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病例探讨(实例十四) [打印本页]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19 15:21
标题: 病例探讨(实例十四)
时某,男,50岁。
平时精神抑郁,多疑善忌。一年前,因怒后突然精神失常,哭笑不休,彻夜不眠,并有幻听、幻视,打人骂人,四处奔走、拒食,经多方治疗无效。来诊见多言善惊,烦躁不已,形瘦面红。

病例分析要求:
(1)病者初病为何病何性?来诊时为何病何型?
(2)病因病机是什么?
(3)以何法、何方治疗为宜?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5-21 22:43
我不同意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5-22 00:16
资料严重不足,勉强应对的话,我觉得用桃核承气汤的几率挺大,师父教过脑病治肠嘛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3 18:02
回答上述问题资料已充分.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3 18:05
此例不属于伤寒论范围,
作者: cctv01    时间: 2008-5-24 21:00
标题: 我说一下.
此病人,属癫狂证.

从肝论治.

大补肝汤
作者: 渡春秋    时间: 2008-5-25 20:08
刚刚看了百合病,百合地黄汤可以用吗?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5-26 11:39
既然白兄说此例不属于伤寒论范围,且说上述问题资料已充分.
那就只能按时方来了,时方思维和经方思维的碰撞嘛,呵呵,弟之目前状态经常发生也,再来捋一捋
那就是痰火扰心,日久伤阴了,可以用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天冬 麦冬 胆南星 贝母 橘红 远志 石菖蒲 连翘 茯苓 伏神 玄参 勾藤 丹参 辰砂 生铁落) +《景岳全书》二阴煎(生地 麦冬 枣仁  甘草 玄参 茯苓 黄连 木通 灯芯 竹叶 )化裁嘛。
      根据俺刘老师教俺的知识,在经方中这个病是滞证,属于脏躁、百合病、阳明病、少阳病等范畴,因为六经症候不全,没法进一步分析。呵呵,就这些。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6 12:55
学医之人,必先明药理.医理,然后依据病因,病机,推断为何病.
     何型,需用何法治疗,用何方为最好.需加减否?然后组方用药,
     以何药为君,何药为臣,以何药为佐,何药为使.三思而后行.似
   君之人,全无医者之心态,用药配方全为抄书而来,自已毫无主
   见,临症全靠''懵''.抄.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5-26 13:39
胡说八道!!你给的那点可怜巴巴的资料,也配谈医理?也能“依据病因,病机,推断为何病.
    何型,需用何法治疗,用何方为最好.需加减否?然后组方用药”?
你是“医者之心态”吗?!还是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是不是正确答案只能你说了算?!
这么多医者不如你?!你的理论比医圣张仲景都高明?!你有什么资格说“此例不属于伤寒论范围,”,汉以前的癫狂都是不治的?!
   到底是谁在抄书?!谁没主见?!谁在懵人?!请大家综合看看你给的所有病案吧!!!!
抄的还不轻吧!!!!!!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6 14:21
资料是绝对不可怜的,只不过不在伤寒论范围,你学伤寒论难道不知?
如果学过辩症,一听即可知道,此乃七情所伤之内伤病,何来的伤寒症?
我就是医者之心态,也没必要在这发20多条病例故弄玄虚,我欺何人的世?盗何人的名?
正确答案不一定只有我一家,但我给出的就是经过我实践得出的正确答案。
医圣张仲景的确高明,但那也是仲景的高名,与你何关?就算你是他的徒弟,但也不见得高明。
此例如此显浅做为仲景高徒的你就是不识,连病因病机都不懂,你哪个方不是抄来的?
你哪个症不是靠懵、靠套的?

