引用的这个《伤寒论》的条文,跟现在的《伤寒论》的条文不一样,它跟《脉经》基本一样,跟王叔和的《脉经》基本一样。这就证明,在写作《诸病源候论》的时候,巢元方没有见到《伤寒论》。那么到了隋炀帝,就是大业六年以后。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时候,在隋朝的末年,《伤寒论》出现了。
    梁冬:为什么叫《伤寒论》出现了呢?
    钱超尘:怎么能够证明它出现了呢?因为我们现在的《伤寒论》它避着个杨坚的"坚"字,杨坚的"坚"字,那是隋朝的避讳是比较严格的,北京师范大学原来有个老校长,他叫做陈垣,他有一本经典的著作,叫做《史讳举例》,他在《史讳举例》里边就说,隋朝和唐朝避讳比较严格,因此坚在《伤寒论》里边,改成了"鞕",那"鞕"字跟现在这个石字边,加个更字,还写的还不一样,具体的这样写,左边是一个革命的革,右边是加一个更,这个不念鞭,好像你要加个立人,就念鞭子,抽鞭子,那个不是。跟鞭字相似,但是它不是鞭字,它是鞕字,还有一个字,这也是念硬,左边是一个革的革,右边斗志昂扬的昂,上边不是个日字,底下也念昂,现在呢,就是左边是一个革的革,右边不要那个日字,只是要那个底下那个昂,知道这样怎么写了吧,这个也念ying,也念eng,ying就是eng,eng就是ying,所以在……
    梁冬:广东话里面念ying,就是念eng。
    钱超尘:就是念eng啊。
    梁冬:对。
    钱超尘:所以在《诸病源候论》里边,他避这个坚字,就使用这个鞕字,在《伤寒论》里边,避讳就使用这个坚字,因此,在这个用通过这个避讳字考证,在隋大业六年以后,《伤寒论》复出了。
    梁冬:它怎么来的呢,是从民间搜来的书?
    钱超尘:民间搜出来的,就是从民间搜出来的。
    梁冬:换句话来说,这个《伤寒杂病论》它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有些时候,它是明河,有些时候,暗河,比如说从历史的沿革,我们如果以官方的资料的这种传承来看,它是明河的话,那么到了六朝的时候,官方是没有《伤寒论》的这版本的,是到了隋朝,从民间献书,才又重新浮现出来,然后经过官方重新校订,成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版本,《伤寒杂病论》。
    钱超尘:是。所以在隋朝的末年,也就是在隋炀帝的末年的时候,《伤寒论》的版本,从民间浮现出来了,并且经过了隋朝的抄写人员,加以抄写,并且加以校勘,而且写出来避讳字,这就是隋朝《伤寒论》的流传的两三件值得注意之大事。
    那么现在我们再说说唐朝。
    梁冬:对。
    钱超尘:唐朝这是在公元681年建国,这个《伤寒论》的流传是很复杂的,第一事我们值得说,在孙思邈,那是在唐朝初年,这个药王,孙思邈,他正在写一部书,叫做《千金药房》,当时他在写这个书的时候,他没有见到这个《伤寒论》,他没有见到。
    梁冬:连药王都没有见过。
    钱超尘:就没有见到《伤寒论》,当时为什么,《伤寒论》南朝,就是宋齐梁陈那时候,把这本书,当做枕中真秘,他不往外传,隋朝的时候,不是发现了《伤寒论》了吗,它怎么到唐朝初年就没了呢,这有一件非常值得注意之事,隋炀帝由于苦用民力。闹的……
    梁冬:民怨沸腾。
    钱超尘:民怨沸腾,因此他被宇文化及给杀了,他被宇文化及给杀了,杀了完了以后,他的朝廷,有一个人叫王世充,王世充,你看咱们在少林寺那影片里边,还有头一个影片,就是王世充。
    梁冬:就是那个就是王世充吗?
    钱超尘:那是王世充,就是唐朝跟王世充打仗的时候,因此王世充他建立了一个国家。
    梁冬:叫什么?
    钱超尘:叫做郑,他就是当郑国的这个皇帝,那么当郑国的皇帝……
    梁冬:在隋以后?
