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汉传免费课程合并系属病篇条文234-243条》 [打印本页]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15-5-13 00:22
标题: 《汉传免费课程合并系属病篇条文234-243条》
讲课人:唐克勤
3 j% ~, c% p- @( F$ l# a# ]# I4 a7 |/ j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跟大家一起学习恩师刘志杰著《伤寒论类编补遗》条文234-243条。
234-243条文是在伤寒补遗下篇:第11章辨合并系属病脉证并治。合并系属病是全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合并系属的概念大家一定要熟知并临床中去掌握。我们简单复习下。

对合病、并病的概念,我们是这样定义的:

并,有相邻二者并行之意,合,有不相邻二者或二者以上相聚之意。

六纲的病位排列顺序由表到里是这样的:

三阳:太阳----少阳----阳明

三阴:少阴----厥阴----太阴

, l8 V( h. M  p% o' o9 N7 n& ]- M

合病:在三阴或者三阳里,不相邻两纲(如:太阳阳明合病、少阴太阴合病)或三纲(包括三纲)以上同病(如:三阳合病、三阴合病);或三阴三阳彼此之间,有两纲以上参与的(如:阳明太阴合病、阳明少阳太阴合病),称合病。而三阴三阳彼此之间,有两纲以上参与的这种合病,也可以称为“属厥阴”病。

并病:三阴或者三阳里,相邻两纲同病,称并病。比如,太阳少阳并病,少阴厥阴并病。

能称为并病的,只有:太阳少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厥阴太阴。

“系”病,指传变之时,虽有本纲见证,但以它纲见证治则为主,是为所系,以所系之纲为主治,参以药症。急则治标多见。

“属”病,谓传变之时,出现一些主要的它纲症状;或未传变但多纲症状主次并存,属某纲,则某纲为主,其它纲为次,以所属之纲方证为主治,参以药症权衡。

理解合并系属概念,以上几条概念定义要好好记熟悉。其他细节参看,恩师书中讲解,反复研读,反复临床中去体会。这也是我们汉传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之一。


* h( u! z5 K: I. q0 \. Z

下面我们来看看234条文。


( C, [( ~* V8 L4 q5 d# c

234、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宋240)

【大承气汤】(见80条)
【桂枝汤】(见16条)
克勤讲解:“病患烦热,汗出则解;” 这条定是表伤寒基础上的汗法而解。我们知道寒邪束表,当以汗解。接着说“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如疟状,疟疾有个典型的寒热往来,发作有时。有规律性的出现恶寒或者发热。那么出现有规律性的后面说日晡所发热者,这个日晡是指下午的3-5点这个时间段。我们知道热深厥深,会有里热厉害带轻微恶寒的,甚至那种热蒸出汗而伴恶寒,所以前面也提到如疟状。这里说属阳明,阳明也是有这个特定下午出现发热。“脉实者,宜下之。”脉证相符,承气汤类主对。他又说 “脉浮虚者,宜发汗。”那么他也是根据前面如疟状,而出现脉浮虚,那么中风那个典型的汗出恶风,脉缓桂枝汤方证病机。所以后面也是说: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这条主要也是我们学习,一个是汗出而解,一个是汗后不解,如疟状的基础下再可能是出现汗过传阳明里实热承气汤证或者汗后不解,桂枝汤类证。

恩师讲解:第一句,“病患烦热,汗出则解”。讲的该是太阳病传阳明的意思。汗出则解,应该讲的是太阳伤寒,伤寒不汗出,恶寒高热,向阳明传变,出现了烦躁,有了阳明热,就要汗出,表证得解了大部分,热呢,也就随着降低了些。

“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紧接着第一句,传到了阳明,出现了日晡发热,下午3-5点发热,很定时,这也是阳明热的一个特定现象。什么叫“如疟状”?就是说定时的意思。真正的疟疾,是每日定时发作,典型的是寒热往来,也有的往来不明显,但是,很定时。他说,这是“属阳明也”。 表证不是很明显了,以阳明热为主了。日晡发热,这个症状代表着阳明里实。一定会伴有腹胀,大便硬存在。潮热,不一定是里实,而日晡发热,多代表有了里实。这个大家一定要分清。因此啊,他说这是“属阳明”。 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表证不明显了,可以用大承气汤攻下了。

