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我是铁杆中医》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3 20:03
标题: 转帖:《我是铁杆中医》
第一篇 一个铁杆中医的心路历程

一 我的学徒生涯
1 家学渊源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却并非书香门第,祖上是农民,原籍湖南岳阳彭家大垸。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彭吟樵不满包办婚姻,从老家出走,一担青菜挑进长沙,成了城里的“打工仔”。有一次,看到钉马掌的工匠在削马蹄皮,突发奇想,他将削下的马蹄皮放在新瓦上焙枯,调上冰片、麻油,试着用来治疗臁疮:这是一种当时劳动群众最常见、最不易治愈的小腿胫部溃疡,俗称“烂脚杆子”病。岂知真的有效,一炮打响,由此起家,俨然当起了“外科医生”,当然,按大清律例,现时标准,只能算作“江湖郎中”。从此,彭氏医生的招牌在长沙市白马巷64号一挂就是七十余年,直到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烧起为止。
祖父这一辈,有五人行医,以大伯祖父彭韻伯的名气最大。他专攻叶天士的学说,一部《临证指南医案》,读得滚瓜烂熟,用得出神入化。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湖南省政府主席、军阀何某的父亲得了病,老爷子从乡里头次进城享福,不到半月,即卧床不起,高烧不退,群医束手。伯祖父以上等高丽参一枝烧炭、加保和丸煎汤,一剂而热退身凉。明明是一个消化不良引起的“滞烧”,用几分钱一帖的消滞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偏偏就难倒了众多名医,不知如何既能照顾到病情,又能照顾到大人物的面子,让善于玩“脑筋急转弯”的伯祖父捡了个便宜。经何某一褒奖,伯祖父于是乎就“饮誉三湘”了。
我的父亲排行第四,学医的是二伯、三伯。二伯彭崇让生于1902年,家境贫寒,只念了四年私塾,全靠博闻强记,苦读成才,青年时即医名鹊起。五十年代初,本拟调中国中医研究院,恰逢得了肺结核,未能成行。后来入聘湘雅医学院,担任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二伯曾多次为胡耀邦、叶剑英、王震、陶铸、杨得志等来湘的领导人看病。徐特立先生的夫人患有一种西医称作“癔病性昏厥症”的疾病,得病已经四十余年,每次发作即昏不知人,遍访全国名医,用任何药物都无效,过几天就会自动苏醒。1964年初,徐夫人在长沙发病,二伯用黄芪一两、防风五钱,浓煎鼻饲,半个小时就醒了。徐老先生大为惊讶,问为什么会有效。二伯回答:这个病中医古籍有记载,名“尸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晋国大夫赵简子得的就是这种病,扁鹊凭脉断定三日后复苏,未尝用药;《旧唐书•许胤宗传》中,柳太后得此病,御医许胤宗用黄芪、防风煎汤数斛,置于床下,熏蒸而醒,中医古代最有名的医案、明代的《名医类案》,将这个医案列为全书的第一案,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新瓶子装旧酒而已。听后,徐老先生感慨不已,不久,亲自提名二伯为第三届省政协常委。
对于先人的这些轶闻趣事,虽然从小耳熟能详,但到后来从事医学史研究时,我还是认真地考证了一番。结果发现:用马蹄皮焙枯治臁疮,方书未载;人参烧炭消滞,经传无考;即使是将赵简子、柳太后、徐夫人,千年故事一锅勺,也似乎有移花接木之嫌,不那么绝对科学严谨的。我这几位先辈,除了敢于实践、胆识过人之外,还有一股子灵性,也就是中医常讲的悟性,所谓“医者,意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诗品中的心有灵犀、画论中的形神兼备、文章中的妙手偶得、佛学中的境由心生等等,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但悟性这东西,用讲究实证的现代科学方法,大概找不着形态,它却是渗透于中国古代文化各门学科的灵魂,而一个缺少悟性的中医,永远只能在低层次的临床实践中徘徊。
也许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朦胧地意识到:中医与现代科学完全不是一回事,讲不清它的道理,但有时候,比能讲清道理的西医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支撑它的学科背景是几千年积累的成功经验,是临床实践,而不是现代科学手段。中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一个神秘王国。
2 入门之阶
最初跨进这个神秘王国,远没有听故事那么开心浪漫。我开始为徒学医,已过弱冠之年,靠背书记诵的“童子功”,自然是荡然无存了,对中医的了解,也近乎一张白纸。作为老师的二伯父,递给我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嘱咐不许看注解,以免受干扰,要把原文反复读熟,仔细体会,直至倒背如流,全部印进脑子里,溶进血液中。二伯是有名的伤寒大家,平日里给学生讲述起《伤寒论》来,听说是口若悬河,纵横千古,这时节却来了个“沉默是金”,把我打入冷宫,令我独学无友。莫可奈何,我整日在《伤寒论》中遨游爬梳,苦思遐想,围绕着这本小册子,搬来一大堆中基、方剂、中药、内科著作,象无头苍蝇一样,瞎冲乱撞。王国维讲的读书三境界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我当年啃这三百九十七条简牍的真实写照。大约半年后,当我还在这两层境界中熬煎度日时,二伯把我带上了临床,一经点化,全盘皆活,我逐渐明白了《伤寒论》的价值,享受到中医思维的乐趣。当然,到蓦然回首,见灯火阑珊、佳人俏立时,己经在很多年以后了。至今为止,没有哪本书读得象这本书这么苦,也没有哪本书象这本书那样使我获益终生。
3 最后一课
就这样,白天抄方看病,晚上读书讲经,我在伯父身边度过了五年典型的中医师徒相授的学习生涯。二伯最后一次教我,是临终前的一刻。那是1978年1月17日,春寒料峭,二伯病危,等我赶到他身边时,经过他的学生们的抢救,能坐起来了,面色潮红,精神尚好,大家松了一口气。二伯一会儿招呼伯母,给参加抢救的学生煮荷包蛋下面,一会儿喊我接尿,当我刚把尿壶凑上去,二伯忽然抓住我的手,叫我摸他背上的汗,连声问:“摸到没有?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话音刚落,便气绝而亡。二伯用他生命迸发的最后一闪火花,为我上了最后一堂课。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作为湖南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二伯始终没有公开出版过著作。他为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生们授课时,编写过中医内科、伤寒、金匮等教材,也为继承家学的后辈们留下一部手写的临床笔记,但都没有刊行。每当问及著述一事,二伯总是宣称:“我治病能有所疗效,不过是勤读古人的书,善用古人的方,拾古人的余唾而已,我本人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就,不值得留言后世。只要善于把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成果,灵活地转用于自己的临床,就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医生,不可奢谈创新与突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难免有清高和守旧之嫌,但是相对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而言,真正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其实这是一句大实话。亲情加师徒的特殊关系,使得二伯可以对我直抒胸臆,表达他对人生、对学中医的看法。他的许多教诲,在我的医学生涯中,确实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的这些话:
