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讨论】伤寒与温病是否有明显的地域界限?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6-10 21:41
标题: 【讨论】伤寒与温病是否有明显的地域界限?
一年之前,刚接触中医的时候,看到过南怀瑾先生关于伤寒与温病的论述(如下):
各地因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有异,造成医疗方面的偏差。比如说,北方多温病,因此《伤寒论》只能适用于南方了;台湾是海洋亚热带的气候,用药的方法与大陆上完全不同。所以,如果将一样的药,一样的方法,应用到世界各地,忽略了气候的因素,那是绝对不正确的。

今天又再次看到,因此,想提出一个问题:伤寒与温病是否有明显的地域界限?《伤寒论》是否只适合与某一个区域的人?反之,温病是否也只适合于某一个区域的人?
欢迎大家热烈发言!这个问题如果能理清了,或许对我们都有帮助。
作者: 天行健    时间: 2008-6-27 09:47
六经辨症本身应该是没有地域限制,主要是养生需要考虑地域限制。
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很明白了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地域就在这四气中考良,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帝内经为经考虑的纵面,在地球上就是经线,伤寒论是为纬书,就不需要考虑地球的经度位置了,故得出结论《伤寒论》适合全球。
作者: 天行健    时间: 2008-6-27 10:06
你的问法,让我想到了佛经,释迦牟尼来中土说法时带来了很多经书,但是经书中有些没有考虑地域性,与儒家思想、道教都有冲突,如地域如何的可怕等,故后来出了一个本《六祖坛经》,是很能代表中土思想的佛经。可惜我还没买,嘻嘻!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6-27 17:13
释迦牟尼佛没来中土说法。。。。至于《六祖坛经》呢,禅宗一派是达摩开创的。。。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6-27 17:16
。。。佛经要请。。。。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6-27 21:37
六经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哪里都可以用。没有地域限制不代表与《内经》有冲突,因为人的体质状态在不同地域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伤寒论都以方证来对应。以方证对应来舍弃了那些复杂因素,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这是伤寒论的精妙所在。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7-27 11:07
帖子发了这么久,没有其他人回复,我也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当初发这个帖子的时候,恰好是看到《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全书》的一些相关内容,里面提到了吴鞠通治温病出名是在北京。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温病应该是在北方出现了吧?(南怀瑾先生的观点看来似乎是正确的)
但是,温病学派的人,却说,温病学是由江南的各医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而创立起来的。按照这种说法,温病在江南也不应该少见吧?否则怎么会有理论的提出呢?(南怀瑾先生的观点看来是有问题的了)
通过这样对比分析,大家就应该可以看出,南怀瑾先生的说法绝对有问题了!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黄帝内经》的《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按照以上说法,好像是各地方的常见病是不同的,治疗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南怀瑾先生的说法就是类似于这样的一种思路。
但是,我想提醒一下,内经里面只是讲“其病多。。。。,治宜。。。。。,故。。。,亦从。。。出也”。并没有说这样的方法只能适用于某个地方!
因此,理解内经的这一篇的意思应该是,在各地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某处的病可能多见,如果那一处的人民注意了,整理出一套治疗方法,那么,就治疗的方法就是从那里被发现的。(如果没有人留意总结,当然就不是从那里整理出来了)。

但是,治疗的方案出来了,就只适应于哪里的人吗?别的地方的人有这样的病,就不能用了吗?答案是不言而喻。


说完了温病,再谈谈伤寒吧。
我们先来看看张仲景的原序: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其实是借治伤寒给人以示范,最终的目的是使人“见病知源”,学会治病。
因此,《伤寒杂病论》的高度与《温病条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温病条辨》的目的就是为了治温病,《伤寒论》却不是单单治伤寒的!
认真学过《伤寒论》的人,肯定也会有和我一样看法的。
历代的伤寒大家,也都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伤寒论》不是单单适用于伤寒的!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六经辨证是没有地域界限的。
更不会有《伤寒论》是否适合在南方或者北方的看法了。。。。。。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也欢迎各位老师、朋友指正!
谢谢!
作者: 天行健    时间: 2008-8-1 09:36
是我搞错了,是达摩传中土,呵呵!
南方人提出来,是因为南方人看的到四季变化,北方人就看不到了,山都基本是沧桑型的。
这个和聪明不聪明没关系,南方的病更复杂点。所以李可老中医局限就在这里。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8-1 10:04
原帖由 天行健 于 2008-8-1 09:36 发表
......
南方人提出来,是因为南方人看的到四季变化,北方人就看不到了,山都基本是沧桑型的。


四季分明的是南方还是北方?
另外,你的南北是怎么划分的?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