    钱超尘:在隋以后,他是一个伪政权,所以在咱们历史年表里边,没有他这个郑,唐朝建立以后,首先要粉碎割据势力,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就把王世充,建立的这个伪政权,郑国给它消灭了,消灭了以后,这就是需要隋炀帝,那不是有三十七万卷书。
    梁冬:对。
    钱超尘:这个时候,都要向这个西安院,那时候现在来说长安了,这时候运都是使用这个船运,主要走黄河。当时把这个隋炀帝,那时候三十多万卷书,装上了大船,若干大船,走到了黄河的砥柱那,中流砥柱吗,他们现在有这样一个成语,那就是最险的路程,走到砥柱住,波浪滔天,把这个装书的船,给它打翻了。那些个几个船上的书,都让鱼给吃了,漂末了。
    梁冬:太可惜了。
    钱超尘:太可惜了,于是那个目录,也被水给淹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隋朝皇家说收的《伤寒论》被水给淹没了,也就是说,在孙思邈写《千金药方》的时候,他没有见到从隋朝流传下来的书籍。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梁冬:那你可想而知,得有多少中国古代各种奇形怪状有趣的书,都被那一把给冲掉了。
    钱超尘:就是被这个大水给冲掉了,这是在这个《旧唐书》里边,这用很重的一笔描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钱超尘:孙思邈在写作《千金要方》的时候,那是60多岁,当他到90岁,将近100岁的时候,又写了一部书,叫《千金翼方》,那个翼,就是羽翼的翼,当翅膀讲那个翼。
    梁冬:张翼德的翼。
    钱超尘:张翼德的翼,他在这个书里边,发现了《伤寒论》的全本,可了不得。
    梁冬:是谁发现的呢?
    钱超尘:就是孙思邈。
    梁冬:他怎么发现的呢?
    钱超尘:从民间里边发现的。
    梁朝:他在民间发现的这个全本。
    钱超尘:那就是也是抄本了。
    梁冬:对对对。
    钱超尘:他把他发现的几乎是全本,现在就可以说是全本,这个《伤寒论》收在了《千金翼方》的卷九,卷十。
    梁冬:后来这个《千金翼方》又怎么样了呢?
    钱超尘:这个《千金翼方》后来在明代以前就失传了。
    梁冬:又失传了。
    钱超尘:又失传了,这个在明朝大德年间,刻了一个本子,那就是刻了《千金翼方》,这个本子在中国丢失了,传到了日本,日本还保存着大德年间,那个古抄本,明代的这个本,后来咱们又从日本,把这个大德这个刻本,又引进了中国,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给它影印出版,我们人民卫生出版社在50年代,那个影印的《千金翼方》,它那个本是从日本引进来的。
    梁冬:所以呢?
    钱超尘:所以这个《千金翼方》现在还流传在市面上,如果日本不保存这个书籍的话,那么这个《千金翼方》彻底失传了。我可以这样的说,这个日本的文化,在明治维新以前,是中国文化的延长,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出版了刻的书以后,很快很快的就传到了日本,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就把运到日本的书籍,就登记上册,哪年,哪年,有什么中国的书籍,进入了日本,他的作者是谁,都是叫做"请来书目",那些叫做"请来书目",很尊重我们的。所以《千金翼方》这部书,后来又流传到了中国。
    梁冬:这句话就说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文化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备份版,就根那个世贸大楼被炸了之后,有些公司的数据没了,但是他在外地还有数据库,给备份了,还好点。所以,中国恩文化幸好,有时候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中间的纠结和情怀,虽然有纠结,但是如果没有日本的人的某些保存吧,中国文化还不完整。
    钱超尘:你说的太对了,我非常同一您的观点,所以我们中国创造了非常光辉灿烂的文化,善于创造。但是在历史上,我们保存着我们自己的文化,是缺一筹的,是不太缜密它。为什么呢?中华民族太善于创造,太有开创精神啦。对于自己宝贵的东西,好像莫不经心。
    梁冬:这种文化传统留到现在。现在咱们年轻人对象文化传统也是莫不经心的,老想
    钱超尘:在您看来,当时孙思邈他继承的《伤寒杂病论》,主要放到了《千金翼方》里的这个版本,为什么这个版本这么重要?
