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7-25 21:43
标题: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标题: st :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
作者: mingyue 时间: 2006-9-14 15:32 标题: st :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st : 六经研究的三个视角
http://zhongyi.yiwangtong.com/2/index.asp?id=25078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 病位 病性
“六经”概念的确立,是《伤寒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自晋人皇甫谧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后,朱肱在《类证活人书》中直以“太阳经”、“阳明经”等称之,汪琥更说“仲景书止分六经”。自此以下历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都是在以六经为纲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因六经概念是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等六个论述单元的基础上提出的,六单元除独立意义外,更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在联系。各家对于各个单元和它们间的复杂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对“六经”的不同理解。因而,古往今来,不但有“经界”、“经络”、“脏腑”、“气化”、“证候群”、“六病”、“阶段”、“层次”等认识,更有“体力亢奋与衰减”、“神经病理单位”、“非特异性的相对过程”、“多种概念的高度综合体”、“证候的抽象”等新观点。上述认识当然都有其特殊角度和一定意义,但似乎未揭示六经实质。而欲明其实质,当从六经的病位、病性、兼挟证三方面加以探析。
从病位角度研究,揭示六经内涵
六经病位,一般多从阴阳消长和表里层次两个侧面进行认识。如以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等。阴阳消长是古人对客观世界,特别是气候变化一般规律的概括性认识。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它被转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理时,能起宏观概括病情的作用,而对于纷繁复杂的临床证候来说,不能起具体指导辨证论治的作用。阴阳学说与表里概念结合后,可较好地体现各经证候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病位的浅深和病情的轻重。但它仍不能完满地解释《伤寒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少阳病位于太阳、阳明间,还是阳明、三阴间;条文出在某篇,而其病不属该经者,当归属何经等。同时,它除了能以治则层次(如太阳主表可汗,阳明主里可下)指导临床外,对于深入具体的辨证论治仍缺乏指导意义。而原书“辨××病脉证并治”却都在一定范围内讨论了对各种复杂证候的具体治疗。作为概括这种复杂情况的“六经”,其内涵显然不是表里层次所能代表的。因而,“经界”、“阶段层次”等过程论显然没有揭示六经的本质。那么,六经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这首先应明了“经”的涵义。六经中每经都有手足两经,并固定有两脏腑与之联系,所谓脏腑,除指实质脏器外,更多的是指其功能活动。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网络全身,运行气血,既有独立的功能,又从属于脏腑功能。气化则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脏腑经络是物质基础,气化是其表现形式。分而言之,脏腑为本,经络为标,气化为用。合而言之,三者的综合涵义即是六经。由于病邪侵犯人体未有不作用于某脏腑经络,扰乱其功能,并通过气化形式反映于外以成证候的。因此,抓住脏腑经络气化综合反映,也就抓住了疾病的本质。这是仲景辨证方法的基本精神,也即后世从仲景这种辨证方法中概括出的“六经”的内涵和底蕴。正由于此,六经证候中一般均有其典型的脏腑病证,经络病证和气化病证,这首先从提纲证里即可得到体现。如太阳经包括膀胱和小肠。膀胱为津液之腑,小肠泌别清浊而渗入膀胱,二腑以水液为本,水之气寒,故太阳称为寒水之经。太阳主外,为人身之藩篱,外感风寒伤及肤表之阳,卫阳不能司卫外之职,外寒与本寒相合,表现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寒水之气为病”,故以“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概括之,这是侧重从气化角度进行的概括。它如少阳经侧重从经络角度,而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则又是侧重于从脏腑角度确定的提纲证。在对疾病具体进行辨证论治时,更是如此。