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扶阳问答 [打印本页]

作者: 胡必江    时间: 2008-12-15 15:31
标题: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扶阳问答
有人担心,长期使用辛温药会不会出现伤津的情况?我可以肯定的说,不会。因为附子本身扶阳,再配合恰当的药物,它就能够扶阳以生阴,扶阳以生津。
其次,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很重要。现在我看到有一些医生在临床上,可能是出于一种探索的心态,想突破某一些极限,一付药的附子用量就达到了300克,500克,600克,甚至用1000克,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因为人体的接受是有限的。那样用药,一个是对药材本身的浪费,再一个,打乱了药物的整个配方格局,设想一下,如果附子用500克,其它配药呢?是不是100克、150克呢?如果是这样来用药,会不会有很好效果?当然,这可以实验。但这也还是度的问题。通常在剂量的换算上,过去的所谓二两,就是现在的60克或62克,五两大约就是155克,这也是很平常的。就达到这个度,把握好这个度,重病也能解决了。
论《周易》对中医学重阳思想的影响
《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一一)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坤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的,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了阳气的健运,才能导致“动”而形成事物的生生化化,才能发挥事物本身应有的作用,可知《周易》的根本核心,始终强调了“动”的一面,认为没有“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生化化,生长壮大。
《周易》这一原始的对于一切事物矛盾的解说,即没有阳物质的动导致阴阳二气的相推相感作用,就无所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思想始终强调了阳的重要性,也可以认为,这是《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内涵,并以此原则道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干卦》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法,与曰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周易》的这一哲理,对后世中医学的重阳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卢崇汉先生2006年6月26曰医堂门诊病历情况
亢某某  男  55岁  成都  复诊(已连续复诊1年余)
西医诊断:肾癌
主诉:已服药一年余,自觉已无任何症状,精力旺盛,二便调畅,食眠均佳。N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付,每曰1付。
制附片75白朮15潞党参30杭巴戟20
菟丝子20黄芪50砂仁15炙甘草50
生姜60
王某某  女  54岁  成都  复诊(已连续复诊7年余)
西医诊断:卵巢癌(肝、骨转移)
主诉:胁肋疼痛已消,精神稍差,二便正常,纳增,睡眠好。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付,每曰1付。
制附片75白朮15杭巴戟20陈皮
潞党参30黄芪50菟丝子20砂仁
菌灵芝20炙甘草5生姜
熊某  女  50岁  成都  复诊(已连续复诊9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狼疮性肾病
主诉:症状已全部消失,近7年来西医全套化验指标全部正常,唯过度劳累后仍有轻微腰酸痛,二便正常,饮食睡眠正常。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付,每曰1付。
制附片75白朮15杭巴戟20陈皮15
大麦芽20黄芪50茯苓15砂仁15
炙甘草5生姜50
林某某  女  51岁  成都  复诊(已连续复诊3年余)
西医诊断:胆囊、胆管癌
主诉:上腹已不胀满,晨口苦。
四诊: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付,每曰1付。
制附片75苍朮15法半夏20陈皮15
桂枝尖20大麦芽20茯苓15砂仁15
炙甘草5生姜50
古某某  男  42岁  香港  初诊
主诉:五一节从高原回来后自感胸闷、有时呼吸困难、心悸。
四诊:舌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缓。
处方:6付,每曰1付。
桂枝尖25苍朮15石菖蒲20陈皮15
法半夏20瓜蒌壳15南山楂20薤白1
炙甘草5生姜30
熊某  男  32岁  上海  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梅核气)
主诉:喉中有异物感,口腔溃疡,口干、唇干、口渴,下冷上热、下肢仍穿春秋裤,两胁间歇性有刺痛感。
四诊:舌质淡、苔黄少津,脉滑数。
处方一:3付,每曰1付,先服。
木蝴蝶20砂仁15生黄柏15炙甘草5
处方二:3付,每曰1付,后服。
制附片60上肉桂15生黄柏20木蝴蝶20
知母20砂仁15炙甘草5炮黑姜35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