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贴:全息經絡刮痧法﹝摘抄﹞
[打印本页]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7-7-26 14:41
标题:
转贴:全息經絡刮痧法﹝摘抄﹞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1:57
标题:
全息經絡刮痧法﹝摘抄﹞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刮痧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刮痧疗法,起于民间,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说:沙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从这段后来看“沙”是指一种病证,具体他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很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乃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病证。“沙”字在明代的医书里就都作“痧”字了。
对于“痧证”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在《世医得效方》里提到了3种外治法。
一是“近世只看头额上、胸前两边,有小红点在于皮肤者,用纸捻或大灯草,微蘸香油,灯上点烧,于红点上,峻爆者是。”是说痧证病人,往往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这大概就是把这些证候叫作痧证的原因),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然后用火头直接淬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再点燃去淬烧其他痧点。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淬痧法”。
二是“如腹痛不止,又用针于两下十指近甲,稍针出血即愈。”“两足坠痛、亦名水沙,可于两脚曲膝内两筋两骨,间刺出血愈,名委中穴。”是说痧证腹痛不止的,可以在十指尖放血,两腿沉重疼痛的,可以在委中穴处放血。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三是“又法治沙证,但用苎麻蘸水,于颈项两肘臂两膝腕等处戛掠,见得血凝皮肤中,红点如粟粒状,然后盖复衣被,吃少粥汤或葱鼓汤,或清油个葱茶,得汗即愈”此皆使皮肤腠理开发松利,诚不药之良法也。”是说治痧证,可以用苎麻纤维团,蘸水在颈项、时臂、膝腕等部什进行“戛掠”。戛是刮的意思,《文选》卷12收入了晋朝人木玄虚的《海赋》,赋中有“戛严敖,偃高涛”句话,唐朝人李周翰注说:“戛,历刮也。”可见“戛掠”就是刮掠。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象米粒样的红点为上,然后通过盖衣被保暖,喝粥、汤、茶等发汗,使汗孔刊行张、痧毒外泄。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刮痧法”,以后在明清的医学著作中,不仅继承了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在痧证及刮痧疗法方面的知识,而且大有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痧证辨治专著,为清代康熙14年(公元1676年)郭右陶所撰的《痧胀玉衡》。该书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侯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
从痧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来看,《痧胀玉衡》认为:“痧胀(因痧证有遍身肿胀、疼痛难忍的症状,故郭氏也称其为痧胀)或因秽气所触,或因暑气所感,或动时行不正之气,或乘伏寒伏热过时而来,总不外于外伤风热,故肌表必实,实则热毒之气荚煌于胸腹肠胃之中,若更用热饮用热气,适助其肿胀,元从而泄。故犯此者,有立时胀死之害。”“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可见这里所说的“痧”,是指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疫气、秽浊之气后,毒邪内郁外发所造成的多种证候,主要可以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病毒或细菌所引起的多种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除前面提到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属感染、霍乱、副霍乱外,象病毒感冒、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猩红热、败血症、白喉、流行性出血热、流脑、乙脑等等,还有气候因素所导致的疾病如小暑,以及误吸毒气,秽气所造成的肺水肿、晕厥等等,都可以归属痧证的范畴。
这些疾病在其病程中,由于病毒的侵害、细菌毒素或毒物毒性的作用,大多可见到粘膜、肌肤之下呈现出血点或充血点,状如沙粒,或散在,或密集,或聚积成片,或融合成斑块,因此中医就以“痧”字来命名这些病证,并统称“痧证”,还把这些毒素叫“痧毒”。由于痧证是包含了许多疾病的。一个统称,所以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症状表现,在《痧胀玉衡》及其后的一些医书中,就有了许多痧证名称,象暑痧、瘟痧、斑痧、乌痧、丹痧、疫痧、烂喉痧、抽筋痧、吊脚痧等等。只不过随着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辨别更加精确,象“纱证”这样笼统的、包括范围很广的病证名称,才渐渐淘汰不用了。但治疗痧证的一些外治法,如淬痧法、放痧法、刮痧法等,却被保留了下来。
痧证是很重的病证,并不是单靠上述外治法就都可以治愈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外治法,《痧胀玉衡》说:“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凡气分有痧,宜用刮;血分有痧,宜用放,此不易之法,至脏腑经络有痧,若昏迷不醒等症,非放刮所得治,兼用药疗之,无足怪也。”也就是说,刮痧疗法适用于痧证初起,痧毒表浅,在肌肤、气分的病证;而放痧疗法则适用于痧毒在血肉、血分的病证。若痧毒深入脏腑,就必须靠药物来治疗了。
刮痧、放痧的目的,《痧胀玉衡》说得也很清楚,这就是“肌肤痧,用油盐刮之,则痧毒不内攻,血肉痧有青紫筋(主要指肘弯、膝弯部的青紫筋,也叫痧筋),刺之则痧毒有所泄,”也就是说,刮痧、放痧的目的、是为了排泄体内的痧毒或说是毒素,使痧毒能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
刮痧所用的工具和刮拭的部位,《痧胀玉衡》载:“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刨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指擦之。”可见所刮拭的部位,涉及头额项背胸腹上、下肢全身,所用工具则根据皮肤粗厚、柔嫩的不同、肌肉脂肪丰厚、寡薄的差别,分别选用坚硬、柔软的刮具,并且还可以用手指作刮具。
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或说是物理疗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明清直至近代,许多医书中都收载了这一方法,而且还有专门的《刮痧疗法》一类的小册于问世。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病证。所用刮具及润滑剂也有发展,刮具用到了瓷器类如瓷勺、瓷碗边、瓷盘边、瓷酒杯;金属类如铜板、铜币、银元、铜勺、铝合金硬币;动植物类如光滑的嫩竹板、小蚌壳、毛发团、棉纱团、麻线团,鹿、牛、羊的角等。润滑剂则用到了香油和其它植物油以及水、白酒等。这都可以看成是对刮痧疗法的继承和发展。
淬痧疗法也流传了下来,被收入了许多医书中。近代曾有人专门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发掘,并在有关杂志上撰义进行了介绍和推广。
放痧疗法,实际是流传久远的放血疗法在痧证治疗方面的应用。放血疗法,在人类医学史上算是最古老的一种疗法,古代也叫“启脉”法或“刺络”法。远在石器时代华夏先人就学会了使用专门制作的石制放血器具——砭石来治病,随着金属的冶炼和应用,才使用了金属的针具来放血。在《痧胀玉衡》里,将放血疗法用于治痧证,并改名叫“放痧”,除了在十指指尖点刺挤血的方法外,主要突出了在肘弯、腿弯(即肘窝、膝窝)静脉处放血的方法。书中把痧证病程中,在肘窝、腿窝出现的怒张的静脉叫“痧筋”,或呈深青色,或呈紫色,或呈深红色。并认为痧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微现者,毒阻于气分者多;伏而不现者,毒结于血分者多。用三棱针刺痧筋出血,可以达到排泄痧毒的效果。所以民间医生或是医院大夫,在治疗痧证时,总是刮痧疗法和放痧疗法并用的。
其实放血疗法并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痧证,在古代和现代都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外感病和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病证。放血的部位也不仅仅局限在十指尖和肘窝腿窝,而是引入了经络腧穴和经外奇穴主治知识、运用了辨证、辨病选穴方法,在所选穴位的部位寻找表浅的或比较隐伏的怒张的静脉或小静脉团。局部严格消毒后,用锋利的三棱针刺破静脉,放出适量的瘀紫的静脉血。当血流将止时,再用火罐拔吸在针孔处,使渗入皮下的瘀血尽皆排出体外。现代放血疗法的方法和应用,可以王秀珍、郑佩、孟雷编著的《刺血疗法》(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为代表。因本书重在论述刮痧,故放痧法和淬痧法皆不多赘述。