    梁冬:他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这个版本,是来自于六朝,六朝传下来的本子,就是六朝,就是《辨伤寒》啊,梁朝阮孝绪里面不是说吗《辨伤寒》。那么这个《辨伤寒》这个本子,传到了孙思邈这儿。这个孙思邈的本子里面,不必“坚”字,可对于  隋文帝的这个杨坚的“坚”字,他不备必备会,因此我们可以确切的认识到,这个是六朝的《辨伤寒》的本子。没有经过隋代的人改写。那么另外一个本子,就是六朝传下来,经过了隋朝的官员抄写和校刊,这个就叫做随“隋本”。那个从六朝一直传下来,传到了孙思邈这个社会呢?这个就叫六朝本。这个泰彦先生啊,考证《伤寒论》的版本,致精致密。所以他认为,《伤寒论》是两条线传下来。一条线是不必“坚”字的,这是六朝的本子;一个是必“坚”字的,改成硬字,这个呢?是隋朝之本。所以在唐朝的时候,开元天宝那年间,安史之乱差不多那个时候。还有一个掌握中央图书的人,他叫王焘,他有一部书叫《外台秘要》,那里面从卷二一直到卷十八,大量的引用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它不是全部的引用,而是摘取的引用。在那里面,保存着六朝的《伤寒论》的本子的内容。这也是一个叫桥梁啊,从孙思邈这儿到了《外台秘要》王焘这个地方。
    钱超尘:他是从刚才您说的隋本里面抄的呢?还是从孙思邈的这个所谓六朝本里抄的呢?
    梁冬:他兼而有之。因为他呢?是这样,他是掌握着皇家图书馆图书的人,这个他即有六朝的本子,他也有隋本,他在写他的《外台秘要》的时候,兼而用之。我们考证过。我们唐代的《伤寒论》的留传啊,我们就说到这里。
    钱超尘:那你总结一下,您认为。就是换句话说,在文化及其繁盛的唐代,其实《伤寒论》可以说是一本流传非常广泛、应用广泛的一本书了。
    梁冬:不错。在唐朝,我们不但就是医生啊,要看《伤寒论》,就是官员也要看《伤寒论》。比方说有一个大诗人,叫刘禹锡。
    钱超尘:对,写《陋室铭》的那个吧。
    梁冬:对对,刘禹锡。刘禹锡他也看小配方,也看《伤寒论》。他说他家里人吃药的话,不外请医生,我们就是按照古代的医书,我自己开药方给我的小孩吃。大人有病,我也按照医书《小品方》《伤寒论》,自己开方就治病。
    钱超尘:也有效?
    梁冬:真有效果啊。
    钱超尘:所以我在想,如果全中国人民,都能够学习简单的《伤寒论》的话,咱们的医疗制度改革,得多顺利啊?
    梁冬:不错,您说的太对了。我有一个感解,就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我们的中医各个的媒体都在广播着中医。现在真正的中医在走向了群众,走向了民间。这对于提高民族的健康意识,将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前景非常广阔。
    钱超尘:老先生啊,您看着广阔啊,那肯定是真广阔了。
    梁冬:话说啊,这个《伤寒杂病论》到了唐代的时候,因为唐代是一个文化及其繁盛的朝代。所以到了那个时候,不光是一般的医生,一般的知识分子,家里面都有很多的医书。尤其对《伤寒论》的理解也都是学习非常深刻的,所以很多家里面都可以自己开方。所以唐朝可以说中国比较幸福的一个年代,总体来说。但是后来呢?到了唐朝末年以后,中国大分裂了,出现了梁唐间(音)汉周,不断分支成了五个朝代,五代十国,那就是天下云扰啊,干戈分歧。
    钱超尘:这段历史,应该可以说是军阀混战吧?
