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经典不能这样普及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8-6 19:28
标题: 转帖:经典不能这样普及
经典不能这样普及

——评曲黎敏讲《黄帝内经》

汪海生   辽宁省阜新市

朋友推荐让我看《名家讲坛·曲黎敏讲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这样深奥难懂的经典能有通俗的讲解真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就急着到网上搜索这个讲座了。

然而看完真的很失望,在解读经典和对现代医学的看法方面曲教授对观众存在严重的误导,文献的引用也有不够准确的地方。诸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老子》错误的解读

《老子·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曲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婴儿肾气足的原因。而且说道就是因为婴儿“猛兽不据”才有狼孩,婴儿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

《老子》一书确实多次赞美婴儿,《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不是一部医学典籍,这段话里有比喻的成分,而未必就是事实,有谁见过婴儿不被蚊虫叮咬的,至于说到婴儿啼哭而不哑等也不能说是婴儿精气足的表现,婴儿少病首先是从母体带来不少的免疫因子,其次母乳中有不断的输入免疫因子的缘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可见内经认为女孩到七岁肾气才旺盛,女性到14岁,才有生殖能力,二十一岁左右,肾气充满,;男孩到八岁肾气才开始充实,16岁才肾气开始旺盛,到了二十四岁左右,肾气才充满。说婴儿的(肾)精气足的与《黄帝内经》的原意也是相悖的。至于出现狼孩是生物学的特殊现象,在其它哺乳动物间也偶有发生,不是什么婴儿不惧猛兽。众所周知,婴儿同时也包括食草类幼子被食肉动物吃掉的例子,远远多于类似狼孩的案例。小孩子应为无知才对某些事务不怕,绝对不是什么肾气足,而且婴儿也是很容易受到惊吓的,怎么能说婴儿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呢?这既不符合医学常识,也不符合客观事实。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的解释也是不准确的,曲教授将“出生入死”解释为生门(女性阴门)即死门(女性阴门),进而指出老子是反对纵欲的。老子在此的意思是“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绝对没有生门(女性阴门)即死门(女性阴门)的意思。《老子》不仅没有此意,而且《老子》一书对女性的生殖器是充满敬意的。

二、关于现代疾病认识的错误

曲教授说反对西医说遗传性疾病,认为遗传性疾病是儿女象他们的父母,否则是中国人认为的不肖。她认为遗传性疾病就是和父母生活习惯一致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与不肖子孙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其实遗传性疾病也是分多少类的,代谢性遗传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样的遗传病由多基因控制,其发病是个概率问题。还有的遗传病与生活习惯无关,如色盲、血友病等,即使父母生活在东北,婴儿小的时候带到海南生活也不会使疾病好转。

三、对亚健康的问题解释以偏概全或答非所问

曲教授认为失眠就是心肾不交,心肾不交是可以引起失眠,但失眠不一定就是心肾不交,思虑伤脾也会失眠啊。一个喜欢把腿放在高处的亚健康现象,经过曲教授的辨证就成了大病了;身体突然下降或上升,被曲教授解释为对自己身体认识能力的下降;一个口不太渴就想不起喝水,曲教授竟然讲起了什么消渴、太阴,搞的观众如坠五里雾中。早上想睡多晚就睡多晚这个本没有前提的问题,曲教授就想当然的认为,是夜里上网睡得晚造成的。喜欢唱卡拉OK只不过是一些人喜欢娱乐而已,曲教授竟说是胃虚的表现,这实在是从中西医理论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四、字词的解读随意性很大

曲教授对病字解释是“疒”古代写作“爿—”是一张床,把丙这个声行旁说成是表示火,进而表示心,说病就是心病。由此把一个形声字解释成了一个会意字。有一点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疒”加“丙”组成的“病”字是个形声字,“疒”小篆写作“爿—”《说文》“如人依靠楮”。“丙”字的确有火的意思,但是当它做声旁的时候与原来的意义就不相关了。曲教授的解释不仅从文字学上是找不到证据,而且从中医古籍中也找不到“病”本意是心病的证据。

