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7年01月10日高珊珊老師講《張仲景方劑化裁全解》之麻杏石甘湯加減方 [打印本页]

作者: 木木    时间: 2017-1-10 22:43
标题: 2017年01月10日高珊珊老師講《張仲景方劑化裁全解》之麻杏石甘湯加減方
2017年01月10日高珊珊老師講《張仲景方劑化裁全解》之麻杏石甘湯加減方
+ A/ K0 M3 I* X: I2 [! Q7 T! L2 z7 c/ I) [; y" r  q7 ^9 L  @) Z
大家好,上课了,课后再聊。今晚我代课一节,和大家共同学习文蛤汤、麻黄升麻汤两个方。
* o/ i8 t( F9 u2 M' [9 e+ L; q【文蛤汤】
" p2 l" p6 ?% r+ _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 x; Q- E6 t' U拿到一个方子,首先要分寒热比例。文蛤汤三个温药(麻黄、生姜、杏仁),两个凉药(文蛤、石膏),且温药量大于凉药,因此此方温多凉少,以温药为君臣药。: Z: M4 ?! l: e2 M# {9 n, y
麻黄三两量大效弘,为君,对治主症;生姜三两、杏仁五十枚为臣,协助麻黄、治疗兼症;甘草、大枣性平为佐;石膏、文蛤寒热属性与君臣药相对相反,为使药,沟通阴阳,治疗兼夹症。
  t; ^# f% N$ _! f5 Z6 ~; H即:
9 F, x- V! @3 s* |9 m【文蛤汤】
0 a3 {! m) K9 M7 ~8 f+ u' l君:麻黄 三两" s8 `  B# z% a* \) x8 x6 u
臣:生姜 三两 7 Z4 z7 t2 K4 z' f2 `2 C: a7 A
          杏仁 五十枚( e5 A' ]5 w7 V" C
佐:甘草 三两
2 b8 K; B+ z+ O) t           大枣 十二枚
6 P; [( h* j' r0 E使:石膏 五两7 }  V+ U% V6 d7 t; r, J8 f
           文蛤 五两# T' Z& a& F- e$ n$ n$ y9 c
这是大青龙汤以文蛤代桂枝,或麻杏石甘汤加生姜大枣文蛤而成。0 R" w+ ~% a1 H3 A! c6 O
麻黄这味药,有明显的发汗解表作用,是“攻表”的猛将。尤其是体温越高,则发汗力越强,因此在本方中作为君药。
) i! C! G% ~3 f. p$ I; M方后说“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服药后会发汗的,这就是麻黄发汗解表作用的体现。3 d* ~% E! w/ l4 N7 F
凡是在表的一切病邪,包括风寒湿邪,气滞、水饮、血瘀等,麻黄都可以攻之,随汗而解。若想加大其发汗力,则时常以生姜、桂枝等作为臣药,进行协同配伍。/ n; N0 H# R7 m3 Y! s) |
麻黄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降逆止咳喘。无论是外感导致的咳喘,还是内有痰饮上逆导致的咳喘,它都可以解决。不要把它错误的理解为就是单纯的解表药。
2 E( J, a* r$ f- c/ M1 @2 W0 U《别录》说它能解决“五藏邪气缓急”,这就是它的“治里”的功能。如果要发挥其温里降逆而治咳喘的作用,一般多以杏仁作为臣药配伍。8 f0 ^( U$ S9 L  T" z% K
炙甘草、大枣性平而甘滋,养津液,护胃气,在本方中为佐药,为发汗的麻黄、生姜补充汗源(津液)。1 u( |5 ]. `% d3 R  s9 t" p, T! a$ F
文 蛤 (Meretrix  meretrix) 隶 属 于 瓣 鳃 纲(Lamellibranchia) 、 帘 蛤 目 (Veneroida) 、 帘 蛤 科(Veberidae),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其中,黄、渤海的文蛤花纹多而漂亮;东、南海的花纹单一,几近于无花纹。
4 F0 L! H( P) `& D" r秦汉时期的渔业已经相当发达了,文蛤在当时已经是较为普遍的食品和药品。《神农本草经》记载:文蛤,主恶疮蚀,五痔。
6 F+ S  f5 M) L1 c* @( P《名医别录》载文蛤主治咳逆胸痹,腰痛胁急,鼠瘘,大孔出血,崩中漏下,生东海,表有文。
4 d* r' c  Z/ ~& |+ m文,纹也,因此文蛤又名花蛤,以表有紫斑者为佳。