    梁冬:军阀混战,唐朝末年以后呢?就是五代,唐末五代。最后被宋朝统一了。宋朝统一以后,赵匡胤他就有统一天下之志。这会儿,其他的有几个国家,一部分的国家,是采用和平的办法,没有经过战争。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叫做荆南国,荆南国他的地理位置是在武汉以北,河南省的南部,在襄阳一代,所以这个位置很重要。南来北往必须得经过荆南国,你要是长江的东西运输,也得经过荆南国,他是咽喉要道。赵匡胤就感觉他是心腹之患。你别看这个国家很小,真是个心腹之患。当时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第一个年号就武德,他第二个年号就是开宝。就是到了开宝年间,赵匡胤召开了宫廷会议。所以我们要想把江南割据的势力要收复。现在荆南国他像一个绊脚石一样,我们怎么样采用非军事不得办法,把它拿下来。这时候啊,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的智慧反应在皇帝和各大臣之间。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故事叫“夹道寓于依法国”,通过呢?借道,我借你的道路。比方说我要从这里到那里去,我得经过你这里,我向你借道。我不是说要消灭你,我是借。于是呢?朝廷说,现在呢?在荆南国的南边,有一个割据的势力叫(掌纹表),他涂炭百姓。我们大宋啊,不能够允许他胡作非为。我们要征伐张文表,但是征伐张文表,必须得经过你的江南荆南国,希望你们荆南国啊,给我们提供一条道路,给我们提供一些士兵吃的粮食,马吃的草,别的没有任何要求。吃了你们的粮食,用了你们的草料,我们照样付款。预示这个意思就传到荆南国。
    钱超尘:就是说宋朝要把这个借道荆南国的这个…传到荆南国。
    梁冬:他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呢?我怎么能够借道呢?我这次就是灭了你。于是呢?这个意思就转到了荆南国。当时皇帝叫做高继冲,高继冲这个名啊?
    钱超尘:荆南国的皇帝?
    梁冬:荆南国的皇帝叫做高继冲。继续的继,“冲”呢就是两点水一个中国的“中”。
    钱超尘:对,那刚才您将的那么一段精采的历史故事,跟《伤寒杂病论》有什么关系呢?
    梁冬:有密切的关系啊!
   钱超尘:高继冲,高继冲这个名啊,在现代的《伤寒论》的序言里面都有。这个人很重要。
    梁冬:重要了?
钱超尘:然后这个北宋又派人来了。说我们现在军队就在你们的荆南国的北边了,我们不进入了,不再前进了。说你们派来一个使节,咱们在这儿会谈会谈。这时候高继冲派来了一个心腹大将,说你赶紧到咱们国境北部的国境边儿上。你看看北宋派谁来了?北宋派的人呢?叫慕容延钊。慕容延钊当时就见到了荆南国的使臣,哎呀,那种热烈的招待的方式啊,于一般啊?歌舞、酒席,这酒席总不散。他下午到,一直到了晚上的八九点钟,还在喝酒呢。喝的醉醺醺的。那么荆南国的使臣告诉身边的人,他说你赶紧回去,他说人家大将慕容延钊啊,没有灭咱们国家的意思,咱们不用这么紧张,可以借道。可以供用他的粮草。话说两头儿。这时候啊,使节就回国了。另外啊,慕容延钊派了一个千骑兵,用快马从小道,不是从大道,就奔了荆南国。这个北宋的使节,骑着慢悠悠的马,他没有紧急的任务之感。他赶不上北宋这个千骑兵。高继冲啊,在城里边左等也不见回话,右等也不见回话。
      他说,咱们出北门吧。那出了北城门在大道上展望着,扬着脖看。这个时候使节回来了,他说人家没有恶意,咱们就借道吧。他说借道,那好借道咱们回城,这个君臣回到城一看,城的四门全插的是北宋的旗帜。
    梁冬:原来人家已经。
    钱超尘:人家已经进城了。这就是夹道予以法国(音),这个时候荆南国的。。。(原文乱码,删去)
    梁冬:对啊。
    钱超尘:很快地,降成荆南节度使,由这个国君变成了一个节度使。节度使那就是地位差远了,然后又降。他说,你别在原来的地盘这还当节度使,你再挪一个地方,还是在荆南国这个范围之内,叫做明武节度使,当时高继冲就想,我现在朝不保夕,然后献,献东西,把家里边的金银财宝都献出去了。把他的中药也献出去了,最后把他的宫女也献进去了,然后这个时候呢,他把他的妻子,说夫人上轿,抬你上别处去。然后底下跟抬轿子说,前面有一口井,你就在井面上铺一个席子,然后呢,你就到这个井面上把这个,那个轿子往下一蹲,那个轿子底它是比较松软,然后把她淹死。
    梁冬:高继冲?
    钱超尘:高继冲把他自己的夫人添在井里了。
    梁冬:为什么要这样做?
