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6年9月6日徐朋吉老师讲桂枝附子汤加减
[打印本页]
作者:
WEIWENZHU
时间:
2016-9-6 21:52
标题:
2016年9月6日徐朋吉老师讲桂枝附子汤加减
本帖最后由 WEIWENZHU 于 2016-9-6 21:52 编辑
: z- \/ C9 G, g5 [, T
* k% _4 p1 V0 f3 ^2 j/ a% C
2016年9月6日徐朋吉老师讲桂枝附子汤加减
0 E) }6 m, z% g
* ^( q5 j& {# Z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桂枝附子汤加减。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加白术汤。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 _ y& u: i7 m- }$ Z" R
【桂枝附子汤】
& i i! N1 n: E2 h- S
桂枝(四两 40克)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 生姜(切,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_- \0 p3 G! U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H: A. K) T! {* F6 ] T( \' P: f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1 m, r9 r; d1 s3 A, f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 r& h( Y* V9 p
三才解析法
1 K/ g: w+ C7 B/ }6 ?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3
U8 j3 E0 F! P
桂枝(温 辛甘)4
9 C9 l5 }2 o% ^; }5 i
生姜(大温 辛)3
7 r6 z6 o) }, S. X: W1 Y. Z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 C# M9 O9 B7 j- _4 [
大枣(平 甘滋)2
( x% |" u; C9 g- P
阴性药:无
; z& K$ [% z: k7 Y% G5 g% V
从上面可以看出,方子中没有阴性药,整个方子是温热的,六纲是少阴病,五证是滞证。
3 ?: X2 I/ H% B! N. X8 L2 n
305.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宋174)《补遗》
5 C0 D5 k% |3 g* F# l9 N1 p6 S
伤寒八九天,出现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是风湿相搏造成的。
# c5 C( ]1 c$ b0 u) H
脉浮是病在表,虚而涩是津液不足。
. Y5 ]: w" ], n. W8 |" e
涩是有迟涩之意,有寒湿参与。
) N; F# |0 g Q" p U. m1 N
身体疼烦,这是寒湿痹阻造成的,这里的烦是因疼痛而烦,不是里热的烦。
% ]7 W* F0 I1 @/ F2 _7 J. s
不能自转侧,一是因为疼痛的厉害而不敢动,二是肌表有寒湿水饮,身体沉重。
2 {+ }: m0 r9 D
不呕,是没入里,少阳和太阴、少阴都有呕。
9 o8 I6 y4 a* Q# l0 m* v
(徐老师解疑注:呕是代指里证,少阳和太阴的呕要明显一些,少阴的呕一般不是很典型,但是也会有呕出现。这里是告诉你不要局限了。)
8 L+ [* [5 x9 Y7 D& D
不渴,说明没有里热。
7 R) p2 r8 q7 ~0 l0 Y
本方实际就是少阴中风重症,感受寒邪重一些。
6 B) W0 n+ v9 o0 b2 M
应该会有四肢逆冷的表现。
3 [+ i/ v* c; o
病机是津液不足,风邪在表,合并寒湿,没有里证。
1 D. e" @/ A% N: m, U+ c
治疗呢用桂枝附子汤。
+ D; r9 `( s% K" c: Y- y% W" z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6 O [$ U5 \, ~! u. \) X
四象解析法
U" W9 e7 r2 [
君药:附子(热 苦辛)3
. m5 ^1 e3 H* h7 ]7 L' M# D4 O
臣药:桂枝(温 辛甘)3
2 L3 p _" }7 j2 {
生姜(大温 辛 )3
' I7 e' y* N2 p1 p! |1 u' P, y2 o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D" Q# K: M Q9 `+ p9 N
大枣(平 甘滋)2
4 o: Z& Z7 v+ W. ]( v9 M, e. u
使药:无
/ b J+ a5 I5 e2 k
