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14 11:47
标题:
转帖: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
□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编者按 研读中医经典,勤于临床实践,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临床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为此,王永炎院士提出中医药人员应“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 无数中医名家的成才经历,也印证了这的确是一条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本版从即日起,连载“王永炎谈治学”,以飨读者。
王永炎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的研读和临床实践的结合,曾作过多次演讲,尽管演讲的主题不同,但表达的中心思想却基本如一。那就是,无论临床、教学、还是科研,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的先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学习目录学、文献学,打好基础
中医经典,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学者常有望洋之叹。丹波元简编著的《医籍考》收录中国古代医书2880余种,薛清录研究员等主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共收录中医图书12124种,郭霭春教授主编的《中国分省医籍考》共著录医籍8000余种,裘沛然教授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共收录上自先秦,下迄20世纪末的中医药书目2万3000余种。如此众多的书籍,虽尽平生之力,亦难尽其一二。
王教授认为,研究中医经典,首先应该学习目录学的有关知识,它是连接文献系统与读者之间桥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能告诉读者中医的“家底”有多厚,从经典著作中各取所需。其次还要学习中医文献学知识,如马继兴先生主编的《中医文献学》。此外,还应当本着“继承—验证—质疑—创新”的原则,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质疑,从中悟出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微言大义。这是学好中医,当好医生的基础。
根据专业方向,锁定精读书目
所谓精读书,是指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品味的书籍。古人治学,强调“博学无所弗瞡”,更重视选择精读书。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指出,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名医,必须精读《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以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人的著作。此外还要精研《周易》,通读五经三史以及《庄子》、《老子》。
王旭高在《医论拾遗·杂说》提出:“看病工夫在读书,书不在多,如《内经》、仲景《伤寒论》、《金匮玉函》、《本草》、《药性》、《脉诀》、吴又可《温疫论》、薛生白《湿热论》,方解、(《明医方论》最好,《医方集解》略选。)叶天士《温热论》(要宜熟读)。此数种书,三年可以读完,再加玩索揣摩,已可日进于高明矣。他如刘河间、朱丹溪、李东垣、张子和亦有好书,虽不必熟读,亦须细阅。《寓意草》亦好书也。”刘仕廉纂辑的《医学集成》也推荐了一些精读书目,较《医论拾遗》补充了《周易》、《难经》、《脉经》,同时主张先要熟读儒家经典著作。以上所列书籍,都应该属于精读之书的范畴。
结合时代特点,补充精读书目
王永炎认为,古代医家列出的以上精读书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真正做到精读,就能有效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
当代中医,还应该与时俱进。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热潮遍及全球,对于国学基础不够扎实的中医,也应该补上这一课,可考虑研读《十三经》,其中以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为首选。若临床诊务繁忙,难有时间读“经”,如能兼通文史,确是提高医生悟性不可或缺的治学门径。例如,当今社会结核病死灰复燃,抗结核药物都不同程度的产生耐药性,古人对“痨病”的诊疗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可考虑精读《理虚元鉴》和《红炉点雪》。
通过几年的不断学习,即可对以上精读书有较深的理解,对中医药学也就会有全新的认识。此时可以考虑扩大读书范围,选择一些泛读书来阅读。
人物链接
王永炎,男,汉族,著名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院士先后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与“九五”中医药防治中风(脑血管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攻关课题及部级以上课题8项;还承担有WHO科研合作项目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1999年承担国家“973《方剂》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199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部一等奖5项。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先后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培养医学博士51名,博士后18名。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19 14:45
标题:
——王永炎谈治学(3)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3)
□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教授指出,读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到由博返约,举一反三。研读中医经典,也必须经过精读—泛读—再精读—再泛读的过程。“再精读”,就是要“精中选精”,选择案头书,手不释卷,一有空暇,即取出阅读。孙思邈“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讲的就是对案头书的重视、喜爱与研读。
众名医案头书举隅