9 }5 B, h  B6 I6 `3 d- x现代研究也证明,红壳文蛤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较其他品种为最高。* a" r+ d; H5 ?4 p$ y7 x& I
文蛤并不是海蛤,在《本经》中海蛤、文蛤分别列条,主治功效不同。《本经》说海蛤即“魁蛤”,又名车螯、蜃。《国语·晋语》注曰:“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
% ^( X7 P  R3 U. u$ x; l- {宋代《开宝本草》载有五倍子,也叫作“文蛤”。实际上,五倍子是四川所产盐肤子树的复叶上形成的一类虫瘿,俗名“虫仓”,和水生动物文蛤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 }; K7 N/ L( o; u% F; ^! ~文蛤外刚内柔,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两者质量均较重。因此五两文蛤和石膏仍较三两麻黄、生姜和五十枚杏仁为弱,在本方中为使药。$ d2 \9 Q! j& y5 H: j8 ]
文蛤石膏重镇降逆而收涩,能敛化火热,表里皆入,在表的热性皮肤病、疮疡疖肿,在里的因热而津亏口干渴、烦躁,腹中坚痛胀满,痔疮、崩中漏下等症,都可以治疗。6 y5 h: y6 N# ^# s  D! b

! l2 B% {" \/ q. w! O& _由以上药症主治分析可知,文蛤汤可以治疗外感证,表被风寒之邪所闭,连带在里的气逆上冲咳嗽,并且内伤津液而现烦温燥热证者。; u3 O" t. |$ r# ~# p: q

9 R# Z  F3 h; Y$ W9 J' E* o归纳一下:( N6 r9 x6 M2 y; i/ q" P! @+ t
文蛤汤证:五证:阴痞证(凉滞寒饮多、烦温燥热少)
7 i& Y5 E6 ]) }+ A( w& O- N                                 六纲:太阳病外感证合并太阴、阳明病本证属厥阴
% ^( h7 D2 H2 _# }6 [
! I3 o- \0 `/ o' Z. V文蛤汤的条文描述,历代争议很大。《金匾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曰:“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3 Y# G8 I9 r3 J5 t0 q& _清·柯琴《伤寒论注》认为,本条就前段主治证候所出的文蛤汤,病轻药重;而《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又为病重药轻,两方证恰为“彼此相错”,主张此两方应对调之。
  t# T" K8 y$ {5 \此说受到众多医家的赞同,如日医丹波元简《金匾玉函要略述义》非但秉承柯氏之说解释本条,而且还举《金匾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作为佐证。(邓蕾祖)
% r' [* I! x$ z+ j+ M8 n& `) U/ i6 _
综合以上诸医家意见,师父刘志杰老师修订后的文蛤汤条文如下:
& Y: N  l# M* o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汤;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若不瘥者,与五苓散。1 m( o& _7 M9 }4 a7 D& E( K

! K8 u2 q% K! y. U解释一下条文。病在阳,当特指太阳伤寒,发热恶寒的厉害,应当用汗法解除,麻黄汤比较适合。但是,医生反而用冷水潠之、灌之。“潠”,《说文解字》说:“含水喷也”;“灌”,有灌溉的意思,这里特指多喝凉水。含水喷之,引申呢,有冷水淋浴的意思,再引申之,酒精物理降温、冰袋降温,都有此意。
& s" L: D% R6 U, Q# Q" R' Q; R结果呢,热邪更是发越不出去了,要向阳明发展,内伤胃中津液,在里出现了烦躁,外面皮肤的热要外发,还被寒凉阻碍,就起疹子,或者打冷战起鸡皮疙瘩,即“肉上粟起”。
- g& _$ C" ?. D+ G"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这句是个重复说明。他说,身热,皮肤恶寒而起小米粒一样的疹子,是表热不能发越,恶寒的厉害,因此要“引衣自覆”,不但发热,还怕冷,要多穿衣服。这个情况下,你再给用冷水淋浴,不给发汗解表,表热更不能发散,就要内传而发生里热烦躁。