这里用附子为君药,
9 \2 E4 m9 n. D+ {( \
附子
热 苦辛
( c# C" r& c. s* i/ J
《神农》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 A* M3 n' N- V
附子祛风散寒止痛,温化寒湿。
9 f! P) F! [) ~/ b
在这里用量很大,为的就是去除较重的寒湿邪气。
6 v" }! ?8 D* l' W2 s$ P% v
附子最好用生附子,从5克起用,根据临床表现可以逐渐加大剂量。
; _4 z2 G; V6 @ q' _
臣药
& m; \+ ~2 u% s/ `, ~
桂枝
温 辛甘滋
6 S( H4 l3 b; }: z) L
《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 y' F( X/ z" @9 \9 w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专主在表的风邪。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s" \5 ~( ?$ }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 p8 N/ O7 F+ Y: `! \
桂枝加大用量,降逆和补中气、利关节的作用就大。
5 K' M+ A4 t N' K5 a) a- K+ o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 G: J& h. f5 Y1 n5 k) `6 p; p
桂枝在这里量也比较大,不仅解表,去除寒湿,也能补养津液,畅达四肢。
" Q9 f& j! T, S" j3 f* F9 G
生姜
温 辛
1 y: ~2 ^9 S6 O( V; c
《本经》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 _. i: ]" G; c0 p! Z
生姜解表,祛寒湿化水饮。
7 r/ r* u4 R' G2 U6 Y
佐药:
2 m+ p# A9 d2 r0 }( @
炙甘草
平 甘滋
: t( B, c" y/ k" z7 I- N: Y! J
《本经》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t; |! w& ]% \" p* M! `& q& t
大枣
平 甘滋
5 G I" g. _( j9 `) b
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 T0 E" E$ I7 u4 X9 j
养胃气滋津液。
+ {7 q ]3 F4 u# I
使药:无
. z9 M; w1 I1 |7 g* j! \, m
我们汇总一下:
+ z: B% a1 W) O$ ^# _- P! g2 V3 d
六纲:少阴病
9 K3 @) }0 c8 n2 \# V! _9 `1 C
五证:凉滞证
/ @, J2 L, x+ W& \
常见症状:汗出、恶风、怕冷,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
9 Z" {2 G/ [# R, H$ S
常见体征:脉浮虚而涩者。
4 J7 E+ C: i6 a+ t9 d8 R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h, E8 d5 z' E, Z
白术(四两 40克)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 生姜(切,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8 n0 \8 z* p& B, E" @% ?- Y# s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E7 g" [2 w6 S" Q; Z
我们先看305条第二句: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5 c2 N8 W# y/ I1 [
在上面症状基础上,又出现了大便硬,小便自利。这个小便自利我们理解为小便频多,这里里有水饮不化了。
) g/ e) l# m; c$ P" z
本来胃中津液不足,再加上水饮不化津液,都分流到体表和小便中去了,这个有些脾约的意思了,肠道不得滋润就要大便硬。
& w" r4 Y' ~) Q% A5 N
这个大便硬,一方面是原有津亏,一方面是水饮不化津液,双方面造成的。
* H/ R+ y' ^0 @8 _8 T
这里要搞清楚,这个大便硬不是阳明里热造成的。
" d7 p4 O' l( D& z3 J
治疗呢用去桂加白术汤。我们分析一下
$ n2 U0 Z1 w8 \) q$ e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E7 o% j% m/ B5 m3 B
三才解析法
3 h P8 ~1 y1 C. W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3
