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原創﹞千年之約 千里之行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7-25 21:46
标题: ﹝原創﹞千年之約 千里之行
标题: ﹝原創﹞千年之約 千里之行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4 14:39     标题: ﹝原創﹞千年之約 千里之行

發這一貼,以時時鞭策自己。

浮想翩翩 … …

公元2006年元月,一個橫來的機遇,
我踏雲飛矢,到那遙遠的銀河邊際,去赴千年之約 ──

在數千年前的河圖洛書旁,向伏砭神草求教;
在數千年前的戰亂瘟疫中,與黃岐仲師對話… …

對一個黑頭髮、黃皮膚的華夏子孫來說,
一切是那麼的親切,又是那麼的神奇!

呵 … …
莫非真的是前生早已相約,
千年相約,千年相聚,相聚在瑰麗的中醫寶殿 … …。

中醫傳承,非一蹴即成,

跨山越水、穿雲破霧的千里之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朋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 ... ...」
天地玉成,任重道遠,你準備好了嗎?

準備好,
去赴那千年之約,去始那千里之行 … ...
發願學醫,濟世救人!

[ Last edited by mingyue on 2006-7-24 at 15:11 ]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4 15:01

凈土與甘泉

瑰麗常有糟粕相附,
時時讓人不堪那磨難。


老師贈我佛典,以壯行色 … …
這是凈土與甘泉。

附件: fo.zip (2006-7-24 15:01, 290.94 K)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2
http://zhongyi999.dd.topzj.com/a ... 71208&aid=38863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4 15:31

由砭開始

學中醫,由哪裏開始呢?
一般是由方藥開始,正是「各師各法,各有坦途」。


我反復思索,還是由伏羲的砭針開始。

我的老師除了劉志傑主治醫生之外,
也有民間中醫,
也有大學裏的講師、教授。

風雲際會,
差的只是自己的刻苦努力 !

向我的老師們深深一鞠,致敬!

今後,就是自己的俯首低眉、默默耕耘,... ...
我要加油!
--------------------------------------------------------------------------------
作者: 刘志杰    时间: 2006-7-24 15:36

先看”师承教学“的命门一说,所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是第一步。
之后察阴阳升降。
之后看五行病机。
再之后,看六气阴阳出入,即《伤寒》。
再之后,去”传承教学“看运气!
平时只读《内经》和《伤寒》。其它的书,都作为课外读物!增长一些见识!
不到一定程度,不可读《难经》!怕初学越读越糊涂!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4 15:42

謝謝劉老師賜教!

我循序漸進 ... ...
這些東東要在我腦子裏生根,還得一個過程,
但,
我一定刻苦努力!
--------------------------------------------------------------------------------
作者: 刘志杰    时间: 2006-7-24 15:48

医家真谛,几句而已!然为何如此复杂?为显其学识超群而已。悲哉!自命不凡!偿云:著书百万句,不如数十言,在于此也。
盖理论框架一立,愚者亦明其道!不过怕“传非其人”而已。
为何论坛头篇便言《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啊》?
医家本无流派,重阴与重阳同在。不可偏重一隅!70以上老人,即使火衰,也要固护真阴!何哉?阴之形坏也!阴之不存,阳将何附?
初学者,万不可被什么“火神”、水神“等所迷惑,遗祸苍生!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4 16:07

呵... ...
中醫中醫,
就在一個「中」字 ── 動態的陰陽相衡。
--------------------------------------------------------------------------------
作者: 金刚怒目    时间: 2006-7-24 21:29

滋阴助长寒湿
温阳徒增郁热
我现在关心逐淤通经
--------------------------------------------------------------------------------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06-7-24 22:28

一个“通”字,害了不少人!实证可通,虚证通之,虚虚而已!要慎重!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6 08:56

理論與實習

我倒有一血瘀實症例,要向劉老師求教治法,
等過二天有時間整理發上來。

關於學習,我想分兩二部份進行:
一是理論學習;
二是實例求治法。當然,都是拿親友實習而已。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7-27 19:00

《簡述針灸的起源》

        針,針刺,即利用機械刺激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灸,溫灸,即利用溫熱刺激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這兩種方法合稱為「針灸」,乃中國傳統醫學中較早出現的一種醫療手段。

       追溯針灸的起源,可以直到千萬年前、遠古的舊石器時代﹝約距今170萬年至公元前的7000年﹞。但,人們一般把針灸起始的時限,暫定在新石器時代﹝公元前7000~3000年,即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建立之前﹞。這是根據先秦時期、某些文獻資料對遠古往事的追敍,以及考古中、對出土文物研究得出的暫定看法。