另外在按摩手法中,有撮拧提拉等法,即用手指撮捏提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出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直到今曰,人们仍常用此法治疗头痛、咽痛、实证的胃脘痛等证。因这种撮法可以归属按摩推拿等手法中,故本书也不详加介绍。
[
本帖最后由 mingyue 于 2007-4-13 12:07 编辑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00
第二节刮痧疗法的现实意义和应用现状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当人们亨受高科技和新技术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及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品尝到到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所造成的危害。据我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监查中心报告:近几年来,在我国住院病人中,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死亡人数,竟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1990年我同有聋哑儿童182万人,其中出滥用抗生素而造成中毒性耳聋的患儿超过百万,并以每年2至4万的人数递增。基于药物毒副作用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回归大自然,寻求无毒副作用、无污染的自然疗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些年来,众多的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及其他有识之士,在发掘弘扬自然疗法的领域中,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诸如对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体育疗法、音乐疗法、耳穴疗法、手足按摩疗法等等,都进行了整理弘扬、普及推广,使广大民众受到了许多益处。这其中,台湾预防医学专家吕季儒教授,从我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中受到启发,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将刮痧的方法和中医经络腧穴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刮痧疏经健康法”。对古典的刮痧药械、方法进行了全面革新。使用水牛角精工制作的刮痧板,涂布具有疏经活络、消炎镇痛的刮痧活血剂,依据患者的病变和体质实施补泻手法,刮拭经络腧穴,起到调血行气,疏通经络,活血法瘀的作用,恢复人体自身的愈病能力。使民间的传统刮痧,发展成为现代的循经走穴的经络刮痧。经络刮痧法对一些常见病如:高热、心绞痛、哮喘、颈椎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等有立竿见影的疗效。经络刮痧法的普及推广,使古老的刮痧疗法焕发了新的青春,可以说这标志着刮痧疗法的新发展。
由于革新后的刮痧疗法,不但适应症广泛,疗效明显,而且简便易行,人人可学,利于普及。所以很快就被迫切寻求自然疗法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和认可,同时也引起一些专业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并对这一自然疗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在大量经络刮痧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经络刮痧适应症广,临床效果显著,但也发现按经络理论选经配穴,刮拭部位多、面积大,体质虚弱者和环境温度较低时,治疗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第一次治疗结束后,要等到局部痧消退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治疗,两次间隔时间较长。为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疗法,根据生物全息理论,我们将全息诊疗法的一些知识借鉴到刮痧疗法中,从而总结出刮拭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防治全身疾病的“全息刮痧法”。
全息刮痧法拓宽了刮痧法选区配穴的思路。实践证明,全息刮痧法可供选择的刮拭部位灵活多样,刮拭面积小,刮拭时间短,与疾病部位对应性强,疗效显著。全息刮痧法与经络刮痧法根据病情交叉或重叠使用,不仅增强了治疗效果,还可使刮痧治疗连续进行。当刮拭头、耳、手等暴露部位的全息穴区时,可不必脱衣服,简便易行,不受环境的限制,更容易推广普及。
在刮拭手法上,除传统刮法外,我们借鉴推拿按摩中的点、按、揉、理等手法,总结出适合于经络全息刮痧法特点的有效手法。
刮痧疗法的迅速普及,使不同形状、不同质地、便于操作、便于 刮拭不同部位的各种多功能刮痧板、刮痧梳子、刮痧棒相继问世。在刮痧润滑剂方面,也研制出了不同配方,多种效能的不少新产品。从而使刮瘀疗法进入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在继承中国传统刮痧法和经络刮痧法思路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刮痧治疗和教学的大量实践经验,融入了多年从事经络腧穴和全息诊疗研究的心得及新成果,汲取了当代医家和广大群众在刮痧方面的新思路、好经验,用比较通俗的语盲,编写出这部《经络全息刮痧法》。旨在弘扬国粹、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完善并推广刮痧疗法,为人类寻求无毒副作用、无污染的自然疗法,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做出一点贡献。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01
第二章 经络全息刮痧法选区的理论基础
刮痧疗法在选取刮拭的区域时,传统民间刮痧术主要选取背腰、胸腹、肘窝、膝窝等部位,这其中既有经验选区的成分,也包含有循经络选区的成分。经络刮痧法则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结合刮痧疗法的特点指导刮痧选经配穴,从而使刮痧疗法的适应症更广泛起来。本书除了借鉴民间刮痧术、经络刮痧法的选穴方法和思路外,还根据生物全息理论,总结出全息刮痧法,引入了全息诊疗法中全息穴区的选区配区思路,因此本章将经络腧穴知识和全息生物学知识作为刮痧选区的理论基础,并介绍刮痧疗法常用的经络腧穴和全息穴区。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03
第一节刮痧选区的经络腧穴基础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网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黄帝内经》把经络的功能归纳为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中医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在中药作用归经上、在针灸推拿刮痧选穴选区上、在气功导引行气运气上,都以经络为依据。
近几一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运用声、光、热、电、磁、核等生物物理学方法,测得经络在体表部位的循行线具有高振动音、高冷光、高红外辐射、低阻抗、显性或隐性传感等特性,并和同位素原子的优势扩散线中相一致。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得经络循行线还具有高钙离子浓度,高二氧化碳释放等特性。而且研究发现经络现象在动植物体上普遍存在。进一步的形态学研究认为,经络是人体纵行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的立体空间系统,在这一立体空间系统中,正是生理、病理各种信息传播的优势通道,也是人体最大的调控系统。
关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如沟通脏腑和外周肢行、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与脏腑之间多途径的联系,经络与经络之间的联系。
二是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这也就是《灵枢·本脏》所说的“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三是感应传导针刺或是其他刺激,比如刮痧刺激,艾灸刺激等,并可以将药物传导传输至病变部位。
四是调节人体机能平衡,在通常情况下,经络系统处于自动化优化调控状态,随时识别许自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倾向,使机体随时保持着阴阳气血的相对协调平衡,一旦机体阴阳气血失衡,人体就处于病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针刺、按摩、刮痧、艾灸,以及药物来激发或提高经络系统的调节机能,使机体的阴阳气血重归平衡协调,于是使达到了恢复健康的目的。经络的这一功能,在《内经》里叫“调虚实”、“处百病”。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06
第二章
第一节
四、腧穴知识概述
1、腧穴的概念和分类
腧穴的腧字,有输注的意思,象水流的输送灌注。穴字是个隙、孔隙的意思。腧穴和经络相通,是经络中气血聚散灌流输注的部位。在《内经》里,把腧穴叫“节”、“会”、“气穴”、“气府”、“骨空”,其它古代医书里还叫“孔穴”、“穴道”或“穴位”。
腧、输、俞3个字读音是相同的。但“腧穴”是全身穴位的统称。“输穴”是井、荥、输、经、合五腧穴中的第3个穴位。“俞穴”专指足太阳膀胱经的五脏俞和六腑俞等背俞穴,是腑脏之气输注刮背部的穴位。