5 _7 u" L" \* Z& F
白术(温 辛甘滋微苦)4
: z, E2 X" {; i4 Z$ y3 o) U9 b
生姜(大温 辛 )3
4 v; }7 Q7 r% [- h1 A, S; K' B, Z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 W. \3 [2 d( l- l, Y6 V
大枣(平 甘滋)2
5 O- F. ?5 z: G
阴性药:无
5 x! l& G% L9 Y4 i
四象解析法
! ~. l: L: n( E( Q2 @, s/ X
君药:附子(热 苦辛)3
- H5 o6 F8 _2 a4 W7 f/ ^" R5 w5 X$ o
臣药:白术(温 辛甘滋微苦)3
! B9 j/ ]$ T I* j5 W; k
生姜(大温 辛 )3
1 }/ R+ @3 M4 E4 u3 [2 p, T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1 s! o& D3 Q$ p. l$ h4 Q' m. o6 Y. J
大枣(平 甘滋)2
; A+ Q! b2 @: I0 b" h2 {
使药:无
4 N& d& j+ g+ s1 o' L: h0 k2 M
这个方子是在桂枝附子汤基础上去掉桂枝,加了白术。通过305条我们知道,这个去桂加白术汤,津液损伤比桂枝附子汤还要重一些。因为桂枝解表发散,会更损伤津液,所以去掉。加白术化水饮为津液,一举两得。
- B) [) g8 ]0 C" y) J) M
药症:
- h& d* }# g- t; ~% g; K. G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1 }/ w; V# \& |7 ~' e0 s
《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 o8 A( p! J2 ^- s4 ^" a9 W+ @
能解在表的风寒湿邪,还止汗清热不伤津液,助胃肠消化,轻身。能够化寒湿为津液,寒湿化了,变成津液润燥了,当然会解除燥热了。助胃肠消化,积滞就会排出了。
9 [ i( i# r) j$ F b. R# n
其他药症不再重复。
: \& p. _# j: G7 N6 |/ h y
我们看看去桂加白术汤后面的服药后的反应: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3 @6 v2 S0 P+ Q+ ?! l1 Z5 W
白术不会有这个显著反应。这个反应,主要还是附子造成的。
7 H# }7 W. A1 ?: ~) }
白术只能是加强这个反应。
1 ~& ^3 i# ^" f) d
病在表,附子加白术;病在里,附子加干姜,这是秘法。
: a" ?" Y8 q8 Z- R% h( B# a% X
这个方,附子量很大,服药后,口舌,后背,乃至周身发麻,然后眩晕,像喝醉了一样。这个反应,是最佳反应,尤其是对类风湿患者来说,有了这个反应,疗效就会十分显著。
5 y& D# l* ]1 n6 X4 R* T$ R; @
我们总结一下:去桂加白术汤
8 m& ~' Q: W0 _. k9 w: F: M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
* J$ v2 u6 o+ b7 U: y: ]4 g7 g
五证:寒饮证
- e- Z5 Y* ]# A& o
常见症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恶寒、怕冷,
8 v' U2 J6 O% K
或见大便硬,小便自利,或肢体关节肿胀。
& N% V6 y; S5 N/ G D
常见体征:脉浮虚而涩者。
. ^1 h# \2 t/ h7 z/ [
【桂枝附子加白术汤】
0 u; \* u/ L/ @7 e
桂枝(四两40克)白术(四两 40克)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 30) 生姜(切,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 t" L% A4 i: t* u" M s0 [
本方就是桂枝附子汤再加白术四两。
; E% o" {+ l$ b' h( f) V5 Q5 t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u; a7 v$ T: l- ?, `! T
三才解析法
" i. k# |/ e, g' t0 D) j
阳性药:附子(热 苦辛)3
1 P3 Q7 _5 c7 r& m% T
桂枝(温 辛甘)4
* F# Y3 L4 _+ s |/ @# V" e
白术(温 辛甘滋微苦)4
* }) o# C" j' @% N5 p& J1 s4 E
生姜(大温 辛 )3
/ ~0 H" R; T* Y3 ]
平性药:甘草(平 甘滋)2
u% P7 o [/ j3 ?: o
大枣(平 甘滋)2
' l2 Z, s; W( D/ \
阴性药:无
; i4 J5 h1 Z+ H2 K( p1 S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