如“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是对过汗损伤心阳的辨治(按脏腑辨);“太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烦而满”,是郁火之邪循少阳经络上扰(按经络辨);“少阴病得之二三曰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是“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的体现(按气化辨)。当然,所谓综合涵义,绝不止于脏腑经络气化三者的孤立临床见证,而更多的是指其综合反映。如太阳经证不解,可循经入腑,出现蓄水证,这是从脏腑经络联系角度看,但其发病机理是,太阳寒水遇寒则凝而不能化气,邪与水结,致小便不利,这又是“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之故。这种或从脏腑,或从经络,或从气化,或从三者联系的角度对疾病进行辨证的精神,贯穿了《伤寒论》全书。显然,阴阳消长和表里层次病位说,仅是在浅表层次上对六经的一种相对性概括。
从病性角度研究,明了六经体系
六经作为脏腑经络气化的综合涵义,必然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经的病性,这种病性一般多以三阳为实热,三阴为虚寒加以概括。但这仅是从总体上就大概而言。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概括各经的病性呢?笔者认为,气化学说中各经之“本”气,实即各经的病性。这便是“太阳之上,寒气治之;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少阴之上,热气治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即是说寒燥火湿热风分别代表各经之病性。如“太阳之上,寒气治之”,“寒”为太阳之本气,则太阳病之病必来寒;“阳明之上,燥气治之”,“燥”为阳明之本气,则阳明之病必来燥……这就从原则上标明了各经的病理特性。在这个原则基础上,联系中见之气,从化关系,并同脏腑经络结合进行分析,就能对六经进行较深入的认识,明确六经各个体系的具体内容。兹以少阳病为例,简要说明。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反映了其“火”气之本的病理特性。少阳包括手足少阳经络和它们所络属的三焦及胆腑。因手少阳三焦属相火主司化,足少阳胆属甲木主从化,故手少阳以手经三焦主令,足经从化。而三焦所赅者广,外而躯壳腠理,内而胸胁腹腔均属之,病时,除可见到本经络和胆腑病证外,邪客于腠理则偏表而往来寒热,客于胸胁则偏里而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且三焦主持诸气而通调水道,其气化失司,既可见无形之邪客于胁下而成胸胁苦满之小柴胡证,也可见有形之水饮停聚胁下而成胸胁苦痛之十枣汤(轻者即时方之香附旋复花汤)证。通过这样联系认识,少阳病证就清晰可辨了。可见,抓住脏腑经络气化,从病性入手,深入研究,每经的具体病证不仅会朗若列眉,而且会自然形成体系。这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正确认识六经,亦大有裨益。
从兼证角度研究,凸现六经本证
识别各经兼夹证,辨识各经附录性质的条文,是明确各经本证的重要方法。仲景为了反映各经的病理联系,在论述该经本证时,总是插论常见的兼夹证(兼证与夹证不尽相同。兼证是与本经证候密切相关之证,治疗时可立足本经病机特点,从复方角度进行加减;夹证是与本经证候关系不大的单个症状,是单味药加减的根据。)或列出容易混淆和密切相关的他经证候,以作鉴别。因而,识别这些条文,明确其“附录”地位,也就可以删除枝蔓,凸现主干,更准确地认识六经。如少阴病在展示其本经证候的同时,将太阳阳虚不能主外,而露出少阴底板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阳明土胜,肾水干涸的“三急下”证等作兼证提出。为了防止与厥阴病混淆,又将与少阴“四逆”极易混淆的厥阴四逆散证;与少阴“吐利、烦躁、四逆”极易混淆的厥阴吴茱萸汤证等作为鉴别条文提出。仲景这种重视鉴别,提示兼夹的论述方法,在处于“枢机”病理要位的少阳病篇得到了充分体现。少阳篇在列出兼太阳之柴胡桂枝汤证,兼阳明之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的同时,列出了“伤寒六七曰,无大热,其人躁烦”的邪已入阴的鉴别条文。而由于少阳病与太阳病病理密切相关,因此,将少阳病主证主方(96条)在具总论性质的太阳病篇列出。这样,少阳病主证主方列于太阳病篇,而实为太阳、阳明,乃至三阴的表里不同证候,反在少阳病篇论述。若不明了仲景上述特殊论述法,在认识六经初始阶段——各经主证时即会误入门径。该条在小柴胡汤后连用七个“或”字,则又是对夹证治疗的具体举列。这种对照、举例、辨疑、论兼的“附录”性质条文,各经均有,只要抓住脏腑经络气化进行分析,就能识别。坚持运用这种正面认识与侧面旁求的方法进行剖析,散见于全书的各经本证自会如线贯珠,清晰而有序地集于一体,夹叙于各篇中之他经条文亦会得以剥离。这样,六经自会主证明确,兼证清楚,夹证昭然。
以上即本文所谓的:“三个视角,一个焦点”透视六经。
乐山市中医院(四川,614000) 刘方柏
作者:
wsc111222
时间:
2009-12-31 20:07
六经自会主证明确,兼证清楚,夹证昭然
作者:
幸福玻璃
时间:
2010-1-26 22:17
这是正宗的六纲辨证吗
作者:
wei.xu
时间:
2010-1-26 22:46
它山之石。但对初学者还是一门深入刘师的传承,把六纲,阴阳,卫气营血,三焦,这些框架理论建立在心中,并在临床上理论-实践,实践-理论反复应用,有一天会豁然开悟,泰山一览众山小之感。。。。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4 18:26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