“脉实者,宜下之”,要注意,脉要实而有力,尤其是沉实有力,才证明可以用攻下法。

“脉浮虚者,宜发汗”,如果脉象虚浮,证明表证还是没解,按照常规,就要先解表,要用桂枝汤了。有汗了,就不能用麻黄汤。这种情况,怎么定义呢?可以定义为太阳阳明合病,系太阳。为什么系太阳?要先解表。太阳阳明合病,常规来讲,要先解表,后攻里,这是系太阳,先治太阳。一个是属阳明,用承气汤,一个是系太阳,用桂枝汤先解表。

太阳阳明合病,有了阳明的某个典型症,可以定性为属太阳,也可以定性为系阳明。要分轻重缓急,灵活施治。比如,太阳病解了不少,又出现了阳明症,以阳明为主,兼顾太阳,叫系阳明。同样,三阴水饮凝聚,很重,要攻逐,用阳明法攻下的同时,还要兼顾三阴,要用些热药,这叫系阳明。比如这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宋321)”这条,可以定性为“系阳明”。

不讲“系属”关系,很多条文就无法完善的解释。少阴病就不可下了?有表证就不可下了?常规是这个道理,非常阶段,就不必拘泥。辨“系”病,是高级辨证,是方圆法。诸多玄妙,皆在其中,不能尽说,临床感悟吧。法无定法,就在系病上。细分析,你抓“主症”,先治谁,也是在辨“系”的问题。

23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宋145)

克勤讲解:这条是说的很直接,妇人感冒了,出现发热,又值月经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白天人很正常,到了下午呢,就谵语胡乱的说话像见了鬼一样,说明这个热很重,热入血室了。当是阳明的那个热,阳明热厉害的就会有谵语。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诊断了其他症状,胃气,以及其他情况,就会自己好,不治而愈。情况不是很厉害,很糟糕。只是轻微的外感值月经期出现的一个阳明症状。


0 f. d! B! S; v8 O$ @3 g. M& l: ]

恩师讲解:这条和下一条,都是讲的妇科疾病,但是,因为和外感有关,因此,被纳入了六纲条文。这条呢,说的是太阳伤寒,要恶寒发热的。正在这个时候呢,赶上来月经了。月经下血,类似于用了攻下法。表证病邪,就要内侵了。他说,白天精神清楚,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也就是大概在哺时这个阶段,就发生谵语了,像见到了鬼一样,有了幻视幻听了。又说,这是邪热入了血室。这里的血室特指胞宫。

太阳病传阳明了,热扰胞宫血室,血室主血,归太阴所主。如果太阳病未解,还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属阳明。如果太阳病证没有了,就是阳明太阴合病,属阳明。热虽然伤及血分了,但是血还没有瘀结,照样的正常排月经,就不用用药了,那个邪热会随着月经排出去了。因此,他说不要乱治,要“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要是有瘀血而月经停止了,就可以抵当汤,下淤血汤去对治。

热入血室,热结膀胱下血,应该有区别的。血室和膀胱,我们只能有两个解释。

第一,血室特指妇女。膀胱下血,特指男性。

第二,血室归太阴血分,热多谵语,膀胱归少阴营分,热多发狂。

书中诸多名词概念,用的很模糊。他模糊,我们就概括性活解。能明确定性修正的,就修正,没有必要修正的,就概括性定性。这条懂了吗?怎么说,都是属阳明。都热得胡说八道,见神见鬼了,还不属阳明?岂有此理啊。胆子小的,看了都得被吓住。

学生:老师,谵语和发狂的区别不大吧?

谵语,是烦躁,神智不清,胡言乱语。发狂,是躁狂,乱跑,见人就打,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学生:发狂应该是热在下焦?

是的。谵语,是中下焦都有。热得厉害了,不就发狂了吗?看热的程度。发狂多下焦,是因为下焦是先天的元神之位。

236、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宋144)

【小柴胡汤】(见111条)
克勤讲解:这条说妇人中风,七八天后出现发作有时,往来寒热。而且影响到月经,也有热入血室,其血必结,还影响到月经不调。出现淤血,甚至厉害的会有痛经。这条是,一个往来寒热,发作有时,而且热偏重的。定为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有典型寒热往来,发作有时,热实偏重的少阳病机。