案头书,顾名思义,就是放在床头、案边,或者随身携带,可以随时取来翻检阅读的书籍。案头书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业、主攻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阅读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名老中医之路》可知,大凡中医名家,无不重视案头书的研读;名家的案头书,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但是,每一位名家的成功,都是既博览群书,又重视案头书的学习,有些人甚至读案头书一辈子。
例如,岳美中的案头书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熟读的标准是“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就来”。金寿山尤喜《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姜春华重视《内经》、《伤寒论》,认为其重要性犹如儒家经典的“四书”;李聪甫读《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和《医门法律》;朱仁康选定《疡科心得集》等等。
王教授案头书解读
王永炎工作之余喜欢博览群书,他案头书选择的是《医家四要》。本书为综合性医书,清·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本书由“脉诀入门”、“病机约论”、“方歌别类”、“药赋新编”四篇组成。由于以“脉、病、方、药”四要为纲,而此“四要”为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故名。
本书辑录历代医书精华,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卷一载脉诀,十二经络、内景部位、五运六气、万金一统述等内容,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分72论,主论病机,列内伤杂证、伤寒时疫、五官、妇人胎产等,荟萃先贤名论,并简述其病机与治法。卷三选方40首,以歌括形式,分门别类论述其功用,后列君臣佐使配药和七方十剂治病以及水煎法等内容。卷四仿《药性赋》“寒、热、温、平”的赋体形式,分述300余味药物的性能功用,每味药物之下,都载炮制方法、相须、同类制品及所属草木金石各部,后附有药性大意、相反相畏歌等。是一部基础临床并重,生理病理兼顾,理法方药俱全,炮制制剂具备的好书。
本书近年来未见再版问世。现有清光绪十二年豫章邓灿堂刻本(养鹤山房藏版)、195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
案头书,诸多经典的有效链接
王永炎认为,选择一本好的案头书,能够把中医诸多经典有效链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博和约的有机结合。阅读案头书,联想以往读过的精读书、泛读书的内容,由点及面,广泛联系;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印证和临床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交叉渗透,如此则能加深记忆力,进而开启“悟性”,提高思想思考思辨的能力。
选择案头书反复阅读,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就会做到一理通,百理通,一理融,百理融,向着“通于一而万事毕”的境界迈进。所以,中医工作者,应该重视案头书的选择与阅读。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26 09:51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5)
□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永炎教授认为,读中医经典,既要学习书中蕴含的医理,还要领会书中隐藏的事理,升华自身的悟性。中医经典以理、法、方,针、灸、药,医论、医案为主要内容。其中有少量是谈治学修身立德的。正因为“其言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王旭高《医论拾遗》进行的高度概括,很有见地。
一要工候 工候是指工夫、火候,是指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孙思邈“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徐大椿读书五千卷,叶天士拜师十七人”,这是工夫。火候是一种修养程度,是一种境界。扁鹊见蔡桓公而知病,张仲景断王仲宣眉落而死,即是火候。
二要见识 见识就是指人的眼界和学识。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增长见识的过程。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更需要时间的积累,临床的历练,将见识转化为知识。所以,增强见识,开阔眼界非常重要。
三要人品 人品是指人的品格,人的仪表。医乃仁术,司性命,断生死,为患者生命安危之所系,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间有“兴丧”之效。孙思邈《大医精诚》详之矣。
四要时运 王教授指出,名医不是自封的,需要同行认可,而社会认可更重要。名医大都是应时、应势、应运而生。纵然人生的境遇有些因素难以预测,对人的境遇有影响。但是,时运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有些人确实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命运,改变了人生,但看似偶然,其中蕴含着必然。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有同样的机会,我能把握得住吗?否则,只能怨天尤人,却有贻误之虞。
五要人情 人情含义较多,这里实际上指的是人际关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基础。古今名医,少有性格怪异,孤僻异常,与同道格格不入之人,而大多都以谦谦君子之风而享誉杏林,闻名乡里。
六要旁衬 学术需要交流,人际关系需要沟通,红花需要绿叶扶持,专家学者和普通医生都是相对的,没有普通医生的陪衬,专家学者也会黯淡无光。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做医师当以患者为师,教师以学生为师,管理者以群众为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组建开拓创新团结和谐的团队,互相帮助,相互提携,合和共进,这是成功的基础。
七不贪利 世谓“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临床诊疗,一定要小心谨慎,保持自己的为人处事原则,坚持洁身自好,若贪图小利,必有大患。有些医生出门诊,为了多拿挂号费、多提成,采取“快速作业法”,相对须臾,立刻开方;或成箱、整件开药,这也是贪利的一种,自当戒之。
八寡言语 医生要出言谨慎,不要说大话,不恐吓患者。不要出于个人目的,妄下结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医疗纠纷、医源性疾病往往来源于此。