我现在在这郑重申明,我所发的病例都本人所经历并且治愈的,发出来给大家是为了交流学习的,不信,或者不懂的请不要妄加评论。谢谢。

[ 本帖最后由 白头翁 于 2008-5-26 15:24 编辑 ]
作者: 安宇    时间: 2008-5-26 22:04
白兄:
        “七情内伤不属伤寒之列”此言差矣,伤寒包括了“七情内伤”,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承气类汤等都可治疗内伤之病,怎能说伤寒不包括七情?伤寒既然有治疗内伤病的方,当然亦有其证,兄是学伤寒的,在此不必多言。内经所言七情重从病机,而伤寒重从证,两书各有侧重,实都包含了七情病证。
        上病案因实热而得,故用承气汤泻便是,若有津伤,补之。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5-26 22:23
安兄说得好,支持一个。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6 23:36
那就请安兄来按病例分析要求来回答一下.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5-27 02:23
我爱经方,所以喜欢逐条来分析问题,对于白兄对我的教诲,我也打算逐条来分析开来看看,真理越辩越明嘛!(蓝字是白兄教诲的原话。黑字是我的分析,下同.)
                    “资料是绝对不可怜的,只不过不在伤寒论范围,你学伤寒论难道不知?”
                 请白兄说说《伤寒论》是本具有什么意义的书?你口口声声讲的辨证论治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源出于《伤寒论》?!你说资料绝对不少的可怜?你是真中医吗?你学过四诊吗?中医诊病必须的望舌诊脉你用了吗?中医诊疗常规你懂吗?《十问歌》你知道吗?
                     如果学过辩症,一听即可知道,此乃七情所伤之内伤病,何来的伤寒症?”
                  读了白兄这段话,我极度抑制不住要恶心!白兄那浅薄的面目更加跃然纸上!姑且不论你一直把你最引以为荣的“辨证”写成“辩症”(大家注意了,两个字错了一对!意义完全改变了!并且在别的帖子上也是这样!听说好像还是中医学校的教师?唉,你的水平使我们大家深刻地明白了什么叫“误人子弟”!这两个字可是中医学院派的眼目啊!!),你说伤寒论没包括七情内伤病?你以为《伤寒论》只是治外感的?如果不是为了阐明真理,我都羞于和你这种水平的中医论道,我敢断言,你从来就没读懂过《伤寒论.》!学弟虽是初学经方,却愿不揣浅陋,举例如下,请白兄不吝赐教:
                《伤寒论》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这个狂不是情志病?!
                                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这个“烦惊”“谵语”不是情志病?!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这个“惊狂”“卧起不安”不是情志病?!
                               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这个“烦躁”不是情志病?!病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中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这个“怵惕烦躁不得眠”不是情志病?!
                             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偱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这个也还不是情志病吗?!希望白兄教我。
                 “ 我就是医者之心态,也没必要在这发20多条病例故弄玄虚,我欺何人的世?盗何人的名?正确答案不一定只有我一家,但我给出的就是经过我实践得出的正确答案。”
                    你不会不知道吧?你欺的是中医的世,盗的是仲圣的名!读读你的医案,不就是《伤寒论》条文的白话叙述吗,举几个例子:一,病例探讨(实例五)
吴某,女,30岁。
病者外感风寒,症见脉浮,自汗出,微恶风寒,两日后又出现心烦,小便数,脚挛急之象。
某医生以桂枝汤治之,药后,则烦躁吐逆,口干咽燥,再次来诊。

病例分析要求:
(1)病者初病为何病?某医以桂枝汤治之,对否?为什么?

(2)服用桂枝汤为何出现烦躁吐逆,口干咽燥?应如何治疗?
                     大家来对照看看《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病例探讨(实例三)
               
扬某,男,40岁.
              病者初病,发热恶寒,颈项疼痛,无汗,两脉浮紧.
               某医见之,用发汗之剂,药后汗出淋漓,病患转
               为汗出恶风,四肢屈伸不利,小便涩少,再来求治

             大家来对照看看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病例探讨(实例四)
                 徐某,男,42岁。
                 病者外感风寒,肢体疼痛,发热恶寒,无汗,患病十多天,病仍不解。
                 某医仍以汗法治之,药后两天,发生鼻衄,再次来诊。
                大家来对照看看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病例探讨(实例十一)
                      季某.男22岁.
                     病由外邪所致,耳聋,目赤
,                    胸胁满闷而烦,前来诊治.