    钱超尘:怕她受凌辱。所以在这个时候,在所有的能够献的东西都把他帐本都献了。在献无可献的情况,他把《伤寒论》献出来了。
    梁冬:这个时候才讲到《伤寒论》,换句话来说,就是在之前,在高继冲这样一个被灭掉的一个国家的一个皇帝的心中,所有的东西排在最后最重要的是这一本,它的版本。
    钱超尘:它的版本,它这版本是哪,不是六朝的本,是隋本,那个书里面就是这个笔坚(音)的。
    梁冬:那在之前像赵匡胤,宋朝,整个国家都没有《伤寒杂病论》吗?
    钱超尘:都没有。这个过两年赵匡胤就逝世了,这个时候献上的书,就藏在了国家图书馆,也没有人看它,这个大约有多长时间没人看它呢?也就是说,公元1056年在这个时代,北宋嘉祐年间,北宋朝廷建了一个校正译书局,要把这个北宋以前的,所有的经典的中医著作要进行校刊。要不校刊,那个都是错字连篇,怎么阅读呢?不是草菅人命了吗?于是在校勘医书局,校勘这个《伤寒论》。在寻找版本的时候,费了极大极大的功夫。那么他选择了这个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边的这个《伤寒论》。觉得这个还不满意。
《伤寒论》,原来是十卷,现在你变成了两卷了,卷数都不样,虽然内容无所缩减。但是你卷数跟那个不符。还有其他的一些个《伤寒论》的传本,最后从朝廷的密封多年被灰尘所掩盖的那个高继冲本发掘出来的。这时候大喜过望,于是使用高继冲进献本作为底本加以校刊和雕版刊行。这个书是在公元1056年,也就是北宋英宗二年,治平二年,校刊完了。雕版印刷了。当时有两种印刷的规格。一个是大字本,这个大字本这个每个字就相当于现在五分钱硬币那么大。
    梁冬:那挺大的。
    钱超尘:那太大了,后来实行了以后,发现困难很多。一般的老百姓买不起,就是医生挣钱少的也买不起。另外携带太不方便了。这是过了23年以后,也就是北宋这个元幼(音)三年,也就是公元1088年。又刻了一个小字本《伤寒论》,这个小字本的《伤寒论》的每个字形就现在相当于花生豆那么大。看的也挺清楚。这个时候,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了。大家真正地见到了历史上如此纷繁的一个书到北宋校正译书局才统一了。以皇家的名义,皇家进行了校刊,变成定本。什么叫定本?就是固定的“定”,确定的“定”。就是固定住了,这个是标准本。所以北宋校正译书局,所刊刻的《伤寒论》这就是标准本,就是定本。
    梁冬:名字叫什么啊?
    钱超尘:《伤寒论》,就叫做《伤寒论》。他的名字就叫做《伤寒论》。也叫做《伤寒论定本》。所以这个书写完了以后,校正译书局的林亿前面写了一个序言,说我们使用这本书就是高继冲进献出来那个本。在那个序言本来就很短,在写高继冲的时候就写了二三十个字,就重笔出之,但是这本书没有注释,所以不便于医家使用。大约到了南宋期间,也就是金朝,金朝,有一个伟大的医生,叫成无己,是山东茌平人,他把这个宋本《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校勘。
    梁冬:什么叫校勘。
    钱超尘:他底下把那个错字给改了,而且他还进行了注释,这个注释他说哪位要注什么?温、凉、寒、热,这位药走哪一个经,这位药具体的治疗它特点是什么,注释的十分详细,因此变成了医家学习《伤寒论》不可逾越的经典著作,一直到现在,这个全国的各地中医院校学习《伤寒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也是必读之作。
    那么这部书在公元1144年出来了。于是,逐渐地就代替了北宋校。。。(又是乱码,删!)
    梁冬:那民间流传的都是成无己的这个译注版的《伤寒论》。
    钱超尘:对,叫做《注解伤寒论》就是没有白文版。公元1599年,明朝万历27年,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叫赵开美,他刊刻了仲景全书。
    梁冬:他是怎么找到这本书的呢?