恩师讲解:这条,是得了中风,或者太阳、或者太阴、或者少阴,都可以出现传少阳的情况,以太阳中风传少阳多见。中风,得了七八天,向少阳传了,出现了寒热往来。“续得寒热”,指的是寒热往来。同时,正赶上来月经,月经还突然断了,这是热入血室,血热互结了。有瘀血阻滞了。并且,这个寒热往来还很定时,象疟疾一样。少阳病的往来寒热,常规说,是没有什么严格的时间规律的。他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有瘀血了。

瘀血固定在血室,卫气定时出入,到了那里被拦截,就要有症状表现。虽然也是入了阳明,血热互结,但是,没有出现典型的阳明症状,我们就先不去管它。另外,也是热伤了血分,又有太阴血分参与。严格的说,这是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属少阳。用小柴胡汤去治疗。要知道,小柴胡汤里面的黄芩,就是可以去血闭热结的。这条的方证,用的太好了。把小柴胡汤广用了。这都是仲景在给我们示范,要学会这个用药窍门,不要乱加减。要强调经方广用,关键就是熟知药症。就象小柴胡汤方后的那些什么加减,我就说,是胡闹。细分析方中几味药的药症,都涵盖了,还要乱加减干什么?乱加减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还能治疗柴胡四症了吗?后面的或然症,都是在四症的基础上发生的。那些或然症,原方其实都照顾了。仲景不会这么做的。是后人乱加的,乱发挥!

237、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鞕;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病可下证篇)

【大承气汤】(见80条)
这条比较难点,直接看恩师讲解:

恩师讲解:脉呢,书中说,左右两手双弦为寒。双弦,还迟,那就是实寒。虚寒水饮结聚于心下,心下坚硬。这是虚寒为本,水饮结实为标,治疗,要用阳明法去结实,因此,是“系阳明”病。

“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是说脉大为阳,脉紧为阴的意思,阴阳错杂了。紧脉主寒邪疼痛。脉大,是代表阳明。这个该是什么?该是“属阳明”病。就是说,阳明里实,使气机闭阻,出了寒象。

这一条,就来了个“系病”和“属病”。 大家要注意分别。有些阳明里实,重了会出现假寒的现象。临床并不少见,要注意。处理上,根据轻重,都可以用大、小承气汤去解决。系阳明,可以加点干姜、附子治本。

23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宋374)

【小承气汤】(见76条)

克勤讲解:下利谵语者,这个该是很重的一个重症,下利一般来说我们也是属于太阴胃家虚寒。那么或者是里有燥屎,就出现谵语了。而且下了也不解,还是有燥屎。小承气汤类处理。条文的学习应该结合全书来理解。承气汤类一定是要里实热,腹满,大便难。这类该下的时候符合病机方证症状的前提来。

恩师讲解:这条,说的很含糊。内有燥屎,谵语了,这是阳明里实了。同时,又有下利。阳明有里热下利,进一步发展,就会湿热结聚成实,变成里实。它不可能里实和里热下利同时存在的。那么,是阳明里实,合并太阴里虚寒?这个,似乎也不太令人接受。因为燥屎和下利,是一对截然相反的症状啊。这个问题,我也是考虑了许久,临床呢,记得只见过一例这样的病人。病人倒是没有出现谵语,但是,也差不多了,烦躁暴怒的厉害,还拉肚子,象吃东西坏肚子一样,脉洪大有力,舌苔黄厚。一问呢,说以前也是常闹肚子,有慢性肠炎。小肚子平时畏寒,胃里还感觉热,要吃凉的。说是吃了不少黄连素、痢特灵之类的,还是不行。用手按按腹部,他怕疼,肚子硬些。当时啊,考虑是食积腹泻,也考虑了这条。这条用小承气汤,食积腹泻,也要用承气汤,因此决定,用攻下法。给用了一付小承气汤,服后,确实是便下了几块硬屎!烦躁也解除了,腹泻也好了一半,舌苔也退了,脉也平和了。关尺部偏于弦紧了。告诉他,吃两盒附子理中丸去吧,后来告知,吃完,症状消失了。