九不游玩 “学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思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医学不是文学,不需要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灵感,而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沉思积淀,古人“不游玩”的意义可能就在于此。
十存心地 心地是指人的情意与理想、心胸及心境。医生要有存心积善以济人,平和淡定以处事,不可为求名利以害人。
王教授指出,以上十点,不惟医者成功之关键,实乃做人之圭臬,换言之,倡导低调做人实在行医,值得深思。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26 09:57
熟读经典勤临证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4)
□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教授指出,中医经典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之所以每位学人入宝山而收获不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鉴宝”能力,显然“鉴宝”水平需要不断的提高,那么,从根本上戒除读经典常犯的偏差就非常重要。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
这个命题是清·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提出的,意在告诫人们,中医不是“口耳之学”,最忌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指出“涉猎医书误人论”。读中医经典著作,不能有猎奇心理,也不能专找怪僻方药而标新立异。如此读书,实在是舍本逐末,甚则望文生义,遗害无穷。
如有人读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句,即片面理解为“有病不用治疗”而讳疾忌医;读到芒硝能“治关格、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时,即不加辨证,对号入座,大剂量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孟浪从事而草菅人命。此类事屡屡见诸媒体。
王教授指出,读经典是为了明理,是为了开启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清·宁松生《医林选青》:“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周恩来“于无字句处读书”之论,同样适用于读中医经典。
医有四失,急当避之
清·黄宫绣《脉理求真》有云:“尝谓医有四失:一曰字句不晓,二曰涉猎汤方,三曰株守一书,四曰剿袭糟粕”,这些可以说是读书的大忌。
读经典必须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这就需要懂得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医师学、文献学、考据学、目录学等相关知识,如此才能探求微言大义。否则就会曲解、误解、错解古书意蕴,就会犯下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的错误。如,鲁鱼豕亥之误,“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之谬,锡饴不分,不知避讳等等。如此难免错解古人原意。有人研读古籍,试图从中发现古人治疗禽流感的经验。当找“治野鸡病方”时,即认为可用于现代禽流感。殊不知,野鸡病乃古时“痔疮病”之谓,汉代为避吕雉之讳,以野鸡即“雉”代之。诸如此类,古今不胜枚举,此皆“字句不晓,涉猎汤方”之误也。
若以选取一部案头书,就万事大吉,对众多古籍毫不钻研,这也是读书者的失误。前以述及,案头书是在精读书、泛读书基础上选择出的,不加比较鉴别选择,何来案头之书?如此只能限制视野,目光短缺。最为可悲的是,耗数年之功,精华未曾窥见,糟粕抄袭不少,良可叹也!
胸有洞见,手不释卷
《医门补要》指出:“医者胸无洞见,必然功少”。读中医经典,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临床实践为检验标准,“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明·刘纯撰《杂病治例·兰室集》),否则,吴鞠通“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业”的警示可能会发生。
以上诸论确是经验之谈,所谓“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望同道当牢记躬行,自应以心系民众、造福桑梓为己任。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27 22:12
标题:
王永炎谈治学(6)
熟读经典勤临证 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6)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王教授认为,强调读经典、做临床,目的不是培养一些善于钻故纸堆,不谙世事的人物,与世隔绝的“书虫”、“腐儒”,也不是为了造就匠人,而是为了培养适应技术高速发展与理论相对滞后的时代,能从中医学的本源汲取营养,发皇古义以创新说的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
高层次中医药创新人才应该是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实至名归的。就其内在的素质而言,无疑已经具备了名医的优点:诸如技艺高超,与疑难急危重症,理法通达方药精当而疗效显著;医德高尚,如举孝廉而不就,公车召而不往;平等心、慈悲心和恭敬心,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等等。勿庸置疑,这均能反映他们的内在性格与本质特征,即所谓的内涵与素质。尚有在言行举止中,他们还非常重视外在的气质与修养。
王世贞形容李时珍“目卒 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寥寥数语,一位名医大家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北斗以南一人”的评价顺势而出,无半点牵强,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顾景星“李公份份(彬彬有礼),乐道遗荣(热爱医学,抛弃荣华),下学上达,以师古人;既智且仁,道熟以成(学问精深而有成就)”的评价,则从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双重角度,对李时珍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刻画。