“为什么一开始学医,我就让你苦读《伤寒论》?清末陆九芝说过:‘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总是最初接触的东西印象最深,这叫先入为主。《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圣典,言简意赅,朴实无华,不奢谈理论,紧扣临床实践,把一个疾病从开始到完结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展示出来,以错综复杂的文字,归纳了疾病千变万化的各个方面,完美地、灵动地、全方位地表达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临床著作,是中医临床思维科学的典范。中医的生命,在于能看病,看病的本领,不在于记住了多少方子,而在于会辩证,‘认证无差’,是遣方用药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医临床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先让《伤寒论》占据了你的思维空间,让辨证论治在你脑海中深深扎下根来,就牢牢掌握了中医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妨甩开他们,直面张仲景,感受原文,直接领会和吸取他的原始思想,自己去思考、去体会,你将会受益终身。”
“培养中医临床医生,可以从《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启蒙书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也可以从《伤寒论》入手,先难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渐进,是培养一般人才的方法,高屋建瓴,才是造就临床高手的途径。对你,我取其后者。至于《黄帝内经》,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掌握其精髓,因为全书涉及的知识过于庞杂,又不能直接用于临床看病,不可读得太早,以免陷了进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到四十岁以后,有了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生阅历,才能真正读懂。”
“学医要从一家之言,取百家之长。例如,清初的三大国医:叶天士,张石顽,吴谦,皆有鸿篇巨制,都是临床高手。《临证指南医案》、《张氏医通》、《医宗金鉴》,任选一种,‘执一书可治天下病’。叶天士的术难读,因为全是医案,要一个个揣摩研习,但叶氏临床经验之丰,古今无人企及;张石顽的书深邃,病无巨细,都能找到治法,并且规矩井然,可备案头参考;吴谦的书通俗,一病一方,疗效可靠,平易稳妥,最适合作家传师授的教材。此外,妇科有《傅青主女科》,儿科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外科有《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生集》,眼科有《审视瑶函》,针灸有《针灸大成》,都是本学科的杰出著作,可师可法。其它如张景岳、徐灵胎、陈修园、陈士铎、吴鞠通、王清任、程钟龄、唐容川、张锡纯等医家,都对临床作出了突出贡献,其著作不可不流览,然而,要从中选择一、两家,读细、读精、用熟,以作为自己临床的‘安身立命’之本,再旁采诸家,以弥补一家之偏。切切不可博览群书而终无依托,泛舟学海而流散无穷。”
“学医要善于‘夺人之长’。夺谁的长?古人、今人的长处,即古今名医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中医有个特点,就是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有时更重要。一名医生个人的智慧、阅历、生命毕竟有限,治病完全靠自己在临床中摸索总结,几十年也熬不出头,要学会把别人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最终变成自己的经验。中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古今名医写下了大量总结临床经验的文献,这是学西医的人所没有的优势,学中医的人有书读,要读书,还要有一双‘慧眼’,识得真货,更要有一份胆识,看准了就用。古今名医著作中介绍的效方,大部分是可靠的,但有时也难免掺杂水份,或有夸大不实之辞,拿来用过,有效,成我囊中宝物,无效,弃之亦不可惜,久而久之,就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经验。总之,只要怀着谦虚之心,好学之志,偷学的本事,实施的勇气,多读书,勤实践,善于将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直接经验,就能打破常规,很快成才。”
“学医要抓住方剂这个核心。中医的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方是中心,是灵魂。一首好的方剂,往往组方严密,层次井然,充满了辨证法,充满了结构美。象阳和汤的刚柔相济,六味地黄汤的动静得宜,使你不得不由衷佩服古人构方的技巧。张仲景的二百余首经方,至今效如桴鼓,古今几十万首方剂,无不凝聚着创方者的心血。学方要潜心领会其风骨精神,用方要尽量使用原方,决不能自以为聪明,画蛇添足,随意加减,否则,必将破坏原方的疗效。打个比喻,一首古代名方,犹如一首优美的古诗,一幅千古名画,更象一座古代建筑,如果你不能领略其中的情趣,信手涂鸦,还自鸣得意,固属浅薄;倘若随意拆梁换柱,增损加减,则原有建筑的风格与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你能怪古方没有疗效吗?经方、时方、当代名医之方固然要学,单方、验方,甚至江湖医生用之有效的方法,也要掌握一些。俗话说:‘单方气死好郎中’,有时辨证论治走到山穷水尽,改用个单方却起死回生,古今都不乏这样的例子。决不要以为学会了辨证论治,背诵了几百首汤头,就掌握了一切,须知在民间还蕴藏养着丰富的中医学成就,象《验方新编》、《串雅》、《理瀹骈文》等总结民间经验与江湖医生经验的书,其价值,不下于其它名著,应常备案头,随时参阅。”
“治病要抓主证,解决主要矛盾,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古方为什么讲究君臣佐使?就是针对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设。用药要单纯,处方宜精当,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一面也顾不到,喜开大方的医生,古人讥讽为‘广络原野,希冀一、二’,其实是心无定见,靠碰运气。”
“初次诊治的病人,如果病情复杂,宜先投石问路,从一点切入,静观病情的变化。倘若病势有所好转,则可得寸进尺,步步跟进,争取一环一环解开;倘若病势有所加重,也不必惊慌失措,但须改弦更张,转换思路,而从其反面论治,往往有效,因为疾病的性质是:非阴即阳、非表即里、非寒即热、非虚即实,懂得这个辩证关系,就能沉着应战;倘若病势不进不退,则应调整角度,重新选点,也可能是药力未到,须守方不变。而要做到心中有数,其前提是必须用药单纯,紧扣主要矛盾,才能把握好全局。”
“当医生是一门高尚而艰辛的职业,而中医更是一种可以寄托终生的事业。守着这个事业,一辈子不一定会轰轰烈烈,但可以过得很充实,很丰富,也很平静。一旦咬定从事中医事业这个目标,就不要轻易舍弃,还要准备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和才华。这是值得的,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为实现济世救民的梦想而屡屡受挫,抱憾终生,唯独当医生,特别是当中医,不必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不怕横遭厄运,无须借助于任何物质条件,三个指头、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仅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低标准则可赖以糊口谋生,高标准则可藉以实施‘仁者爱人’的远大志向。惟其高尚,一个有良心的医生,不应当把谋财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惟其艰辛,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应当淡化作官发财这些世俗的观念,倾注全力于自己的事业中,精力的投入越多,对病人、对自己就越有好处。”
“中医是真正的长春树,当同龄人谢幕下台的时候,一个从事中医临床的人,才开始登上一个更高的境界。相对于一般老年人而言,一个名符其实的老中医专家,肯定会多几分精神的充实,少几分身体的苦痛。能够与中医事业相伴始终,是人生的一种机遇,一种福气。”
岁月如河,一晃流过去二十多年了,我的脑海中始终浮现着二伯临终前的情景,耳边始终回响着二伯平时所吐露的学医箴言。