这个情况,我就和这条的条文结合起来琢磨他的病理问题。认为呢,这是中焦有阳明里实,下焦有太阴的虚寒。属厥阴,寒热错杂。是这一句提醒了我“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人家是利在下焦,胃中有燥屎,如“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胃不和,会有谵语。中焦胃燥,下焦湿寒,这个在厥阴病里,是存在的。那么,这条,到底如何归属呢?我认为,该是:太阴阳明合病,系阳明。很典型。先解决阳明的这个急证。我临床,拿不准的时候,就要到处找佐证,这个病,就是找到阳明宿食下利,找到厥阴乌梅丸证再对比,才敢用小承气汤,用大承气汤,没那个胆子。

学生:大承气汤是急救的,成败在于顷刻,门诊很少遇到。有一次网诊遇到一例,一个论坛管理员的母亲,比较典型的大承气汤证了,我和他说舍承气不能成功,他没有胆子用,后来老人家去世了。临床上,确实是什么“合并系属病”都有,甚至想不到的,都要出现。厥阴的上焦热,下焦寒常见。中焦里实,下焦寒,就都不去注意。我当时也考虑,用温脾汤。但是,觉得病人的下焦寒象不重,先救急要紧。况且,方子里的厚朴,也有温性。病是活的,千变万化,当一辈子医生,也有你没见过的证。理论上,要藐视它,治疗上,要重视它。只要理论正确,是真理,就能正确指导临床,心里就有谱。

239、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宋256)注:《脉经》可下证篇分为两条。

【大承气汤】(见80条)
克勤讲解:“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这条按我们理论的合并系属概念来说该是阳明少阳并病。必下利是有阳明的热利。阳明湿热利的那个黄芩汤。黄芩、甘草、芍药、大枣。还有个是葛根芩连汤。临床症状辨别运用。
所谓的脉象的顺负呢,就是说,关脉要胜过尺脉,是顺,关脉弱于尺脉,是负。尺脉主下焦,水热过剩,要上逆中焦的,治疗就有难度。正常的,是中焦制约下焦,气才能下行。否则,就是异常了,叫克贼,以下犯上了。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脉滑数,里宿食。食积,滑数大家应该都知道实热证脉。承气汤类。

恩师讲解:这条,《脉经》是分开的。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句说的是阳明少阳的并病问题。合病,要按我们的定义,改成并病。什么意思呢?他是说,阳明少阳并病,有少阳的上焦热而不通,还有阳明的里热下利。所谓的脉象的顺负呢,就是说,关脉要胜过尺脉,是顺,关脉弱于尺脉,是负。尺脉主下焦,水热过剩,要上逆中焦的,治疗就有难度。正常的,是中焦制约下焦,气才能下行。否则,就是异常了,叫克贼,以下犯上了。

第二句,“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和上一句根本就没什么联系。阳明宿食,属于阳明里热范畴。吃多了,积食了,要腹泻,甚至恶心,不能食。食物不消化了,胃肠道要往出排泄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排泄还排不干净,就继续腹泻,胀肚。宿食腹泻,还没有形成里实,属于阳明里热的下利病机。但是,治疗上,还是要帮助清理这个宿食,就要攻下才行。微妙就微妙在这里。这就是要你辨证的细微功夫了。他说,用大承气汤,不要尽剂,一般吃一顿,宿食就排干净了。

时方有个保和丸,也是治疗宿食的。帮助消化。和经方的理念不一样,经方的理念,就是马上帮助胃肠把宿食清理掉,没工夫消化它。经方的脾气,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对疾病善于“下毒手”。

学生:前提是辨证准确。

是的,不然,疾病就对你医生下毒手了。这条本该分开,因为照顾人们的习惯宋本的心理和情绪,就放到一起讲了,不然,宿食这句,要放到阳明篇的。

240、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宋268)

克勤讲解: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都来了。这种病,瘟疫、传染类多见;也是急重证。脉浮大,是表里都有热啊,上关上,在关部之上,寸脉的下面这个部位,脉象更是明显。这个部位,是上焦和中焦的交界处,心下这个部位,热邪很盛,阻在那里,津液不得下达,是津液伤的厉害啊。

“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津液伤的厉害,人都乏力了,想睡觉,而且一睡觉就出汗了。这个主要是三阳的热为主的,热的人乏力了,睡觉呢,汗也看着出来。这里临床上要鉴别伤寒中风这类轻重来加减合方。有是大柴胡,或者加石膏,或者柴胡桂枝汤加大黄等等,的三阳合病。病机症状出现。