                   大家来对照看看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白兄,还需要我再举例吗?!还是请大家自己看看呢?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viewthread.php?tid=3127&extra=page%3D2这到底是谁的病案呀?是白兄的还是仲景的?请白兄你自己说,你欺没欺世?盗没盗名?
              “医圣张仲景的确高明,但那也是仲景的高名,与你何关?就算你是他的徒弟,但也不见得高明。此例如此显浅做为仲景高徒的你就是不识,连病因病机都不懂,你哪个方不是抄来的?你哪个症不是靠懵、靠套的?”
      我怎么觉得白兄此处的言论极像泼妇骂大街,是理屈词穷了吗?你懂病因病机的话会出这样的病例探讨吗?【(实例十四)
时某,男,50岁。
平时精神抑郁,多疑善忌。一年前,因怒后突然精神失常,哭笑不休,彻夜不眠,并有幻听、幻视,打人骂人,四处奔走、拒食,经多方治疗无效。来诊见多言善惊,烦躁不已,形瘦面红。】
病例分析要求:
(1)病者初病为何病何性?来诊时为何病何型?
(2)病因病机是什么?
(3)以何法、何方治疗为宜?在几个跟帖的中医提出四诊资料不全后,还振振有词地说回答上述问题资料已充分.”,你真懂病因病机吗?四诊都不讲,八纲你是怎么辨的?没有八纲,病机你是怎么明的?你是觉得《伤寒论》中有些条文也说的简略吧?你是不会读懂《伤寒论》首尾相顾,鳞甲森然的妙处的!你觉得抄几条《伤寒论》的症状条文就可以拿出来当病案吗?白兄真是聪明到水中捞月的份上了!这还不够,白兄还埋怨到:“你哪个方不是抄来的?你哪个症不是靠懵、靠套的?”学弟不敏,在念小学的时候读《论语》时,孔子有一句话“生而知之为之圣,学则亚之”,这句话这么多年来我老是理解不了,而今幸遇白兄,言下顿悟!看来世界上还是有白兄这种“生而知之”的现象的;所以白兄很不屑啊。他觉得所谓治学问要遵循的“活到老,学到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都是“懵”人的?!白兄不会知道吧,经方的最高境界就是用“抄”来的经方来“套”病!以收到“方证若应,万举万当”的效果!你要想明白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子呢,不是像你这种水平的医生在诊桌上仓促之间开出的那个四不像子,而是凝聚了几千年智慧和几千年实践经验的固定经方!请你来说一下是继承经方的已有实践和智慧,“抄方”,“套方”好呢,还是你临阵东拼西凑好?!
           我现在在这郑重申明,我所发的病例都本人所经历并且治愈的,发出来给大家是为了交流学习的,不信,或者不懂的请不要妄加评论。谢谢。”
               呵呵,说到这里,到底是谁不懂,我想大家都会明白了吧!不过白兄如果愿意摒弃杂学,专心致力于经方研究的话,学弟还是很热烈欢迎,欢欣鼓舞的!中医真正的精髓就是经方!而绝不是学院派,时方派或其他!希望白兄能顿悟!在这个中医存亡之秋,我上面的这些话其实是对事不对人的。我不这样剖析就是愧对祖先!愧对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医道!中医的灭门之灾,论坛上有篇文章说的很透彻,说真正能灭亡中医的是我们中的“内毒”啊!与兄共勉!

[ 本帖最后由 许家栋 于 2008-5-27 11:07 编辑 ]
作者: 伤寒贯珠集    时间: 2008-5-27 11:05
四逆散合一贯煎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7 11:35
觉得有理就把病例分析出来`觉得是伤寒症就用伤寒药`请说出
病例分析要求:
(1)病者初病为何病何性?来诊时为何病何型?
(2)病因病机是什么?
(3)以何法、何方治疗为宜?

不会就让你老师教你`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5-27 12:53
此病用经方资料不足,无法分析。用时方分析也只能模棱两可,我不信白兄没接触病人,就凭那么几个症状就能治好病人。我暂且用时方分析一下,我时方学得不好,请白兄指点。
(1)病者初病为何病何性?来诊时为何病何型?
初为肝脾郁滞,越鞠丸、归脾汤之类加减。来诊时为肝郁化火、痰热互结。
(2)病因病机是什么?
怒而化火,郁而成痰,痰火互结。
3)以何法、何方治疗为宜?
治疗:平肝息风,豁痰开窍,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等,并以滋肝补肾、补益心脾类方善后。