- d! K- n, L( z
四象解析法
# Q. W B! r/ L! y$ C
君药:附子(热 苦辛)3
. k7 r% w: K, }4 q
臣药:桂枝(温 辛甘)4
' Q6 R7 l8 D6 z
白术(温 辛甘滋微苦)3
2 ~6 e$ _8 x4 K2 ]( l+ v
生姜(大温 辛 )3
0 w$ s/ x4 n+ X9 ] P' c' R
佐药:甘草(平 甘滋)2
+ i' K- b+ u: ~4 ^
大枣(平 甘滋)2
5 m1 L. l( E @3 G7 g
使药:无
3 K% B. w$ h; c7 U n
我们看白术的药症,
5 z! ~* s6 ]+ t
白术
温 辛甘滋微苦
! h/ z. Q' Z+ n# _" P
《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8 e" N' n N3 p9 e# S
白术能去风寒湿邪,化水饮为津液,这样在桂枝附子汤基础上去水饮力量就增强了,附子与白术配伍专祛在表的寒湿水饮。
! W2 R" Q3 t2 w6 c
桂枝附子加白术汤,六纲是少阴太阴合病,五证是寒饮证。桂枝附子加白术汤实际包含了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
- k6 j c8 \% z7 U
常见症状: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肢体关节肿胀。
- T& N4 X6 U7 J1 q- T6 K8 U
下面讲一则医案。
/ j" B( {( `1 n4 o* P
1.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
: z" t7 }8 h' Y# [! T5 E
刘某,男,65岁。初诊
5 _" _" `. Y. J8 s$ W' y
初诊时间:2016年5月25日
8 e( |7 e2 c0 D& Y/ V
主诉:后颈部发凉伴头痛、恶心10天。
; g8 ^( Y5 H/ k& j
刻诊:近10天来患者后颈部发凉、发皱,怕风怕冷明显,见热则舒,昨天刚刚脱去羽绒服服。严重时伴头痛,头轰轰,恶心,双眼有凹陷感。以往做CT示颈椎病变。患者以前曾吃颈复康颗粒一个月,因胃部不适停服。吃饭可,大便稀,一日一次。无身懒及乏力感。
: g. u5 W- {& U, Q' |$ D; R
舌诊:舌淡红苔薄白,无明显齿痕。舌下络脉细暗。
# \0 r; u" T: u# R( p3 K
脉诊:右沉弱,左脉沉细弱。
8 S* s6 s1 n7 O u
2、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
: s' P- @8 W D" X9 `1 ] [: R
病位:病在表(头颈部为表)为主,大便稀在里为次。病理:病性为寒(后颈部发凉,怕风怕冷,见热则舒),无热象表现。
( c/ }, A3 A3 C* a$ ?
六纲:少阴病为主,太阴病为次
$ r3 R9 U" v! b8 P
3、定五证,求寒热轻重
% x1 @$ G/ _ T9 c* i( N
五证:凉滞证为主,兼轻微寒饮证
' x3 I- n7 h7 L: y3 M7 {' B- l7 Q
4、明病本,求病理产物
1 g/ H9 K' e3 A2 k$ B
四本:气滞为主、痰饮为次。(津亏明显)
: X9 t& O. s |# U: Y% c
5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
+ N' K; y) P( y
青龙类方。
* u# q6 y; l* C* `" ]; T' t: J
6、抓主症,求君药
5 _2 f8 S1 D! Y
后颈部发凉、发皱,伴头痛、恶心,这个患者严重时感头痛恶心,主要是颈部发皱、怕冷,怕风吹,这是风寒之邪侵袭于头颈部,局部肌表气血郁滞,这里我们选用附子为君药,附子有两个药症,一个“风寒咳逆邪气”,一个是“寒湿踒躄拘挛”。附子既能去除肌表风寒湿邪气,又能解除这种因为风寒湿造成的筋脉收束拘挛疼痛。这里患者颈部发皱也是一种拘挛。这里用附子正合适。
# V/ {3 y9 u% r2 b+ L/ e. ~
7、立兼症,求臣药
; u5 b2 p% g. ]& t4 |6 N+ ^
桂枝为臣,既祛风散寒解肌,又补津液,解决了津亏。表邪郁滞在头颈部也算是“结气”的一种吧。对桂枝的药症要深入理解。对于这个颈部发皱、发板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寒性的多用桂枝,这个桂枝要重用,量小了,效果不好,热性的用葛根等。痛的明显可以加用细辛、羌活之类。如果寒象不太重,就可以去附子,用桂枝做君药,效果也会不错。
. L3 t7 A( _* E3 z. g p/ o( k/ m
生姜,辛温,《本经》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 h0 m9 \% R- r4 ]( _* m+ P( d
加生姜辛温即可去解表风寒,有又能温化太阴寒饮,治疗大便稀。
1 P2 x7 p+ Z$ R- d: G% t
8、固中气,求佐药
3 }/ w" b( |" ^3 Z
炙甘草、大枣养胃气,补津液。