-=-=-=-=- 以下内容由 ryee 在 2007年11月23日 00:57pm 时添加 -=-=-=-=-
本书分上下卷,上卷为学术篇,作者主要从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科学史、医学史的角度,对中医的科学道理、中医的优势所在、学好中医的诀窍、中医问题的症结、中医改革的方向、中西医结合的前景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探讨。下卷为临床篇,对中医具有治疗优势的各种慢性疼痛、慢性炎症、病毒性疾病、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妇科内分泌失调与功能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等7大类30多种病症,系统介绍了自己的诊疗经验和用方心得、治疗心得、用药心得。

-=-=-=-=- 以下内容由 ryee 在 2007年11月23日 01:07pm 时添加 -=-=-=-=-
本书的特点是,用第一人称写成,以作者的心路历程和读书临床所获为主要线索展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临床实用价值。本人将陆续贴上该书学术篇和临证篇的部分内容,愿与有心人共勉之。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论坛》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 ... amp;show=0&man=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3 20:04
(续)五、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

   这是我给学生作的一次讲座,显而易见,这一部分内容所针对的对象,是中医大学生和初学中医者。我这里提到的“学好中医”,标准是将来如何做一个好的中医临床医生,而不是谈怎么考研究生,怎么搞科研,怎么做中医的学问,我要谈的是学好中医“临床”的诀窍。目前中医队伍中不乏研究生,不乏学问家,不乏教授、博导,最缺乏的是真正能够用中医药治病的临床医生。朱良春先生说得好:“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高低在于疗效。故临床疗效是迄今为止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医学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最近几年来,在中医校园里有关《周易》、《运气学说》的著作很畅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之类的著作,反而问津者少,起因于有人对中医深奥的理论进行了文化的解析,通俗的说明,令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学术根底;有人用《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对2003年发生的SARS病的走向,进行了准确的预测,证实了中医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这些著作和文章激发了学生们钻研中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研究“易理”、“五运六气”,甚至在某些中医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这既是好事,也令人担忧。因为把中医当作“学问”来做,而且用研究“国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只能是极少数学者的事情,在学生中间,不宜提倡,不应当成为一种风气。况且《周易》在古代位居“群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历史上研究易经道理的儒生有如过江之鲫,至今为止,也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再说,“五运六气”是研究气候变化与每年疾病发生的对应关系,以六十年作为一个周期。这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自古以来,能够弄懂的可谓万无一人,对这门学说,我始终有些怀疑:还很少发现有人能够活上两个甲子,古人究竟是怎么观察总结出来的?何况近两百年来,大气受到严重污染,气候变化必然发生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紊乱,还可不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呈现规律性的对应关系?当然,对于人类历史上存在着的大量未解之谜,特别是出自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现代人可以“存疑待考”,不宜随意否定。更不能象某些自命为正统的“科学家”那样,凡是现有科学原理解释不了的现象,明明是亲眼自己看到的事实,也一概否定,认作是迷信。然而,作为一个学中医的人,特别是初学中医的人,只要知道《周易》是中医理论的源头之一,它的哲学原理可以指导中医临床;只要知道把握气候变化是中医治病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临床时切不可忘记。这就够了!在校读书期间不必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去钻研其中艰深的学问。套用钱锺书先生的一个著名比喻说:“你吃鸡蛋,觉得味道鲜美就行了,何必要认识生蛋的那只鸡呢?”当然,更无须去研究或解剖那只鸡。中医有大量的临床经验需要去继承,这是最宝贵的财富,学生应当多读贴近临床的著作,不必把时间花在彻底弄懂中医理论上,而且,我可以断言:脱离了中医临床实践,越想弄透中医理论,越会陷入“不可知论”的玄学的迷宫。古代许多“读书郎中”都是走进了这个迷宫,一辈子转不出来,千万小心啊!
   西方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意思人人都懂,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比理论更重要,这句话无论对哪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对中医来说,不但切中肯綮,而且还有一层新的含义。
   西医的理论是黑白分明的,是就是,非就非,弄明白了就肯定,弄不明白就宣布“病因不明”、“无法治愈”,简单明了,符合人们惯常的“科学”思维。中医的理论是灰色的,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理论所指的大方向是对的,细节上却不能精确定量,在原则上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在运用时要灵活处理。但是,在这种“模糊”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疗效却是杰出的,中医就是凭借其卓越疗效,而不是至今为止现代人仍然无法搞懂的易理、五运六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社会仍然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中医的“生命之树常绿”,因为它有卓越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取决于它的“理论是灰色的”,因为这种灰色的“混沌”理论,恰恰是研究“复杂科学”的有效方法。西方的这句名言,是对为什么中医的理论总是用“科学”道理讲不清,而“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所作的最好注解。
中医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独到的方法论,二是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要读懂它的方法论的语言,这虽然难,但不是很难,不要花太多的功夫往里钻,钻牛角尖,尤其不要脱离临床空想,要集中精力把经验继承下来,而经验流传最主要的载体是方剂,古今至少几十万首,要学、要记、要用,很不容易,这就需要长期下扎实的功夫,而且是一辈子的功夫。
   全世界只有中医留下了几千年积累的医学遗产,遗产太多太沉重,就产生了两面性:既可能成为你前进的基石,站在上面,能够比别人更高,也可能变成你肩上的包袱,被它压着,就会比别人矮。如果你打算继承下来,就有好多书要读,要去运用,要去鉴别。要一辈子读书,一辈子临床,坚持不懈。因此,学中医,并无捷径可走,但是也有诀窍可寻。
既然走上了从事中医事业这条路,就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临床。树立三个信心:对中医、对前人、对自己要有信心。
   对中医有信心:中医几千年来治病有卓越的疗效,至今仍然如此,并非有些无知的人说的是心理安慰。但是,近百年来中医受到压制,认为它不科学,实际上是不符合西医的科学标准,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折腾,国家已经认识到中医是“世界文化遗产”,科学界认识到西医赖以生存的还原论开始走进死胡同,中医的整体论是处理复杂科学的最好方法,最近很多非中医的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等人,撰写了许多文章,阐明中医是一种复杂科学,对现代科学有很大的启示。中医开始走出低谷,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因此学习中医的人,对中医的前途要有信心。有信心,热爱它,才肯苦下功夫,将其作为终生的追求。
   对前人有信心:前人包括古人和当代老前辈,他们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留下了大量医案、医话、医学著述,越是个性化的记载,往往可能越有参考价值,要好好继承,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利于中青年中医成才。磨刀不误砍柴功,不要把时间完全花在临床看病上,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去积累;要花时间读书,把前人的间接经验化作直接经验,用别人成熟的经验取代自己不成熟的经验。
对自己要有信心:学好中医主要靠自学,靠自己,不要完全依赖学校,依赖老师,学校只能提供学习环境,老师只能引路,成才靠自己把命运掌握在手中。中国的教育制度出了一些问题,这是众所周知的,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轻视动手能力等,这对于学中医来说,更是不利于人才培养。自己要有主见,不要完全按照经院式的教学方向走,自己可以来设计学生生涯,注意积累经验,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好中医,是完全做得到的。
   我所说的诀窍,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成才的诀窍,读书的诀窍,临床的诀窍,核心是围绕着临床。大部分学中医的人,最终的归宿应该是在临床,为患者解除痛苦,能看好病才能立足于社会。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5 14:21
(续)2 读书的诀窍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一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