唉,好久不接触教科书的病因病机了,就懵这一回吧,汗颜了。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8 13:04
井底之蛙,只知有已,不知有人,我进论坛已近半年,耳闻你们所说的是伤寒论,所赞的也是伤寒论,当然学伤寒论是好的,但学医之人单学伤寒论,我觉得不够全面,不能适应当前的所有病证,但又不知如何说法才能使你们相信,只有发一些病例来给你们看,先发一些与伤寒论有关的题目,后来的题目越来越复杂,并且规范回答问题,因为每个病证都有病因病机,每种病症都有几种分型,但每种分型只有一种治法,药方则可有一个或多个,我也知你们无法按规范回答问韪,我只是想要你们知道这些看似那点可怜巴巴的资料,自已为什么就不能分析出其病因.病机,何病何型何法,用何方治疗呢?为什么?别人是如何分析的呢?是不是自已所学的知识不够全面呢?为什么?如果是这样也不枉我一片苦心,这原是好意,在我退出论坛之前,提醒你们一下,谁知你们顽固不化,不懂装懂,二十五题竞无一题完全答对,可笑.可笑.要知伤寒论毕竟是中医理论的一种,为医之人虽不能博览群书,但还是要多学多听,多思多想,以集取众家之长,增已知识。似你们以偏带全,听不得半点意见之人,腹中空空,回答不出问题,竟把祖师爷抬出来唬人,把你老祖宗抬出来也没有用。仲景泉下有知。。。。。 唉,此乃我不孝之劣徒也。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5-28 13:29
和白兄交流起来非常之困难!我用了六种思维方法~~经方派(曹颖甫,胡希恕,刘志杰代表),时方派(朱良春,焦树德代表),学院派(邓铁涛,王琦代表),祖传秘方派(云南白药,李高令烧伤膏代表),杂家(佛医道医儒医等,王正龙代表),中医爱好者群(三七生代表),都不能和白兄对号入座!我给白兄回了数千字的帖子,提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不知白兄有没有读懂?白兄的回答,要把人晕死!
       白头翁师兄语录选(蓝字为白兄语录):“生般硬套,以书传书。没有变通,此一时彼一时,此乃有方无药。
就拿小泻心汤来说,上方写: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三两) 。
如果有人照这个方去抓药,那不吃坏人?
一两就50克,三两就150克,三个三两450克。
三黄乃苦寒燥湿之药常用量一般在3到9克,
特别是黄连一般用量在五克左右。
苦寒之药容易伤胃,如不是大热之人肠胃湿热严重,
食此药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如要用也需加其他药配合,
如:甘草。或其他热药作为调候方可应用。
经曰: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经曰?白兄不要吓唬我,这是哪个"经"曰的?!学弟虽孤陋寡闻,中医称为“经”的典籍的东西却也通读了几遍,怎么没见这句怪话?难道是《汉书。艺文志》中存目的《白氏内经》出土了?!“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乖乖,缓的哪门子缓啊?你知道什么叫十剂吗?
“三黄乃苦寒燥湿之药常用量一般在3到9克,
特别是黄连一般用量在五克左右。
苦寒之药容易伤胃,如不是大热之人肠胃湿热严重,
食此药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如要用也需加其他药配合,”

这就是那个教诲学弟“学医之人,必先明药理.医理,”的白兄吗?
学弟谨记白兄教诲,说明如下:
                  经曰:“五味各归所喜”(这是《黄帝内经》的话,不是白兄的《白氏内经》的话)《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脾欲甘,肾欲咸”;《素问。至真要大论》“心肝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陶云:心德在耎 ①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 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学弟不揣浅陋,,诘诘不休,就是 希望对白兄有所裨益,能够提高我们中医之整体素质。
                        关于白兄在经方用量上犯的小儿科的错误龙师兄已经耐心的解释过了。(龙师兄是大德之人,如果是我碰上你这么回帖的话,不说的你冒冷汗才怪!)为方便阅读,我剪了过来:



龙_____潜(63567610) 12:52:32谢谢白头翁先生的提醒!

不过关于“两”的问题,我想提醒一下,一斤=500克,一两=50克是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标准。古代是一斤=16两的。麻烦您到论坛查查相关的文章,刘老师一早就发到论坛了。
学习经方,度量的单位也需要注意的。这恐怕就需要多读书多实践了。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实践就可以说明的。
没有读书,您怎么知道这些理论的来源,有什么依据用药?又怎么基本上判断这些理论的正确性?当然,最终理论的正确性,还得到实践中进行检验的。
所以才有医家提出“读好书,多临床”。

                  都是因为白兄不爱读书,才会屡犯这些低级的错误。。。。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5-28 16:35
原帖由 白头翁 于 2008-5-28 13:04 发表
井底之蛙,只知有已,不知有人,我进论坛已近半年,耳闻你们所说的是伤寒论,所赞的也是伤寒论,当然学伤寒论是好的,但学医之人单学伤寒论,我觉得不够全面,不能适应当前的所有病证,但又不知如何说法才能使你们相 ...


