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5-11-27日晚课后互动帖
[打印本页]
作者:
追逐的梦
时间:
2015-11-28 10:49
标题:
2015-11-27日晚课后互动帖
留二个课后作业:
/ [0 L, t( l" g$ v
1.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的区别点? 请从症状,脉象,病机,组方差异上进行对比。
E* X% `, k* v: g; w
2.请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并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做比较。
9 s y, p# }: S2 z) _- c* u
请大家把作业完成。大家把作业回复在帖子里面就可以了。
8 w7 J u& W1 `( f
望大家积极参与!
! O5 w# R+ w, s( F: w! V
& G: ^, C* z0 | t* V4 d
作者:
宇轩
时间:
2015-11-28 13:31
1, 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同为表证,不同的是一个阳一个阴,太阳伤寒发热更明显,寒邪束表高热,脉浮紧有力,少阴伤寒是这个人身体素虚,得了伤寒,津液不足以抗邪,发热不是那么明显,怕冷更明显,脉浮无力。组方上少阴伤寒在解表的基础上加上温阳力度更大的附子。
: F' [3 {. A9 {2 x/ W
2, 麻黄附子细辛和麻黄附子甘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辛温发散的细辛,一个是甘滋平性的甘草,可见麻黄附子细辛发散力量更强,驱寒力量更大。
作者:
许可
时间:
2015-11-28 14:55
太阳为表寒实,少阴为里寒虚
# d& m, w7 ~/ q/ ?* a" H0 s( D
作者:
一生酷爱经方
时间:
2015-11-28 16:25
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的鉴别
1 H% D, k* O y# Y
昨晚李明国老师在汉传上海群给我们讲了麻黄类方的3个方证,在讲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的时候,讲到了有关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的鉴别,并把这个鉴别要点的总结布置为课后作业,让我们自己去总结。俗话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李老师的这一举动,不仅让我们复习昨天学习过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感悟越深才会临阵不惑!以不变应万变.....今天我对这个知识点做个课后总结,期许刘老和汉传众前辈给予斧正!
& j) i% E r0 n9 w1 h. b
(伤寒论类编补遗)第3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发热。
* }0 G+ j) Y y0 o2 H2 u
(伤寒论类编补遗)第31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 n# {$ E) ?8 c b7 a" g; I( @
(伤寒论类编补遗)第149条: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项强痛,咽痛,鼻塞流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
8 y5 p( A2 I& b$ d) h
(伤寒论类编补遗)第154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 R, n" h' k% x' J2 P' s9 \, } T" v) m
以上是关于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的条文,也可以说是提纲吧!从上述条文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表证(太阳为阳之表,少阴为阴之表)的共同点:1.二者都有恶寒发热,无汗。2.二者都有头项强痛,周身骨节酸痛。3.二者都可见浮脉;再来看看它们的异同点:1.太阳伤寒的脉是阴阳俱紧,而少阴伤寒的脉是微细或微浮细紧。2.太阳伤寒是恶寒发热,而少阴伤寒是无热恶寒,或无大热。3.少阴伤寒有咽痛,鼻塞流涕,但欲寐,而太阳伤寒没有。4.太阳伤寒脉紧,而少阴伤寒则脉沉,微细。
9 [- K( I5 U) I$ u, ]7 n+ R% M" q/ ^
通过上述对比就容易分辨了,我认为临证鉴别这两纲的病,应该先从脉象为切入点,再以点带面。因为单从发热和无大热去区别,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很困难的!唯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8 {' r! e' s: w0 R, \
辛苦李老师!感恩汉传!感恩刘老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9 ]) G) c0 z/ N+ s6 W8 T
网名:痴迷汉传
作者:
追逐的梦
时间:
2015-11-29 09:49
宇轩 发表于 2015-11-28 05:31
; i( x( y' a! @% Y& Y
1, 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同为表证,不同的是一个阳一个阴,太阳伤寒发热更明显,寒邪束表高热,脉浮紧有力 ...
7 ~- j' n0 c% U# ^) A% Q
深入学习了的有心人,理解得不错。
作者:
hzyyf251
时间:
2015-11-30 11:00
1从症状脉象上看太阳伤寒发热恶寒,发热明显,脉浮紧;而少阴伤寒恶寒明显,无发热或发热轻,脉微细或微浮细紧,都可以有头项强痛,身痛,鼻塞等症。病机上看太阳伤寒是机体遇寒邪,卫气津液向外向上与病邪抗争,真阳不虚,而少阴伤寒存在真阳不足,故恶寒重,无发热或微发热,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从组方上看麻黄汤与麻附甘草汤分别对治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表证都用微汗法,区别在于少阴伤寒加用附子顾护真阳。
1 A! E7 _+ ~5 a- Y! z' [% J
2麻附甘草汤与麻附细辛汤比较,君药都是附子,麻附甘草汤臣药是麻黄,佐药是甘草,无使药,麻附细辛汤臣药是麻黄细辛,无佐使药。麻附细辛汤更霸道,同是少阴伤寒麻附细辛汤恶寒更重。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5-12-20 17:02
从自身这次感冒说起,
+ v" f" `4 e+ p! F
症状主要是清涕滂沱,噴嚏连连,咽疼,妨碍上班,生活,
- b' e1 ~. v; u
有点头昏,精神稍差,稍畏寒,但不法热。
9 J/ j1 ~" C0 a4 |+ ?8 i
经思索,是表证,因无热,当是表之阴,是少阴伤寒,
+ Z9 z; N4 l8 v6 P+ v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加甘草,半贴,诸症顺利好转。
* W' {! A0 |5 |+ p% h- d: \
辩证上也有疑虑,因脉象却呈阴阳俱紧,这又不像少阴伤寒,因无热,那又不是太阳伤寒。
+ G& ?* O0 E' z0 X2 k8 m, W. s' X' Y! u
可能客观事物总少有标准的,可能是少阴伤寒的一种亚型呢!
8 x! U X, `& u& k5 b2 A
作者:
郭小痴
时间:
2015-12-28 07:25
学习了
& r; n4 g% S, l
作者:
小文..
时间:
2016-9-1 10:23
麻黄附子细辛汤恶寒重所以用附子温里,麻黄附子辛温发散,力量很大。麻黄附子甘草汤用嘛黄附子驱寒发散,用甘草保胃气存津液,怕发散力过大伤了津液,用甘草补津液。缓和一下。我补充一点异意,,不知对不对望指点一下,谢谢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3 19:38
仔细体会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4-3 11:59
领悟,领悟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