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学习医案-胸闷案-山东群2014.12.15
[打印本页]
作者:
伊峰
时间:
2014-12-15 23:10
标题:
学习医案-胸闷案-山东群2014.12.15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师父的一个医案。
先自我介绍下,我叫伊峰。据说,是伊尹的后人。(据我自己说)^^
现在是汉传考察期弟子,接触汉传大约有三个月。最近开始学习师父的医案集。受岳师兄的鼓励,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师父的一个医案,之后会穿插一点自己的学习体会。如果讲有的不合适的地方,请各位师兄和同学多多指正。
我选的这个医案,论坛上恰好有,我略作删减。如下:
胸闷案
尚某,女 ,58岁
初诊日期:2010.4.7
主诉:心胸闷,心前区刺痛半个月。
刻诊:心胸闷,心前区刺痛,肩背冷痛,四肢痛而发凉,头痛,眩晕,面肿,气短,心烦耳鸣,失眠,口干口苦,时有发热汗出,自觉虚弱无力,二便尚可。舌质红,苔薄白,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
这个病人,家族有心脏病史。从脉象上看,右手寸部和大陵穴之间,有个弦细脉象。大家要记住,这个脉,是心肌缺血的特定脉。病人呢,做心电图也查不出什么问题。冠心病的早期,西医是很难检查出来的。而我们中医,就能够早期发现这个问题。往往是你和病人说了,病人也不信。等一旦出现了严重症状,西医能够检测到了,基本就难治了。心脏病,凡是见到前面说的那种心肌缺血的特定脉,一般8年内,都会出现严重问题,但是,因为长期观察的病例不多,因此不敢下最后的预后结论。
我们看看这个病人的症状,分析一下。
心前区刺痛,肩背冷痛,四肢痛而发凉,失眠,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这个系列症状,该是属于少阴病证。刺痛啊,在辨证上,多为血瘀问题。这是滞证,血瘀多起于寒邪闭阻。“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中风呢,我们总结的提纲证是:“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病人符合其中的脉微细,但欲寐,身冷,汗出,手足冷。
我们再看,头痛,眩晕,气短,心烦耳鸣,口干口苦,这个,是符合少阳病证。看看少阳病的提纲总结:
1、少阳病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2、少阳中风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
我们再来看,眩晕,面肿,气短,这个症状,该是水饮上逆造成的。这个水饮上逆,可以看成是有太阴水饮参与。心胸闷,更可以看成是水饮上逆的一个症状。那么,这还不够全面,因为,少阳也有胸胁满闷,太阳也有气上而短气胸闷。这个病人,还有没有其它纲的证候呢?我们看,“时有发热汗出”,这个,要考虑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个症状,到底是不是太阳病中风?不是的。因为没有脉浮缓这一关键证据支持。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考虑是厥阴中风。虽然没有寒热往来或者厥热往复,但是,具备了寒热错杂的标准了。厥阴中风的轻证,也是可以用桂枝汤对治的。这个病,有少阴、少阳、太阴参与,我们定性为厥阴病。厥阴病的提纲证,也有气上撞心的胸闷气短症状。
舌质红,苔薄白,左脉沉涩,右脉寸关弦细,尺沉涩。舌红一定是有热参与,脉象,代表虚寒水饮。那么,当机的方证该是什么?我们看看:
1、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小柴胡汤类为主。
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考虑到病人感觉虚弱无力,并且热象不是十分明显,我们将小柴胡汤减半。同时,又把桂枝的量提升到40克,起到降逆而散结气的作用。 里面暗合真武汤法,更暗含了苓桂术甘汤。
处方如下:
附子10 云苓30 人参20 白术40 白芍30
柴胡40 黄芩15 半夏40 炙甘草15
生姜30 大枣12个 桂枝40
四付水煎服。
这个病人没有来二诊,她的朋友来诊时说,就是因为她吃了四付药感觉好了,才把他介绍来的。病人都有个毛病,就是吃完药感觉没事了,不痛苦了,就以为是彻底好了。
合方以及加药,要记住,尽量合出来的方子,所包含的,都是经方原方。或者是原方的方义。一个方子,包含若干经方方义,这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的辨证,不用六纲不足以辨明病机。有人说,用阴阳两纲辨证,这个也可以,那要是出神入化的水平才行。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的一步一步提升自己吧。
主要合方:
附子汤+小柴胡汤+桂枝汤
自编打油诗:
附子汤二参附子,苓药三两白术四。
千古名方小柴胡,生参草芩夏枣胡,
生参草芩都是三,夏四打枣八柴胡。
桂枝白芍草姜枣,三三二三一打好。
还有:
+苓桂术甘汤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主之。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
气上冲胸, 胸胁支满, 目眩,短气有微饮,和病人的胸痛,目眩,短气相符合。
