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11.25吉-吉林-关霖杨讲: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的两条 [打印本页]

作者: 土豆子    时间: 2014-11-26 00:15
标题: 2014.11.25吉-吉林-关霖杨讲: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的两条
主讲时间:2014.11.25( U" C( X! m  H& Z
主讲老师:吉-吉林-关霖杨
- }. a. P6 o! D" l# [% ^主讲内容:阴阳表里寒热凡例两条0 _2 W! S8 I* q- p1 E" b: W, I
之前的几位师兄弟把基础部分都讲完了,今天开始呢,咱们进入到了伤寒条文讲解。咱们总群的讲课是以伤寒补遗这本书为蓝本讲解的,而师父当初讲解伤寒的时候,为了使条文之间更加紧密和衔接,对伤寒原文的条文做了新的排序,这样更便于理解,希望大家明白。
; N+ ~0 j) S  r; D今天呢,我来讲阴阳表里寒热凡例的两条$ O0 R- w+ }/ h6 Y
伤寒原文中,对阴阳寒热表里,概括性的条文有两条
6 X& y% ^/ u8 E# a. S4 J, k: M1、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宋本第7条)3 `# h7 u6 E1 D
2、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宋本第11条)
# v' |' F3 t; s0 N8 {3 u下面来说第一条第一句
: e% j( @! P, O2 n$ l“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2 {. u0 T4 k& C/ l1 O  x* l) S8 J5 p
这句讲的其实是表证的问题。表证呢,有阴阳的区别。表里都有阴阳之分,很好理解。感受了寒邪侵袭表位,肯定会恶寒。也是机体的正常反应,因为受到了寒邪侵袭,为了不让机体再进一步受到寒邪的影响而加重,所以做出了害怕寒冷的应激措施,也就是生物学讲的神经对机体的调控。但是如何辨别寒热呢?就在于发热与否了。阳气旺,津液足,就会和病邪抗争,因此恶寒的同时要发热,类似于西医的抵抗力强,免疫细胞活跃,和病毒抗争会产生热量了。否则,就会不发热。恶寒这个问题,在伤寒证和中风证里都会出现,中风证的恶寒比较轻,多数以恶风为表现。但仔细问患者,他也会说有些怕冷的。7 ]1 G. `- q' }9 p/ o3 u
这里要说的,就是伤寒证没有汗出,而中风证,是有汗出的。寒邪侵袭,机体如果再汗出,汗液蒸发吸热,不是更散热降温了么,同样是机体的应激反应。' h, P$ f8 U+ T" S& R
还要强调,三阴三阳有个共性,就是都有中风。而只有太阳和少阴才有伤寒证,其他各纲都没有伤寒。+ m. b3 F- P) T3 X* i5 \
为啥呢?因为外感伤寒只能伤及表浅的部位,但是中风,更容易深入到肌肉筋骨之间。7 }9 U2 g/ m8 y' c1 C0 H# V/ b
从字义也可以去理解,伤和中(zhòng)。伤,就有表浅的损伤的意思,而中,则是深入中伤。' Z9 p# |/ P+ [* V- U
有说法说外感的寒邪可以直中三阴,并不正确,否则书中就会有“中寒”一词了。" z+ `- y8 e& M, H. g
虽然在阳明篇里提到过一句“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者名中寒”。
1 O) F, E$ R% D) `! B但这里的“中寒”,说的并不是外感伤寒的寒邪,而是指三阴或者中焦的寒邪或者虚寒,也可能是由于过食寒凉的食物导致的里证,和外感无关的。0 X) v8 f+ a, r  I
恩师在补遗一书的太阴篇里也清晰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这里的阳明中寒,更主要的是和太阴做个对比,说明太阴是阳明的反面。师父也简要的提出了“太阴之为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7 N, [8 @! x5 Q8 E* U6 N$ z- U% E( a这个问题,大家要清楚,不然很容易混淆,师父也不再一次的提到伤寒论原文中有许多文字上的问题,毕竟流传千载,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必须要相互对照,理清思路才行,不能陷在文字里面,不然很难从里面跳出来,越学越艰难。
& [* ~) s+ M7 L回过头来,第一条的第一句,一个是说明了表证的阴阳问题,另一个意思,就是说明了三阳的表证:太阳病,和三阴的表证:少阴病的问题。
' u  p' ~- }- I& K2 O* c% R但是还是特指外感的病情,出现了发热和恶寒两个症状,就是太阳病位。而只是恶寒,并没有发热,就是病在少阴了。
/ K5 ]- g" \( O+ i# U) K6 ^$ W当然了,实际还要从舌脉体征共同参合才行,这里是大体的诊断标准。再有一点我想补充的,就是大家不要把太阳外感病理解为太阳病本证。