腧穴通经脉,经脉属腑赃。腑脏有病变,使经络气血运行异常,则可在腧穴处出现敏感、压痛、结节等异常反应。刺激(如针、灸、刮拭、压按)腧穴,通过激发、调节腧穴的气血,可进而激发,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当然腧穴也是受邪的部位。
腧穴分经穴、奇穴、阿是穴3 人类。
经穴是指属于12经脉和任、督2脉的腧穴,它们部分布在14经循行路线上,和经脉关系密切,可以反映本经及所属脏腑的病证,可以治疗本经及所属腑脏的病证,也叫“14经穴”。
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14经系统的腧穴,因它有奇效,所以叫奇穴,也叫经外奇穴。奇穴的主治证较单纯,多数奇穴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阿是穴,即以痛处为穴。医生按压病人身体时,当按到痛处时。病人会喊:“啊!是(这里痛)”,痛处如不是14经穴和奇穴所在位置,则命名为阿是穴。所以阿是穴既无固定位置,也无具体穴名,而总以“阿是穴”称之。
2、特定穴
14经穴中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并给予特定称号的腧穴叫“特定穴”。特定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即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和在胸、腹、腰、背部的募穴、背俞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这些经穴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在刮痧疗法中也有重要价值。现将部分特定穴简介如下:
(1) 12经五腧穴和原穴
关于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也就是说经气所出的部位,象水的源头,叫井穴,井穴多在手足末端,也合叫“十二井”;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荥穴多在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前方;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象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叫输穴,输穴多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气正盛而流行经过的部位,象畅通的水流,叫经穴,经穴多在腕踝关节以上;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象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叫合穴,合穴在肘膝关节附近。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在腕踝关节附近。 12经每经1个原穴,合称“十二原”。五腧穴和原穴多为临床所常用。
(2)络穴
络穴是络脉从经脉上别出的部位。15络穴有:肺经的列缺、心经的通里、心包经的内关、大肠经的偏历、小肠经的支正、三焦经的外关、胃经的丰隆、膀胱经的飞扬、胆经的光明、脾经的公孙、肾经的大钟、肝经的蠡沟、任脉的鸠尾、督脉的长强、脾之大络的大包。
络穴是络脉分出的地方,能沟通表里两经,既可以治本经病,本络脉病,又可以治和本经相表里的经脉之病。为刮痧中的常用穴。
(3)郄穴
郄穴是经脉的气血深聚在四肢肘膝以下的空隙部位。 12经脉各有1个郄穴,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也各有1个郄穴,共16穴。肺经郄穴为孔最;大肠经为温溜;心包经为郄门;三焦经为会宗;心经为阴郄;小肠经为养老;脾经为地机;胃经为梁丘;肝经为中都;胆经为外丘;肾经为水泉;膀胱经为金门;阴维脉为筑宾;阳维脉为阳交;阴跷脉为交信;阳跷脉为跗阳。
(4)背俞穴和募穴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部位。在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用脏腑名称来命名,详细可参考后面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背俞穴既可以治疗相关联的内脏的病,也可以治疗和这个内脏相关联的五体、五官的病,如肝俞穴可以治疗肝病,也可以治疗和肝相关联的筋病与目病。背俞穴是刮痧法最常用的腧穴。
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结聚在胸腹的部位。五脏六腑共12募穴。肺之募穴为中府、肝为期门、胆为曰月、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大肠为天枢、心包为膻中、心为巨阙、胃为中脘、三焦为石门、小肠为关元、膀胱为中极。募穴主治性能和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在刮痧法中,经常是俞、募穴配合使用。如治心脏病时,既刮心俞,也刮心包之募穴膻中和心之募穴巨阙。
(5)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处的8个腧穴。它们分别是,脏会章门(脾之幕穴)、腑会中脘(胃募穴)、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血会膈俞(膀胱经穴)、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脉会太渊(肺经输穴)、骨会大杼(膀胱经穴)、髓会绝骨(胆经穴)。凡属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病变,都可以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为刮痧常用穴。
(6)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8脉和12正经脉气相通的在肘膝以下的8个腧穴,即公孙、内关、足临泣、外关、后溪、申脉、列缺、照海。既治正经病,也治奇经病。为刮痧法所常用。
(7)下合穴
下合穴是六腑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如小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膀胱下合于本经委中,胃下合于本经足三里,胆下合于本经阳陵泉。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的主要穴位。临床极常用,是学习刮痧法应重点掌握的穴位。
此外在特定腧穴中,还有交会穴。交会人是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部位,交会穴既可以治本经的病,也可以治相交会的其他经的病。交会穴数目甚多,不在此列举。
3、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概括为输注气血、反映病候、防治疾病3个方面。
(1)输注气血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腧穴是经脉和络脉相互贯通的枢纽,经脉中的气血要通过腧穴灌注于络脉,渗透到四肢百骸、全身各部,所以说腧穴是输注气血的地方,具有输注气血的作用。
(2)反映病候
腧穴作为人体的一个部位,它通过经络和内脏密切地联系起来。当人体发生疾病时,相应的腧穴就会出现异常反应,这对诊断疾病及治疗疾病都有一定意义。比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炎性病变的人,大多在足三里或上巨虚处有敏感压痛点。临床上可以在背俞穴、募穴、?穴、原穴等部位进行诊察,察其局部色泽有无变异,有无瘀点、丘疹、脱屑、隆起、凹陷,触摸其局邪有无压痛、敏感、肿胀、硬结、条索、坚实、松软或异常的冷热之感,从而作为诊断内脏器官病证的辅助诊断方法。
(3)防治疾病
腧穴又是预防治疗疾病过程中,进行针刺、火灸、按摩、刮痧、敷药的部位,可以通过对腧穴的刺激,来调整经络气血,疏通邪气出路,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11
第二章
第一节 八、刮痧常用经外奇穴
1、头颈部奇穴
(1)四神聪
【定位】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偏正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健忘。
(2)印堂
【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疟疾、头痛、眩晕、呕吐、口眼歪斜、小儿急慢惊风、头面部疗疮、三叉神经痛、高血压、神经衰弱。
(3)太阳
【定位】外眼角和眉梢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中。
【主治】偏正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神经萎缩、眼底出血、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神经衰弱。
(4)牵正
【定位】耳垂前方5分,和耳垂中点平。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2、顶背腰骶部奇穴
(1)百劳
【定位】大椎穴上2寸,旁开1寸。
【主治】肺结核、咳血、百曰咳、颈淋巴结核、疟疾、项肌痉挛或扭伤,妇女产后周身疼痛。
(2)血压点
【定位】第6、7颈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2寸。
【主治】高血压、低血压。
(3)定喘
【定位】大椎穴旁开5分。
【主治】哮喘、咳嗽、落枕、背痛、上肢麻痹疼痛、荨麻疹。
(4)气喘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哮喘、胸痛、心悸。
(5)胰俞
【定位】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糖尿病、咽喉干燥、胰腺炎、呕吐、腹痛。
(6)腰奇
【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癫痫。
(7)腰眼
【定位】俯卧,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至4寸处的凹陷处。
【主治】腰痛、尿频、消渴、虚劳、消瘦、妇科病。
(8)瘰疬