王教授指出,读经典,除了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外,还要注意这些细节,学习古代医家个人修养,真正做到德艺双馨,而不沾染世俗气息,成为“既智且仁”的人。在《张氏医通》开篇提出的“医门十戒”中,“薰莸时习戒”位列第一。薰为香草,莸为臭草。意在告诫为医者,切不可被世上的各种流俗所左右,沾染不良习气。要想使自己成为“大医”,当顺其自然,心性双修,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具体的外在修养标准为:“馆师无坐板气,地师无流艺气,禅师无杖拂气,炼师无丹汞气,医师无方术气,方是白描画手,本分师家。”张璐所论,虽列举多种行业,主张从者,要达到内在的修养与外在表现的一致,做到精气内敛,痕迹全无,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境界,方为行家里手。
具体到中医而言,教授学生不能思想僵化,方式呆板,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传道授业解惑,要深入浅出,言之有据,切忌名为“引经据典”,实则资料堆砌,没有自己观点主张。《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所谓的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就是这种教条之人的生动写照。中医讲究三因制宜,重视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但是,中医在面对患者,应用这一治则时,不能掺杂过多的玄学色彩,故弄玄虚,以子虚乌有之事、荒诞不经之言,投其所好。更不能以开导患者心理为由,曲解儒释道学思想主张,流露出悲观厌世、与世隔绝、超然物外、漠然处之的言谈举止;更不能恐吓患者,凭旁门左道招徕患者。
真正高明的医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和不断提高其临床技能,切忌急功近利,于言谈举止中不刻意流露出职业特征与习惯,决不自吹自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才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本分师家。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6-2 09:42
标题:
王永炎谈治学(13)
熟读经典勤临证 发皇古义创新说
——王永炎谈治学(13)
□ 于智敏 王燕平 中国中医科学院
医生要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清·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为医须明十弊”所言,都是医生容易犯的错误。王永炎教授将其归纳为五点,如果真正做到少犯甚至不犯错误,则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这些也是读经典时需要认真领会的。
一要详辨
中医临床重在辨证。常见的问题是医生心中茫然,不辨证或者是辨不准、辨不精。中医辨证,首先要辨八纲,《友渔斋医话》又补充了辨“气血”二条。阴阳、气血、表里、虚实、寒热可以说是医生辨证的重点。辨析清楚后再分析疾病是起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还是内伤劳倦、饮食、七情,或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如果不辨这些,面对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病证,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有些医生临床也辨证,但由于技术不过硬,常常辨不准、辨不真,这等于没辨。例如,出现头痛恶寒,不能够轻易判定患者一定是外感;伏邪外发也常显现,有时并无表证,也应该治病求本,用发汗的方法驱除表邪,否则就会治而无功。
二有胆识
医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当机立断,有胆有识。如果临床上过于谨小慎微,当断不断,也会丧失最佳治疗时机。例如,患者体内实火亢盛,本当清热泻火,如果用药心存畏惧,想用苦寒之品清解,又怕伤阳败胃,用药轻描淡写,结果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阳明腑实证,治当急下存阴,有识无胆,也难以奏效。有些医生会因此对自己的辨证产生疑问,于是改弦易辙,另起炉灶,得而复失,丧失了取得疗效的机会。
谨小慎微固不足取,粗心胆大危害尤甚。古书记载,有医生在炎热的夏天治疗一位患者,见患者畏风自汗,头痛脉缓,竟然给患者开了桂枝汤,结果,患者服后,下咽而毙。这位庸医不但不仔细检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伤寒论》明明白白写着的治法。根本不知道,在霜降之后,春分之前,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伏暑证、伏寒证,两者的临床表现大体相同。粗心大胆是导致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
三善变通
疾病很多,症状千差万别,临床一定要分析病因,寻找病源。遇到难点、疑点,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对患者直言相告,或者是推荐更高明的医生诊治。千万不可固执己见,胶柱鼓瑟,墨守成规。即便是你的观点有理有据,也应该考虑时间、地点、患者体质等不同情况,区分患者的家庭条件和生活工作环境,不要生搬硬套古人的经验,削足适履,以致出现意外。“古方今病不相能”,强调的就是要变通;“治病三年,谓天下无可用之方”就是不知权变。
四要沉稳
“治病如救火”,要争分夺秒,抓紧时间,把握最佳治疗时机。但是,要忙而不乱,快而有序。否则就会忙中出错。治疗过程中也要沉稳,不可过求速效,迎合患者。例如臌胀、中风、痹病、痿病等,都因脏腑虚损,日积月累经年而成,短期治疗很难奏效,临床要“有方有守”。
医生如果自以为是,骄傲逞能,性情急躁,以求速效则心不沉稳;患者没耐心坚持治疗,“恨病吃药”,也于病有害无益。
五要专一
“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医生要远离世俗的诱惑与干扰,闲来当怡神养性,深思医理,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日积月累,临床上自然会思维顺畅,遇到疑难怪病,也能专心思考,做到胸有成竹。
医生只有发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治学精神,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逐渐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
jihoufeng
时间:
2008-6-2 18:19
王永炎教授归纳的五点治学精神,不但是中医,万法皆宜。受教了!
然,在胆识篇写到:谨小慎微固不足取,粗心胆大危害尤甚。古书记载,有医生在炎热的夏天治疗一位患者,见患者畏风自汗,头痛脉缓,竟然给患者开了桂枝汤,结果,患者服后,下咽而毙。这位庸医不但不仔细检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这是《伤寒论》明明白白写着的治法。根本不知道,在霜降之后,春分之前,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伏暑证、伏寒证,两者的临床表现大体相同。粗心大胆是导致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
此处诊病是炎热的夏天,为何分析却说在霜降之后,春分之前?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