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小试经方 尿点滴失禁呕吐案 [打印本页]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12:55
标题: 小试经方 尿点滴失禁呕吐案
康某,男92,岁。因股骨头骨折卧床一年余。平时食欲好,大便数日一次干硬。故而自时常服用三黄片等药物维持。前些日子曾因呕吐检查有胆结石,前医给与泻下药丸剂(含大柴胡、茵陈、枳实、芒硝、金钱草等)药名记不清了。呕吐加重大便稀溏,我曾给予半夏泻心汤加肉桂治愈。嘱其不要再常服寒凉写下药物。
    近日大便又10天未解,前医给予灌肠一次未效,并出现小便失禁点滴不畅、色白。呕吐,初次吐水有红色,后来就是吐粘液。来诊。给与麻子仁丸。大便通畅成型。但呕吐粘液不减,食不下,小便失禁点滴不畅。口干欲饮而饮很少则再不想饮,脉右三部浮滑,左沉略细。
少阴 太阴 阳明 属厥阴
五证:饮 滞 燥 痞
五苓散(改汤)+当归芍药散(改汤)+半夏泻心汤
三付  一付/日 水煎服        以观后效。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13:23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9-12 13:27 编辑

补:全身无力,嗜睡。但说话声音洪亮。舌淡欠嫩苔稍薄白腻滑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15:32
此案我是这样考虑的:用麻子仁丸后大便虽通,但质还是偏干。所以后续用药停服麻子仁后用上方考虑阳明还有余热。那么如果用麻子仁丸后大便稀溏则应该用 当归芍药散+五苓散+理中汤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9-9-12 15:58
如何看出有阳明热?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16:01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9-12 16:05 编辑

一直是大便干硬,用麻子仁虽通能解但还是偏干  口干 左脉 浮滑
作者: 伤寒论    时间: 2009-9-12 16:05
五苓散+小半夏加茯苓汤+附子理中丸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9-9-12 16:35
一直是大便干硬,用麻子仁虽通能解但还是偏干  口干 左脉 浮滑
jfsj 发表于 2009-9-12 16:01


大便干硬不一定都是热,也有津亏引起的,也有寒实结聚的。
阳明热的口干是喜饮且喜冷饮,本案是口干而不欲多饮。
脉浮滑,数吗?有力吗?浮滑脉不能定为有热吧?
本案小便是白的。
该如何辨呢?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09-9-12 17:01
楼主的辨证思维有问题,便秘就一定有阳明病吗?津亏就一定是有热?我一直有留意你的医案,在“小试经方+神农药症”里就有过同样的问题,我还以为经过许老师的指点,你已经弄懂了,但好像……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09-9-12 17:09
麻子仁丸再用下去,小心会出问题。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09-9-12 17:18
大便干硬不一定都是热,也有津亏引起的,也有寒实结聚的。
阳明热的口干是喜饮且喜冷饮,本案是口干而不欲多饮。
脉浮滑,数吗?有力吗?浮滑脉不能定为有热吧?
本案小便是白的。
该如何辨呢?
地平线 发表于 2009-9-12 16:35

说得中肯。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17:24
谢谢!各位指点,确实我的辨证有问题,哎!我的老毛病怎么就改不了呢?津伤与阳明热还是混淆不清。
看来没有学好不能再小试了!还是得好好看书的。丢人啊!
作者: 小水    时间: 2009-9-12 17:33
呵呵,失败是成功他妈,提倡发出自己的经方医案,大家都看看,有争论是好事,往往会一语点醒梦中人!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17:49
呵呵,失败是成功他妈,提倡发出自己的经方医案,大家都看看,有争论是好事,往往会一语点醒梦中人!
小水 发表于 2009-9-12 17:33

是啊!确实是以上老师的一语惊醒梦中的我。很感谢大家。我不是怕争论,而是我确实是初学没有学好,而且是西医。需要锤炼。
这个病人年事已高,又是阴经病了,险啊!难怪刘师说,功夫没有到家不要乱用。人命关天啊!
呵呵!要是人家病人知道我出此大错特错,那人家怎么评价咱这水平,脸往哪里放?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09-9-12 19:54
本帖最后由 laidoctor 于 2009-9-12 19:55 编辑