+ i' y$ I4 ?: ^4 D7 M: q; I- j9 l这种情况既然发生了,怎么办?他说,如果病人感觉想喝水,但是还喝不了多少,不是真渴的,要服用文蛤汤。这个热,外不得发越,就有要内入阳明的势头,造成烦躁,但是病人还不是真渴,这是因为用冷水“灌之”的原因,胃中有了水饮不化了。书中记载的,是“文蛤散”:
9 I0 K# x2 R, o( M' [" r- b- e文蛤(五两)
. B; b0 z$ A. x  i. Y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 C/ p# [& p! m
3 G4 H  d5 C6 [4 t前面已经分析了文蛤的药症主治。条文所述这样一个太阳病外感证合并太阴阳明本证的复杂情况,需要解表发汗,清阳明热,降饮止咳,养胃气津液,不是单纯一味文蛤能够解决的。要用文蛤散合用对治太阳病外感证的麻杏石甘汤,再加生姜温里解表,大枣滋汗源,也即文蛤汤:7 Z4 B/ D5 D, y3 q
【文蛤汤】
) Z% V2 b" D! m, g# G4 P+ q君:麻黄 三两3 X  ]( C' Q  T/ ?* c  X
臣:生姜 三两 杏仁 五十枚$ `! t, k, b* ~- _, Z/ C- M6 H
佐:甘草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8 {7 |" J9 Z: F, `  l8 ?使:石膏 五两 文蛤 五两; K: J0 \3 g7 k9 y* h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 p7 P9 E- s( @2 ^% |服了文蛤汤,汗出表解,却出现了“汗出已,腹中痛”,这是内有轻微阳明里实了,就要在文蛤汤里面再加芍药三两。芍药清解阳明里实,去血瘀,利水饮,行气滞,是治腹痛的要药。
1 \3 _6 G3 `$ `. i& \7 h
) i) C& I4 t: e" Z. A7 y“若不瘥者,与五苓散”,这句,是针对“意欲饮水,反不渴”说的。服了文蛤汤,或者文蛤汤加芍药,别的症状都解除了,唯独“意欲饮水,反不渴”的症状不消失,什么原因呢,水气不化津液的缘故。
$ Z4 ]  N6 j; e4 z/ ]五苓散的证,有个“口渴饮水,水入则吐”的现象,原因就是水饮格拒不化津液。用水“灌”,导致水饮停聚不化津液,口干不欲饮了,同时也会有小便不利。
1 `; N8 U; Q) P5 G7 i1 V, T8 L- F五苓散方药温凉并用,温多凉少,治疗水饮不化,偏温散的。使用指征上要见到水饮不化的喘、呕、眩、悸、肿、利、癃等症,并见舌质淡胖或微黄,夹有一定的阳明热象方可应用。8 ~% d. n; z# U- ~( s+ B

* g" x  C8 b0 s, _  G: B; ^. p& x0 I
【麻黄升麻汤】& a# C) G6 E; u
君:麻黄 去节,二两半 ! V# T( _' u; Z* e
臣:当归 一两一分1 I, \# j. p6 q
           桂枝 六铢
! W4 J  ~# {. c$ }7 s! i           白术 六铢, H* V! |. Y- Z0 @
           干姜 六铢% L% a4 c8 \4 l: s7 k
佐:甘草 炙,六铢/ z4 k$ ~6 {% f0 v$ A+ F9 g' o
           茯苓 六铢8 q$ O7 a4 i. P! N2 w1 R6 v
使:升麻 一两一分
' k5 H: z- R; B0 n           知母 十八铢
; p6 {" ^. S) C  {           黄芩 十八铢
8 W+ P# m& G- t% U8 e. }8 a$ y: |; h           葳蕤 十八铢 2 q( ?1 k5 ~8 O7 F$ l/ m  v
           芍药 六铢 & T) U5 {$ j* L/ E8 p& P/ d2 [
           天门冬 六铢  
" I4 ^0 o  l$ d3 h           石膏 六铢% i7 i1 S7 N. k5 x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3 A  |8 M# f6 ]  @这一条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中的357条,条文说: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9 d* h  h( b; H" `2 E- h; U6 a