# r7 W. Y- E2 b( s. n" [, R2 `

恩师讲解:三阳合病,是太阳、少阳、阳明,症状都有了,都很典型,合到一起了。这种病,瘟疫、传染病等多见。脉浮大,是表里都有热啊,上关上,在关部之上,寸脉的下面这个部位,脉象更是明显。这个部位,是上焦和中焦的交界处,心下这个部位,热邪很盛,阻在那里,津液不得下达,是津液伤的厉害啊。

“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但欲眠睡,可要和少阴但欲寐分开。这个是热,少阴但欲寐是寒。为什么要睡?就是热的神昏了。临床看那些高热的,都迷迷糊糊的。这个热啊,还不算厉害,厉害了就要谵语了,这是谵语前的那个阶段。那么目合则汗呢?类似盗汗啊,什么原因?里面有热,目合则卫气内入,阳气入阴入里,增加了里热,汗就被蒸发出来的厉害。所以说,时方派说的阴虚盗汗啊,很不严谨。救火还来不及,他时方派却要在旁边拼命滋阴清热,这不是问题?这条,是三阳合病的概括条文。他下面就开始分述了。

241、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宋189)

注:此处的“阳明中风”应是“三阳合病”。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桂本)

柴胡(八两 80克) 芍药(三两 30克) 枳实(炙 四枚 80克)  甘草(炙 三两 30克)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克勤讲解:阳明中风,当是三阳合病。”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口苦、咽干,是少阳,腹满,微喘、阳明的里热实;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伤寒。这里我们分析来说用小柴胡也是可以的。下是肯定不可以下的,少阳属于和法。那么说用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这个方子里实热症状还是典型,况且,前胡,芍药,枳实都是寒凉药。这个方子我们称为中柴胡汤,轻微的里实气滞病机。该是少阳阳明并病来的。大家参考我意见即可。

恩师讲解:阳明中风,怎么会出现这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的症状?这不胡扯吗?从症状上看,口苦、咽干是少阳症状,腹满、微喘是阳明症状,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是太阳症状。明明三阳症状俱在,怎么搞出了阳明中风?这么个明显错误,都看不出来,还在胡说八道的乱解。

这是三阳合病。他告诉你了,这个情况,不能下,千万别攻下,不然,会腹满小便难。肚子胀的更厉害,小便要困难的。为什么呢?有表证,不可下,有少阳证,不可下。下了,引邪内入,津液枯竭,要腹胀,排尿困难。这里也没说大便难,大便硬,你更不要想到用下法。这种病,怎么治疗呢?用什么方子呢?要用四逆散,也就是《桂本》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四逆散,绝不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这四味药。这是严重的错简。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的方子。芍药、枳实,清阳明里实而不攻下。柴胡,解决少阳的问题。太阳病,有一个少阳小柴胡症状,就是属少阳病,小柴胡汤就可以解决。柴胡是主药。因此,三阳合病,从少阳和阳明下手,就都照顾了,不用特意去处理太阳表证。甘草,养胃补津液。

我们看看四逆散的原条文方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四逆散,即使是这四味药,能解决他上面说的系列症状吗?要说是用真武汤之类的,还差不多!这不胡扯吗!!编《桂本》的这个人,够厉害!看出问题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从五行五藏的配伍上看,是泻肝的,在六纲上,是治疗阳明少阳并病的。治疗腹痛腹胀上攻两胁的!不让攻下,它四味药也没给攻下。四逆散,到底是什么方子?我们要拟补的。必须要把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给正名。

学生:《桂本》的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要去人参,加白术。这样才更合理。取理中丸和四逆汤的方义。

因此,这条的对治方子,就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桂本》在哪里搞到的这个方子,我们不可考证了。但是,要说明的是,《桂本》里面,有很多宝贵资料。虽然是经过后人乱加了内容。这个问题,今天就算给彻底解释清楚了。也彻底纠正过来了。把这个方子给找到家了。

24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宋219)

【白虎汤】(见65条)
克勤讲解:这条讲的是温病重症,后面都用了白虎汤。临床我碰到过好几个,有个后面都没隔一个月就去世了。

恩师讲解:这条,其实讲的就是温病重症。这篇的这几条三阳合病,很不好讲,有的,甚至怀疑存在错简。身重,难以转侧,这是表证,该是太阳病伤寒,津液不化而停饮,要身重,同时身疼的难以转侧翻身。阳明呢,有腹满、谵语,重了要昏迷而小便失禁。口不仁、面垢,这是少阳特殊的重症,面色象挂了灰尘,几天没洗的样子,口不仁,可以理解为吃什么都没味,会口干的厉害。都是没有津液滋养的原因。

要是看到不出汗,有表证,给发汗,就坏了,会谵语加重而昏迷的,甚至会发痉。为什么?本来就津液亏得厉害,不可再发汗伤津液。那么,看到有谵语的里实证,给用下法?“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怎么了?没有津液可下了,都干了,就要亡阳了!

