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方证与辩证
[打印本页]
作者:
cctv01
时间:
2008-3-12 23:35
标题:
方证与辩证
这个方证与辩证是个大问题。
现在很多初学者从辩证入手,结果呢,10个至少6个方,疗效更不参差不齐,什么时候辩证,什么时候方证呢?
我们所学的理论,是为临床服务,辩证也是为提高疗效服务,中医的各家学说纷杂,搞到最后,有几人能跳出来看这个问题呢?
方证是有针对性的,有是证则有是方,定点爆破,杀伤力强,这个方证并不一定限于经方,后世医家很多方子也有很多可选用。
辩证的问题是要把理搞分明,这个医理不是乱讲的,后世不少医家都是读书人,医书写了不少,理论也很精彩,但后人如何取舍呢?很多医生辩证施治水平很不错了,可是遇到特殊病时,辩证不好用啊!如把辩证当成一块遮羞布,那就太有损中医了~!
我的观点,是方证第一,必要时辩证。
本人观点如上,请各位老师扔砖头~!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13 09:52
这个观点的提出,我觉得应该比较慎重。
所谓方证对应,如果是从中医的整体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我想大家都不会反对。但如果沦为方病对应,恐怕就会成为存药废医的工具了!
自金元四大家之后的医家,从内经的理论出发,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辨证方法,今天学院的教材也是基于这种思想而编订的。但是,这种方法,个人看法是看起来好像应用的范围更广了,却可能更加不好掌握,治疗起来也有些有效,有些无效。
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面提到一个现在的中医院校忽视《伤寒杂病论》的问题,或许就是由于过分强调所谓的理论思想(受余云岫存药废医的打压,怕被人家说没有理论或者不科学的,矫枉过正了),而忽视得了学习的层次问题。个人的看法是,学习应用是一个过程。要继承前人的东西,或许只有先学会规矩,然后才能突破这个规矩。《伤寒杂病论》单从应用来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范例,我们只有先学会学懂里面潜在的道理,才可能谈到突破或者发展的。民国期间比较有名的医家,也都是认真研究过伤寒的;但是现在,似乎认真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人并不多。
扯得有些远了——
再说回来方证的问题。个人认为,辨证论治绝非简单的方证对应,而是要经过整体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最后的方剂。否则的话就成了我开头讲的,恐怕会成为存药废医的工具了。
而那种做法,也会失去了中医理论的真正核心:整体思想!
说得感觉有些拗口了,或许在论坛的另外一个帖子可以说明一下:经方既是中医入门,也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对于初学者来讲,简单的方证对应是初学的方便法门。但最终是要在学习方证对应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中内在的机理,最终脱离简单的方证对应。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也请各位老师,朋友不吝指正。谢谢!
作者:
中医凡人
时间:
2008-3-13 15:53
现在的教材取各家学说为一炉,把初学者都搞糊涂了,不如从伤寒入门,好学点!
作者:
cctv01
时间:
2008-3-13 20:22
标题:
这个问题确实应该慎重
这个辩证论治,是千变万化的,这个变化反而使初学者一头雾水,也是现代教材的问题所在.这样学到底好还是不好呢?
有个中医学专家说过,自从中医学院成立以前,反而中医人才越差越差了,越来越少了,原因就是把末稍的东西当成宝了,什么五行生克,再结合十二脏腑,三焦,卫气营血等辩证方法,搞得人一头雾水, 再搞个什么温病学派,脾胃学说派,现代更冒出什么火神派,痰瘀毒症等,都自成学说.后学的人,越学越迷.而且容易走偏啊~~!
我们中医是用来治病的,治病的东西务必落到实处, 这个辩证论治说得好听,因为掺杂的东西太多了,好象是吸取了精化,其实是胡乱堆在一起的,没有严格法度的体系.要从这个体系中经过多年临床,反复体悟,可能越来对一些理越明,也就是所谓大家认可的老中医.
方证的方法是一条相对简直的路,胡希恕走得就是这个路子,已经给我们成功的范例.辩证是为方证服务的.
作者:
彰机堂主
时间:
2008-3-13 23:03
先辩证六经
再对应方证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14 13:20
CCTV01的观点,竟然在《经方实验录》的姜佐景按语中见到类似的说法,英雄所见略同?
我发上来给大家参考一下吧:
客日:“仲景论伤寒,又可论温疫,子乌可混而一之?”曰“吁!是何言也?仲圣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客知此大义乎?
吾中医之长处,即在能识此证字
,
苟察病者所犯为大承气汤证,则投以大承气汤,所犯为口逆汤证,则投以四逆汤,服汤已,其效若响斯应,则其前病之何名,初可勿拘拘也。伤寒家曰,此伤寒也,此自利清水也,此呕吐而利,是名霍乱也。温热家温疫家曰,此温病也,此温痘也,此热结旁流也,此绞肠疹也。推而至于西医师曰,此急性传染病也,此肠炎也,此虎列拉也。
余曰,凡此所称,皆是也。然使医者不识其证,而误投方治,则其所称之病名虽合,皆非也。
由是论之,有清二百余年,医家辈出,只知伤寒温病之争,不研数百证方之辨,此皆懵懂人也。
降至近年,国医馆成立,为中医界辟一新纪元,弥足庆贺。然而衮衮诸公,
尝惟病名之是论,或主从中,或主从西,笔墨纷争,案然载途。反将中医学最着重之证与方,置而末问,卒也筑空道谋,用不溃成,冷眼静观,得毋与清人之失,同一覆辙,而无以负举国人士期望之殷殷乎?
余也无似,于医学并未深造,初不敢妄有论列,致犯当世大家。然而骨哽在喉,稍吐亦快。凡此所附论者,尚不过为吾所见之一极小微点,他日有暇,当畅陈拙怀,以就教也。”客唯唯而迟。
——《经方实验录》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第三二案 大承气汤证
其四
(民间中医网下载的《经方实验录》(三校)书中这段话有删节。应该是原先出版的时候给删节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