     我历来认为: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比如,在年轻时,因为参加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之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即使到老了,临床经验丰富了,也不可能所有的病都见识过,旁人的经验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我认为,一辈子埋头临床,只重视自己的经验,或家传的经验,而不肯花时间多读书,多吸取他人经验的人,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医生,是决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临床家的。

      当然,读书是有诀窍的,要有计划地读,有选择地读,分阶段读。
      第一,要熟读几本书。
      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必定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经典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作用是巨大的。而在东西方文明的“轴心时代”诞生的中医体系,产生了早期的所谓“四大经典”著作,即《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经过历史淘汰,《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成为新的“四大经典”。这几本书是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读书阶段,就要背诵,至少《伤寒论》、《温病条辨》要背熟,其他要熟读。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为什么一定要熟读、背诵呢?因为这几本书解决了中医临床方法论的问题,体现的是活的辨证论治思想,表达的是一个体系,不是一方一法,何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供了四百余首久经临床考验的、内在联系紧密的、疗效卓著的系列方。只有烂熟于胸,在一辈子的临床中实践、体会、印证,才能使自己的临床水平得到升华。

      我学中医是从读《伤寒论》入手的,感到最大的收获是其中的思维技巧,临床方法论,这是中医临床的灵魂。条文要记得熟,临床才用得活。才能掌握到中医临床的精髓。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我治疗一个中年糖尿病人,用了各种西药,血糖始终降不下来。患者表现的症状主要是胃肠不适,胃脘饱胀,咕噜作响,大便时干时稀,舌苔薄黄。我用半夏泻心汤、调中益气汤、乌梅丸等,先后几个月,不见大效,血糖仍然踞高不下,但始终不敢贸然去芩连,因为考虑到黄连有降血糖的作用。几乎黔驴技穷了,却偶然一次切脉时,发现虽然时值夏天,但患者整条手肘都是冷的,这不正是《伤寒论》中的“四逆”证吗?腹中咕噜作响,即肠鸣音亢进,不正是《金匮要略》中的“水饮”证:“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吗?舌苔薄黄只是有热的假象。改用大剂量四逆汤合己椒苈黄丸,取效了,血糖也开始降了。我出了一身冷汗,觉得惭愧,对不起病人,还是《伤寒论》条文不熟,自己辨证论治的功夫没有到家,受到了干扰。

      《温病条辨》不失为《伤寒论》之后最好的体现辨证论治水平的著作。作者很聪明,会学习总结别人的长处,这就是我反复提到的“善夺人之长”。他写书的方法是学了《伤寒论》的,以条文加注解的方式,把温病的全过程,从头到尾地展示开来,把治疗的方药穿插进去,使得一书在手,全局在胸,理法方药俱备。他使用的一百八十多首方剂中,有几十首方剂,为自叶天士所创制,大约只有百分之二十为自己所拟定。叶天士是医学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临床大家,但他治疗的温病都是个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开出的方药既无方名,又无剂量,经吴鞠通拟定方名、确定剂量之后,纳入到《温病条辨》中,如今都成为温病名方。《温病条辨》中的许多条文,也是直接从《临证指南医案》中引用的,但吴鞠通没有刻意说明这些,引起清代后来一些医家的非议。在今天看来,吴鞠通确有侵犯叶天士“知识产权”之嫌,但我们后人仍然要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辨治外感病的新的模式。何况当时出书,是没有稿费的,还要找人资助,或者自己掏腰包,并无经济效益可图,完全是为了实现济世救人的目的。