; j* W# d4 ^0 }7 u o8 c
9、夹杂症,求使药
, I8 m+ n: ?, P. v4 t$ K
患者无热象表现,不用使药。
( B5 r5 B @: k1 i
10、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
. v9 \8 e- |- h2 C. Q) Z
桂枝附子汤。
, V L0 g& n6 v+ A$ d
11、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
( O0 K8 a0 d5 k
患者怕风明显,加用防风协助祛风解痉。
! C" X; q+ U7 h. k
防风
,辛甘温,《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久服轻身。
+ r8 s" Y% I3 _8 s5 x
防风补津液,又去风寒邪气。
' p8 X6 K- i3 ~8 W' G) U$ b
12、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 E7 n7 Q$ R8 ^) B/ t8 }1 }3 F
处方:桂枝60克 生附子10克 生姜30克 防风40克
* \3 d$ m8 m. A: |2 v% W
大枣30克 炙甘草30克
; C) J2 n' i+ J6 ~0 M* ?$ J- k* |
用法:一日一剂,2剂水煎服
, Q, I# H' @* @$ G3 A& o
二诊:2016年6月2日
! m3 z' h, { c
患者因故晚了几天服药,现刚服完药。颈部发凉感、头部轰轰感减轻,仍有恶心,大便偏稀。吃饭后,胃一阵痛,很快好转。右脉细弱,左脉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上药继服。2剂。
i) p+ L/ W6 m8 E
三诊:2016年6月8日
8 r$ b( s& F) ?0 ]
颈部两侧仍发皱,仍时有发凉感,未感头轰轰,仍有恶心。大便偏稀。吃饭后未出现胃痛。右脉细弱,左脉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中间有少许裂纹。原方加量。
: M% M( `' Q" C4 u
处方:桂枝80克 生附子15克 生姜45克 防风45克
+ l2 ^4 E, L0 O7 w r6 \' n" F
大枣45克 炙甘草45克
# O, g, C6 ~( s5 j* r
用法:一日一剂, 3剂,水煎服。
w4 s8 A) C: f5 f$ U
四诊:2016年6月13日
7 T* Y0 \: A( ~+ O% \# G8 a
颈部发皱明显好转,见风亦不明显。颈部有轻微发凉感。大便偏稀,一日一次。脉沉细弱。舌淡红苔薄白,舌中间裂纹变浅。
6 e$ U1 k* [. G- l: N
处方:桂枝90克 生附子15克 生姜45克 防风45克
7 P' }& n1 T6 |& k7 }
大枣45克 炙甘草45克
9 f2 t c* n- o, A. D7 P8 F% s
用法:一日一剂,3剂水煎服。
0 g; H; Z$ h1 C( x
患者四诊时自感症状已好转差不多,至今未再复诊。
, n+ Q9 F6 E6 v" N- h" }+ O
我的课程已讲解完毕。后面有其他讲师为大家继续讲解!
W6 H+ r' @. ~# B
谢谢大家!
作者:
YANGGANJU
时间:
2016-9-9 14:13
作者:
hxnhj
时间:
2016-9-18 14:13
请问老师:最后的医案可否用葛根汤对治?
) g. u2 }" v+ l4 B5 `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12-7 09:45
学习了
作者:
yfkzzl
时间:
2016-12-17 12:18
学习了
?7 |6 }3 E/ e" P
作者:
鲁谭嘉超
时间:
2017-2-7 09:31
学习了
4 _( C" T0 x) E+ N9 h: m" z( X+ x, C1 R
谢谢
( P% m7 m4 Y i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3 21:43
仔细体会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1-8 17:30
仔细体会。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8-1-8 17:36
hxnhj 发表于 2016-9-18 14:13
5 I$ O$ w( ?; s& Q
请问老师:最后的医案可否用葛根汤对治?
. Y5 X* i9 B$ X
葛根汤对治太阳病外感伤寒证,本案少阴病,一个是表实证,一个是表虚寒证。脉象提示明显的少阴病。葛根汤发汗峻烈,伤津液,不适合少阴病。
作者:
a894818129
时间:
2018-9-23 18:21
学习了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9-2-28 12:05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