现在大家有点把经方简单化了。见到小便不利就用五苓散,大便不通就麻子仁丸,好像这就是方证对应,其实方证背后的病机我们仔细考虑过了吗?其实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2 22:01
现在大家有点把经方简单化了。见到小便不利就用五苓散,大便不通就麻子仁丸,好像这就是方证对应,其实方证背后的病机我们仔细考虑过了吗?其实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12 19:54

是啊,得有个规范性,应该按照刘老师的方法去做,阴阳 病位 病性 病态 胃气 营卫  三焦 六纲 。写出辨证思路。施方 分析方药药症。
    每天都看那个伤寒,不间断。遇到病人即便没有把握,不用中药也得详细采集病例四诊,然后用规范思路在脑子里过一遍。发现疑问翻书解决,解决不了,不耻下问。学经方看着容易,实际临阵就晕头转向。反正我现在是这样。学经方难,难在不规范,不按路子走。学经方虽难,那也不能知难而退!学经方不求经济效益,学经方不要求病人很多,只求治一个疗效。为继承 为传承。
   希望学的好的学友再开一个病案交流群,只为交流病案互相学习。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5 10:41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9-15 10:49 编辑

090915 病人呕吐粘液消失,无恶心,已有食欲,能进食。但还是小便失禁,大便三日未解。家属怕再便秘要求再服麻子仁丸。我拒绝。
   舌薄黄腻水滑,身上微潮湿。左脉比初诊有力,已不沉。右脉还是浮滑。脉略显结代。
呵呵!这该如何辨证是好? 心里没底。虽然少火还是不足,能真武证吗?虽然还有饮,能用理中汤吗? 有脉结代,但舌苔薄黄腻水滑,能用炙甘草汤吗?金匮肾气丸一瓶 5克/次 以观疗效。
大家讨论一下,该如何辨证?各抒己见。这个病人我实在是不知如何是好。
作者: 袁超明    时间: 2009-9-15 11:37
我有几个问题要问的:
1、舌薄黄腻水滑,舌质如何?
2、身上微潮湿,是否有汗出,有无恶风或恶寒,体温是否正常。
3、右脉还是浮滑。浮滑脉,也要分滑数,或者浮滑有力,或者浮滑无力?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5 12:32
初诊 右脉 三部浮滑有力,左脉沉细重按有力。脉不数。舌质欠嫩略暗苔薄白稍腻水滑。
二诊 右脉稍浮滑而有力,左脉已不沉细有力。 我脉诊很差正在学习。脉不数。
身上略潮潮湿。不冷不热。舌质欠嫩略暗苔薄黄腻水滑。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5 12:41
没学好,不再小试了。病人没出事就好。等学好再试。让帖子沉下吧。
作者: 袁超明    时间: 2009-9-15 13:24
呵呵!别恢心。
你已经学得很好了。继续努力,象这样把病案发上来,才能发现自己哪里错了。
不也是个学习的好办法吗?
作者: 袁超明    时间: 2009-9-15 13:45
身上略潮潮湿,(体表有水湿)
但还是小便失禁,大便三日未解。(下焦虚寒水盛,无真火托举,水液不化而下流,水液流失过多,不润大肠,则大便三日未解,或硬。)
全身无力,嗜睡。舌质欠嫩略暗苔薄黄腻水滑。右脉稍浮滑而有力,左脉已不沉细有力。(表有寒湿,里有寒结不通,水盛血亏。)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系阳明。
五证:滞,饮
方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当归芍药散。
供参考。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9-9-15 14:11
栝蒌瞿麦丸【金匮】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这个方如何?加肉苁蓉3两。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9-9-15 18:27
32、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昏昏),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方。
        黄芪 (三两) 人参(一两) 芍药(二两) 生姜(半斤) 肉桂(三两) 大枣(十四枚)当归(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两。忌生葱、海藻、菘菜。(小品)
        这是厥阴虚劳,劳淋。桂枝汤加黄芪人参当归,肉桂还是用官桂好些。调和阴阳,补虚养血,补津液。淋病,因为津血不足而寒热不调,内外不和,用了很好。
        学生:太阴虚寒合太阴伤血合阳明微热?
        是的。