打油诗: 苓桂术甘汤,四三二二藏。
+真武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心下悸,头眩,也是水饮证,与病人症状相符。
打油诗:真武苓药生姜三,白术附子二一全。
+桂枝汤加附子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这是伤了津液了。津液如此之伤,那么桂枝加附子汤证的脉也很可能是沉涩。这与此案病人的脉象是相符的。
另外,津液是指有功能的体液。而水饮属于废水。不要混淆。
综合起来,病人本于寒凉,导致整体代谢下降,从而出现气滞,血瘀,水气/水饮的情况,久而夹杂轻微郁热。关于方证,上面已经比较详细了。
再说一说用药:
病人寒凉滞饮,那么就要选能除滞排饮的温热药。那么第一个想到的恐怕就是附子了。 这个药师父已经在总群讲过了。辛苦热。辛能散滞(气滞,血淤,痰凝),苦能去饮,热能驱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是不是能很好的针对胸闷,胸痛的症状呢。
另外,病人有中风证,用了桂枝汤。其中的白芍也堪玩味。白芍酸苦凉。它也能除血痹(胸痛),同时性凉,可以针对病人的郁热(舌红)。同时总体的厥阴证,属于寒热并结,虽然本于寒,用药的时候也是要寒热药并用。
总体来看,中医治病最重要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病机的辨别,一方面是对方证药症的选择和运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汉书文艺志中所说的“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凡做一事,皆宜从大出着眼,小处着手。对病机的辨别,属于大处;对方证,药症的娴熟程度,属于小处。愿大家都能学好汉传理论,培养大局观,医能通大道;在方证药症的细节上,痛下功夫,用药时细致入微。
最后,再说点我接触汉传的经历和学习方法。我只是中医爱好者,以前一直喜欢中医,却不得门而入。
直到接触到汉传的理论和医案,顿时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汉传的理论有标准,方证有标准,药症有标准。正是这些标准赋予了汉传疗效的可重复性。能够重复才能说明问题。相反,网上很多其他论坛里的很多医案,要么言语晦涩,故作高深;要么四诊不全,匪夷所思。实在不足以为规矩。
汉传的人是一群有生命的人。刚开始接触汉传的时候,感觉汉传有点帮派的味道,排斥异己。之后慢慢明白了,这不叫帮派,这叫纯粹!
这叫“一以贯之”。
这叫“搏二兔,不得一兔”。
这叫“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这叫“抱一为天下式”。
汉传称之为“一门深入”。
我自己叫它“专注,坚持”。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就开始用这个方法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1)每天背诵两个神农本草药症。
2)每天学习师父的一个医案。
3)每天看两三篇佛理集萃。
是不是很简单呢?这样的进度,差不多三个月可以做一个循环。准备做十个循环。
回顾以往,我但凡执行一个计划,动辄有始无终,实在是生平大耻。这次要在学汉传这件事上,雪此一耻,也请大家做个见证。谢谢大家!
提醒一下:论坛上有很多的好东西,都是千金难求的,大家不要因为得来的太容易就不去珍惜。
下面列几个阅读材料:
五证病机及其症状群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001&fromuid=358062
(出处: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六纲主要症候群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891&fromuid=358062
(出处: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重新整理经方药症
http://www.zhongyi999.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363&fromuid=358062
(出处: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愿大家都能在汉传学到有用的东西。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作者:
上三天
时间:
2014-12-16 07:54
一门深入 好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2-16 08:54
收藏学习
作者:
水六六
时间:
2014-12-16 14:04
感谢分享。。。。
学习。。。。。
作者:
听雪堂
时间:
2014-12-19 05:00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抱一为天下式”。赞!
作者:
LIYUNLING
时间:
2014-12-22 18:59
伊峰,加油啊。向你学习
作者:
仁者寿
时间:
2015-1-5 09:19
分析的很细致
作者:
致命访客
时间:
2015-1-9 20:16
向你学习
作者:
84539
时间:
2019-2-17 15:18
按计划学习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