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贴:儿童保健四则
[打印本页]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7-7-24 23:23
标题:
转贴:儿童保健四则
作者:
weixian
时间:
2007-3-10 10:15
标题:
儿童保健四则
你的孩子是否智力厌食
如今,不少父母都在教育投资上花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却没有一点常性。专家指出,在给孩子智力刺激时,一定要注意适度和适时,从培养孩子的需要入手,讲究方式和方法,避免孩子出现智力厌食。
专家分析,孩子没有常性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长为孩子创造了很多物质上的条件,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从而使孩子患上智力厌食。帮助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智力发展环境是必要的,但凡事都得有个度。在智力培养中,过多给予被动刺激而造成集中、饱和的状态,会使孩子出现求知活动中的厌食症。
专家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刺激的时候,要注意刺激的数量和程度,使他们在求知和学习中保持一定的饥饿感,这才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兴趣和积极性。如家长在讲故事时,可以在最要紧的地方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去想像后续故事,第二天再给他讲下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其想像、判断和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一种迫切了解后续故事的心理需要。(钟 华)
小儿慎服鱼肝油
鱼肝油是一种常用的婴儿辅食,主要含有维生素A和D。维生素A对于维持夜间的视觉和上皮细胞的完整有重要作用,摄入不足会患夜盲症;而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及骨骼的钙化,婴儿缺乏维生素D会患上佝偻病。由于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所以婴儿从出生后第1~3月开始就应酌情添加鱼肝油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北方冬季光照不足,佝偻病发病率较高,此时补充鱼肝油就尤为重要。
小儿每曰需要维生素A1000~1500国际单位,而维生素D的需要量则为400国际单位,两者比例应保持在3~4∶1。比例失调会引起中毒。新型的鱼肝油制剂两者的比例为3∶1,中毒现象已较少见,尽管如此仍须加以警惕。
维生素A中毒发病缓慢,常表现为毛发脱落、皮肤干燥、奇痒难忍、食欲不振、易于激动、皮肤皴裂以及肝脾肿大。有些儿童还会出现维生素D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同时伴有血钙过高以及肾功能受损。这两种情况可以统称为“鱼肝油中毒”,一旦确诊就应立即停药。
由于过量服药会带来这些危害,所以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谨慎选择剂型,并及时调整药量及服药期限。医生还会考虑其他问题,例如早产儿应酌情加量,小儿鱼肝油用量需随月龄逐渐增加。此外,户外活动多时可以酌减用量。一些婴儿食品,如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系列中已强化维生素A、D,如果规律服用也需减少鱼肝油用量。 (彤 芳)
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小儿的乳牙出齐之后,说明小儿的生理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儿童几乎可以和成年人一样吃各种各样的食物。由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发育,儿童在2岁半以后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喜欢模仿成年人或同龄小伙伴所干的事情,你要是不让他干,他会以哭闹或其他形式进行反抗。
例如,3岁左右的儿童愿意自己使用勺子或筷子吃饭,不愿意让他人喂饭,如果强行喂饭,孩子会产生反抗情绪——不好好吃饭。儿童在出生后表出现来的这种独立性一般出现在2岁半至4岁时,故这一时期称为儿童发育过程中的第一反抗期。
据医学研究,儿童的乳牙发育最能体现儿童的生理发育情况。儿童有20颗乳牙,大约在2岁半时出齐。乳牙一旦全部萌出,儿童必然会出现上述的反抗行为。需要人们知道的是,反抗现象是儿童成长进步的标志,是儿童发展自主性、独立性、自信心、意志力、想象力、安全感等行为品质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只要儿童的行为不具伤害性,成年人就不要过分干涉和束缚孩子的行为。