      然而,《温病条辨》有缺陷,缺陷在哪里呢?在于作者本身是个业余医生,青年时期主要职业是应聘在京城抄写《四库全书》以谋生,一干就是十多年,撰写这本书的时候,他本人虽然也经历过“京师大疫”,治疗过一些温病患者,在他晚年成书的《吴鞠通医案》中回忆起二、三例,但他并没有成熟的、成体系的温病治疗经验。因此《温病条辨》的条文及其内容,远不及《伤寒论》的灵动和内涵的丰富。温病用三焦辨证的模式,后人以为是吴鞠通的首创,其实也是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提出的,更早则有喻昌等人。吴鞠通将其发展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与卫气营血一纵一横,交相辉映,成为一种立体的辨证方法,原本不错,但他却提出温病的发展是“始上焦,终下焦”,这就未免失之偏颇,忽略了伏气温病一开始就表现为下焦内热的另一种传变规律。又如,吴鞠通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经验,并不全面,遗漏很多,有的在形成固定方剂时,概括的尚不完整,如“三仁汤”一类方,叶案中用得非常多,是他的一大特色,但宜叫做“二仁汤”,因为几乎不用苡仁,多用石菖蒲,而吴鞠通则加苡仁,去石菖蒲,命名为“三仁汤”,这样一改,容易误导,以为湿温初起,当三焦同治,王绵之先生对这点很有看法,认为湿温初起的重点,应当放在上焦,这是对的。叶霖、王孟英对吴氏的失误,均有所批评。这些失误,大概都与吴鞠通当时的临床经验不足有关。但总的来说,还只能算是白璧微瑕,因为《温病条辨》毕竟是总结了历代医家治疗温病的理论与经验,并且基本概括出了温病发展的基本规律,给后世提供了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一整套成熟的方药,完成了几乎可以与《伤寒论》六经辨证媲美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

      学《黄帝内经》不必象读《伤寒论》那样死读,它毕竟是理论书,不是临床著作,我的伯父曾告诫我,四十岁以前不必读《黄帝内经》全书,可以读《内经知要》。《内经知要》简明扼要,对领会中医理论体系、开阔思维、指导临床有好处。到年纪比较大了,临床经验比较多了,对社会和事物的理解能力深刻了,再读《黄帝内经》全文,才能真正读懂,当然,那是进入了另外一种思维境界。

      第二, 要备读几种书。
所谓“备读”一词,纯系出自我的生造,意思是:对某些书,要完整地读几遍,尽量记住中间的内容,读完还要备用,时常翻阅,一辈子参考运用。
我年轻时所备读的综合著作,有《医宗金鉴》、《张氏医通》、《临证指南医案》。这三本书,是号称清初三大国手所著,临床水平之高,有口皆碑。我的伯父说:“中医界流传‘执一书而治天下病’,就是指的这其中任何一本书”。F.BI
《医宗金鉴》,是名医吴谦于乾隆年间奉旨率四十余位御医所编,目标非常明确:是为培养中医临床人才所编写的。理论部分只有《伤寒论》心法要诀、《金匮要略》心法要诀,然后是内、外、妇、儿、骨伤、针灸各科,紧扣临床这个核心。每个病一、二首方,每个方都疗效显著。这部具有“皇家气派”的大著作,完全不讲深奥的理论,以歌诀的形式写成,通俗易懂,易于记诵。流传极广,过去很多中医学徒就是靠读诵这本书,打下了一生的临床基础。
《张氏医通》,是名医张石顽所著,参编的也有二十余人。这本书的特点是对每个病的源流及历代治法,都有介绍,辨证非常详细精确,治疗的方法丰富详尽。例如,痹症一病,详细到手指疼痛、脚跟疼痛、均有治法。作为临床参考,价值很高,但是不好记诵。
《临证指南医案》,虽然是叶天士个人的医案记录,但他学贯古今,摄纳百家,浸融临床半个世纪以上,治病经验之丰,是无人能及的。不断阅读,反复揣摩,对自身临床水平的提高,大有助益,只是难读,不易体会到其中的妙处。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克正先生撰写了《叶天士临证全书》,将叶氏所有的医案,按照疾病分类,将每个病案所用的方药,全部确定剂量,冠以方名,附以作者本人的方解,给我们学习叶天士的临床经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此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专科专病名医临证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实用中医内科学》,均堪称集现代名医临床经验之大成的著作,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每一家出版者社通过自己的这个“品牌”,汇集了当代大批著名中医专家的学术观点和临床心得,篇幅之宏,体例之全,内容之丰,选方之精,均是前所未有的,既能全面反映古今医家的成就,又能吸收现代研究的成果,代表了当代名医的真实水平。毫无疑问,其整体水平远远超过了清初国医的“三大名著”。这是我近年来备读的新“三大名著”。
读好用好以上这几种书,恐怕要花一辈子了功夫,但遇到疑难病,从中确实能够借鉴古今名医的经验,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誓愿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家,这种付出,是值得的。
单科著作以及小册子,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傅青主女科》、《辨证奇闻》、《外科正宗》、《针灸大成》、《审视瑶涵》、《医林改错》、《医学心悟》、《验方新编》、《串雅》等。一定要读原著,才能体会到其中细微之处。
例如,我曾经治疗过一个患者,得病十余年,全身逐渐变黑,肌肤甲错,西医未能确诊是何种病,病人也没有其他痛苦,唯有心口觉热,即使冬天,胸部也不能盖被子。我斟酌再三,忽然想到这就是《医林改错》中讲到的“灯笼病”,用血府逐瘀汤,达120余剂,不仅心口热消除,且全身肌肤恢复正常。如果不是读过原著的这一条,是不可能选择这首方的。
我用的很多单方、验方,都是来自《验方新编》,我很重视江湖医生、民间医生的经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串雅》的影响。我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依托,是《傅青主女科》。读傅氏对妇科病的论述,见其处处标新立异,与传统的观点唱反调,鄙夷者说其文字俗,赞赏者说其文字雅;考察他所创制的方剂,却大部分出自四物汤、逍遥散、理中汤三方的变局,看不出有什么离奇之处。但为什么此人会有“妇科圣手”之称?为什么其书能享誉临床三百余年而不衰?只有仔细领会,才能发觉,原来此书:方不奇而立意奇,药不奇而用量奇;其方大多以滋补肝、脾、肾为主,兼以疏肝,非常符合妇女的生理、病理机制,因而在临床上效如桴鼓。他的方子用得活,不仅能治疗大部分妇科疾病,而且对许多内科病都有疗效。另外,有题名为陈士铎著的《辨证奇闻》,写作手法和遣方用药的特点均与《傅青主女科》相同,临床价值很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转帖者按:看作者似乎想做个超级连载,但内容不是很连贯。我也暂时将他更新的内容跟帖在下面,等他的文章发完之后,再按顺序整理一下。
今天这段终于可以补充完整了。
2007.12.07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7 18:37
标题: 《我是铁杆中医》临床篇之慢性疼痛
《我是铁杆中医》临床篇之慢性疼痛
颈 肩 疼 痛