. S) R5 ~2 Z3 [( J! w
麻黄升麻汤方证,是因误下、误治而造成的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变证、坏证。在上有实热证,在下有虚寒证,“治寒则遗其热,治热则遗其寒,补虚则助其实,泻实则碍其虚”,对此仲景谓之“难治”。" M9 b6 s3 A9 X# s0 z- o3 i2 x
本病证的主要表现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麻黄升麻汤发散在表风寒之邪,滋养在里亏损之津血,清上温下,调和营卫,并且无顾此失彼之弊。2 w! a" O- Q& b( N1 K3 i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这句是讲的病情起因。外感风寒之邪,当用汗法温散表邪为治,庸医却误用了泻法,清泻里热,伤了津液。伤寒表证还是不解,又造成了里虚寒,还大伤了胃气津液,造成了“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 1 _5 J/ P$ y1 n; _
" j2 `+ ^4 D2 R! u* o
寸脉沉迟,咽喉疼痛溃烂,甚至唾脓血;关、尺脉弱得甚至摸不到,中下焦虚的厉害了,出现了“泄利不止”,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手足厥逆。
! u- q( s* e: N' {) Z: N手足厥逆,是三阴虚寒证候,尤其是厥阴病,以四肢厥逆为代表,逆冷的严重。喉咽不利,唾脓血,是阳气郁结于上焦,伤及咽喉血络。泄利不止,是下焦虚寒严重,不能固摄。出现了上热下寒的阴阳格拒,是典型的厥阴病机。
' ~3 c+ r% [) `) C# B+ }* l. J上热下寒;在表风寒未解,在里阳气、津液大伤;还有手足逆冷,这样一个表里上下阴阳格拒不相接续的复杂症候,真的是表里、上下、寒热、虚实,都错杂在一起了。; F1 m$ n6 t/ }" [+ {
治疗上,要解表发汗,要清上焦的热,要温下焦的寒,还要补津液胃气,还要调和营卫阴阳,通脉止利,要做到面面俱到,和调阴阳,才有转圜的余地,因此要用麻黄升麻汤对治:
0 a" w. \5 v0 L, R在这张图中,我们把剂量按比例列出,以便让大家看清药量轻重。
4 A$ m7 @2 \2 P【麻黄升麻汤】" a0 k0 e! v2 o2 ~
君:麻黄 8(溫,辛苦涩)
2 O0 |( ?, C# ~0 }5 d2 j臣:当归 5(溫,辛甘滋)
! w3 X9 E0 c$ r9 f' j           桂枝 1(溫,辛甘滋)
; Z: o( I. h- k% R& k. Y) D& a           白术 1(溫,辛甘滋微苦)
  x4 F; ~  s4 H7 S           干姜 1(熱,辛)/ |$ ?7 U! `* h& B  h  e- J7 Z/ F
佐:甘草 炙,1(平,甘滋)- x8 ^; N! d) S* @8 Q0 p+ O2 R
           茯苓 1(平,甘淡)
( f8 ]2 K0 Y0 `3 w! q) Z+ D2 B使:升麻 5(涼,甘滋辛)
/ @! d: D* Q6 M+ r           知母 3(涼,甘滋苦)& j8 z# k7 a% g+ g/ x7 }
           黄芩 3(寒,苦)! N# ~0 \% w, j( w9 ^
           葳蕤 3(涼,甘滋); O% x/ {' W! Z, P) x; o2 D
           芍药 1(涼,酸苦)
5 A5 r) B0 R% A1 Q  N3 k1 ]  p           天门冬 1(涼,酸甘滋苦)
- i! X1 Z4 n1 v) n! m           石膏 1(涼,酸)
4 X  x+ Q8 T- y; a2 K
" _3 E6 \4 V4 T! k5 ]( h" I8 J# Q' d
麻黄在全方中药量最大,药力也最强,为君药,起温散表邪、通畅血脉,振奋阳气的作用;当归、桂枝、白术、干姜为臣,这就含有了当归四逆汤温表阳通血脉、理中汤温里阳止泄利的含义;炙甘草、茯苓为使。炙甘草甘滋养津液,赤茯苓甘淡渗水饮。温热必伤津液,寒凉必生水饮,因此,在清温热的同时,要固中气、养津液,要用甘滋为佐药。在祛寒凉的同时,要固中气、渗水饮,要用甘淡为佐药。本方甘滋甘淡并用,照顾的很全面。; g1 @: u: j4 D- m0 A( d# B. c; _1 g