如果成年人仍然用2岁以前的养育方式对待3~4岁的儿童,强迫儿童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采取打骂、恐吓手段对待儿童,那这些儿童就会丧失自信,并产生自我否定的观念,国内外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孩子反抗现象过分抑制,会影响孩子的心身发育。例如,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长大后的依赖性就异常严重;过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独立,孩子长大后的性格就非常软弱,独立生活能力极差。总之,幼儿期没有经过或表现反抗的儿童是不正常的,成年人过分束缚儿童的反抗行为也是不正常的。
成年人应该多了解一些儿童心身发育的正常过程,3~4岁的儿童想显示自己或处处逞能是正常现象,当然对于儿童的不合理反抗也要坚决纠正,例如,绝不能让3~4岁的孩子模仿成年人摆弄电器开关,也不允许他们玩弄打火机、开煤气灶等等。在儿童反抗期,要和孩子打成一片,引导和教育孩子认识他们尚不熟悉的世界,要学会表扬和善意批评儿童,使儿童的心身得以正常发育。 (于 二)
让宝宝戒掉奶嘴的7条建议
奶嘴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更多时候是一种安慰,他们习惯吮吸的动作,这让他们感觉舒服和安心。但是长期使用奶嘴对于孩子的牙齿发育和牙床咬合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当掌握时机和正确方法,让宝宝告别奶嘴。
在医学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是宝宝应该戒掉奶嘴的时机,但是父母可以考虑在1岁左右,已经可以和孩子进行初步交流时,用其他东西来转移孩子对奶嘴的依赖。最关键的在于,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逐渐脱离对奶嘴的依恋。
以下是几条可行的建议,爸爸妈妈们不妨试试。
缩小使用范围
你可以和孩子约定,只有在家的时候才用奶嘴,随着他逐渐习惯,你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比如只在卧室里或者每天只有某段时间可以用。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够很快接受新的规矩,所以你要坚持始终如一地实行。
慢慢来
让一个孩子戒掉奶嘴通常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但这事急不得。如果你慢慢来,你会发现一切更好掌控。通常白天比较好办,但是晚上孩子都很难离开奶嘴,所以你可以把晚上作为最后的“攻坚项目”。先保证孩子白天不再依赖奶嘴,然后将重点放到晚上,一步一步来。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哭着要他的奶嘴时,马上找点别的事情来吸引他。不妨让孩子帮你一起烤蛋糕、一起摆弄花花草草等。如果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那么吮奶嘴就是多余的了。但是,切记不要用食物来贿赂他。
巧妙奖励
给孩子制作一个表格,每次他吵着要奶嘴最后又乖乖放弃,就给他画上一颗五角星,当五角星达到三个的时候,适当地奖励他,比如一本漫画书,或者去游一次泳。孩子会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也减轻他戒奶嘴的痛苦。
取消奶嘴的昵称
很多孩子会有一个对奶嘴的昵称,比如“嘴嘴”、“吸吸”等等,你千万不能跟着他一起使用,并且尽量不许他再说。如果奶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名,它变得人性化、宠物化,孩子会把它看作是心爱的玩具甚至朋友,无法割舍。
把奶嘴作为礼物送人
在断奶即将成功的时候让宝宝戒掉奶嘴通常会比较有效。你可以告诉你的宝宝:“奶嘴只是给小孩子用的,可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如果有你认识的新生儿,那么再好不过了,你可以和你的孩子商量把奶嘴送给小妹妹作为礼物,一般孩子会乐意这样做,奶嘴也给了真正需要它的人。
不要心软
你会和你的孩子一样,发现告别奶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变得沮丧或者焦躁,千万不要自责内疚。尽管他可能真的很难受,但是随着其他事情吸引他的注意力,这件事情会被渐渐淡忘。所以,不管他哭得多么厉害,你都要立场坚定。要知道,半途而废就意味着前功尽弃。 (余 迩)
作者:
weixian
时间:
2007-3-10 14:45
冬春季中耳炎易纠缠幼儿
近来感冒发烧的患者增多,家长要注意了,你的孩子最近有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总挠耳朵的情况呢?冬春季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发病比较隐匿,如果耽误病情就有可能会致聋。
虽然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比较隐蔽,婴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差,不容易被发现,但家长只要多留个心眼,还是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的。
如感冒久治不愈后,孩子表示过耳朵不适,或者反复抓挠自己的耳朵,情绪烦躁或对外界反应迟钝;出现严重耳痛时还会以哭声向家长发出警报等等。但如果只感觉耳闷、耳塞、自鸣、听力下降,则家长不细心观察就无法发现。