这条,要对比书中的这条来看: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这都是津液匮乏极点了,不可再伤了。他后面说了一句,“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是给举个例子,要是有自汗出的,那个表证,就是太阳中风了,还有阳明外热中风,要先解表,清热养津液要紧,要用白虎汤治疗。这个就是系阳明法了。白虎汤,应该加人参才行。他还是遵循着先解表的原则。按照风温去治疗。要是没汗的可怎么办?还是要抓病机关键,用小柴胡汤比较合适,但是,最好加石膏。小柴胡汤,清里解表,生津液,和胃气。加石膏,解阳明烦躁。要是给下了,出现了外邪内入,津液被劫,热深厥深的厥阴险症了,又怎么办?那就要用麻黄升麻汤了!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证,在厥阴篇,大家回去温习一下,对比着理解。这条,三个治法,一个是系阳明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一个是属少阳,小柴胡汤加石膏证,一个是属厥阴,麻黄升麻汤证。这是险症,大家要小心。这些方证,都是根据病情,用六纲理论推导出来的,会对大家将来临床遇到这个病情,有指导作用的。

243、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宋231)

【小柴胡汤】(见111条)
克勤讲解:阳明中风当为三阳合病。“脉弦浮大,”弦脉是少阳典型脉,浮为有表症,大脉为实脉。“短气,腹都满,”气滞,气机闭阻不畅。“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半表里偏上少阳这个部位。“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后面夹带一系列阳明热伤的津亏及湿热症状。他说脉续浮者,小柴胡汤。柴胡汤证不摆,还是柴胡汤处理。

恩师讲解:阳明中风,要改成“三阳合病”。 又是个原文错简。脉弦浮大,三阳的脉全了。太阳寒湿:不得汗,嗜卧。少阳:胁下及心痛,时时哕,耳前后肿。阳明:短气,腹都满,久按之气不通,鼻干,有潮热。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是湿热蕴藉,水气不化。

学生:弦是不是有紧细之象?如何与大同时出现?

弦,指的弦长。弦长,大而有力。琴弦、弓弦,哪个不是弦?弦,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听谁说的有紧细之象?不要听那些假中医们乱说。

腹都满,整个腹部都满胀。“有潮热”,这个潮热,是阳明的,大便会硬的,但是不能下,下了就表邪内陷了,了不得。也不能汗,汗了伤津液。你看,他给用针刺了,大概无法下药了,呵呵,太复杂了。要针刺大椎,期门,足三里。这个组方穴位要记住,书上没说。大椎是解太阳, 期门解胸腹邪热, 足三里清阳明,还治水湿。

“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针刺后,症状消失差不多了,小瘥了。但是,表证不解,照样黄疸无汗. 过了10天,没有汗出,汗出就自我解决了。脉还浮,怎么办?还有些其它遗留症状,好了,就用和法,清湿热,和胃,促进恢复,“与小柴胡汤”。 他这里的外不解,特指“一身及目悉黄”,还是有阳明热参与的。本是三阳合病,如今好的差不多了,用小柴胡汤解表清里,恢复一下就得了,很安全。

+ u6 X  ?% S1 p  A8 n/ H/ S. d# c, \9 b5 k" m+ R

) t7 q/ n4 T0 w: V$ A
作者: LIYUNLING    时间: 2015-5-17 14:03
学习了,谢谢老师讲解和整理,
作者: 郭小痴    时间: 2016-7-16 07:43
学习了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2 19:09
仔细体会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5-31 15:05
讲的太好了,感谢老师
9 c" V8 A4 j( Y8 b
! a% @" i3 E: F# }7 b  e5 ~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31 15:50
拜读7 H# b$ _8 m8 v6 f3 g; O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8-4 18:52
公号上的排版有些问题,看论坛上的舒服些
, \9 A, n/ ^  U6 h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