五、认为大蒜、辣椒因为味道太厚重而不入药

在中药方面曲教授提出大蒜、辣椒是不入药的,原因是味道太厚重。这两个药使用的频率是较小,但是都是中药。早在1500多年前梁代陶弘景所编著的《本草经集注》就有大蒜的记载,李时珍就曾经用醋浸的大蒜治疗心腹冷痛,《普济方》、《本事方》等文献都收载有大蒜为主药的方剂。辣椒文献记载的较晚些,100多年前的《植物名实图考》也有了辣椒入药就记载,当代文献《中药大辞典》对辣椒的药用价值的更有详细的论述,现代市面还有以辣椒为主药的中成药。怎么能说大蒜、辣椒不入药呢?

六、饮食生活上的误导

曲教授认为“吃鸭子最好就是烤着吃”,“居住最佳就是四合院”,“家庭吃饭最好就是圆桌”这些观点既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更缺乏科学依据。北京烤鸭是中国的一道名菜,但是鸭子的吃法不只是只有烤着吃啊,还有盐水鸭、鸭子煲汤等吃法,没有好与最好之分。四合院也只

是北京居住方式,中国的民居有多种多样的。以二项曲教授都是以北京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我们抛开现在科学的依据不谈,就谈古人的习惯,《黄帝内经》的写作年代时期北京还不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作者不会以北京的生活模式为最佳生活模式的。至于“家庭吃饭最好就是圆桌”更是与历史不符的,我过古代吃饭都是用长方形桌子的,家庭用圆桌子吃饭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此外整个讲座过分强调心理及生活习惯两个致病因素,而忽略其它的致病因素,提出“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了的人”,按照这个观点看来,病死的人都是不配合治疗的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读经典是件严肃的事情,即使是对待普通的观众不能向给学生讲课那样仔细的考证每一个字、词、句子。但也不能太随意。现在有些饱学现在科技的人由于对中医的误解,一再提出取缔中医,那么曲教授的讲座只能增加他们攻击中医的砝码,而于发展中医无补。按照曲教授的说法中医就要回到鲁迅先生说讲的那个中医时代了,何祚庥、张功耀、方舟子诸先生是想取缔中医,而曲教授则这样的普及经典是要把中医引向一条死路。
编后:

继“坛坛都是好酒”的《百家讲坛》栏目在央视“火”了以后,以专家的视角向大众解读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节目迅速在各电视台“开讲”,介绍中医养生知识、普及中医经典著作的电视节目也不乏其中。

  有人说,中医之所以被淡化,基础知识的普及不够是罪魁祸首。从此意义上说,借助大众媒介为老百姓解开笼罩在中医身上的神秘面纱,无疑是件大好事。然而,学术普及并不容易。如何用深入浅出的现代语言,把深奥难解的中医理论全面、准确地呈现给大众,使之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听得“解渴”,这对讲述者是有难度的。

  有的中医专家虽然理论功底雄厚,临床功夫高超,但无奈是“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讲得不“抓人”,观众不买账;有的人善于面对媒体大众,侃侃而谈,可如果没有中医深厚底蕴做支撑,单纯注重趣味性而忽略了中医学的精髓大义,则可能会闹出笑话,甚至偏离了中医科普的本意。“深入浅出”,说来容易做来难。这意味着自己数年的研究成果,最终可能用诙谐的语言一带而过;意味着皓首穷经以后,还需要掌握化雅为俗的讲授技巧;意味着孜孜于本专业外,还要有为大众奉献的热情……

  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科普宣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确,群众了解中医越多,中医药事业就会越有前途。要做好中医科普,趣味、科学,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医科普队伍里,我们呼唤更多的肚里有货、嘴上能说的“阎崇年”、“易中天”的中医科普明星出现。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5e76f201008u87.html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