如果孩子出现长时间感冒,家长都应带孩子到耳鼻喉专科检查一下耳朵,特别是那些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腺样体肥大的孩子,他们更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引起听力障碍的疾病,治愈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在一次感冒后发生耳内剧痛,然后耳道流脓,这就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由于症状明显,容易被家长发现而得到及时治疗。但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内积液引起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没有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耳部急性炎症,往往发病后只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反应较慢,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中耳炎也有很多种类型,是在冬春季节比较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因为在冬春季,曰夜温差比较大,常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俗话说七窍相通,咽鼓管就是鼻咽与耳朵交通的管道,当炎症波及到咽鼓管时,就会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鼓膜内就会形成负压,耳内的黏膜受负压影响分泌较多的液体,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液体不能及时排出,积在耳内产生中耳积液,就导致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例在门诊中十分常见,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迁延不愈,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而诱发。另外,肥大的腺样体也可以直接堵塞咽鼓管口,妨碍中耳和咽鼓管的淋巴引流,使咽鼓管功能改变,感染沿咽鼓管逆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表现为感觉耳内闷塞,自听增强(感觉自己说话时声音特别大),甚至还会感到剧烈的耳痛。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龙 山)
儿童护眼八法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最复杂的感觉,对孩子的视觉保护应从婴幼儿开始,年龄越小,视觉发育越敏感,可塑性也越大,重要时期是1~3岁这个年龄段。应注意各年龄段眼的特殊性及保健。
婴幼儿期 出生1个月~3岁,这个时期要注意眼先天异常、遗传病的眼部表现。定期监测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及时发现婴幼儿视力障碍。
幼儿至学龄前阶段 这时期要注意眼位、视力弱视等问题,3岁开始定期复查视力,有眼位不正、视力不佳应及时就诊。
保护孩子眼睛八法:
1.讲究个人卫生,不要使用别人的面巾、脸盆,并随身携带手帕。
2.防止尖锐、易爆、石灰粉等物质造成外伤。
3.防止强光刺激。
4.避免在强光下看书写字。
5.看书学习时身体要坐正,眼睛距离书本约30厘米,睡觉、走路、乘车不看书报。
6.防止视力疲劳,每看半小时书要左右远眺或闭目休息。
7.发现孩子视力减退或异常,及时请医生针对病因进行校正。
8.教会孩子做眼保健操。(三 九)
“斗鸡眼”好发于婴幼儿期
一般来说,向前直视时,两眼的黑眼珠应该位居眼中呈平行状态。如视物时一眼正视而另一眼偏向鼻侧或颞侧(少数可偏向上方或下方),呈不平行的交叉或分开现象,医学上称为斜视。偏向鼻侧的称为内斜,偏向颞侧的称为外斜,也就是曰常生活中人们俗称的“斗鸡眼”与“斜白眼”。
斜视可分两大类: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也称麻痹性斜视)。其中绝大多数为水平斜视,即内斜或外斜,而且发病几乎都是儿童。据国内调查统计,斜视的发病率在儿童期为1%~2%。
一旦发现自己的小孩患有斜视,就应该及早诊治,千万不可相信某些不科学的说法,如“等孩子长大以后慢慢好的”等说法,如延误诊治时机,将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遗憾。正常人的双眼视觉发育,从出生后3个月即开始,一直可持续到8岁左右,其中1~3岁尤为关键。在此期间,如果小孩出现了影响或破坏双眼视觉的眼疾,同时又未能及时治疗,过了视觉发育期,则双眼正常的视觉功能就不可能再恢复。
对于总是固定在一只眼的内斜视儿童,必须及时了解他的双眼视力情况。因为有内斜的儿童双眼不能同时注视一个目标,斜视眼与非斜视眼所见的物像不仅不能融合成一个物像,反而会相互干扰,甚至还会影响非斜视眼视物清晰度。为了保证非斜视眼能看清物像,大脑视觉中枢就会对斜视眼的视觉产生抑制,久而久之,会形成所谓斜视性弱视。少数发病较晚的儿童,发病时往往会感到视物出现双影,这在医学上称为复视。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家长必须带孩子去医院诊治。此外,还有少数儿童患有非共同性斜视,如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症,孩子会出现歪头,值得家长注意。(钟 骅)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