) }% S- h3 [- b+ W学校的伤寒教材里就是把太阳伤寒和中风都列为了太阳病本证里了,讲的也稀里糊涂,初学的人很容易被误导。7 x7 @5 d+ F' _$ Y2 ]& s
太阳病本为阳病,本证当然是表实热证,即伤寒条文里说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 I+ s: r2 }7 C, Z' g& b而太阳伤寒一词里的太阳,是指代病位在表,而因机体阳气旺盛与寒邪抗争而发热,所以属阳。恶寒,就是外感的原因了。+ M. {4 C5 S1 O$ k" P
而表证、本证、外感证的区别,恩师也有文章清晰的讲述了,希望大家有时间也仔细地去看一看,加深理解,更便于以后的学习。而对于每一纲更清晰的记忆和理解,多看看恩师给大家公布的汉传理论框架的表格,就明白了。0 W( {* _) O  ~% d) |# y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8a72a80101ccf6.html. O" N, z& f8 _  C8 {6 o$ V) A
就是这篇 “《伤寒论》原书模糊性概念的澄清”" ^" o! M+ m2 y1 t3 }
对于第一句我们再总结一下:
2 W. y! U2 [1 Q' u! d第一,外感病的表证,有阴阳之分。六纲都有中风,只有太阳和少阴存在伤寒的问题。* L' u  ?& g9 A/ h. A" e
第二,外感病,出现恶寒,是病在太阳和少阴这个病位。发热的是太阳病,不发热的是少阴病。
3 `, N, o1 d, n) r 下面看第二句:“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 h$ {( j7 a  h病在太阳的表证,一般病愈的周期是7天,而少阴的表证,周期是6天。6和7这俩数,挺微妙。卦的六爻,病的六纲,乃至12时辰,24小时,12个月,24节气,都是6的倍数。一个星期,七星,二十八星宿等,都是7的倍数。而观察人体,在皮肤外伤缝合后,一般都告诉你,7—12天拆线,不然愈合不好。这都是人体遵循阴阳运转周期的缘故。阳气是7天一变,阴气是6天一变的去反复生化运转,新陈代谢。外感病同样按照这个规律。比如太阳病,七天不好,就要考虑要在下一个周期痊愈,也就是7~14天,这种情况,临床上也很多见。属于机体的自愈调节机制。这就是第二句的解析了。第三句:“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句话源于数理上了。古代数学,也源于天文和阴阳五行之道。而根本的理论数理模型,就是“河图”。 河图始见于《尚书》,他以五行定五宫方位,然后用天地阴阳数去配属。1~10,按生成数配属在五宫之中& S" {2 G( p+ T, _" ^& C

& A6 c  F7 c! M' Z+ L2 z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在北方。& F+ n% [% r% X3 Q& e1 P; U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在南方。  p+ J% D4 }3 m$ a3 G7 q1 N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在东方。, b, ~2 }0 B) K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在西方。- @* M( ~3 A% W1 _3 n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在中央与四隅。
, J/ f: f; u, e) {7 g6 w而土取生数五,不取成数十,表示生长不息。生数,指的是先天无形之气;成数,指的是后天有形和变化。而人体是有形之体,因此要取成数来抽象表示。水火又最能代表阴阳,成数分别是6和7。第三句,也就在这了。# P3 f, `- F" @! ^
对于数理这个东西,都是上古圣贤们用智慧总结的东西,属于古代的科学,也没什么玄说可谈,不要搞的神乎其神,更不要纠结陷在其中。+ G1 w& l1 P4 [1 k7 k+ s# N: m
第一条就讲完了,下面说第二条
; D$ U) n( A  d* k: }% S( o8 w2、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0 z$ z' G0 a5 K0 m
这条讲的是阴阳格拒的问题,阴阳有个物极必反的原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大寒似热,大热似寒的情况。
, k6 [9 |& j5 u$ t' G这条讲的是阴阳格拒的问题,阴阳有个物极必反的原则,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大寒似热,大热似寒的情况。就像王叔和说的:“然则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病人虚阳外越而大热,却认为是里有实热了,用承气汤,吃了就要命。反之,热极而恶寒,以为是太阳中风,用了桂枝汤,一样非常危险。如同那句“以热益热,以寒增寒” 所以,临床上绝不可以疏忽大一,不能觉得不多见就不在乎。7 a8 d0 X5 ?9 R( u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病人周身发热,大热,也会出汗,要烦燥的,甚至面色通红,但是有个异常,就是反而怕风怕冷,穿的衣服很多,甚至夏日穿棉衣。这是表热里寒。热在皮肤,是表热。寒在骨髓,是里寒,阴阳不转化了。
