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痰饮释疑-刘志杰 [打印本页]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4-4-8 02:17
标题: 痰饮释疑-刘志杰
痰饮释疑
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 刘志杰
近日有弟子问起“痰饮病“的诸多问题,包括”痰“字的考证,目前也出现了诸多的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中允的来讲一讲关于“痰饮病”的一些看法。
首先,关于“痰”字的考证上,日本人丹波氏最早提出了看法,即痰当为“淡”或“澹”,古称“淡饮”或“澹饮”。因汉代时期,是没有“痰”这个汉字的。因此,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的“痰饮”病,当为“淡饮”病,并且,唐代的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也是使用了“淡饮”这一名词。
然后,又有人经过考证说,从现有的文献分析“痰”字出现在宋代,宋以前用“淡”字代“痰”字。日人丹波氏更是坚持说,“痰”字最先出现于佛经当中等。
日人远藤氏检索了大量的佛经文献,通过细致的史料对比而得出“中国是从东汉到西晋时期开始翻译佛经”这一结论的。而“痰”字作为翻译时的用语之一,最早见于《四谛论》与《金七十论》。这两种著作是印度僧侣真谛(499~569年)来中国(546年)后,在梁、陈时代写出的。当时以至于隋唐,在翻译佛经时所用之“痰”,是以有形的“咯痰”为基础的。
我们要说明一点的就是,“痰”字,目前考证来看,当首先出现于晋代,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至理卷》中,就记载有“甘遂葶歷之逐痰癖”。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其著作中,也不乏“痰”字的出现。
那么,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记载的一些本草主治上,也是不乏“痰”字,如:芫花的“消胸中痰水”,恒山的“胸中痰结吐逆”等,“痰”字在其书中,比比皆是。
因此,说“痰”字出现在宋代,是错误的。说“痰”字最早出现于佛经,也是错误的。最早的,该是出现于东晋时期葛洪的著作中。而印度僧侣翻经的年代,晚育葛洪的年代。葛洪所言的“痰癖”的“痰”,指的绝不是印度僧侣翻经所用的那个有咯出含义的“痰”。
因为,这个问题,隋朝时期的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说的清清楚楚:“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
“痰“字何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
下面,再说说“痰饮“的问题。丹波氏说,汉代没有“痰”字,古籍中记载的,是为“淡饮”,这个有道理。淡,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淡,薄味也”。本义是象水一样的淡然无味,比如炒菜放的盐少了,我们会说,味道太淡了!淡饮,即为淡味的水饮,正常的水是没味的,有淡味的水,就不是纯正的水,在身体内,就代表非正常的水,那就是病理物质——水饮!大家都知道,病人呕吐出的涎液,一般都带有咸味或苦味的,口唇生疮破溃而流出的涎液,也是有咸味的,这都是水饮凝聚造成的,因此,古人很形象的名之为“淡饮”。
那么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到了东晋和隋朝期间,古人又将“淡饮”的病机原理,进一步深化研究,认为饮之为病,都是水饮积聚造成的,又将水饮积聚的这一病理物质,名之为“痰”,即“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其所造成的病证非常广泛,即“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这正是我们经方医学所言的水饮病的系列症状。因此,又把“淡饮”的病机原理深化成了“痰饮”,这是医学理论的一种进步!
也就是说,这个痰不是从肺中咯出的那个痰,而是水饮凝聚不散导致的淡薄的液体,是水液脱离了正常的生理代谢,成为一汪死水,聚在哪里,哪里就会产生疾病。这才是“痰”的真正本义。

最后,我们来谈谈饮证。
《金匮要略》说,饮证有四,“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淡)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淡)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仲景说的是饮证有四,其中包括“(淡)饮”,而没有说是(淡)饮证有四。这就说明,所谓(淡)饮,是四种饮证当中的一种,它不代表全部饮证!在当时,“饮证”才是真正的名词称谓,也就是现在说的“痰饮”的同义词,代表全部水饮证。
我们再看看《千金翼方•杂病•淡饮第四》这一疾病中记载的另外一种说法,孙思邈将“淡饮”作为了饮证的统称标题,但是,同时又说:
“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淡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臓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
按孙思邈的记载,淡饮证又有五种之分了,那么,淡饮证是代表全部饮证呢,还是饮证之中的一个分类证呢?孙思邈没给答案。并且这五种饮证,和仲景的四种饮证,又互相矛盾。如仲景说的痰(淡)饮,和孙思邈记载的淡饮不同,仲景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淡)饮。孙思邈记载的是:三曰淡饮,水在胃中。
看来,古人对饮证的分类,也是有诸多分歧的。而实际临床上,水饮不化而聚集停留,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对其硬性的命名和分类,都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包括葛洪和巢元方等医家,将饮证进一步深化分析,命名为“痰饮”,抓住其宏观性的病理根源,而不去硬性局限的搞单一分类,是符合客观临床的。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4-4-10 19:18
理论深邃见底,与临床结合紧密,大家风范,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4-4-10 19:18
理论深邃见底,与临床结合紧密,大家风范,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4-14 20:34
学习了。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时间: 2014-4-15 16:57
学习了,“饮证”即“痰饮”,代表了全部的水饮证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4-4-16 20:24
痰饮为病,不用具体细分,又学习了,谢谢老师
作者: bork    时间: 2014-4-16 20:29
一直分不清,这下有个概念啦。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4-4-20 19:46
拨云见日!谢谢老师!
作者: 耕心    时间: 2014-5-12 20:11
“而实际临床上,水饮不化而聚集停留,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对其硬性的命名和分类,都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包括葛洪和巢元方等医家,将饮证进一步深化分析,命名为“痰饮”,抓住其宏观性的病理根源,而不去硬性局限的搞单一分类,是符合客观临床的。”    真知灼见!
作者: 拖拉    时间: 2014-5-19 20:47
认真学习
作者: 致用    时间: 2014-5-29 12:25
学习了,“饮证”即“痰饮”,代表了全部的水饮证,谢谢开示。
作者: ttekuo    时间: 2014-6-10 10:52
辛苦老师写教案“饮证”即“痰饮”
作者: 王海华    时间: 2016-5-24 14:33
太精辟了,感恩师父!
作者: 开心泡泡    时间: 2016-5-24 16:06
大家风范!
作者: 5bianfu5    时间: 2018-2-1 22:27

作者: 5bianfu5    时间: 2018-2-1 22:30

作者: 5bianfu5    时间: 2018-2-2 13:15

作者: 5bianfu5    时间: 2018-2-3 12:01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7 23:48
饮证”即“痰饮”,代表了全部的水饮证
作者: 三叶    时间: 2018-7-30 22:02
痰饮病在临床中真是太常见了。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8-13 10:56
学习了,说的透。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