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伤寒论》发热证治 [打印本页]

作者: 笑笑    时间: 2009-1-1 21:23
标题: 转:《伤寒论》发热证治
《伤寒论》发热证治
张涛 常秀生 王彦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600
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伤寒论》中有100多个条文提及发热.明确其病因,确立治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法则.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目前仍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不揣浅陋,将《伤寒论》中关于发热的证治进行归纳整理.俾对临床有所参考。
1 外感发热
风寒外袭.肌表受邪,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邪交争,故而发热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麻黄汤主之 ”一般而言,其临床特点是: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当以发汗解表.立麻黄汤以开之。临床注意不可过汗若其人年高体弱或平素阳虚.则寒邪易直中少阴.因太阳、少阴为表里,故此证又称“太少两感证” 症见:发热。恶寒甚,精神倦怠,脉沉 此时宜表里同治.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此时的辨证要点为沉脉.沉脉主里 为少阴里虚寒证的确据但本方非常服久服之品.见效即止..
2 营卫不和发热
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致发热、汗出之证 《伤寒论》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95条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其临床特点是发热、汗出、恶寒、脉浮缓,此即太阳中风证,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作者: 笑笑    时间: 2009-1-1 21:23
标题: 续1
3 蓄水发热
因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调,水蓄于内,致使上焦不行而营卫不利,故有发热之证。如《伤寒论}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其头项强痛,非为表证,乃是水邪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所致 其辨证要点为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即为气化不利、水邪内停的反映,故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肾主水,若少阴阳虚.气化失司,水不化津.水湿之气泛于肌肤亦可造成发热《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喟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此条中发热不应为虚阳外越之发热,乃阳虚水泛、水气泛于肌肤所致,此时应以真武汤温阳利水.水去则热除。
若少阴阴虚,无以主水.可致阴虚水停 不过,肾阴不足所产生的水液病变在病理上有其特征:一方面阴虚导致水停.另一方面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又能产生内热.停水与内热相互搏结,则形成了水热互结这一特殊的病理结果.亦可导致发热.此时当以猪苓汤育阴利水清热
4 瘀血发热
因瘀血阻滞于内.气血运行不畅.血与热结于下焦,引起发热。《伤寒论)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临床特点为:少腹满而小便通利,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以抵当丸攻下瘀血而除热。
作者: 笑笑    时间: 2009-1-1 21:24
标题: 续2 
5 阳明气分发热
此乃邪气内传阳明,从燥化热.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而致发热。《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本条里有寒,应作里有热解 其临床特点为不恶寒,但恶热,大汗出,脉滑数,其中脉滑为辨证的关键。若伴有渴欲饮水,乃热盛津伤.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益气生津 这里应注意的是,仲景是用人参保胃中津液的.而不是石膏,试观《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各条,无一不渴,而白虎汤各条,均没有提到口渴,由此可知。
6 热郁胸膈发热
此类发热乃是由于无形之邪热扰乱胸膈而蕴郁不去所致,在于火郁而不伸。《伤寒论)76条:“⋯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愦,栀子豉汤主之。⋯⋯”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78条:“⋯⋯身热不去.心下结痛者⋯ ⋯”均表明有火邪蕴郁于胸膈之上.或下胃之上脘而表现虚烦,甚则懊依,或胸中窒,或心下结痛等症状 懊依指烦郁特甚,坐卧不宁,使人难以忍耐,口不能述其状,手不能指其苦.乃是无可奈何的一种火郁症状[21 治以栀子豉汤以清宣郁热 若热邪伤气而见少气者.则加甘草以补之:若兼呕吐者,则加生姜以和胃降逆止呕
7 阳明里实发热
外邪人里化热,津液受伤,燥结成实.或邪热与肠中宿食结为燥屎.阻塞肠道.腑气不通所致发热.也即三承气汤证。其临床特点是Et晡潮热,手足溅然汗出.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舌苔黄燥或焦
燥起刺.脉沉实或实大滑数.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涤燥屎,此乃阳明腑实重证的治法 若燥坚不甚,可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泻热除满。
作者: 笑笑    时间: 2009-1-1 21:25
标题: 续3 
8 湿热郁蒸发热
热与湿合,湿热郁蒸,交结不解而致发热。《伤寒论)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m,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此即论湿热郁蒸发热的证治。因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故而发热,口渴,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黄赤短少,或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舌苔黄腻.脉沉数.治以茵陈蒿汤以清利湿热。
  上为湿热并重之法.若热大于湿.可予栀子柏皮汤为主加减:若兼有表邪未解,可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解表散邪、清热除湿。
9 少阳病发热
少阳病发热.其主要的特点是往来寒热.即寒热交替出现。因邪在少阳,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往来寒热。《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小柴胡汤主之。”其临床特点即为上述柴胡四症,及其提纲症,即口苦、咽干、目眩.此外,脉弦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症.有时发热并不表现为典型的往来寒热.可以只凭脉即定为少阳病发热。如《伤寒论)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此条补出少阳之脉 至此可以看出,同为头痛发热,脉不同而病位各异.若脉浮而头痛发热,是病在太阳之表,当用汗解:若脉沉而头痛发热,乃太少两感证,当助阳解表,太少同治;若脉洪大或滑数而头痛发热,是病在阳明之里.当清下里热:今脉弦细而头痛发热,是病在少阳半表半里.当和解治之。可见学伤寒应前后互参,方能融会贯通。
1O 虚阳外越发热
因阳气大衰.阴寒内盛.虚阳被格拒于外而现假热的证候。《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干姜、附子的用量较大,因而温阳驱寒、回阳救逆的力量更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虚I~HJ'b越的证候除此以外.在临床上也常常见到两种病因相兼而致发热的证候,仲景在书中也有论述。如《伤寒论》第38条的大青龙汤证,是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证。立解表清里之法;《伤寒论》第40条的小青龙汤证.是风寒束表、里有水饮之证,立解表化饮之法:《伤寒论》第146条的柴胡桂枝汤证,是太少并病之证,立太少双解之法;《伤寒论》第165条大柴胡汤证,乃少阳阳明并病之证.立和解少阳兼通下里实之法 不一而足,均需对证而用,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江苏中医学》2008年第九期
作者: 笑笑    时间: 2009-1-1 21:27
本人初学伤寒,看到这篇文章,觉得不错。特转发在这里,版主如觉不妥,请告之。
作者: cctv01    时间: 2009-1-1 22:17
标题: 总结得不错,鼓励~~
内容总结得不错。加油。
作者: 笑笑    时间: 2009-1-2 08:35
看清楚哦,是别人的,拿来供大家参考.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