【定位】第6胸椎棘突左右旁开各5分处。
【主治】瘰疬。
(9)痔疮
【定位】第3、4腰椎棘突附近寻找充血点即是本穴。
【主治】痔疮。
(10)华佗夹脊
【定位】从第1胸椎棘突下起至第5腰椎棘突下止,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夹脊穴主治范围很广,除治疗背腰部局部病证外,还治疗相应部位的内脏疾患,其中上背部的夹脊穴治疗心肺疾病及上肢病证;下背部夹脊穴治疗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疗腰腹部脏器如肾、大小肠、膀胱、子宫等疾病及下肢病症。
3、胸腹部奇穴
(1)胃上
【定位】脐上2寸,旁开4寸。
【主治】胃下垂、腹胀。
(2)提托
【定位】脐下3寸,旁开4寸。
【主治】子宫下垂、下腹疼痛、疝痛、痛经、腹胀、肾下垂。
4、上肢部奇穴
(1)十宣
【定位】两手10指尖端,距指甲1分处,共10穴。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刮痧法急救。
【主治】中暑、昏厥、中风、昏迷、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
(2)四缝
【定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1、2节指骨关节横纹的中点。
【主治】疳积,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百曰咳、咳嗽气喘、肠道寄生虫症。
(3)落枕穴
【定位】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偏头痛、胃痛、咽喉肿痛、肩臂痛。
(4)肩前
【定位】肩锁关节内侧凹陷处和腋窝前面的皱襞连线之中点。
【主治】肩周炎、肩臂痛、上肢麻痹、偏瘫。
(5)治痒
【定位】上臂外侧,肩峰直下,肱骨后缘与腋窝前皱襞相平齐处,也即三角肌下部。
【主治】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5、下肢部奇穴
(1)鹤顶
【定位】屈膝取穴,在膝关节髌骨上缘正中的凹陷处。
【主治】膝关节炎、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瘫痪、无力。
(2)膝眼
【定位】屈膝,膝关节伸侧面,髌骨之下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左右两腿共4穴。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痛、腿痛。
(3)胆囊穴
【定位】足少阳胆经阳陵泉穴下约1寸处的敏感点。
【主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绞痛。
(4)阑尾穴
【定位】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下2寸左右的敏感点。
【主治】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
(5)百虫窝
【定位】髌骨内上角向上3寸处。
【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蛔虫病。
(6)肝炎
【定位】内踝尖上2寸。
【主治】肝炎。
(7)肘尖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咀的尖端。
【主治】瘰疬。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12
第二章
第二节 刮痧选区的全息诊疗学基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内在的五脏六腑和外在的四肢五体九窍,都通过经络的网络和气血津液的流布,密切地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局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整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反应都会发生影响,而整体功能的失调,也必然波及到所有局部器官。因此中医一方面在治疗局部器官的疾病时,注意从整体调节入手,另一方面在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时,又可以采取对局部器官的观察和刺激。象中医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头针、耳针、面针、鼻针、眼针、脊针、手针、足针、第2掌骨针等就是通过诊察(目察和触摸)这些局部器官不同区域的异常变化来诊断全身疾病;通过刺激(针、灸、推拿、压迫、敷药、光照等)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来治疗全身疾病。中医学中这一传统的诊疗方法,现代叫作“全息诊疗方法”。我们在刮痧疗法的实践中,运用生物全息理论的知识,对局部器官的不同区域进行刮压刺激,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刮压过程中所发现的敏感点和异常出痧部位,又可以察知内脏健康损害的部位和程度。我们将刮痧疗法和生物全息理论结合起来,总结出“全息刮痧法”。
按照经络和腧穴主治规律的刮痧方法,叫“经络刮痧法”,我们这里又提出了“全息刮痧法”,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配合交叉重叠使用,也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单独选择。关于刮痧的经络腧穴基础知识,上节已经详述,本节则专谈刮痧的全息诊疗学基础知识。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15
第二章
第二节 一、全息一词的由来和含义
“全息”一词,始出于物理学,是“全部信息”的简称(信息是指客观事物的具体性表现)。1948年,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发明了一种新的照相技术,运用这种照相技术,不仅能拍摄到物体的全方位的立体影像,而且底片的任何碎片,仍能显现整体原像。象这样,乙事物包含有甲事物的全部信息,或局部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的现象,就叫全息现象。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17
第二章
第二节
三、局部器官全息穴区的排布规律
从原则上来说,局部器官是整体的缩影,局部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但由于局部在发育的过程中,受到整体的制约并根据整体的需要,特化为形态功能各不相同的器官,这其问必然有物质的迁移、叠加、变形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不同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也就不可能象整体的照片那样真切。于是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全息穴区的一般排布规律或说是排布方式。根据中医学中诸多的全息穴区图谱,我尝试地把其排布规律或排布方式归纳总结为下述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
1、整体缩影式:在某些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大体象一个人体的缩影。比较典型的如耳人分布规律,象一个倒立的人。足部反射区图,若将双脚并拢,足底部的反射区所组成的图谱,大体象一个蹲坐的人形。
2、体表投影式:或者是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或者是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在躯干这 个大全息胚上,我们刮痧时,刮胸、背可治肺脏病症;刮心前区和左肩胛区可治心脏的病症;刮前后心区(也即上腹部和背心部),可治胃的病症;刮脐腹部可治大小肠的病症;刮少腹部和腰能部可治子宫、膀胱的病症等,所刮区域即是内脏器官在体表的投影区,也属全息穴区的范围。关于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头针的穴区即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部表面的投影来确定的。在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是发动躯体随意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这一部分在头部表面的投影,即是头针的运动区,刮此区域,就可以治疗大脑运动中枢功能受损(如脑血管病)所造成的偏瘫等症(详见“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3、顺序排布式: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其长轴远远大于横轴,形成了近似圆柱样的形状,而躯干和每节肢体,都是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都有全息穴区分布,其全息穴区的位置,大体依照人体从头到尾各器官的次序来排布,这就叫顺序排布式,要掌握全息穴区的顺序排布规律,首先应了解每节肢体的头尾极性。在生长轴线上,总是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而相同的两极相距最远。如图2至38所示,1区为头,5区为尾。确定了躯干、每一节肢体乃至头面部的极性和分区次序后,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刮拭某一区域所主治的病症。比如刮拭任何局部器官的1区,都可以治疗头颈部的病症;刮拭5区,可治疗膀胱、子宫、大肠、腰骶及下肢的病症;刮试3区,可以治疗胃、胰、十二指肠的病症等等。我这里只把一个局部分为5个区域,大家还可以再分细一些,分7个区、9个区……等等。比如依照人体各器官的位置次序,可以分为头、颈、上肢、肺、心、肝、胃、胰。十二指肠、肾、小肠、腰、下腹、下肢等14个区,也是完全可行的。张颖清提出的第二掌骨诊疗法,中医传统的华佗夹脊诊疗法、背俞穴诊疗法、60年代中医界流行的背部和脊柱两侧阳性反应物诊疗法,近几年曰本医家及沈昌先生的正脊疗法,其穴区分布规律都属顺序排布式,也皆可用于刮痧。