颈肩疼痛,一般表现为颈项、肩部肌肉的酸胀疼痛、拘急不舒。长期从事伏案工作的人,长时间上电脑、打麻将、开车而不注意保持正确姿势的人,很容易罹患这种病。这只不过是颈椎病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作颈型颈椎病,往往处在初期阶段,不一定发生了器质性的改变。当颈椎的生理曲线变直、椎体松动、椎间盘因磨损而突出,或者骨刺压迫了一侧手臂的神经时,引起一只手的疼痛、麻木,特别是指端反应强烈,称作神经根型颈椎病。压迫了颈椎动脉时,引起一侧的头痛、头晕、视力下降,称作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了交感神经时,出现心慌、失眠、胸闷、咽喉堵塞不适等症状,称作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锥管狭窄,或者骨刺压迫了脊髓时,可以引起远端肢体的肌肉萎缩,称作脊髓型颈椎病。因为情况复杂,可以呈现出各种症状,西医总称为颈椎病综合征,而以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三种为多见,且经常兼见。西医治疗非常棘手,既无有效的药物可服,牵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手术效果也不理想。

颈椎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呈直线发展状态,往往症状严重一段,经过治疗,又平稳一段;因为劳累、气候变化的原因,又引起发作,直至出现严重的器质性改变。有的通过拍片,检查结果很严重,但本人感觉尚好,有的检查结果问题不大,本人却反应强烈,这除了个体的敏感程度不同之外,与骨刺的生长方向是否压迫了神经、血管、脊髓,有很大的关系。

此病过去认为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因为其本质是颈椎发生了器质性改变,多出现在中老年身上。近年来,由于长期看电脑、看书的坐立姿势不良,青少年颈椎病大量增加,成为一种现代疾病。初起还只是头颈部的一些功能障碍,拍片看不到器质性的改变,此时应当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症候群来进行施治。待发现了器质性改变,如果情况不太严重,患者年龄尚小的,可以使之逆转;如果器质性改变较大,患者年事较高的,也可以改善症状,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中药,特别是其中的许多动物药,有很好的改善颈部血液循环、修复已被损坏的骨质的作用。

临床首要的是,必须先判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

阳虚的属寒,患者常常因天气变冷、受寒而发作。表现为颈肩冷痛拘急,畏寒,四肢不温,舌淡不渴,宜用葛根汤加减【1】。

阴虚的属热,患者在春夏湿热环境中容易发作,除了颈肩胀痛不舒之外,常身倦乏力,口苦,咽红,舌苔黄腻,宜用益气聪明汤加减【2】。

器质性改变较严重的,或症状表现较突出的,配合服用颈椎宽松散[5],既能很快地缓解症状,又便于长期服用,久之能改善骨质,起到逆转或阻止疾病发展的功效。

在颈椎病发作的时候,当以汤药为主,汤药力量雄厚而取效快,剂量宜重,以期达于颠顶;在缓解的时候,当以丸散为主,剂量宜轻而用药宜精,以期通过长期服药,对骨质的器质性改变有所修复。

石仰山先生创制一首治疗颈椎病方【3】,重视“药对”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和详细的说明,给人以很大启示,我在其基础上,自制颈椎宽松散【4】,作为服汤药取得疗效后的巩固措施,尚觉满意。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7 18:38
附  方
1 葛根汤加减(彭坚经验方)
葛根50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5克  麻黄5克    附片10克  黄芪30克  苍术15克  羌活10克  威灵仙15克    生姜10克  大枣10克
用方心得:
《伤寒论》葛根汤,原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痛,项背拘急疼痛。方中以葛根为君,升津达表,解肌散邪,缓解颈肩部的肌肉痉挛;麻黄、桂枝发汗解表,祛除风寒;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我在原方中加黄芪、附片益气温阳,苍术、羌活、威灵仙去湿,重用葛根达50克,以其甘淡生津之性,制约方中诸药的温燥,使之成为一首治疗颈椎病属于寒证的常用方。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葛根汤是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而设,用于治疗颈椎病感受风寒而发作,颈肩疼痛拘急不舒,是完全对证的。但颈椎病的基础,除了感受风寒之外,更是内有虚寒,兼挟湿气。这个湿,既是因寒而生的内湿,又是因时令而致的外湿。因此,我于原方中加少量附片、黄芪温阳气,加大量苍术去内湿,加羌活、威灵仙去外湿,则更加与病机相合。 如果头痛加川芎15克、白芷10克;头晕加天麻30克、半夏15克,晕甚再加陈皮1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即合用白术半夏天麻汤与茯苓泽泻汤;手臂疼痛,加姜黄10克;心慌怔忡,去麻黄,加红参10克、麦冬10克、枣仁30克;即取炙甘草汤之意;咽中不适,似乎有痰梗塞,加白芥子10克、石菖蒲10克、诃子10克。

现在很少有人将葛根汤普遍用于临床。十多年前我到广东汕头时,听中医朋友张彦忠先生介绍,当地有一位名医,专以葛根汤加减治疗感冒发热,往往一剂知,二剂已,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汕头地处东南海边,气候炎热潮湿,患病当属阴虚湿热者多,外感当用温病诸方为妥。后来得到这位先生的一张处方,即葛根汤加苍术、附片,并重用葛根。仔细玩味,感到先生深得仲景方的精髓,又能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通过原方剂量的调整和一、二味药的增减,即创出新意和独特的疗效,值得学习。我在此基础上加减,完成了这首治疗颈椎病的方剂。多年来,用以治疗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疼痛、头痛、手臂头痛等数百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7 18:38
2 益气聪明汤加减(彭坚经验方)
葛根5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5克  升麻10克  黄柏15克  曼京子10克  黄芪30克  沙参30克  木瓜30克  薏苡仁30克  山萸肉15克  

用方心得:
李东垣的益气聪明汤,以人参、黄芪、炙甘草为君,甘温益气;升麻、葛根为臣,升举清阳;黄柏为佐,苦寒坚阴,泻下焦相火;白芍敛阴柔肝,蔓荆子清利头目,共为使药。清阳上升,阴火下降,则自然耳聪目明。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不单用治耳目失聪,是为一切清阳下降、阴火上乘所致的病症而设,故可广其用途。以之治疗颈椎病属于气阴两虚兼挟湿热者,适当加减,亦相吻合。原方中的人参,宜改用沙参,再加山萸肉,养阴柔肝;加木瓜、薏苡,淡渗去湿。其中沙参养肺胃之阴,大剂量则善治背心痛,山萸肉柔肝缓急,大剂量善治肩背痛,木瓜、苡米擅长治疗湿热引起的肌肉酸疼挛急,所加诸药合原方中的葛根、芍药、甘草,大能缓解颈肩部的肌肉拘急疼痛。明显是因为时令变化、感受暑热或湿热而起,加香薷6克、茵陈15克,开表利湿,往往见效很快,不一定要有发热、无汗等表证;头痛加白蒺藜15克、首乌藤30克;头晕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手臂疼痛加桑枝30克;心慌失眠加琥珀10克、远志10克、枣仁30克;咽中不适有痰,加玄参15克、金果榄10克、浙贝10克;视力明显下降,加枸杞子30克、车前子15克、五味子10克。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7 18:39
3 治疗颈椎病方(石仰山创制)
牛蒡子  僵蚕  葛根  天麻  桂枝  芍药  甘草  穿山甲  当归  黄芪  南星  防风  全蝎  草乌  磁石  狗脊  羌活  独活  白蒺藜

