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中医脏腑解剖学属性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7-25 21:56
标题:
[转帖]中医脏腑解剖学属性探讨
标题: [转帖]中医脏腑解剖学属性探讨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8-18 09:16 标题: [转帖]中医脏腑解剖学属性探讨
[转帖]中医脏腑解剖学属性探讨
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关键词:中医脏腑 心 肺 肝 解剖学属性
中图分类号:R223.1
解剖在中医理论体系建构中所起的作用,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肯定, 认为它是影响脏腑理论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理解中医脏腑的解剖属 性?为了对此作出明确解答,我们对心、肺、肝三脏从解剖、生理、病证角度加以研讨,对 参与和影响中医脏腑理论形成的解剖因素作了深入剖析。
1 脏腑命名中解剖属性的体现
早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了心、肺、肝等脏腑名称的记载。“心”最早由象形文字演变而 来,有人认为其字形不仅表现出解剖器官心脏的外形,而且表现出内 部的结构,心房与心室在字形上明确可见[1]。
肝、肺从文字学角度来看,为形声 字,《说文》释:“凡肉之属皆从肉”。可见其最初表意即指体内实质性脏器。“肝”、“ 肺”名称的由来,据《释名》言:“肝者,干也”。“干”除“木之茎柯正出者”外,还有 “器物之本”、“胁”之意。可见肝因其部位在胁及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而得名[2] 。
肺,其声符“市”,《说文》释曰:“市,?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以象之。”因此, 肺 可能因解剖部位蔽盖心脏,即《素问·痿论》所说“为心之盖也”而得名[2]。由 脏腑命名可知,中医学脏腑概念最初即建立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先民们通过解剖获悉体内 脏器大体位置,对其功能特点也有了一定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脏器命名。
2 古代医著中脏腑解剖的记载
早在《内经》对脏腑解剖已有了散在描述。《灵枢·胀论》曰:“膻回中者心主之宫城也。 ”指出心位于胸腔中、两乳间的膻中部位。《素问·平人气象论》将心尖搏动处命名虚里, 指出:“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灵枢·九针候》强调“肺”在五脏 中位置最高,提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本脏》“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张胁者,肺下”等有关肺脏位置受胸廓形态影响的描述,反映出古人对肺位胸腔已有 了明确认识。肝脏位置,《内经》虽未明言,但有关论述已隐含了“肝位胁下”之意,如《 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不难看出,《内经》时期借助解剖对心、肺、肝 在体内的部位已有了大体了解。《难经》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记载了脏腑重量及形态。《 难经·四十二难》曰:“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 三毛,盛精汁三合……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后世在其基础上对脏腑解 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肺为例,元代滑伯仁发展了《难经》“六叶两耳”的说法,提出“ 肺之为脏,六叶两耳,四垂如盖,……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明代医家对肺与毗邻器 官的解剖关系也有了一定认识,《医学入门》谓:“肺系喉管而为气之宗”,指出肺与喉管 相通。清代王清任通过亲身解剖实践提出:“肺两叶,大面向背,……肺管下分为两杈,入 肺两叶,直灌到底,皆有节;其形仿佛麒麟菜,肺下无实窍,亦无行气之二十四孔。”不仅 纠正了前人某些错误,而且使肺脏解剖获得了较大发展,现在看来,古人有关心形如莲蕊, 心脏有孔,居于膈上;肺脏分叶,居于胸腔,被覆心脏,质地疏松,连通喉管;肝脏分叶, 居于膈下及胁肋部的认识与现代解剖学大体一致。这些认识与西医人体解剖相比虽粗糙、直 观、不够精确,有的甚至可能并非源自解剖,而是附会古说、随意演绎而成。如《难经》所 谓心有“七孔三毛”,有人认为它并非源于解剖目测,而是古代巫术思维机制起作用的结果 [3]。古人认为:神魂=不定、寄居心舍,孔窍越多,则越有助于神魂出入、交 通天地鬼神,而能够交通天地鬼神的,即大智大圣者,故自古即有“圣人心有七窍”之说。 即便如此,这些粗浅的解剖知识,在脏腑理论形成早期,仍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它为 中医脏腑提供了具体的形态学基础,由此产生“心”、“肺”、“肝”等一系列基本概念。 因此,可以认为:没有解剖便没有脏腑的基本概念,便没有建立在这些概念基础上一系列的 生理病理和临床证治,便不会形成中医学理论与临床自成一统的体系。
3 脏腑生理中解剖属性的透视
3.1 直接源于解剖观察的脏腑生理