值得说明的是,有人认为下肢因接在躯干的“尾”部,所以近心端为头,远心端为尾,这样才“符合“对立的两极连在一起”的规律。此说既出,引用者很多,所以有必要就这一问题加以说明。
从人体解剖结构看,下肢的股骨头连接髋骨的髋臼处。髋骨在幼年时代为三个独立的骨块,即髂骨、坐骨和耻骨。三骨之间借软骨互相连结,至十五六岁时,软骨骨化,三骨才逐渐融合成为一骨。在融合部的外侧面有一深窝,这就是髋臼。构成髋臼的主要部分是坐骨的上部。也就是说,股骨头是连接于坐骨上部的,并不是连接于坐骨的下部。如果把坐骨及其附属组织看成是一个全息胚的话,其上部为头,下部为尾。下肢近心端和坐骨头部相连接,因此近心端也就必然是尾、而下肢远心端便足头了。这样就象图2至38那样,无论上肢或下肢,其近心端都是尾、远心端都是头。只足人类因进化而直立了起来,才易使人们误认为下肢是连在躯干尾端的,于是做出现了如前面所述的误会。我们再打个比喻,把躯干比拟为树干,把叫肢比拟为树枝,树一有梢、根两极,树枝也分梢、根两极。无论是接近地面的树枝还是远离地面的树枝,和树干连接的一端都是很。所以就人体来说,无论是下肢还是上肢,就象从主干分出的枝条一样,连接躯干的一端也都是尾。从全息诊疗和腧穴主治的实践上,也完个证实了这一点。
4、部位对应式:部位对应式主要指两级对应、上下对应、左右对应,两极对应即头尾对应,比如脱肛、痔疮疼痛、子宫下垂,可刮头顶百会;癫狂、癫痫、晕厥、昏迷,可刺足底涌泉。上下对应是指肩与髋对应、肘与膝对应、腕与踝对应、指与趾对应等等,肩关节周围炎。除刮拭肩背部外,可在髋关节处寻找敏感压痛区进行刮拭;网球肘除刮拭疼痛部位外,还叶在膝关节下方寻找敏感区压痛区进行刮拭。左右对应则指左侧肩、肘、腕、髋、膝、踝……分别和右侧肩、肘、腕、髋、膝、踝……相对应,左病可刮右、右病可刮左。上述全息穴区的部位对应,实际就是中医针灸术中所说的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内容。
5、后天八卦徘布式:如眼部、唇部、脐部等处的全息穴区,按照上述4种规律去套用皆不适合,于是医家们通过长期的实际观察。发现这些局邪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方式,基本依照后天八卦的次序。后天八卦,依次是乾、坎、艮、震、顺、离、坤、兑。
以眼部全息穴区位置为例,令人头北脚南仰卧,将左眼分为8个区域,北方为坎位、南方为离位、东方为震位,西方为兑位,依后 天八卦次序顺时针方向填入八卦,再配人相应肌腑,于是左眼全息穴区图便确定了。将这一分区对称填入右眼的八个方位,右眼全息穴区图也就确定了。
6、经脉循行式:从全息生物学的角度看,经脉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因此在任何局部器官的某一经脉的循行区进行刮拭,都可以治疗该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病症和以经脉所络属的脏腑的病症。比如刮拭小腿外侧前缘足阳明胃经的循行区域,可以治疗局部病、胃经病及胃腑病,小驮烩个全息胚上的此区域,便可命名为胃经区。又如足部反射区图中肾上腺区、肾区、输脲管区和膀胱区,基本在足少阴行经的循行线上,这几个反射区可以主治肾上腺、肾、输尿管和膀胱的病症,除反射区和相关内脏有对应关系外,和肾经主干的循行也不无关系。
全息穴区的上述6种排布方式或规律,实际上是相互交叉重叠、相互渗透的、这样就使每个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图谱显得复杂起来,也使每个穴区的主治证候更加广泛起来。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19
第二章
第二节
四、全息穴区和同名器官之间的联系
西医认为,人体各器官部处在通过神经——体液联系的统一的内环境中,当某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其病理信息必然要通过神经——体液的播散,影响到整个内环境的变化,于是和病变内脏处于同一内环境中的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也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了敏感、疼痛、结节、色泽改变、刮拭时容易出痧等异常改变。因为这些穴区的细胞团,和病变内脏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故荣则俱荣、枯则俱枯、如影随形。因此也就可以通过对外周较大全息胚(如耳、手、足、面、鼻、目、舌等)的诊察,来了解内脏的健康状况。对周围全息胚上的穴区进行刺激,比如针、灸、刮拭,使某穴区受到损伤,这一损伤信息通过神经传人中枢,中枢接受到损伤信息后,便发出修复损伤的指令。身体接受到这一指令,体液内环境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适应修复损伤部位的需要,最终使针、灸、刮拭的损伤部位得到了修复。由于我们针、灸、刮拭某些穴区是有目的的,所以机体在修复这些穴区的同时,也就修复了和这些穴区的细胞团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问名内脏器官,从而使该内脏的病也得到了治疗。比如我们刮拭心前区和肩胛区出痧后,机体在修复这两个出痧区的同时,也修复了心脏的健康损害,从而改变了心肌的供氧,缓解了心绞痛。这可以说是刮痧疗法治病机理的又一个学说。全息穴区和内脏之间通过神经—体液的联系,是它们之间联系途径之一。
全息穴区和内脏器官的联系途径之二,则是中医所说的经络。关于经络的有关知识,在上一节已有详述。我们在这里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谈经络在联系全息穴区和内脏方面的作用。
全息生物学认为,就经络现状来说,某一经络以该经线以外的部分为对照,是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人体主要的经脉,是分别和五脏六腑相连属的12经脉。各经脉和其所属内脏的细胞群相连续,也必然和其所属内脏的细胞群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不同内脏,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则有所差异,故不同经脉,包括从该经脉所分出的经别、别络、孙络、浮络上的细胞群,其生物学性质也应有所差异。
既然每一个内脏都有一条经脉(12经脉左右对称,实际上是一对经脉)和其相连续,那么各个周围全息胚上的全息胚器官(即各全息胚上的穴区)也应象整体上的内脏器官一-样,都有涤(或说是一对)极细小的经脉和其相连续。这就是说,每个全息胚也都有12经发育的基础。这些细小的经脉,也可以称作是全息胚经脉(对整体12经来说,可以称作细小络脉),和其所属的全息胚器官(即穴区),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
又由于全息胚器官和同名内脏器官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那么当和某全息胚器官(穴区)相连属的细小全息胚经脉进入人体的整体经络网后,必然会和其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主干经脉自然形成连续,从而就在整体经络网中形成了一棵“经络树”。
一棵经络树,以某内脏器官为根基,以络属该内脏的经脉为主干,以通向其所联系的官窍(即目、舌、口、鼻、耳等)的经脉分枝和通向全身各全息胚同名穴区的细小经脉(全息胚经脉,也即络脉)为枝条,以其所联系的官窍及各全息胚上的同名穴区为叶子,这样就形成了一条自成体系的经络通路。因其很象一棵大树,故而我称其为“经络树”。
一棵经络树,既沟通了内脏和五官、五体(皮毛、肉、筋、骨、脉)之间的联系,也沟通了内赃和全身各全息胚上相关穴区位点的联系,既是生物性质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团的连续,还是毛细血管、小血管、神经末稍、小神经束、肥的细胞等特别密集的通道、所以很容易在此经络树中形成各种信息的特异性的优势传导路。
人体有12正经,至少有12对这样的经络树。经络树与经络树之间,凡相表里的两经(如胆经与肝经、胃经与脾经、大肠经与肺经、小肠经与心经、膀胱经与肾经相表里),皆有交通枝密切相连,此外凡经气交接流注的两经,或另有交通枝相连接的两经,其联系也较密切。凡联系较密切的经络树之间,与联系不密切的经络树之间相比较,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相似程度就比较大些。
至此我们就可以作出如下推论:当一个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就象一棵树的根基部发生了病害会影响到树干和枝叶的正常生长一样,其病变也必然会波及到整个经络树,于是就在经络主干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敏感点。压痛点,刮痧时极易出痧或痧密成片、成块(大多是腧穴所在处)”在该经络树的叶子上,即各全息胚上相关的穴区上,出现了色泽变化、压痛、敏感、隆起、凹陷、皮下结节样、条索样异常改变、刮拭易出痧等现象。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异常现象所在的经脉与区域,来测知内脏病变的病位、病性(指大体的寒热虚实),乃上病情的久暂轻重。这就是全息诊断及经络腧穴诊病的机理所在。当用针、灸、刮拭、按摩、敷药等等方法刺激经穴或全息胚上的全息穴区时,这种刺激信息便沿经络树的叶、枝、干(刺激经穴便是对经络树干的直接刺激)而传入相应的内脏,外传遍该经络树,既可以促进该经络、脏腑的气血运行,又可以调动几调节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从而就可以达刮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的保健效果。尽管全身的经络通过各种类型的交通枝,或其它联系方式,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整体贯通的网络系统,但由于经络树与经络树之间,其细胞的生物学性质有一定差异,这就使病理信息的传导与刺激治疗信息的传导,在一般情况下只介该经络树内较活跃,而较少波及其它经络树,更难以对整个经络网形成特别明显的影响,于是就使全息诊疗具有了一定的特异性。比如胃有病,一般是在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和各全息胚的胃区可能出现阳性反应,而不可能使所有经脉的腧穴和所有全息胚上的全部穴区都出现阳性反应。刺激胃经腧穴和各全息胚上的胃区,主要调节胃的健康损害,而不可能治疗五脏六腑所有的疾病。当然在病变严重或病程长久之后,病变亦可由此脏波及彼脏,由此经波及彼径,那么相应的经络树也就应当有异常反应了。因此在刮痧选区时,不仅要选取病变系统的穴区,也还要根据中医表里相关、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选取相关的穴区。