    钱超尘:您听我说,到时候刊刻仲景全书的时候,第一本刊刻是什么?是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梁冬:这个当时都有了。
    钱超尘:有了,第二本书就是《金匮玉函经》刊完了以后,他向他爸爸说,爸,那我这本书刊刻完了,就是两本。一本是《注解伤寒论》一个《金匮玉函经》。那么这本书叫做什么呢?他爸爸说你叫《仲景全书》吧,于是乎,《仲景全书》这四个字都定下来了,这个版都刷印完了,在一个非常非常偶然之间,他发现了北宋元佑三年,也就是公元1088年,那个小字本《伤寒论》。
    梁冬:也是白话本。
    钱超尘:白文本,原本,大喜过望。他于是乎再行刊刻。然后呢,把这本书又刊刻下来了。这本书刊刻完了以后,又加入了一本书叫《伤寒类症》,所以《仲景全书》里边收有四本书,一个是小字本,白文本《伤寒论》,一个是《注解伤寒论》,一个是《金匮要略》一个是《伤寒类症》刊刻完了以后,很快这本书就到了日本,现在日本所保存的《仲景全书》是初刻本,这个初刻本的《伤寒论》有错字,有墨钉,我现在我手头有。还缺一篇文章,它不是善本。
    梁冬:什么叫善本?
    钱超尘:最好的本子没错的本。赵开美是一个完美家,他说,得到这个北宋的这个小字本《伤寒论》,我用千辛万苦才能够得到,这个印刷有这么些错误,自己不满意。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刊刻,把这个初刻本的错误全都改正了,于是乎就在社会上流行了。现在那个改正版在世界上,共存五部。
    梁冬:就当是做的那个版本现在只留下五本。
    钱超尘:只留五,都没留第六部。
   钱超尘:只留五。第一部台湾本,第二本上海中医药大学有《仲景全书》,上海图书馆有《仲景全书》,中国中医科学院有一个《仲景全书》,沈阳医科大学有《仲景全书》。一共是五部《仲景全书》。
    梁冬:都是原本吗吗?
    钱超尘:都是原本,这五个《仲景全书》我可以说,目睹之,首府之(音),在回顾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这样总结一句话,保持北宋校正译书局,白文本《伤寒论》原貌的书就是赵凯美收进《仲景全书》里边的那个《伤寒论》,他由于保存着北宋原刻的面貌,价值连城。
    梁冬:那钱老常常跟我说,他说为什么对医术的版本要花那么长时间去比较对照,因为医术错一两个字,可能会贻误很多的医生那当然也会贻误很多人的性命,所以钱老您是不是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讲几个字来说明。
    钱超尘:那么举几个例子,北宋的这个本非常的精采,在我们进行医学的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它,我们从训诂的角度上,讲两个字。所谓“训诂”,就是正确解释词义的学问,叫做“训诂”。今天我们不说脉搏,就是搏斗的那个“搏”,整个的《伤寒论》,包括着《金匮要略》,没有脉搏这个词。现在市场上出的《伤寒论》就包括您桌子上这个《伤寒论》,风寒相搏,我跟你说,风、寒,就用这个四个字做例子,风寒相搏,都是使用搏斗这个“搏”。
    而在宋本伤寒论里边他不是做搏,他是做摶,就是简体字提手搁个专业的“专”。那个繁体字的摶,就是把它捏在一起,结合在一起,那不叫做“摶”嘛,比如说把这个纸摶起来,摶成一个疙瘩,繁体字的“摶”跟繁体字的搏斗的“搏”太相似了,就你不用认真的看,他就是一个字,他就是搏斗的“搏”。我说说这个搏斗的“搏”从唐朝开始,这两个字就分不出来,经常搞混了。唐朝有几部书,专门要这个。《五经文字》和《干禄字书》,还有宋朝的孙意(音)的《释儿编》,都是研究俗字的书。何为“俗字”?以说问解字为规范的,那个字叫做正体字,就是我们现在那个方块字,用于抄写医书,抄写佛经,抄写帐本,朋友之间互相通信,随便写的那个形体,那叫做俗体,而我方才说了,抄写医书都是使用的俗体,所以《伤寒论》里边有大量的俗体字,所以“风寒相搏”这个“搏”它不是“搏”它是“摶”。
    梁冬:这意义差别大了?