白先生在说这些话之前,能否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犯了您所说的毛病?
您看到的是学伤寒的可能不足,我们看到的却是伤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只是个人眼光和学习的思路不同而已。在《初学者为什么要学习伤寒》的帖子里面,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很清楚了。伤寒绝非您眼中所看到的那样,至于是否如此,请您有空参考一下我在《逆冷岂独火神派》所说的。转换一下思路看看,或许会有新的看法。
我们老师讲伤寒,也在用伤寒,绝非纸上谈兵之辈,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学。在我们学习的这些人中,里面也有临床的主任医师。为什么可以吸引到他们呢?难道只是出于盲目崇拜?如果不是因为学了之后,思路清晰,临床有效,是不可能这样的。
中医辩证论治的来源在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世的很多方剂也确实是由其变化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要学方剂,学用药,当然要从根本学起了。我们老师讲伤寒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伤寒学得好的话,也确实可以解决绝大部分的病。经方临床家曹颖甫和胡希恕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证明。
对于先生怕我们独尊一家,不学其他的建议,我们再次表示感谢。
但是有一点我想说明的是,先生的思路确实跟我们不一样的。经方讲究辨证论治,从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出发,因此,我们辨证的时候是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病人资料,四诊合参,这样才能够更清楚的看到问题的所在,治疗起来更有把握,也才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
如果四诊不详,恐怕猜测的成分太多了。开出来的方子也只能打包围圈,不能做到精确。或许是受宋明理学的影响,现代的教材过多的强调病机(这样可能显得太过空泛了),而对于客观的症状却比较忽略,因此,一个病用病机分析起来,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但对于具体的用药,却起不到明确的指导作用。这种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讲,是很难掌握的。按照这种教材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和经验,恐怕是掌握不了的。这也可能是造成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越来越少的原因。对于学医的人来讲,学了就是要能用(其实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很现实的,很多学问都是这样的),如果要花几十年的功夫才能够学好,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不会有人学。若非现在找不到好的医生,网上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中医爱好者。这其实都是被环境逼出来的。包括我在内,也是由于类似的原因而对中医感兴趣的。
中医传承论坛建立的目的,在于给学中医者一条比较方便的路,让大家看到经典的魅力。并希望由此而吸引一批有志于中医固有理论重建的人士,把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跟合理性阐述出来。这,或许有些才疏志大~
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希望尽人事而无愧于天地,以免将中医丧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希望白先生不会因为观点、思路的不同而有所想法。我们讨论的目的在于促进交流,共同发展。因此希望能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
个人浅见,望先生海涵~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9 10:36
虽然嘴尖皮厚,无奈腹内空空,且不说一斤是十六两还是十两,兄可走十间药店再来回复。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5-29 11:05
呵呵。
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先生坚持己见,我们也不必多言了。
只是可惜的是,先生的劝告我们看进去了。我们的劝告先生却视而不见。
对于先生的好意,我们再次表示感谢!

最后再给先生一句劝告吧:不了解中医的历史,是不可能看到真正的中医理论的。连度量衡都不了解,先生确实应该好好看书了~
作者: 白头翁    时间: 2008-5-29 11:20
了解历史有必要,我还是注重现实,:
作者: 许家栋    时间: 2008-5-29 11:23
坑灰未冷山东乱,白兄原来不读书!你在抄袭《伤寒论》上的条文当自己的病案时就没顺便看看古今度量衡的知识吗?白兄深知自己“虽然嘴尖皮厚,无奈腹内空空,”,不敢探讨理论,更不敢引经据典,只是一个劲的泼妇骂街,明眼人一看便知。呵呵,也不知道几岁了?真有趣啊....... :lol :lol :lol :lol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5-29 11:56
原帖由 白头翁 于 2008-5-29 10:36 发表
虽然嘴尖皮厚,无奈腹内空空,且不说一斤是十六两还是十两,兄可走十间药店再来回复。

白兄不该如此,学术争论搞人身攻击!
“且不说一斤是十六两还是十两,兄可走十间药店再来回复。”白兄在说这句话前,有无走过十间药店,没有休要如此说!君不知国内开中药处方都要把单位换算成“克”的吗?君不知香港、澳门还运用旧制的吗?白兄能看懂香港、澳门的中医处方吗?
说多无益,白兄如此自封,我们还能怎样呢?来得论坛,都希望能共同学到东西,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顺便上传一份处方,白兄能看懂吗?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