可以用这个方,芍药加量,用六两,再加麻仁40克。先吃3付再观察。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5 18:39
这个病人其实灌肠后,大便不下小便不利伴失禁,其实只服用了半粒麻子仁丸。
这个病人大便干数日不解,我考虑主药还是以血虚为主,所以我开始用了当归芍药散利水补血润燥(水胜则血亏),用五苓散,是考虑水胜,气化不利引起小便失禁与不利,用半夏泻心汤是考虑 右脉明显比左脉壮,(右脉主肺肝命门,左脉主心脾肾。根据刘师的理论太阴与少阴应该居左,右脉比左脉明显壮,上焦有热下焦寒)应该属厥阴,加上病人呕吐,吐也可能是水饮上犯,也可能是痰痞。
  我辩为少阴太阴阳明,可能不对,不过我总觉得有厥阴证。(该辩为什么?)
  我用五苓散+当归芍药散+半夏泻心汤 (其实三方合用其中已经暗含有理中汤)
  二诊病人以不呕,能食,呵呵!病人没有出大事,不过把我吓了一跳。不敢再用汤药了。
现在看来袁超明的分析有道理,不过那个舌苔薄黄腻是怎么回事?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5 19:15
刚才刷新帖子看见刘老师已经处方已经给弟子解惑了。又学了一招。谢谢老师亲临指导!我有时间随访一下病人,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给病人按老师的处方去开。
作者: 袁超明    时间: 2009-9-15 19:16
舌质欠嫩略暗苔薄黄腻水滑。
苔薄黄腻(水湿+阳明微热)
水滑(水饮重)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5 19:44
呵呵!临床上经常遇到很多便秘的,舌象并没热,比如糖尿病人 看舌象就是虚寒应该用理中,但他偏偏便秘让人无法下手开方。还有习惯性便秘的,舌象正常,就是几日不解甚至10日不解,即便解也不干。我通常按照气虚便秘治疗或用补中益气,或用四君子+枳术。仔细分析也不是麻子仁丸证也不是承气汤证。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09-9-15 23:34
32、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昏昏),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 ...
zhongyi999 发表于 2009-9-15 18:27

请问刘老师或各位同道,该条文出自哪里?我好像查不到。请指点!谢谢!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9-9-16 00:12
这个在老师的新书《金匮增补》里面,即将出版,请留意。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6 10:03
请问老师及各位学友,生姜半斤是不是125克?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16 10:12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9-16 10:15 编辑
请问刘老师或各位同道,该条文出自哪里?我好像查不到。请指点!谢谢!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15 23:34

书名=小品方
作者=(南北朝)陈延之
黄芪汤在第69页
《小品方》也是学读经方的必备参考书之一。是古代一部著名的经验方书。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09-9-16 12:58
根据以上情形,要下附片了。。。
如果是我,就用真武汤。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09-9-16 13:1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当归芍药散。
这个方子里其实就有真武汤的成分。不同的是多了大枣,甘草,泽泻,川芎。
我追求简易,或与大家不同。但大家都开了芍药,这个疗效是可以肯定的,芍药必须要加,而且要重用。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09-9-22 20:19
该案还有跟踪吗?想知道一下病人现在的情况。
作者: jfsj    时间: 2009-9-22 22:32
该案还有跟踪吗?想知道一下病人现在的情况。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22 20:19

呵呵!谢谢关注。
按刘师指点的方子我开了6剂,第四剂服完后大便一次,软便,小便有点感觉。还在服药中。 家属述,其阴囊是潮湿的,不是尿出来的,似阴囊漏液。呵呵!
待服完药后再说;既然是阴阳不和、阴囊潮湿,是不是也用用刘师的蛇床子汤?
作者: 医路花雨    时间: 2009-10-21 15:40
能否先用吴茱萸汤止呕啊。希望许家栋老师点拨一下。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9-10-21 20:55
花雨妹,
吴茱萸汤方证更偏于少阴一些,
与初诊症候还是不相牟和的。
按症状施方是属于套方,
不符合纯正的经方思维的。
作者: 医路花雨    时间: 2009-10-21 21:23
谢谢许老师的点拨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9-10-22 08:17
30# jfsj

经方的度量换算你有必要看一下,论坛的伤寒版块有个帖子的。
汉代、清代和现代的“斤”都不一样的。汉代和清代的一斤是16两,现代的一斤是10两。清代的一斤是590克,现代的一斤是500克(汉代的你自己查了)。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17 09:34
7楼的“地平线”说的是。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12-8 14:51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