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豆豉
[打印本页]
作者:
薛东庆
时间:
2008-3-6 19:43
标题:
豆豉
╔══════╗
║豆豉║
╚══════╝
【药用】本品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子(即黑大豆),经加工发酵而成。
【性味与归经】辛、甘、微苦,寒(因炮制方法不同,又有偏于辛微温者)。入肺
、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
【临床应用】
1.
用于伤风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等症
豆鼓的解表力较弱,用治外感表症多配合其他解表药同用,其用于
风热、风寒,随加工方法而异。如用于感冒风热多用清豆鼓,并配
合薄荷、连翘等应用;如用于感冒风寒多用淡豆鼓,并配合葱白等
应用。
2.
用于胸中烦闷、虚烦不眠等症
豆鼓配山栀有除烦作用,主要用于热病后出现的虚烦不眠、心中懊
?的病症。
【处方用名】清豆鼓(用桑叶、青蒿等同制,药性偏于寒凉,主要用于感冒风热之
症。
淡豆鼓(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可用于感冒风寒之症。
炒香鼓(炒微焦后应用。上海地区药店付淡豆鼓。)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
1.
豆鼓未用药物同制者,其透发力量甚弱,并无发汗作用。现上海地区用
的淡豆鼓都是用麻黄、苏叶等煮汁拌入黑大豆内,再煮透发酵而成的,
它的透发解表力量主要还是依靠麻黄、苏叶的发汗作用。但据报导,外
地用清豆鼓较为普遍。
2.
豆鼓用麻黄煎汁浸制,估计至少已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清代《冷庐医
话》说:“吴人畏服重药,马元仪预用麻黄浸豆发檗,凡遇应用麻黄者
,方书大黄豆卷,俾病家无所疑惧。“这说明当时江南一带病家畏惧麻
黄,医者为了不使病家有所疑惧,遂用麻黄煎汤浸豆发芽而成豆卷,当
须要用麻黄表时,即以此豆卷代替。当时医者又因江西豆豉系用麻黄蒸
制,就将豆鼓与豆卷并用,以代替麻黄的发表作用,于是后世有“过桥
麻黄”之说,嗣后即发展成为以麻黄等汁浸制豆鼓的用法。
【方剂举例】栀子鼓汤《伤寒论》:栀子、豆鼓,治伤寒后汗吐下虚烦懊
?。
本人安语:
豆豉配山栀,豆豉豆形似肾,发酵后,其性入肾,上行。山
栀清心热而下行,上下相交,则津液自生,则诸证自除。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8-3-7 10:09
我把伤寒论里面应用栀子鼓汤的条文方证贴出来,供大家学习: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
肥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按:栀子鼓汤应
用于太阳阳明合病,阳明湿热上扰之证。属汤液经法里“烦”证的范畴。
“烦”证治疗配伍思路:
主以酸苦,辅以辛甘,随用甘咸。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3-7 14:18
谢谢两位的总结!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