用方心得:
石先生认为:牛蒡袪痰散结,通舒十二经络;僵蚕化痰通脉,行气化结;葛根升阳解肌,以解颈项之苦;天麻消风化痰,清利头目;桂芍调和营卫,以通利太阳经脉;且芍药甘酸化阴,养肝血以充肾阴,而缓急止痛;桂枝甘辛化阳,助膀胱气化,行太阳之表,通经脉气血;羌活、独活畅通督脉膀胱之经气;半夏化痰燥湿,白蒺藜补肝散结,穿山甲软坚消结;狗脊壮补肾本,填精固髓,以滋肾气之源;肺朝百脉,用黄芪配当归、川芎以助一身之气血,而又益宗肺之气,以化生肾水,行气活血化瘀。

其中,有三组重要的“药对”:一是牛蒡配僵蚕,可化痰通结。痰湿入络,是颈椎病的病因之一,牛蒡性凉,味辛苦,袪痰消肿,通行经络;僵蚕性平,味辛咸,袪风散结,燥湿化痰,且两者配伍,一降一升,可开破痰结,宣达气血,滑利椎脉。二是草乌配磁石,可通脉息痛。头颈肩臂疼痛,是颈椎病的主要见症,草乌大温大热,袪寒止痛的效力雄厚;磁石性平,味辛咸,活血化瘀,消肿镇痛,补肾益精。且磁石之咸凉可制约草乌之峻烈,草乌之温燥又可启磁石之阴寒,两者相辅相成,共奏通利血脉、消肿息痛之效。三是南星配防风,可袪风解痉。颈项拘急痉挛,也是颈病的主要见症之一,治疗破伤风角弓反张的古方玉真散,就是这两味药等分为末。南星既可行血袪滞,又能化痰消积,为方中主药,虽有小毒,防风可制,服之不麻人。李杲说:“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正当用防风”。两药相合,行无形之气,化有形之痰,使痉挛得解。[7]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7 18:39
4 颈椎宽松散(彭坚经验方)
牛蒡10克  僵蚕15克  生草乌30克  磁石30克  南星30克  防风30克  急性子10可  石见穿10克  乌梅10克  白芥子10克  诃子30克  石菖蒲30克  乳香10克  没药10克  苏合香5克  全蝎30克  蜈蚣10条  天麻15克  白芍15克  木瓜15克  龟板15克  鹿角霜15克  狗脊20克  续断20克  巴戟天30克  川芎15克  葛根30克  
以上共27味药,分别以酒、醋炮制后,研末制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3克,饭后开水送服。

用方心得:
这首方剂由五个药对构成。石仰山先生治疗颈椎病方中有三个药对,即牛蒡对僵蚕,草乌对磁石,南星对防风,我用之作为组方的基础。加急性子、石见穿、白芥子、乌梅、诃子,强化第一个药对的软坚散结作用;加乳香、没药、苏合香,强化第二个药对的温通止痛作用;加全蝎、蜈蚣、天麻、白芍、木瓜,强化第三个药对的缓解痉挛作用。此外,我再增加两个药对:第四个药对即龟板对鹿角霜,一补肾阴,一补肾阳,又能止痛散结;再加狗脊、续断、巴戟,以强化其补肾益督作用。第五个药对即川芎、葛根,作为引经药,引领诸药升达于上。通过这五个药对,组成一个标本同治、消补兼施的颈椎病治疗效方。

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病是一种以一系列功能紊乱为特征的退行性病变,用以葛根为主的汤剂,加减得体,确能很快缓解症状,取得疗效,但要治本,即从根本上解决颈椎退化的问题,靠汤剂很难做到,必须用丸散缓图。鉴于本病的复杂性,在组方时,又应考虑到病机的各个方面,将散寒、祛风、去湿、化痰、活血、软坚、止痛、通络、补肾、柔肝等,融合在一起,并权衡阴阳之间的平衡,消补之间的得体,这样,就有了五个组合,多达二十七味药的处方。在实际运用时,往往要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确定每组药物的使用以及每味药物的剂量,才能切中肯綮。我在临床治疗颈椎病达数百例,用本方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27 18:40
验案举隅
案例一:颈椎病,多发性脑梗塞

李某,男,59岁,会计,湖南郴州人,2000年7月4日初诊。
自诉患颈椎病十多年,三年前拍片,可见第4、5、6颈椎轻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有多发性脑梗塞,常年颈部发胀,头昏沉,胸懑,咽喉梗塞,时而一侧头痛,记忆力、视力下降。一周前,因吹空调,引起颈肩强直疼痛,右侧头痛头晕,畏寒,不出汗,恶心欲呕,脉浮,舌苔淡白。

处方:
葛根3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5克  苍术10克  羌活10克  附片5克  威灵仙15克  香薷10克  厚朴10克  半夏10克  白芷10克  川芎10克  茵陈10克  服5剂。

7月10日二诊:药后微汗出,全身松解,要求继续服药,希望能得到根治。处以“颈椎宽松散”加减: 炙草乌30克  羌活10克  白芷15克  葛根30克  黄芪30克  丹参15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三七10克  穿山甲10克  威灵仙10克  白芥子10克  牛蒡子10克  鹿角霜10克  诃子15克  乌梅10克  全蝎10克  僵蚕15克  蜣螂10克  九香虫10克  竹蜂5克  补骨脂10克  骨碎补15克  天麻15克  山萸肉15克 以上诸药研末,为蜜丸,每丸重10克,日2次。

