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zt《金匮要略》沿革简历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4-2 13:10
标题: zt《金匮要略》沿革简历
                   《金匮要略》沿革简历

《金匮要略》一书的形成过程大致分为成书、散失、整理校定三个时期。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録、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据医史考证,张仲景于公元一九六年至二零四年(汉建安1—9年)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共一十六卷,这部书包括有“伤寒”和“杂病”两个部分,其中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但此书写成后,由于当时的战乱,以致于从东汉到西晋一段时间而散失,以后虽经西晋王叔和的收集和整理编撰,但是后人只见到《伤寒论》十卷,而未见到杂病部分,而其中论杂病的一些资料只能在其他方书如《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所引用的看到一些。   
  据宋代校正医书局高保衡、孙奇、林亿在《金匮要略方论序》里记载,北宋初年(宋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这本书,这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一共有三卷,上卷讲伤寒病,中卷讲杂病,下卷收载方剂以及妇科理论和处方。当时,宋朝召集高保衡、林亿、孙奇等校订医书,在校订此书时,因为《伤寒论》已有王叔和编次的单行本,于是就把上篇删去,只保留中、下卷。为了临床方便,“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又把下卷的方剂部分分别附在各篇的症侯之下,并收载后世医家的一些良方,编为上、中、下三卷,称为《金匮要略方论》。这就是后世通行的《金匮要略》。
      其次,另有一伤寒别本,叫 《金匮玉函经》,共八卷,由西晋王叔和撰次,经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高保衡等在《校正金匮玉函经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故并两存之,凡八卷,总二十九篇,一百一十五方”。。此书的流行很不广泛,目前,仅能见到的版本是清朝康熙末年何义门(何焯)先生藏上海陈世杰的雕版本。因书名与《金匮要略方论》相似,所以后世不少医家把它们混为一谈,如元朝马端所著的《文献通考》等。  
    此外,还有一种桂林古本,名《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六五年由其子罗继寿献出。本书左盛德在序中说: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第十二稿传给了他,即是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等,对六淫病邪等论述较为详细,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根据此书的卷数及内容,很有可能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原貌,但还未得到世上的公认。
 《金匮要略》的原委大略如此,它之所以能够展转流传,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崇奉,主要是它确实为临床有效的实用典籍,诚如李东垣说:“易水先生云,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说:“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评,惟仲景之方最为众方之祖”。  
  《金匮要略》一书是宋代翰林学士王洙在残简蠹遗中发现的,其中错简断篇者有之,再加之文辞古奥,言简意赅,故其义理尤难理会,所以,施今墨老先生也说:“《金匮》自遗失之后,蛊简之中,其羼杂错乱,视《伤寒论》尤难懂理,故宋以来,注《伤寒》者不下百数十家,注《金匮》者仅十余家而已”。
    《金匮要略》沿革简历如述。
作者: 青青    时间: 2014-3-11 19:05
果然复杂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