全息穴区和相关内脏通过经络树相联系的学说,并不见于传统医籍中,我们这里基本引用了《足部按摩保健法教程》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说明这种联系的机理。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33
第二章
第二节
五、刮痧常用的全息穴区
刮痧法常用头、背腰、胸腹、四肢的全息穴区。关于背部全息穴区的排布大体是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分别对应人体头面部器官、胸腔及上腹部的脏器、下腹部、盆腔脏器,也就是说与脏器水平线相当的脊柱及两侧膀胱经的区段范围即为该脏器的全息穴区(见彩图)。治疗时先用按揉法在所选穴区内找出最敏感的压痛点,对其进行按揉后,再以该压痛点为中心,刮拭全息穴区范围内的督脉膀胱经及夹脊穴。
关于背腰、胸腹、四肢全息穴区的定位,还可以参照本节前面所谈到的内脏器官体表投影式、全息穴区顺序排布式和部位对应式,并结合经络循行线的皮部区,进行选区定位。比如胃在上腹部,对胃病患者若采用全息穴区刮痧治疗时,就可以刮拭背心处、上腹部、小臂中部的手阳明大肠经皮部、小腿中部的足阳明胃经皮部和足太阴脾经皮部。关于手、足、耳部的全息穴区,可参照本书彩图、保健刮痧及手诊章节的图示。
刮痧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一是焦顺发总结的头部穴区,二是贾怀玉《头皮针治疗学》中所提出的治疗带。焦氏总结的头部穴区,主要依照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来确定,适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如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刮拭头部全息穴区对改善脑供氧、消除脑疲劳、预防和治疗中风有较好效果,也可用于治疗内脏疾病。这里先将焦氏头针分区加以介绍。为了便于确定刺激区位置,我们先在头部设两条标志线,一条是从两眉中间起,过头顶到枕外粗隆(即脑后突起的骨骼处)的下缘止,叫前后正中线。一条是从眉毛中点上缘起,经头的侧面直至枕外粗隆的顶点止,叫眉枕线。刮拭的常用刺激区域及其主治为:
(1)运动区
【定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前缘相交处,两点连线即是此区。
【主治】上5分之1,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5分之2,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5分之2,治疗对侧面神经麻痹、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2)感觉区
【定位】运动区平行后移1.5厘米。
【主治】上5分之1,治疗对侧腰腿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后头痛及耳鸣;中5分之2,治疗对侧上肢麻木、疼痛、感觉异常;下5分之2,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运动区个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对侧肢体不自主地运动和震颤、舞蹈病。
(4)血管舒缩区
【定位】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行前移1.5厘米。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皮层性浮肿。
(5)晕听区
【定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
【主治】同侧头晕、耳鸣、内耳性眩晕、皮层性听力障碍、幻听。
(6)言语二区
【定位】以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为起点,向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即为该区。
【主治】命名性失语。
(7)言语三区
【定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
【定位】从顶骨结节向下引一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3条线的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9)足运感区
【定位】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过敏性结肠炎、脱肛、急性膀胱炎等。
(10)视区
【定位】从枕骨粗隆顶端旁开1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11)平衡区
【定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2)胃区
【定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疼痛。
(13)肝胆区
【定位】从胃区下缘开始,往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各种肝胆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
(14)胸腔区
【定位】在胃区与前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气短、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呃逆。
(15)生殖区
【定位】从额用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双侧足运感区治疗急性膀胱炎、糖尿病所引起的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
(16)肠区
【定位】从生殖区下缘开始,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下腹部疼痛。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3 12:33
贾怀玉等提出的头部治疗带,划分方法简单明了,广泛适用于各科病症的治疗,为刮痧法常用的头部全息穴区,现介绍如下。
(1)额中带
【定位】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痛、眩晕、癫痫、中风、精神失常、失眠、头面部及口、鼻、舌、咽喉疾病。
(2)额旁1带
【定位】额中带外侧、目内眦直上入发际,自眉冲穴向下1 寸,左右各旁开0. 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心肺胸膈等上焦疾病,如胸痛、胸闷、心悸、失眠、心绞痛、咳喘、肺炎、呃逆等。
(3)额旁2带
【定位】额旁1带外侧,瞳孔直上入发际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0.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症。加急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4)额旁3带
【定位】在额旁2带外侧,目外眦直上入发际,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1寸,左右各旁开约0. 25寸的条带,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主治】肾、膀胱、泌尿生殖系统等下焦病症,如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盆腔炎、不孕症、白带、子宫脱垂、肾炎、前列腺炎、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尿潴留、尿失禁、夜尿症等。
(5)额顶带
【定位】从神庭穴至百会穴的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上中下三焦病症。将此带分为3等份,前3分之1治疗胸部 及上焦病症,如感冒、咳喘、心悸、胸痛、胸闷等;中3分之1治疗下腹部及中焦病症,如肝炎、胃炎、胃溃疡、胃肠炎、胰腺、胆囊疾病等;后 3分之1治疗下腹部、下焦、及腰腿足病症,如肾炎、水肿、皮层性尿频、 排尿困难、尿失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阳痿、遗精、子宫脱垂、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瘫痪、麻木、颈腰腿足疼痛等。
(6)顶额前斜带
【定位】自前顶穴至恳厘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俗,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运动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下肢的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侧上肢的 瘫痪、震颤、疼痛、浮肿等病症;下3分之1治疗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神经 瘫痪、失语、流涎、发音障碍、脑动脉硬化、偏头痛及口腔疾病。
(7)顶颤后斜带
【定位】从百会穴至角孙穴的连线,向前后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全身感觉障碍的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3分之1治疗 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及髓关节、臀部等病症;中3分之1治疗对 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3分之1治疗面部麻木、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三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及失语等。