8月23日三诊:多年以来的头痛、昏胀大为好转,咽喉梗塞基本消失,仍精神较差,视物模糊,睡眠不好,舌胖淡,脉弦滑,再以“颈椎宽松散”加减: 附片30克  羌活10克  白芷15克  葛根30克  远志15克  石菖蒲15克  黄芪30克  丹参15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三七10克  穿山甲10克  威灵仙10克  白芥子10克  鹿角霜10克  全蝎10克  僵蚕15克  水蛭30克  蜣螂10克  九香虫10克  楮实子30克  枸杞子30克  补骨脂10克  骨碎补15克  天麻15克  山萸肉15克  紫河车30克  大海马1对  
以上诸药研末,为蜜丸,每丸重10克,日2次。
连续服3个月后,感觉一切正常,视力也有好转,颈椎片维持原来的结论,但多发性脑梗塞结论已被否决。观察至今,未曾复发。

治疗心得:
这是典型的颈椎病先治标、后治本的例子。治标用葛根汤加减,不用黄芪,是因汗不出;不用麻黄改用香薷,是因时处夏月,古人云:“夏月之香薷,犹冬月之麻黄也”,香薷除了能温寒解表之外,尚能祛暑利湿;加厚朴,取香薷饮原方之意;再加半夏,复取厚朴半夏汤之意,和胃止呕,消除咽部梗塞;加白芷、川芎,散寒止痛,加茵陈,清利湿热,于夏月颇宜。治本则用颈椎宽松散加减,坚持服药数月,最终取得根治的效果。

此外,我在临床发现:许多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的病,如多发性脑梗塞、脑萎缩、早期老年性痴呆,可能与颈椎病颈动脉长期受压迫导致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有关,这类患者从颈椎病着手治疗,可能是一条新的途径。本例多发性脑梗塞最后消失,即证实了这一点。

用药心得:
该案有本人的一处用药心得,即香薷配茵陈解表清热利湿。香薷有很好的解表祛暑、化湿和胃的作用,其性辛温发散,是夏天寒气外束,暑湿内闭的必用之品,古人云:“夏月之香薷,犹冬月之麻黄”,说明其发汗之力很大,不可轻易使用。受其影响,当代医家善用香薷者不多,所见方剂,也只有香薷饮、新加香薷饮两首方。然而在夏季,常常暑湿内闭,变生多症,发汗利尿,给邪气以出路,往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可轻易放弃。我在临床,常将辛温之香薷与苦辛微寒的茵陈同用,如此则药性趋于平和,一能发汗,一能利尿,一主开泄,一主渗利,对于暑湿或湿热内蕴,表气不开,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或不畅,能起到“开鬼门,洁净府”的双重作用。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30 14:43
案例二:颈椎综合征
黄某,女,27岁,未婚,办公室秘书,2004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头晕,睡眠不佳,颈椎和两肩胀痛,须捶打方舒,每伏案工作时加剧,月经来前后加重,右手指尖常发麻,工作紧张时,常出现心悸,心悸的感觉似乎直冲喉咙,几分钟之后才平息,多次做颈椎拍片和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问题。察其面色油红,有数颗痤疮,舌苔黄腻,询其月经每提前四、五天,量多,月经来之前白带多,色黄,脉滑,此为湿热为患,处以益气聪明汤加减:
葛根5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0克  升麻10克  蔓荆子10克黄柏15克  苡米30克  木瓜15克  山萸肉30克  豨莶草30克  苍术30克  茯神15克  香附子15克  七剂

5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颈肩酸胀疼痛、手尖麻木、头晕、心悸、睡眠不佳均有好转,月经将来,白带增多,颜色偏黄,脸上痤疮加重,舌苔黄腻,脉滑,处方:
葛根5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0克  升麻10克  黄柏15克  苡米30克  木瓜15克   苍术30克   金银花15克  土茯苓30克  蒲公英15克  地榆15克  丹皮10克  生地15克  地骨皮15克  七剂

6月1日三诊:服上方白带减少,服至五剂后,月经即来,比原来推后四天,经量有所减少,五天干净,此次月经前后颈肩疼痛程度均较以前大为减轻。 处方:
葛根3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10克  升麻10克  黄柏15克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山萸肉10克  苡米30克  木瓜15克   苍术10克  龟板10克  生地15克  地骨皮15克  七剂
以上三方,前后服两个月,颈肩疼痛诸症均痊愈,月经提前及白带多亦好转。

治疗心得:
从证候来看,本例颈椎病涉及到四种类型,即颈型颈椎病,表现为颈肩局部酸胀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一只手臂的麻木疼痛,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头晕,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为心忡。患者的反应如此严重,但拍片没有发现颈椎、心脏有任何器质性改变,患者多次上西医院,都得不出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情绪十分悲观。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这一系列症状,多为颈椎松动、椎体与椎间盘衔接不严所致。拍片检查,常看不出骨质增生、心电图ST波改变等器质性变化,需要医生从经验出发,给以准确的判断。这类患者,在青少年中特别多,在得病的初中期,还不至于发生骨质的退行性改变,由于有的医生过分依赖仪器检测的结果,导致很多人被误治、失治,有的医生甚至不认为患者真的有病,建议患者去看心理医生,加重了其心理负担。本例患者表现为湿热内蕴,故一诊处以益气聪明汤去人参、黄芪,加木瓜、山萸肉、苡米、豨莶草、茯神、苍术、甘松、香附子等清热利湿、柔肝舒络、理气之品,如此加减后,疗效立显。二诊月经将来,白带色黄,与颈椎病的病机基本吻合。故仍用一诊方加生地、地骨皮、丹皮、即合傅青主清经散清热凉血,加蒲公英、地榆止带,加金银花、土茯苓消痤疮,三诊湿热减退,加黄芪、当归、龟板以益气养血、滋阴潜阳。调治两个月得愈。

用药心得:
该案有本人的一处用药心得,即以用苓桂术甘汤合交感丸(香附子、茯神)调节心脏神经。颈椎病引起的心率失常,常与水湿内停有关,用酸枣仁、柏子仁等养血安神药效果不佳,须用苓桂术甘汤温寒化饮。其中,白术宜改为苍术,且剂量加大至30克以上,茯苓宜改为茯神,并加香附子理气,即合用交感丸,有很好的调气化饮安神的作用。如果无寒象,或用桂枝上火,则改桂枝为甘松,如果湿热并重,舌红、苔黄、脉数,心动过数,则改桂枝为苦参。本案湿热内蕴,脉不数,尚未至心动过数,不宜用桂枝、苦参,故改用甘松。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