    钱超尘:他差别大了。那搏,咱俩互相揪起来,互相打。那叫搏。搏斗、拼搏,人生能有几次搏。
    梁冬:有对抗性。
    钱超尘:对抗性这个搏,这个风和寒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叫做摶。我为了考证这个字,我花了很长很长的功夫。我几乎是把研究俗字的书,我都看的一遍,不但看了它。我还看了孙思邈的《千金翼方》的那个《伤寒论》,也还看了那个纯话本的《伤寒论》,那日本过来的。都是做俗体字的“搏”我为了确认这个“搏”字我拿着放大镜看它,正是俗体字的“搏”。《干禄字书》说,这个俗字,这个“搏”它是怎么写的,提手右上角加个杜甫的“甫”,那个杜甫的“甫”没有右上角那个点。
    梁冬:对。
    钱超尘:右上角是杜甫的“杜”底下搁个“寸”这念“搏”。那个“摶”字他是这样写,上边一横底下是一个田,田地的“田”底下搁个“寸”。您会写了吧?这个叫做“摶”你看看是不是完全一样啊,几乎是完全一样,所以人们后来不查,就把这变成一个搏斗的“搏”了。还有一本书要研究俗字有一个字典叫《龙龛手镜》是北宋的一个和尚写的。在《龙龛手镜》这本书里边,对于“搏”和“摶”有详细的分析的说明。这个《龙龛手镜》、《干禄字书》、《释儿编》(音)对这两个字,反复地说明就证明从唐宋以来,这两个字互相混淆,非止一日,何况我们今日呢?
    所以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伤寒论》反正风湿相摶,都改成了风湿相搏是错字。20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约我写的一个白文本的《伤寒论》。我把这本书那个“搏”字,全都改成“摶”,而且获得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主编和他们的领导的认可,我认为这是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应该从文字学,俗文字学,字形学和训诂学的角度进行多方面地研究,把这些个错字给它改正过来。
    我再讲一个字,这是长期的错误,从金代的成无己(音)一直错误到今天,800多年了。《伤寒论》有一条他说项背,就是后脖子,跟这个后背受了风寒以后,这个脖子转不动,非常的困难,成无己说:“项背酱几几(shu)”这个几几(shu)怎么写?就是现在咱们那个简体字几个的“几”。成无己说这个不念几个的“几”应该念殊,特殊的“殊”.他为什么念特殊的“殊”?他说《说文》卷三,有一个字,现在写就是这么写,写成几个的“几”说文讲:“短羽鸟,飞树几几也(shu)。”那短羽鸟比如说燕子啊,这个羽毛短的这个小鸟,飞起来那个飞行的样子,叫做几几。说这个人受了风寒以后,这个后脖埂子发皱,这个不灵活,后背发疼这种状态,为什么叫几几(shu),就像羽毛不长的鸟它飞行慢一样。实际成无己讲错了。大家看,那个燕子飞行的多么灵巧,上下翻飞。
    梁冬:对啊。
    钱超尘:所以成无己给它讲错的,一直到今天我们所有的中医药大学里边,都念成几几(shu),完全错误,应该念成什么?应该年成仅仅(jin),我说这个话有根据,《说问释字》卷十四,自己的己部,有个字丞相的“丞”,底下搁一个自己的己,这个念谨(jin),《说问解字》这么讲。读若拘谨切(音),这个字念谨,他就说文解释就是“谨慎有所成也”意思就是说您递给我东西。我非常恭敬地伸出两只手,我的腰微微的有点鞠躬的样子。我把您递给我的东西我放在双手上,这个过程叫做谨。还有一个解字,就是:“谨慎有所诚也”。读若诗经,赤喜几几(jin)。”就是几个“几”。什么叫赤喜几几?古代在朝廷里边,穿的有黑的鞋,有红的鞋,这种鞋是什么样子呢?那个鞋的鼻梁那儿有几个眼儿,用来穿带的,就像咱们过去的老皮鞋,系鞋带的那个地方,你把它勒紧了,这叫做谨(音)。读若赤喜几几(jin),这个几几(jin),就是几的个“几”。你们一看就知道。
    这个几几(jin)就当勒紧了的那个状态,叫做几几。他应该读什么呢?读成拘谨怯。上个反切的字,取其声母,下个反切的字取其韵母,拘谨切就切成谨(音)字,可见,几个“几”在从故以来就念谨(jin)。
    梁冬:就是《伤寒论》的。
    钱超尘:项背强几几。
    梁冬:我们看到的文字都是项几几。上一次郭老来讲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还问他什么叫几几?那他也没有讲的特别清楚,原来这个字根本就不念几(ji)。
    钱超尘:它也有几个的“几”的念法,但是在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边,它就念谨(jin)。
    梁冬:明白了。
    钱超尘:所以项背强几几就是那个后背受了风寒以后后背也不灵活,扭不过脖子来,这才叫做“项背强几几”不是说这个项背像小鸟那么灵活。
    梁冬:所以嘛,我觉得还真得需要像您这样的人,又重新回到历史的这个尘埃里面,去找到历史的宝矿。