(8)顶后斜带
【定位】在顶后部,即由络却穴至百会穴连线两侧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贯穿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
【主治】颈肩部病症。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冈上肌腱炎。
(9)顶枕带
【定位】在顶枕部,即从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5寸的条带,属督脉。
【主治】头颈、腰背、腰能及眼部病症。将全带分为3等份,上 3分之1主治头颈部病症,如后头痛、头晕、颈椎病、落枕等;中3分之1主治腰背部病症,如急慢性腰背痛;下3分之1主治腰骶痛、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以及各种眼病,还可治疗足癣等。
(10)枕下旁带
【定位】在枕部枕外粗隆下方,即玉枕穴至天柱穴连线左右各旁开约0.25寸的条带,属足太阳膀眺经。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后头痛,以及偏瘫肢体的精细运动障碍等。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4 20:08
第三章 经络全息刮痧方法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全血系统地介绍经络全息刮痧法。第一,用中西医理论分析探讨经络全息刮痧法治病的机理,阐述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络全息刮府法的临床作用,第二,介绍刮痧的工具、使用方法、操作要领及适合人体各部位解剖特点和病证需要的7种刮拭方法、刮痧的实施步骤、人体各部位的刮拭顺序及刮痧后的反应。第三,介绍适合不同体质病证的3种刮拭于法,包括手法特点、适应症、各种手法的具体运用与决定补泻效果的因素,以及经络全息刮痧法的种类、刮拭的时间和疗程。第四,经络全息刮痧法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种病证,本章将介绍经络全息刮痧法的最仕适应症、慎用症与注意事项。
经络全息刮痧法与针灸、按摩疗法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必须根据其特点选经配穴。本章将介绍根据刮痧特点选经配穴的原则与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经络全息刮痧法,有利于发挥本法之长。为此,本章对经络全息刮痧法进行全而的评估,并对提高本法疗效的要索、方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作简要介绍。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4 20:57
第一节 治病保健的机理和临床作用
临床实践证实,不同疾病出迹的部位、形态、痧色各异,同一种疾病出痧的部位、形态、痧色义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多与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物全息律及脏腑、经络的病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几年来,我们从分析这一现象的规律入手,用中西医理论研究“痧”的实质,以及“痧”与疾病的关系,探讨刮痧治病的机理和临床作用。但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某些观点尚缺乏实验室的依据,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和完善。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6 12:27
第三章
第一节 一、治病保健的机理
经络全息刮痧法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对疼痛件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内脏功能失调引发的各种常见病也有显著疗效。刮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主要是因为经络全息刮痧法以经络学说和全息诊疗学说为理论基础,刮拭的足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及和内脏对应于体表的全息穴区。刮拭后的局部汗孔开泄,促进邪气外排,同时又可以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振奋阳气、补氧祛瘀、调理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经络全息刮痧法治病的机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认识:
1、恢复和提高经络的整体调控功能
经络的纵横交错和沟通联络作用,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这种联系主宰着全身气血运行,经络即是全息穴区和内脏器官的联系途径,又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反馈系统。这种整体调控作用,使机体各脏腑器官组织在功能上能协调共济,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包括运动系统与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以三种调节机制完成,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体液调节是随血液和组织液到达相应部位起作用。我国经络学专家祝总骧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不但证实了经络系统的存在,而且证实了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经脉的皮部角质层变薄,经络循行部位含有较其他部位数量更多的神经末梢、神经束、血管、肥大细胞和结缔组织束。进一步证实刺激经络可以调整神经反对,改善血液和组织间液的循环,加强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有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作用。这说明遍布全身的经络系统是人体最高层次的综合调控体系,有其组织结构基础。
由于刮拭经络和全息穴区的刺激作用,使肌肉收缩舒张,其张力变化的突然刺激以及肌肉收缩而产生的热能和代谢产物(如乳酸、二氧化碳、递质等)的化学刺激,鼓舞和激发了经气,再经过经脉所特有的能量传导作用,并通过多层次的连接,发挥经络整体性、双向性的良性调控功能。其调控作用通过经络系统可达到全身各脏腑器官,使其气机通畅,阴阳气血平衡,功能活动正常。
另外,由于全息穴区与同名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内脏及各器官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其相应的全息穴区会出现敏感、疼痛、结节,刮拭时会有痧的出现。刮拭的刺激和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痧的过程,通过神经——体液和经络的传导作用,使全息穴区相对应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得到了治疗。
2、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即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组织器官中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是在微循环的部分实现的。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脏腑功能障碍、代谢产物醋留、免疫机能异常、炎症与结缔组织病变均可以形成微循环障碍。当病变部位气机不畅,血液循环不良,代谢产物潴留,缺乏氧气和各种营养素时,血液流动速度明显减慢,血管腔扩张,通透性紊乱。刮拭后造成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渗出脉外,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痧”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形成。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血液渗出后,改变了局部经脉的痧滞状况,促使气血畅通,而含有丰富营养素和氧气的血液会使凝血机制正常发挥,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恢复正常,配合刮拭后血管的瞬间收缩反应,出“痧”会很快停止。由于这种治疗方式迅速的改变了局部经络的瘀滞状态,变阻滞为通畅,促进了血液、淋巴液和组织间液的循环,使病变器官组织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改变了缺氧状态,活化了细胞,激发和调节了脏腑的功能活动,恢复了患者自身的愈病能力,对脏腑器官产生了治疗和保健作用。
3、排毒解毒、促进新陈代谢