解剖除为中医脏腑提供形态学基础外 ,它的贡献还在 于通过解剖对体内脏器的功能特点有了直观认识。在中医学中,依据肉眼观察归纳出的脏腑 功能认识不乏其例,如“心主血脉”、“肺主呼吸”、“肝藏血”等,其形成不同程度有解 剖因素的参与和影响。从“肝藏血”来看,“肝藏血”一说始于《内经》。《灵枢·本神》 曰:“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曰:“故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藏”、“归”、“受”三字分别指代“ 收藏”、“回归”、“受纳”之义,直指肝有收藏、受纳血液的生理作用,表明肝藏血的初 始 涵义即是肝内贮有一定量的血液。这一认识无疑源于解剖,祭祀或杀人剖肝,肝内富含血液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肝具有藏血的功能。作为例证,古巴比伦盛行肝卜,用作献祭的动物必 先检查肝脏,因此古巴比伦医学有“藏血器官的肝脏是重要生命所在”的说法[4] 。我国清代、民国一些医家运用解剖学手段验证了“肝为藏血之脏器”。如恽铁樵说:“惟 其含血管丰富,故取生物之肝剖之,几乎全肝皆血,…故肝为藏血之脏器。”西医学证明 :肝脏为人体一大储血库。门静脉终支扩大形成肝内静脉窦,正常时贮有一定量血液。当机 体失血时,肝内贮存的血液可由静脉窦排出至周围循环,以补充血容量的不足。据报道,肝 脏系统可贮存全身血量的55%,一旦人体紧急需要,肝脏至少可提供1000~2000 mL的血液来 保证足够的心脏排出量[5]。
此外,脏腑表里关系的确定与解剖也不无关系。《难经·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 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足见解剖位置邻近是脏腑表里关系划分的重 要依据之一。以“肝胆相表里”为例,《难经·四十二难》记载了“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 两三铢,盛精汁三合。”西医学证实肝脏与胆囊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胆囊位于肝右叶下方 ,通过胆囊管、肝总管与肝脏相连。这样,结合《难经·三十五难》的论述,可以推断肝胆 表里关系的确认建立在肝胆解剖位置邻近的基础上。当然,就其形成而言,除解剖学因素外 ,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胆病理上相互传变、治疗上相辅相成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
3.2 脏腑生理中解剖属性的间接体现
脏腑功能中,除部分功能可肉眼察 知外,绝大多数 难以目测直接获得。这时,古人借助了“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通过表现于外的病理征象 来推知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脏腑绝大多数生理认识来源于以表知里等逻辑思维途径, 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等。这些理论,虽非建立在解剖 观察基础上,却反映出内在脏腑的某些真实联系与规律。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肺与 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了临床研究与实验探索,为“肺”与“大肠”分别定位在实体的肺和 肠道提供了有力证据。从临床来看,肠道病变可出现胸闷、气喘等呼吸系统症状,严重肠道 异常甚至可诱发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呼吸系统疾患出现排便异常者也不在少数。 临床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常有助于提高疗效。有人以开宣肺气法治疗习惯性便秘 [6],以通腑法治疗发作期哮喘[7],均获良效。实验研究证实:钳夹大 鼠肠系膜上动脉可导致肺损害(充血、水肿、片状出血、肺不张等),而其他脏器未见肉眼及 镜下异常[8]。观察便秘动物模型也发现:模型动物肺脏呈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表 现为肺充血、出血,肺泡上皮肿胀、变形、结构变异、坏死,肺泡巨噬细胞死亡率增高,而 给肺损害动物灌服大承气汤,可减轻其肺脏损害的程度[9]。此外,“肝开窍于目 ”理论也在现代医学有关认识中得到了印证和体现。肝脏是维生素A的主要贮存部位,体内9 5%维生素A储存在肝脏,在肝内完成其摄取、转化、吸收和储存过程。肝病影响维生素A的代 谢,可影响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合成,从而出现夜视力下降等眼部症候。另据报道:将成年人 肝组织移植到原肠胚的囊胚腔中,能诱导双目形成[10]。说明肝脏与眼在胚胎发生 学上具有特殊亲缘关系,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肝开窍于目”理论提供了实际依据与理论解释 。
4 脏腑病证中解剖属性的反映
我们对1991~1999年有关肺气虚证的临床、实验研究进行统计,发现34篇文献中31篇肺气虚 患者见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 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说明肺气虚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疾病较为普遍。研究显示:肺气虚证 可出现肺部X线[11]、肺血流图[12]、肺功能[13]异常,说明肺 脏病理生理改变是产生肺气虚证的病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肺气虚证还涉及到神经、内分 泌、免疫等多环节、多指标的异常。提示肺气虚证是以呼吸系统病变为中心、以肺脏机能减 退为主要特征的全身多系统功能减退综合征。此外,研究表明:心功能障碍、心搏血量减少 、组织灌注不足为心气虚证基本的病理变化[14]。肝郁证实验研究也提示:肝郁动 物在肝细胞超微结构上出现明显异常[15]。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中医脏腑病证 与实体病变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又如,慢性肝炎是常见肝胆系统疾病。