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走出中医认知的泥沼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8-1-21 13:40
标题: 转帖:走出中医认知的泥沼
走出中医认知的泥沼

□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

  近年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何祚庥院士近日还在继续炮轰中医:“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造成了中医界乃至社会各界对中医学的科学性问题产生了怀疑,年轻中医信心不足,老中医忧心忡忡。我认为当今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突破固有思维方式的框框,突破西方科学文化的包围圈,走出生命认知误区,理清中医发展思路。

  误区1:只有搞清楚物质结构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医药学应加强“实质”研究。

  思路:突破物质决定论、基因决定论,重视关系实在,重视功能作用,走功能关系与物质结构并重的发展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科学在于通过探索事物的物质结构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先不说“科学”的各种定义,仅就16~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之后的“科学”而言,它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也就是具有客观性、定量化、可重复性。

  受这种思路的影响,多年来中医科研课题主要关注于寻找中医药学的“物质基础”上,如各种“实质”研究———五脏的实质研究、经络的实质研究、证的实质研究,还有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中医药学无论是名词术语还是临床方法,都很难找到“物质基础”。于是陷入了一个悖论: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证实验方法既能证实中医概念的科学性,又能证实中医概念的非科学性。从而陷入中医科学研究二律背反的学术怪圈。

  让我们关注一下现代前沿哲学和科学进展,也许可以受到启发。目前哲学界出现了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的学派,科学界也出现了非基因决定论:即在特定的生理过程中存在着基因与环境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基因的表达可因环境变化发生构像变化,基因的同样序列可能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不同蛋白质。

  中医从一开始就不是探讨物质结构的科学,它走的是功能、关系的路子。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层面:“形”“气”“神”。“形”就是形体,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解剖”,这是有物质基础的。“气”的层面就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是一种功能关系。“神”的层面包括“心神”“神明”,是无形的,与人的潜意识有关。这三个层面中,中医最重视“气”与“神”,最轻视“形”。这和西医恰恰相反。在“气”和“神”的层面是难以找到物质结构的,但它恰恰是中医的精华,是中医的特色。所以中医要发展,千万不能丢掉这些精华。

  误区2:只有找到共性的、客观的规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医临床很多不可重复,主观性、随机性太强。

  思路:突破对抗性治疗束缚,重视调节自愈治疗,重视个性化治疗,重视不同学说流派,走调节自愈、个性与共性并重的发展之路。

  很多人认为:中医临床主观性、随机性太强。不同的医生能开出不同的处方,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化太强,很难客观化、标准化。因而要用现代科学的要求,寻找其共性规律,要开展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有人甚至认为中医的偏方,甚至是中医的药方,治疗的是个案,不具普遍性。科学研究的是普遍规律、一般和共性,所以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

  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懂科学哲学的表现。所谓共性与个性是一对矛盾,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把共性与个性比喻成一棵树,共性是整棵树,个性好比树叶、树枝。每片树叶、每根树枝都反映整体的信息。共性是重要的,但个性是基础,同样重要。因为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

  与西医对抗性治疗思维不同,中医主要是调和性治疗思维。西医的治疗目的是杀灭病毒、病菌,中医则是激发、调动人体自我修复、自我治愈、自我调节的能力。杀灭、对抗需要的是“硬实力”,是物质实体,这种力量和物质实体———药物当然是相同的、共性的。而调节、自愈需要的是“软实力”,是功能关系,所以可以用多种方法,比如针灸、砭石、汤药、导引,药物当中,不同的辨证思路,往往开出不同的处方,但却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取得相同的疗效。这是因为都能达到激发人体自愈能力的目的。

  从哲学上来讲,中医崇尚个性,但也不放弃对共性的探求。活血化瘀治则的推出成就了异病同治的辉煌,中医、西医不同专业的人士各展其能,多种疾病的治疗有突破之举。一大批此类新药的研制成就了中国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另外,中医之受青睐还在于中药的天然性,这对那些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尤其重要。

  误区3:只有提高中医的医疗技术,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伦理道德与医疗技术相比是次要的,中医人文色彩太重,应当予以抛弃。

  思路: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加强人文道德教育,限制中医使用西医,走以德为先,德术并重、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发展之路。

  重视中医的临床实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不少人认为中医医疗技术手段简单,疗效慢,效益差,于是大量采用西医诊疗技术,中医本身的诊疗水平则逐步下降。

  不少医院在重视西医诊疗技术的同时,忽视中医人文精神、忽视伦理道德修养。中医德术并重、德业双修的优秀传统被轻视、被遗失。

  有不少人指出:中医学之所以不科学,就是因为中医经典以及中医临床中混杂了人文的东西,要实现中医的科学化、现代化,必须把这一些人文的东西剥离掉、扬弃掉。这真是一种天真的想法,中医的人文和科学内容是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怎么能剥离得开呢?假使真的剥离开了,把那些符合科学———形态学的东西留下来了,那是什么?充其量不过是最粗浅的医学———西医学的初级阶段罢了!

  再来看德与术的关系。德以术显,术以德彰。德术并重、以德为先,是中医一大特色。综观历代大医,无不具有利民悯世的情怀与美德。以“德”促“术”,通过提高中医药工作者医德水平,使中医药工作者能够自发地产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对患者之病痛犹如己生,这样无形中能够促使中医药人员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临床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造福人民。

  大凡医技高超之人,多医德高尚,思想深邃,为人谦和、宁静,与人交往仁慈友爱,言语诚实可靠,待患者如亲朋善友,深受患者敬重、信赖,其人格魅力也令人感动。而那些医德高尚的医家,基本上都是医技高超的人。因为他们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总在想方设法提高医疗技术。中医医德是中医学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保障,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继承下去,自觉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德术并重的人。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