    钱超尘:好我总结一下我的发言。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所根据的版本是《汉书•艺文志》的《汤液经法》32卷。张仲景是传经之功是第一位的。由于《汤液经法》已经失传,唯有张仲景的著作能够保存下来,因此,称呼张仲景为医家之祖也是正确的。这是第一个需要说的。第二个张仲景的著作所以能够流传下来,魏太医令王叔和的功劳致为巨大。如果没有王叔和的整理就绝对不会也这样一种生命之宝典流传到今天。
    第三个需要说明的是,从王叔和以后一直到隋建国以前,《伤寒论》的流传致为紊乱,错节盘根,这里边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几个版本的问题。一个是纯话本,一个是《金匮玉函经》的本,一个是陈延之的《小品方》,还有梁朝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那么把这些个本综合起来加以研究,我们可以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六朝流传的情况大致可以描绘出来。
    再下一个问题就是,隋朝主要是在隋炀帝晚年的时候,《伤寒论》复出了。它的标志是把坚字改成了硬字,到唐朝又出现了两个本子,一个是六朝的《辨伤寒》的本子。收录在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还流传的一个隋朝的本是在唐朝末年,对中医师进行考试的时候所使用的就是隋朝的本。到了五代和宋朝,高继冲在《伤寒论》的贡献方面我们要特别的应该加以注释,重视他。再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北宋校正译书局,使用高继冲本作为底本,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保留了一个非常辉煌,非常巨大,至关重要的一个版本,他上承张仲景的著作,更往前推他保存着《汤液经法》很多很多的内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大幸,我们中华们民族繁衍生息,生生不息,与《伤寒论》《金匮要略》在保健方面,治疗疾病方面的贡献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古人,再有公元1599年,赵凯美把北宋的小字本的《伤寒论》翻刻,今天已经流传于五部,仅仅的五部。
    梁冬:所以就是那个钱老,您知道,我这几周听您这个整个一本《伤寒论》的发展史,我深刻地感觉到,知识它很多时候它不是以某种的形式,比如说一直是这样一本书被传承下来的,在历史的变化过程当中,知识在赋予不同的版本里面,以不同的方式流传,有些时候它以这样的一个形式,有时候用那个形式,它中间还是有错漏的,还是有要对照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转世的力量,一种精神。它就是附着在不同的身体上呈现出来,经过若干道的轮回,来到了我们现金的社会,那这个现金社会其实是有不同的版本,于是就有了您这样的人,您这样的大家对它进行考究,给大家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一方面我觉得您非常伟大,您是一个热爱这个事情的人。
    另外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您也是一个仆人,您是在整个的这样一个我这句话没有任何的贬低您的意思,就是您在为这个事业在奉献出您的贡献和您的心血。
    钱超尘:是,梁先生您说的对,我就是中国文化的仆人,而且是一个尽职尽责,忠实而不跃止(音)的仆人。我这些年在中国中医文献上的耕耘,我以仆人自首、自居。您说的对。
    梁冬:我相信,后世的人非常非常感谢您,为您做的这样一份研究,因为可能在以后会有越来越少的人有机会能做这样的功课,谢谢钱老,谢谢,我也特别再次代表这个全国的我们的听众朋友感谢钱老,我们下一期再见!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1-5 11:47
转帖说明:原文来自国学堂的博客。
由于原文是根据录音转换而来,有不少文字存在问题,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校对,已经把错字更正过来。但是由于水平有限,还有些内容不知道出处,因此无法改正,等今后有时间再自己找录音听着校对出来。
作者: 刘金明诊所    时间: 2010-1-5 22:05
谢谢分享
作者: wei.xu    时间: 2010-1-6 05:11
伤寒传承,源远流长,天佐中华,中医之魂!
作者: 冷建波    时间: 2010-5-29 17:23
好贴啊 学习! 感谢 分享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