9 }" k7 [5 [2 m, u4 n8 h* b
升麻、知母、黄芩、玉竹(即葳蕤)、芍药、天冬、石膏为使。升麻辛散在上的郁热;黄芩、知母、赤芍、天冬苦能涌泻热邪;石膏、赤芍、天冬酸敛,能敛化水热;升麻、知母、玉竹、天冬凉而甘滋,能滋养津血。
/ H5 e# V6 F4 {/ x/ Q全方寒热近乎均等,细辨则温热药的量偏多些,属于厥阴类配方。
; a; d4 g4 d3 o1 t* a在经方中,最难治的就是厥阴病,衡量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就看他治疗厥阴病的水平。麻黄升麻汤作为一个典型的厥阴病方证,自古以来争议很多,明医理、会应用的用它效如桴鼓,不明理的则说它杂乱无章,有失仲景法度而临床避而不用。6 b! P! j& W. _4 Q2 h
比如日本的汉方医学,就否定这个方的临床价值,而从汉方医书中删掉了。
3 v2 @5 d+ Z& i6 R临床中,凡是见到流行性传染病,阴阳不和,寒热近乎均等,而见到条文描述的系列症状的,都可以应用,效果良好。
6 B( \1 a3 M/ R, ^  t( q" L& o后世的《小品》葳蕤汤,法度类似,由麻黄、独活、杏仁、川芎、木香、甘草、玉竹、白薇各二两、石膏三两九味组成,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亦治风温”。' V3 ]6 N$ D1 G, Z. s6 y$ X5 D
明清医家对麻黄升麻汤研究、阐发和应用很多,并在此基础上化裁出了很多方剂。如刘完素的防风通圣散,就是杰出代表,民间俗语说“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说明其适用范围之广谱。
/ k6 P: I0 n% T& h5 t+ z$ e# k学习了麻黄升麻汤配伍法度后我们就知道,在防风通圣散中再加一味升麻,其解表之风寒温暍诸邪的力量会更强,大家不妨在临床中进行验证。& \( e, v# ?3 Y0 M; {8 z$ y' |
中华文化,尚通不尚专,诸门之通家方能成为一门之专家。同时,古人又反复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学习守则。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可见读之遍数不可计也。
& `$ s0 r! i. I要学好中医不容易,泛滥无归,终无所得,得门而入方事半功倍,因此宜有师承。师岂易得,书即师也,对主要的经典要扎扎实实的下功夫。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精读,恩师刘志杰老师《伤寒论类编补遗》《金匮要略增补》两部书建议大家认真精读,无边利益,自可亲得。3 }2 w; ?" a) F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7-1-11 09:59
学习了
作者: sunjianchen    时间: 2017-1-13 18:17
学习了
1 K" x8 o: g0 }( Q! l& T1 V  o
作者: 经者方也    时间: 2017-1-16 08:51
学习了
作者: 鲁谭嘉超    时间: 2017-2-3 18:18
学习了
. i8 ?* ^. [8 Y6 w$ ^' m6 O4 @6 z7 F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4 14:22
仔细体会
作者: 当归    时间: 2017-8-17 11:04
谢谢分享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1-21 11:51
学习了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2-5 16:07
升麻确实是个好药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8-9-6 14:16
谢谢老师辛勤付出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