        舊石器時代沒有專用的針刺工具,只有天然的石塊,或利削器、尖狀器等。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掌握了兩頭打製、挖製、磨製等技術,能夠製造出種類較多和較精細的石器,這就有了適合醫用的砭石,也就是後世金屬刀針的前身,可謂最早的針具,也是最早的醫療工具。
       人們今天所使用的銀針、鋼針之類,就是在古代砭石、石針、骨針、竹針等原始針具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更新而來的。
       關於針刺法發現的具體過程,現己無從查考,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即它同樣出自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踐。

       有人說,人類的文明始於火。灸法的起源,應該在火的使用與發明之後。它亦出自於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特別是與疾病鬥爭的實踐。
       在遠古時代,人們由初初發現用火取暖,或用燒熱的石塊、砂土熨身,可以減輕某些疾病的痛苦,漸漸地發現以某些乾草﹝特別是艾葉﹞進行局部固定的溫熱刺激,也能治癒某些疾病,這樣就逐步形成了中國醫學獨有的灸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針灸是起源於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特別主要是與疾病作鬥爭的實踐。

﹝過癮,學校功課!  ﹞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8-25 09:48

《明代的針灸學有何重要著述》

中國針灸學的發展,歷史悠久,技術精湛。特別是在明朝,可謂針灸學發展的鼎盛時期。該時期,名家輩出,紛紛以《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為理法依據,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撰寫了許多針灸書籍,形成歷史上的針灸高潮。出較出名的著作有下列幾部:

《針灸節要》作者        高武
           主要摘錄《黃帝內經》、《難經》中有關針灸的重要論述編著而成,便於初學針灸者應用。

《針灸聚英》高武        
           又名《針灸聚英發揮》,它滙集了16世紀以前10余種針灸文獻的理論與治療經驗,同時記述了高武本人的一些見解,對某些迷信觀點作了一些批判,是一部重要的針灸學專著。

《針灸大成》楊繼洲
           約撰於1601年,為明代重要針灸專書。
           1. 對16世紀以前的針灸學文獻進行輯錄,在祖傳《針灸玄機秘要》一書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心得經驗寫成。
           2. 書中論述了經絡、穴位、針灸手法與適應症等,介紹了應用針灸與藥物綜合治療的經驗。並且有針灸治療成功與無效的病案。
           3. 《針灸大成》內所輯錄的古代針灸資料,有的原書後來失傳,幸此書保存了部分針灸資料,因此是明代一部重要的針灸專書。

《針灸大全》徐鳳        
           以歌賦形式講述針灸理論與穴位,其次介紹子午流注與灸法,書中選錄了歷代針灸資料並附圖插圖,有一定參考價值。

《針灸問對》汪機        
           又名《針灸問答》。本書依據《內經》有關針灸論述,以問答形式闡述針灸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同時介紹了針法、灸法以及經絡穴位等。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8-25 10:50

給自己一方沃土

        常聽人們在痛斥中醫教學,本人不敢苟同。
        一樣的老師是可以教出不一樣的學生的。關鍵還在自己能否 ─ 取其精萃、去其糟粕。
        
        中基,講的就是中醫基礎。
        聽某些老師訴說,許多大一的學生都不重視,只重視英文和電腦。
        我們比較幸運,老師是北京來的教授,《黃帝內經》等四大經典嫺熟於胸,開口就來,令人佩服,也增加了我的學習興趣。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韓愈: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也。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8-30 14:24

啟動「童子功」

        俗語「曲不離口,拳不離手」,說明了基本功的重要性。

        聽說許多老中醫每天都有嚴格的自修時間,除了個的修為外,就是反覆學習、體味中醫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然而,許多初學者卻不太重視這些,甚至認為不就是「肝心脾肺腎、金木水火土」,我早在小學一、二年級就會了。

        作為漢字,「肝心脾肺腎、金木水火土」確實是很基本的單字單詞。但作為中醫學的概念詞語,它就有不同的內涵了。
        甚至,要了解它的屬性和轉化趨勢就難上加難了。正如以前一個網友師兄說的一樣,學中國傳統文化,比學一門還難。

        只有掌握這些基本的知識,才能讓學習深化。
        這麼難,惟有正視它。
        怎麼辦?啟動「童子功」,好好背誦一下 ... ...
        以期:嫺熟於胸,信手拈來 。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8-30 15:54

司外揣內  知常達變

       中醫診斷學是主幹課程。它起著溝通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作用。是研究運用中醫學理論和方法,診察病情、判斷疾病、辨識證候的一門學科。

診法
       是中醫診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辨證
       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病人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對病位、病因、病性作出判斷,並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過程和思維過程。

基本原理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難經‧一難》:「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素問‧玉機真臟論》:「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於一」。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9-8 14:06

警言錄:醫非人人可學

摘自 《医学源流论》 徐大椿

        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
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

        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披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情之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证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竟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
      
        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

        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

        若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相反。以通儒毕世不能工之事,乃以无文理之人,欲顷刻而能之。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