其辨证分型,依照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委员会19 91年拟定的试行标准[16],可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 肾阳虚五种,其中除脾肾阳虚外,其余四型,或从肝辨证,或辨证与肝有关,说明慢性肝炎 基本可从中医肝辨证施治。王氏观 察到慢性肝炎患者中70.5%出现疲乏症状,其疲乏的加重、消失,与肝病好转、痊愈成正相 关,认为“肝为罢极之本”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7]。崔氏发现93.9%慢性肝炎、肝 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且随肝病病情及组织病理学加重,胃粘膜病 变范围和食道静脉曲张程度逐渐扩大。认为胃粘膜及食道静脉改变可能是“肝病传脾”的病 理学基础之一[18]。姚氏发现慢性肝炎患者多表现出视疲劳、视力模糊、夜视力下 降等眼部症候,其眼部症候可随肝功能的波动而时轻时重[19]。沈氏注意到慢性肝 炎患者多有指甲褐纹,褐纹的出现和慢性肝炎具有一定因果关系[20]。许氏观察到 慢性肝炎患者以弦脉(或兼弦脉)为多见[21]。由此可见,慢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一定 程 度上反映了中医肝的某些病理特点,与中医“胁为肝位”、“肝为罢极之本”、“肝病传脾 ”、“肝开窍于目”、“肝其华在爪”等理论相应。提示实体肝脏病理特点的观察可能作为 认识来源之一,参与构筑了中医肝脏象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脏腑的解剖属性在脏腑命名、脏腑生理、脏腑病证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体现 ,表明中医脏腑与实体脏器存在一定联系。当然,中医脏腑理论在实体脏器生理病理中得到 部分体现,并不能说明两种脏器概念能完全等同。有人调查了81例中医肝郁气滞患者,发现 7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目变化[22]。而肝郁气滞证涵盖的病种除急慢性肝病外,还 有诸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可见 ,“肝开窍于目”理论,虽能在实体肝脏生理病理中得到印证,但并非仅仅落实在实体的“ 肝”上,其所指乃中医大“肝”的概念。因此,对中医脏腑的解剖属性,应正确加以认识。 既不能否认其解剖属性,割裂中医脏腑与实体的联系;也不能片面夸大其解剖属性,把中医 脏腑概念仅仅局限于解剖实体。
上海市教委文科课题
童瑶,女,48岁,医学博士,教授,医学博士生导师
张少军()
参 考 文 献
1,傅延龄.论脏腑实质的演变.医学与哲学,1998,(1):27
2,陈,农.脏腑名称训释.医古文知识,1996,(2):36
3,何裕民,张,晔.走出巫术丛林的中国医学.上海:文汇出版社,1994.175
4,[意]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1
5,孙宏训.实用肝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73
6,陈剑屏.宣肺理气治便秘.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41
7,苏惠萍.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64
8,王今达,高天元,崔乃杰,等.祖国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的临床意义及其本质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2):77
9,田在善,沈长江,李东华,等.大承气汤对便秘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肺与 大肠相表里”的实验研究.天津中医,1992,(4):19
10,BoriosiG,Cantoni.针灸经络在胚胎学方面对脏器形成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1,(3):37
11,陈永光.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分型X线研究(附306例X线分析).福建中医药杂志,1981,3(5 ):1
12,广西中医学院中医理论研究室.肺气虚的实质研究.广西中医药,1981,(4):33
13,王会仍.肺气虚与肺功能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中医杂志,1983,(2):62
14,任树生.心脏功能与心气虚的内在联系.天津中医,1985,(2):36
15,吕志平.“肝郁”大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 ,19(3):199
16,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中医杂志,1992 ,(5):39
17,王辉武,吴行明,邓开蓉.《内经》“肝者,罢极之本”的临床价值——附3413例肝病 的临床分析.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2):9
18,崔丽安,张俊富,陆,伟,等.从慢性肝病胃粘膜的改变探讨中医“肝病传脾”理论的 意义.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7(4):201
19,姚,勇.病毒性肝炎的眼部症候与“肝开窍于目”.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11):20
20,沈俊灵.指甲黯条对诊断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河北中医,1990,12(6):36
21,许耀恒.120例慢性肝炎的脉象分析.天津中医,1986,(3):11
22,郝吉顺,黄柄山,于贵臣.81例肝郁气滞及其相关症候的目诊探讨.黑龙江中医药,1989 ,(5):26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