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4-2 13:12
标题: 转帖:《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医家奉为经典,许多伤寒学者称《伤寒论》条文“字字珠玑”,一方面说明《伤寒论》的理论深奥,切合实用,另一方面说明《伤寒论》文字精练,行文严谨。笔者在研习过程中发现,尽管仲景《伤寒论》是以书面通用语言为主,但仍能从一些条文中看出南阳地方语言和口语。诸多注释《伤寒论》的学者遇到这些方言时或望文生义,或避而不释,致使《伤寒论》某些条文未能真实反映出仲景的学术思想,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择其一二,与同道共商。
                                      强几几
《伤寒论》第14 条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第31 条云:“太阳
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五版教材沿袭历代注家解释:“几,音殊。几几,短羽之鸟,伸
颈欲飞不能。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系项强之突出者。”实际上“几”, 音jī。
“几几”,指隐微、不明显。“项背强几几”,是说项背轻微发强。到现在南阳人在遇到项背或其它部位稍微发强时仍说强几几,有点儿酸时说酸几几,有点儿痛时说痛几几,有点儿困时说困几几。
                                      不中与之
《伤寒论》第16 条曰:“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第149 条云:“伤寒五六日,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五版教
材解释为:“不中与:即不能再给病人服用。”实际上,不中(音zhōng) 就是不行,这个意思不但南阳人用,河南省广大地区也用。“不中与之”是一个倒装句,即“桂枝与之不中也”“, 柴胡与之不中”,前者是说太阳坏病给患者服用桂枝汤不中(治不好) ,后者是讲心下痞证不在胸胁,是中焦气机痞塞,非少阳之半表半里,也非有形邪结之结胸证,故给患者用柴胡汤不中,应该用半夏泻心汤。
                                      不了了
《伤寒论》第252 条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五版教材解释:“目中不了了:即视物不清。”第203 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
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第148 条:“伤寒五六日, ⋯⋯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对此两条中的“不了了”,历代注家及教材皆回避不释。实际上,“了”,音liǎo ,指结束、完毕。“不了了”,即没完没了,引伸为缠绵不舒服。第252 条是指眼睛转动不灵活,一直不舒服。第203条指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就是还一直有点烦躁。第148 条指阳微结证,小柴胡汤治其外证,但里气未和而一直不适(里热未除) ,故使大便通畅而病解。现在南阳人在说此事尚没完结时仍说“这事儿咱还不了”。
                                        哕
《伤寒论》第226 条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第380 条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腹
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哕”有何表现,历代伤寒注家及教材均未论述,在《金匮要略》中“哕”均释为呃逆。其实“哕”,音yuè(四声) ,指呕吐,这在南阳人的方言中使用最广泛,将吐之有物者称“哕”,将欲吐而吐不出物者称“干哕”。就《金匮》中“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来看,此两方我们现在在临床上仍是用来治疗呕吐之证。
由此可见,仲景是南阳人,南阳的地方文化(包括一些方言口语) 对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尽管他外出做过官,但乡音乡情,方言口语不可能全部忘却,其著《伤寒论》尽管以书面语言为主,且历经散乱,但其中仍有形象生动的南阳方言,弄清这些方言的含义,对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学术思想肯定是有所裨益的。

文章来源:http://www.tgzy.net.cn/read.php?tid=5339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0-5-21 15:24
写得很好,谢谢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8-3 19:16
作者: 零起点    时间: 昨天 10:19

受教了!谢谢
作者: suyibin    时间: 2010-8-17 20:26
学习了,我是河南人,上面是可信的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0-8-18 08:42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