5 w6 m" h& T' g6 Z9 L% @& A阴寒太盛,把阳气赶了出来,不让阳气回家了。这个热,是假热,原因就是里寒过盛。
7 B$ r% `; [/ |7 c# h- ^脉象要浮大无根,重按虚弱无力。舌象,淡而齿痕,舌苔水滑。
/ X9 ^: L8 \8 a, u+ k& q" @7 O7 D而且口干烦燥,饮热水,但不是口渴饮水,而是喝几口润润嗓子而已,给他凉水,肯定会拒绝的。! v8 \+ `" j% i& k, ]
这要是给了承气汤,会要命的!所以要回阳救逆,用四逆汤类去救急。# q# Z  z( s  R3 _3 |; j  x
恩师在伤寒补遗的354页,宋本第317条讲的通脉四逆汤方证,就是一个例子,大家有书的课后可以看看。' V+ x7 A9 X( `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8 |+ K0 J5 ~' J) g- ]8 `( ^
这句相反,病人周身寒冷,甚至出现死你,但是烦燥的厉害,怕热,还要开窗户吹凉风才行。这就是表寒里热,真热假寒了。
( ^6 c$ Q( ~* N% s. W/ l原因就是里实热至极,大实阻闭了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出现了一派寒证。6 P# E" T0 I) ~" w/ t( _% k( [
后世说这是阳盛格阴,阳气把阴气赶到了外面,其实不是,毕竟阳气易外散,阴气易内敛。实际就是大实阻闭了气机血脉造成的。& }& C% B6 E& K% M7 e4 G( n
脉象,要沉弦紧而有力偏数,舌红绛,苔黄腻垢浊而干
- n, p" U$ k- p# z, t) \# R1 h/ y口干口渴烦燥,饮冷水而不知可,有时大便要溏泻如水,但是还会夹杂着燥屎,小便黄。
  v8 U6 }" K8 p& w+ _6 W1 D这样的情况要是用了四逆汤,也很危险。要用承气汤类方去辩证解决了。
! t: [$ u, x: J5 [不过呢,两种情况,都属于厥阴病范畴,凡是阴阳不相接续,皆为厥。
5 u0 f4 u4 z& f9 p6 a; u这就是第二条的内容了。虽然就两条条文,自己备课的时候写着写着就三千来字了,但是想了想,毕竟是阴阳凡例,对以后的学习也是个大铺垫,需要多说清楚。墨迹了一个来小时,大家见谅哈
/ \( K9 {, [" s
* }5 {1 [; w, w- K; X" s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1-26 08:56
收藏学习
作者: 中医小道    时间: 2014-11-26 14:44
谢谢讲解。谢谢整理。
作者: 李阳    时间: 2014-11-26 23:07
谢谢讲解。谢谢整理。
作者: 上三天    时间: 2014-11-27 19:24
讲的很好的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11-28 10:16
讲解的好,很给力。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11-29 01:45
谢谢老师!
作者: fhliker    时间: 2014-12-1 10:09
很好,听得很过瘾。哈。
作者: cel01el    时间: 2015-6-13 12:46
对条文理解跟进一步了
作者: shiwenhu1981    时间: 2015-11-5 14:23
学习了,谢谢付出
作者: linqibing    时间: 2016-4-6 08:53
说的很好,很清楚,对教材有所发挥。
作者: djcyj001    时间: 2016-7-6 06:08
学习了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1 19:58
阅读理解
作者: 409409    时间: 2017-5-26 13:19
谢谢老师的清晰讲解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5-22 10:47

( M, |5 |: Y- ]0 h) v谢谢讲解。谢谢整理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22 11:30
细致入微
' t+ K7 w  N( b8 `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6 08:34
对此书来看,增进理解
; r3 e; o" t7 v0 e# W6 ^2 C/ L8 Z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7-29 23:08
从头开始看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