机体的代谢产物通常通过呼吸、汗液、大小便等形式排出体外。当代谢产物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排出体外,在体内存留时间过长时,就会形成对机体有害的毒素。这些毒素包括细菌、病毒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和氧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危害细胞的氧自由基和其他活性物质。它们使经络瘀滞,气机不畅,造成细胞缺氧老化,是形成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刮痧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毒素,补氧祛瘀,活化细胞,加强新陈代谢。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完全健康的人,刮拭经络无痧出现;病情较轻,病程较短者,刮出之痧,部位表浅,痧色鲜红;病情重,病程长者,痧色暗红或青紫,出痧部位较深。可以说病情越重,病程越长,痧色越重,部位越深。这是因为健康的人体内代谢产物能及时排出体外,体内无代谢产物潴留,毛细血管通透性正常,故刮拭后无痧出现。当机体脏腑功能减退,发生疾病时,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潴留,成为危害机体健康,使体内环境失衡的内毒素,这些内毒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刮拭时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故有痧的出现。“痧”即是渗出于脉外的含有大量代谢产物的离经之血。出痞的过程就是排出体内毒素的过程,刮拭过程刺激病变经络,激发经气,调整经气运行,亦能在接改善与之相连的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促进毒素的排出。如刮拭膀胱经的肺俞及手太阴肺经,可以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和调整皮肤汁腺的分泌,促进毒素从呼吸道和皮肤排出;刮拭胃经的天枢、足三里穴和手阳明大肠经可以调节大肠蠕动,促进宿便排出;刮拭膀胱经的肾俞、三焦俞和任脉的关元、中极穴可以利尿。经常保健刮痧,能及时调整脏腑功能,促进经气运行,加强机体新陈代谢,从而防止体内毒索形成和滞留。
刮痧可以改善和加强皮肤局部的代谢功能。皮肤有丰富的血管网和神经丛,对表皮细胞的刮拭刺激,使皮肤表层和真皮层微循环畅通,细胞活化,可以加速体内毒素从皮肤排出的过程,加强皮肤的新陈代谢。
4、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称之为正气。正气代表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防御疾病能力和病后的康复能力。一切阻碍机体正常生长和导致疾病的因素,中医称之为邪气。正气充足,抗病能力强,则邪气不能侵犯。而经络系统就是人体的保健系统,经络系统运行正常,是人体正气充足的基础。经常保健刮痧,刺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气血,可以激发和加强人体的保健系统,扶植正气,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清除机体有害异物的过程可以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人体清除有害异物的天然防御机能是由淋巴系统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完成的。刮拭时经络各部位所出现的“痧”,在皮肤与肌肉之间成为异物,这些异物被淋巴细胞及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分解吸收。经常刮痧可以使淋巴细胞活力增强,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和组织创伤的修复能力,从而加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7-4-16 12:35
第三章
第一节 二、临床作用
1、治疗作用
疼痛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给患者造成难以忍受的痛苦。持续疼痛引起的体内反应,会引发其他疾病。在致病因素未彻底消除前,缓解疼痛只能依靠镇痛药物。过多的服用镇痛药,其副作用甚至会超过原发病对人体的危害。因此寻找无副作用的有效消除疼痛的方法,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愿望。经络全息刮痧法使这一愿望成为现实。由气滞血瘀,经络气血不畅造成的各种痛症,如头痛,各种神经痛,骨质增生导致的颈椎、腰椎、膝关节痛,风湿病,肩周炎。胃肠痉挛性疼痛,施以刮痧即可解除局部经络气血瘀滞状态,变阻滞为通畅,迅速缓解疼痛。对于经络气血偏盛、偏衰或气血逆乱、运行失常而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的各种内、外、妇、儿科病症,如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心悸、哮喘、食欲不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痔疮、神经衰弱、月经不调、小儿生长缓慢等症,对相关经络穴位运用或泻、或补之不同的刮拭手法,调整经络气血运行,排除体内毒素,加强新陈代谢,使阴阳气血平衡,恢复经络的良性整体调控作用,使人体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内分泌等系统恢复正常机能,会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对某些器质性病变、疑难病症,经络全息刮痧法会通过恢复和加强患者自身的愈病能力,起到扶止祛邪的作用。
2、保健作用
经络全息刮痧法的保健作用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未病先防。人体疾病的发生,除急性传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突发的意外伤害外,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人体正气不足时,经络气血运行发生轻对幌碍,新陈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在体内蓄积,导致脏腑器官的细胞发生轻度缺氧现象,这是疾病发生的早期病理变化。人体的自觉症状不明显,只表现出精力减退,易于疲劳,稍事休息,即可缓解。此时,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往往查不出典型阳性体征,难以构成疾病的诊断,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警惕,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如果能坚持保健刮痧,可激发和调节经络脏腑功能,及时清除代谢产物,改变细胞的缺氧状态,促进细胞的再生和活化,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时恢复人体正气,防微杜渐,不但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还可延缓衰老。
第二,已病防变。根据疾病发生及传变的规律,在病邪尚未传变之时,就作好未受邪之地的预防,则可有效地防止病邪传变,以利于正气的恢复,使疾病尚在早期、初期阶段即可获愈。如外邪侵袭人体,不及时诊治,痫邪即由表及里,步步深入,使病情变得深重复杂,正气损伤亦会愈加严重。根据经气运行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结合阴阳对刮之原则选经取穴,进行刮痧治疗,就可达到上述已病防变的目的。
3、诊断作用
经络全息刮痧法的诊断作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此法简便易行,不须借助任何设备或仪器,即可对病位、病程进行概略分析和诊断,而且准确率比较高。
第二,诊断与治疗是同步进行的。因为刮拭出痧的过程就是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第三,这种诊断方法对疾病可起到早期诊断甚至超前诊断的作用。因为疾病早期,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尚未发现阳性指标时,经络功能的异常却已发生。正确的超前预测诊断可以为治疗和根除病痛争得宝贵的时间,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对生命的挽救。经络全息刮痧法不但可以在疾病潜伏阶段将其发现,进行治疗,而且还可使今后的预防和保健更具有针对性。
经络全息刮痧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协助诊断:
第一,循经诊断和全息诊断。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这是病变诊断的依据之一。气血通畅,机能正常,就没有疼痛反应;经络气血瘀滞,则会出现疼痛反应。当刮拭经脉或全息穴区时,凡出现刮痛、敏感或局部可触及结节等现象,说明此经脉或全息穴区的气血有不向程度的瘀阻,除外局部病变,即可判断相应经络或脏腑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细胞缺氧现象。这就是根据经脉反应状态,来诊断病变部位的方法。
第二,据“痧”断病。
据痧断病就是根据出痧的颜色、形态及出痧部位来诊断疾病。首先,根据痧的颜色和形态诊断疾病。在刮拭过程中,邪气深浅和病移久短的不同,痧色形状各异。若痧色鲜红,痧粒分散,说明邪气轻浅,病程较短;若痧色暗红或青黑,痧粒集中或密集成团,说明病情重,病程长;若在深部出现包块状或结节状青黑色痧,说明经脉或全息穴区缺氧现象严重,病程较长,有的病变部位涉及脏腑。其次,根据出痧部位诊断病变的部位。出痧部位的深浅,可以反应病邪的深浅。如痧出在皮肤表面,说明病情轻浅,邪气在表;出痧的部位深在皮下,或在肌肉筋脉之中,说明病邪在肌肉关节或脏腑。在骨骼凸起部位出现密集成团的青黑色瘀点或瘀斑,多为该处有骨质增生。也可根据出痧的经络、腧穴或全息穴区判断病位。根据背部膀胱经上五脏六腑之俞穴和相应经脉出痧状况,判断经络腑腑之病变。如胃俞出现包块样痧时,即可判断病邪在胃经或胃。
另外,还可根据痧色及形态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转归,如治疗后痧色变浅,痧形状缩小或消失,说明治疗有效,病情向愈。反之,说明病变严重,刮痧未能控制住病情。后一种情况比较少见,一旦发生应引起重视,尽快明确诊断,采用综合治疗。
这种据痧断病的方法虽尚属粗浅的定位,仍需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加以完善,但仅从初步诊断来看,就已显示出刮痧诊断作用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